03.05 晉陽之戰探微:作為智瑤的死敵,趙無恤是如何被塑造成仁義典範的

姑布子卿

與智氏怎麼看都不對味的家風恰好相反,趙氏的家教可以說是出了名的嚴苛,其前任宗主趙鞅(簡子)在選擇繼承人時也是慎之又慎,跟智申輕率的選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根據《史記》記載,趙鞅的嫡長子叫伯魯,按照儒家立嫡立長的原則,早先已被確立為太子人選。但有一天,趙家來了一個不速之客,名叫姑布子卿,此人在江湖上很有盛名——據說還給孔子相過面,說孔子從正面看有王者之風,從背面看則像喪家之犬。如此名望之士親自登門拜訪,趙鞅自是大喜過望,急忙把自己的兒子都叫過來,讓他給看看相。

不看不要緊,這一看就出了大問題,姑布子卿對這些兒子們一個都看不上,趙鞅這下可就慌了:“莫非這是天要亡我趙氏?”

姑布子卿並不答話,而是若有所思地四處張望,同時有些漫不經心地問道:“你確定所有人都到場了?我剛才在外面見到一個孩子,很有將軍風範,是不是你兒子啊?”

趙鞅一想,或許還真有遺漏的,趕緊命人把那些個庶子們都叫上來。等趙無恤進門之後,姑布子卿突然驚歎起來:“就是他了,此真將軍也!”

姑布子卿一時情緒激動,反倒讓趙鞅有點摸不著頭腦。他在一旁扯了扯子卿的袖子,很是難為情地說道:“他的母親是從狄國來的婢女,地位低賤,您會不會看錯了?”

姑布子卿顯然對自己的相面功夫充滿了自信,他確證無疑地說道:“不會看錯!如果這是上天的意志,即便是卑賤的人也可以顯貴。”

在趙鞅長期的觀念中,從來都是貴賤有分的,高尚的事情就應該讓高貴的人去做,出身低賤的人如何能夠擔當大任呢?如今讓姑布子卿這麼一說,倒是讓他有些開始懷疑人生了。但不管怎麼說,既然姑布子卿認為無恤賢能,那就暫且把他列為考察人選吧,於是出身卑賤的趙無恤才算是進入了趙鞅的視野之中。

趙無恤的這些故事在古代儒家士人看來,是仁義之君應有的風範,然而以現代眼光審視,這其中恐怕還是作秀的成分居多。比如討伐中牟的故事中,正當大軍準備圍攻的時候,中牟的城牆突然塌了一個口子,趙無恤沒有趁人之危,反而是下令大軍後退,讓城內的人從容地修好城牆再戰。如果單看這麼一個故事,或許會為其寬廣的胸懷折服,然而事實是,在過去的史料中,這樣的戲碼在晉文公、中行吳等人的身上都用過,如今再次用到趙無恤的身上,顯然已經沒有新意了。


除此之外,我們也應該看到,趙無恤是一個深具城府的人。在面對自己的父親時,他是一個恭順的兒子;面對強橫的政敵時,他是一個善於忍受恥辱的臣屬;在面對遠方的被征服對象時,他又是一個不擇手段的政客。從這種種的表現來看,趙無恤對人的惡意都是深藏於心的,因此與總是善於當面羞辱他人的智瑤比起來,趙無恤顯然更符合“陽親而陰疏”“麁中而少親”的性格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