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下關”的來歷


淮安地名 | “下關”的來歷

2010年左右,在楚州皇冠國際售樓處對面有一條小街,小街寬四米左右,街上人來人往,賣菜,賣肉,樣樣都有,有一家小店早上有混沌 麵條 混沌面,一碗三四塊錢,非常好吃,吃了好幾回,靠近楚州大道的邊上有一個公交站點,叫下關,想起以前在南京上學時,南京也有下關區,那麼楚州的下關什麼來歷呢?

古城淮安的東郊,有個古老的街鎮,叫“下關”。相傳在宋代以前,這裡並不叫“下關”而叫“上關”。後來又怎改稱“下關”的呢?傳說與淮安城內的“胭脂汪”、“回龍巷”、“伏龍橋”這三個地方,有一段息息相關的動人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當年為江湖義俠,路經淮安城東門外上關鎮,這個集鎮是世代殺豬宰羊的屠家匯居之地。南商北客,來往不絕,必經此關,熱鬧非凡。據傳有個姓張的屠夫,此人方臉大耳,身大力粗,橫暴四鄉,門下收有許多徒子徒孫。他以開肉鋪而發家,賣肉時,不管你割幾斤,他只割一刀,不添不加,不準廢話羅嗦,更不準較秤,如有不識相者,輕則被臭罵一頓,重則要挨他幾拳,這一帶平民百姓誰也不敢惹他,暗地給他個綽號叫“張一刀”。

這一日,趙匡胤碰見了張一刀,趙爺見他如此橫暴,欺人太甚,不由上前教訓一番。張一刀瞅趙匡胤一眼,開口就罵:“哼!誰不知老子張一刀,從不割二刀。你是哪裡來的野種,敢到我上關囉嗦,叫你嚐嚐老子的拳頭!”話音未落,拳頭就到。趙爺哪能吃他這一拳,舉手相還,雙方打了起來。張一刀的徒子徒孫一見師父與人毆打,紛紛上前助架,你一拳,他一腳地打過來。古人說:“好漢難敵雙拳”!趙爺被他們團團圍住,打得渾身血跡,十分狼狽。趙爺心中暗自想道:“好漢不吃眼前虧,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於是,他衝開一條出路,直向城內跑去……張一刀一夥豈肯罷休,直往城內追趕。一路殺氣騰騰,好不厲害。

卻說趙爺雙腳如飛,直顧朝前跑,跑到東門口,被城門高檻絆了一跤,磕掉了兩顆門牙。後面追得急,趙爺顧不得疼痛,進得東門就奔南巷拐向後街,又跑了一節路,只見追趕的張屠夫沒有追上,才鬆了一口氣,眼看前面有個小汪塘,於是蹲下來用手捧了兩口水解解渴,順便把臉、手上的血跡洗一洗,這一洗不要緊,卻把小小的汪塘染得通紅……此時,後面的殺聲又起,趙爺實在跑不動了,一心想找個地方躲躲,可是后街是一片菜地,只是離自己不遠的西頭,有一座小小的磚砌拱型橋,於是連忙跑到橋下,躲進橋孔內,暫且藏身。

此橋東邊是伏龍橋巷,西邊是回龍巷。此橋現名“稱娘橋”,是否曾叫“伏龍橋”?

趙爺身伏於橋孔之中,窺視這夥屠戶並未追來,心中不免一陣傷感,暗自想道:自己走南闖北,行俠於世,從未置人於下,今日卻敗在這班屠夫之手!想著想著,好不生氣,火冒三丈。不行,大丈夫焉能貪生?不打敗這班小廝,還要這七尺之軀何用?於是趙爺抖擻精神,緊緊腰帶,從橋下走將出來,順橋西小巷,轉入大街,出得東門,直驅上關,找到張屠夫,又打了起來。他竭盡全力,鬥了幾個回合,在百姓勇士支持下,終把兇狠霸道的張一刀打翻在地。此時,趙爺在張一刀屁股上狠揍幾拳,又把他訓斥一頓,才算消氣解恨而去……

後來,趙匡胤登上龍位做了皇帝,諭旨楚州州官將“上關”改名為“下關”,永不為“上”。並永不準任何屠夫賣肉時割一刀,更不準欺凌平民百姓,拆除楚城東門城門檻,以解“失齒”之恨。後來,楚州官府接旨後,遂將趙爺當年洗過手的汪塘,定名為“胭脂汪”(在原楚州區機關幼兒園內);將趙爺藏身躲險的拱橋,改名為“伏龍橋”;把轉向大街的那條小巷取名叫“回龍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