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被“毒母”勒索一百萬,網友直呼《安家》房似錦比樊勝美還慘

近期《安家》這部電視劇正在熱播中,雖然劇情主要聚焦在都市人買房的現狀與不易上,但最新的劇情不由又引發大眾對原生家庭問題的探討。


惡毒媽媽成熒屏常態


隨著女主房似錦母親的耍潑式登場,由此揭露了這位稱霸職場的女強人不為人知的家庭一面。


作為家中排行老四的房似錦,上有三個姐姐,下有一個弟弟,重男輕女的母親在她出生時就想把她扔進井裡,後來是爺爺救下了她。


從小在爹不疼娘不愛、姐姐們任意打罵的家庭環境中長大,因此練就了察言觀色、長跑十幾公里不喘氣的超強技能。


家裡人想著她能早點出去打工養家,期間的不斷退學,讓她的九年義務教育硬生生比別人多讀了三年。


憑著全年級第一的成績考上重點高中後,差點因為全家的逼迫走上輟學打工之路,最後也是在貧苦爺爺的支持下才讀完。


被“毒母”勒索一百萬,網友直呼《安家》房似錦比樊勝美還慘


好不容易自力更生讀完大學,在大城市摸打滾爬了幾年當上房地產中介的一家店長,結果母親追著她索要100萬,只為了給弟弟買房。


不少網友看到這段劇情,都感嘆這是妥妥的蘇明玉和樊勝美的結合體,甚至更慘。


作為近年來原生家庭主題的代表作,《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和《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兩個角色曾經都引起大眾的熱烈討論。


兩者都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比起樊勝美一味地為家庭付出、被現實和家人緊緊地扼住了命運的喉嚨,蘇明玉雖然家庭狀況中等,但從小也在母親的強壓控制以及對兩個哥哥的區別對待下,而變得稍顯“絕情”。


成年後的她選擇漠視家人,幫理不幫親,直到強勢母親的離世,才讓她開始和原生家庭的一地雞毛糾纏不已。


雖然電視題材顯得戲劇化和衝突十足,但藝術往往來源於生活,就像《安家》中的房似錦,在現實中就有原型。


被“毒母”勒索一百萬,網友直呼《安家》房似錦比樊勝美還慘


日本文壇興起的毒母文學


樊勝美、蘇明玉以及房似錦的母親形象,讓我想到21世紀初的日本文壇興起的文學風潮,即“毒母”。


最開始,毒母由“毒親”延伸而來,這一詞語來源於美國,英文是toxic parents,也就是“有毒父母”,通常是形容父母利用本身的權力過度干涉並控制自己的孩子。


20世紀末,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毒親》一書的面世,影響了日本不少女作家,她們紛紛以以虛構、非虛構作品揭發毒母與女兒之間長年的心結。


2008年,繪本作家佐野洋子以母親為名的長篇散文《靜子》揭開序幕,作者稱之為“獻給我從未愛過的母親”,寫作此書時,佐野的母親已經患上失智症。


漫畫家田房永子的《我媽有點怪?》一書中,介紹了13個家庭暴力的受害人,只有一位是男性,剩下的都是女性。


2011年,知名作家村山由佳出版了半自傳小說《放蕩記》,講述自己年少時和母親之間的激烈衝突,以及自己為了逃出束縛作出的各種冒險嘗試。


相同的是,村山也是在母親罹患失智症、無法閱讀後,才有勇氣出版這本書,她坦誠在完成這本書後,自己終於能夠原諒母親。


2012年,水村美苗在報紙上連載了《母親的遺產》,同年田房永子的漫畫作品《母親太沉重了》也問世,“毒母”儼然成為現代日本的流行詞。


被“毒母”勒索一百萬,網友直呼《安家》房似錦比樊勝美還慘


“毒母”身上有哪些標籤


“毒母”的一大特點,是過度的控制慾和干涉


這種情況多發生在母女之間,因為通常而言,母親花在女兒身上的精力更多,很多女兒長年受制於母親的管控之下,母親會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女兒身上,導致她們大都無法恣意去過想要的生活。


