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李逵和魯智深都進了深山,為什麼一個可敬,另一個可笑?

施耐庵在水滸傳中塑造了非常多的人物形象,這些人物的生活背景與性格特點都各有各的不同,通過對他們生活與經歷的描寫

,人們的眼前展現出宋朝一幅廣闊的生活畫卷。李逵與魯智深都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中著墨較多,濃墨重彩塑造的兩個典型人物。雖然這兩個人有非常多的相同點:李逵與魯智深都是外表兇惡力大無窮個性直率講義氣,他們在生活的逼迫下反上梁山成為梁山作戰英勇的猛將。

李逵和魯智深都進了深山,為什麼一個可敬,另一個可笑?

魯智深進山

但是觀眾從來沒有把他們兩個人混淆過,因為施耐庵通過對他們的個人經歷,性格特點和經歷事蹟塑造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人物。比如說李逵和魯智深都趕進了深山,一個可敬,另一個卻讓人覺得可笑。首先造成這兩次進山的原因不同:魯智深進山是因為,在戰鬥中好兄弟武松被斬斷左臂,魯智深奮起為好兄弟報仇。魯智深進山的緣由,起因是一個義字所以讓人生敬。

李逵和魯智深都進了深山,為什麼一個可敬,另一個可笑?

李逵進山

李逵進山卻是被人追趕逃命進了深山,別看李逵一貫勇猛,殺人如麻但是遇到真正的軍隊李逵有勇無謀人物特點就表現出來了,當看到兩個自己兩個副將被殺,作為領隊的李逵獨自逃命,此情此景,怎麼不讓人覺得可笑之極。為什麼造成這樣的不同?不妨先來看看他們兩個的出身。魯智深原本就是軍官出身,拳打鎮關西的時候他的官職是提轄。所以魯智深一生武藝都是在軍隊中歷練出來的,這種經歷使他在戰場上也毫不畏懼。魯智深的反上梁山,是魯智深對於平等和自由的追求,他路見不平,挺身而出但是做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底線和標準。

李逵和魯智深都進了深山,為什麼一個可敬,另一個可笑?

魯智深形象

作者在書中塑造的魯智深的形象,異常的高大令人肅然起敬,作者也是偏愛魯智深的在最後給魯智深安排的歸宿也是由高人指點聽潮而圓,見信而寂,讓魯智深能夠遠離骯髒之事超然而去,可以說,魯智深的結局是水滸傳裡面為數不多成就圓滿的。李逵的出身相對來說屬於草根階層,所以李逵沒有沒有機會讀書,也沒有形成自己的思想快與恩仇,赤子之心雖然有反抗意識但更多表現出來的是潑皮無賴。

李逵和魯智深都進了深山,為什麼一個可敬,另一個可笑?

總結

他的猛是一種兇猛和魯莽。他盲目地聽從宋江認為那就是一個忠字,他殺人如麻不分青紅皂白沒有任何的底線與分寸,老人也殺小孩也殺。李逵殺的大多都是弱者,遇到真正的強者他就逃跑不顧其他隊友的死活。施耐庵塑造這個愚漢的形象也是對那些昏昏噩噩一味盲從的人一種點醒。在李逵的最終結局也是非常可笑又可悲的,他連死都是糊里糊塗,被宋江用毒酒毒殺。看到這些細膩的描寫,在讀者的心中,水滸人物一個個躍然紙上,鮮活而又生動。這也是水滸為什麼成為四大名著之一流傳至今的原因。

參考文獻:

《水滸傳》《蕩寇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