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這五種稀世古董“大漏”,民間時常出現,它們真的價值上千萬?


很多人在家裡會翻出來一些老物件,有的運氣不好,只找到一些銅錢雜項,搞明白沒什麼價值之後也就不再糾結。但偏偏有些人“運氣”極好,翻出來從來不曾見過的古董,但自己又沒有經驗,便去網上請教“專家”,沒想到個個都說是“國寶級”文物,估價最低上千萬起,甚至上億的都有。但很遺憾的告訴大家,下面要介紹的五種所謂的“罕見”藏品,全都是假的,不要再抱有期望!

一:“大唐貞觀”銅版經書



這種經書外觀十分唬人,一般都是全銅製造,有青銅或者紫銅。封面像過去的小說一樣,左邊繪刻佛像,以佛祖、觀音、羅漢像居多,右邊一般寫著佛經名稱,如《佛說七佛經》、《大般涅槃經》等。背後加上“大唐貞觀”四字,裡面的幾頁經文全是銅版印刷出來的。很多人在家裡找到,沒查到相關資料,就以為是孤品級文物,那就想太多了,臆造品哪來的資料呢!首先銅版印刷技術成熟於宋代,最高也只能追溯到五代時期,唐代只有雕版印刷術。其次這些銅版經書都是按照現代人的審美製造出來的,上面的綠繡包漿都是火氣極重的做舊產物,在很多市場都可以批發。這種地攤貨之所以流行,就是因為能用外觀矇騙到不明真相的“撿漏”者。

二:趙孟頫版《清明上河圖》


應該沒有人不知道《清明上河圖》吧?故宮館藏的張擇端真跡就不用說了,哪怕後世臨摹的“仇英本”、“清院本”如今都是國寶級文物,價值連城。於是造假販子便充分利用想象力,弄出來一種“地攤本”!這種仿品最大的特徵就是一塌糊塗的繪畫,再加上那吸引眼球的篆刻《清明上河圖》幾個大字,落款是“翰林學士趙孟頫”,趙孟頫是元代著名文人,根本就沒臨摹過《清明上河圖》,只此一條就足以說明。無奈的是還有不少人經常拿這種假貨出來叫賣,有空去逛逛古玩地攤吧,你會發現自己奉若至寶的東西在地攤上幾十塊錢就能買到......

三:徽宗御題版“宋代官窯”


宋徽宗當皇帝不行,做藝術家絕對數一數二,後世人也經常拿他出來做點文章。比如說經常出現的一種“官窯”,甭管是汝窯、哥窯還是鈞窯,外表像還不行,非得附庸風雅弄點詩句,再搞個“徽宗御題”的款識,好像這樣做就能身價暴漲似的。宋代瓷器本身就以簡約唯美著稱,弄得花裡胡哨就已經露了怯。最搞笑的是“徽宗”這個廟號,難道是宋徽宗在墓裡面題的字嗎?用建中、崇寧、大觀等年號還能說得過去。造假者搞出這種臆造品本身應該是當個好看的工藝品賣的,他們可能也沒想到,偏偏有些“國寶幫”不學無術,拿贗品當寶,經常鬧出大笑話。

四:秦始皇版“武陵王上圭”


果然秦始皇也“難逃毒手”,圭是古代祭祀重要的一個禮器,便有人十分有創意的弄出了此種“武陵王上圭”。且不說這糟糕的做工,上面還雕著一幅不忍直視的車馬圖,字體用的也不是秦代小篆,更像是造假者自己“發明”出來的。更離譜的是下方還自左向右寫著“大秦始皇帝制”,這已經是侮辱智商的級別!這種“玉圭”在民間已經流行了幾十年了,實際上是石粉和樹脂在模具裡面壓制出來的,一眼假的地攤貨。也不知道怎麼就莫名其妙成了很多人的“家傳寶”。

五:大明國“大額銀票”


最後再說一個前幾天剛碰到的,有位藏友說他家裡“祖傳”三張明代的銀票,拍賣公司的“專家”給他估價350萬一張,加起來就上千萬了!這一看真是噴飯,這三張造型像現代糧票的所謂明代“大額銀票”,你用電腦字體我忍了,用簡體字我也忍了,離譜的是還用阿拉伯數字,這就過分了啊,擺明了欺負人嘛,可偏偏就是有人相信。怪不得收藏市場騙局橫行,真是不懂行的人太多,讓騙子有空可鑽。不知道還有多少人拿這幾種“國寶級”古董,幻想著靠它們一夜暴富,可惜的是,如果自己不學習相關經驗,只靠假專家的忽悠,除了被騙子盯上那就沒有其他結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