日本女星遠野凪子10 歲就出道,除了近年來事業回春,早年就以“語不驚人死不休”聞名,經歷過兩段婚姻的她,曾自曝同時劈腿7個男人,還多次傳出負面報道。


成年後的她出版了一部半自傳小說,講述了自己曾遭受過母親長年的催吐、強制減肥等行為,由此揭開了她不為人知的悲慘童年。


據悉遠野凪子的母親有過明星夢,但因懷孕而被迫放棄,因此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女兒身上,導致女兒最後罹患飲食障礙症,然而母親本人也是飲食障礙的患者,母女兩代人的經歷叫人唏噓不已。


被“毒母”勒索一百萬,網友直呼《安家》房似錦比樊勝美還慘


“毒母”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任意貶低孩子,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日本《朝日新聞》曾採訪多名飽受“毒母”影響,並最後選擇逃離開的成年女性。


其中一名32歲的受訪人透露,自己從小到大幾乎沒得到過母親的肯定。


上初中時,一向內向的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想要自薦為班幹部,結果因為當天和妹妹爭吵,母親輕飄飄地說了一句讓她至今難忘的話“還想去當班幹部呀,能和妹妹好好相處,就不錯了。”


當她努力溫習時,母親會在一旁潑冷水,“最後還是這點分數的話,就不要讓人看見你這麼努力哦~”


等到她成年想帶男朋友回家介紹認識,母親先是查戶口般地仔細問了對方的家庭背景、工作情況後,便表示不想見面。


甚至在她生下女兒,想要和母親分享一下孩子的照片時,也只得到“劉海似乎要插進眼裡”這種挑剔的回應。


多年後,她一看到母親的電話或者短信,都會心生惶恐,擔心母親這次又要挑刺她哪兒做錯了。


最後她手抖著寫了一封信給母親,表示“你從來不曾理解我,請不要再與我聯絡”。她坦誠寫信的時候,一邊為自己的不孝感到愧疚,一邊又有一種從未有過的解脫感。


信寄出去後,她還是如常收到母親寄來的蔬菜,以及一封母親的回信。


拿到信的那一刻,她泣不成聲,但至今她仍沒有勇氣打開,多年的情感失衡已讓她不敢確定信中的是指責還是道歉。


被“毒母”勒索一百萬,網友直呼《安家》房似錦比樊勝美還慘


“毒母”是怎樣產生的


一方面,東方文化中過於注重家庭倫理,對於母愛太過神化,傳統的文化影響讓很多人認為母愛是不能夠被質疑的。


因此,一個小孩很容易以為控制就是管教,否定是為了督促我們進步,對母親永遠不能輕易說不,母愛成了一種綁架子女情感的枷鎖。


另一方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母親因為生養孩子,更容易會有“你是我生的,我憑什麼不能管你”的想法,進而想對子女的生活多加干涉;


更有甚者,是因為看到同為女性的下一代擁有更多的選擇,不再過著相夫教子的日子,內心在羨慕的同時又生出嫉妒,心理從此失去平衡。


其實,不管是毒母,還是正常關愛孩子的母親,都不是在孩子生下來的第一天就想著要如何控制自己的孩子的。


她們身上或許也有不為人知的傷痛,只是在保護自己情緒的前提下,做出了傷害脆弱孩子的行為而不自知。

學會自救才是最終的出路

可能她們一輩子都在以母愛之名、行情感勒索之實,不同孩子活出自我所花費的時間也不一, 但給自己一個審視的機會是必要的。


首先是不要勉強自己去否定對父母的各種負面情緒,認為這就是“不孝順”


他們不是完美的父母,你也可以不是完美的孩子,每個人都是獨立的生命個體,值得所有人的尊重,包括生你養你的父母。


其次,即便是無法挽回的親子關係,也可以

適當保持距離


在心裡預設自己的底線,可以接受哪些行為,可以忍受到什麼地步,一旦對方跨過界限,就要堅定地轉身離開,或者讓彼此的關係處於一種儘量少打擾的模式。


就像《都挺好》原著的結局更受網友買賬,相比電視劇的強行美滿,“壞人”洗白,原著的結局更貼近現實中大部分人會做出的選擇,那就是蘇家仍然是吵吵鬧鬧、紛爭不斷,但兄妹之間已不再互相糾纏,關係趨於平淡,互不打擾。


蘇明玉最後也和自己和解,不再記恨那些給過她傷害的人,決定好好守護自己所愛之人。


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並非單純靠斬斷危險的相互依存關係就可以得到癒合,想被拯救,思想上的解放才是真正的自救,你必須懂得先讓自己快樂,這個人間才會顯得格外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