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修秦始皇陵的人都被殺死了,那麼司馬遷為什麼可以詳細描述皇陵內的結構?

瀟灑李子木



秦始皇陵,中國古代最大的“爛尾工程”

修築秦始皇陵一共用了37年的時間。為什麼說它是中國古代最大的 “爛尾工程” ?因為秦始皇陵是分三個時期進行建造,整個秦陵並沒有最終建造完成。

秦陵的選址與初期的建造是由呂不韋來負責,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則由李斯主持。李斯主持的這部分工程,是秦陵最為重要的主體工程。後期的工程,也就是工程的收尾階段,這段時間,是從秦始皇下葬後開始算起。


建造秦始皇陵的73萬工匠並沒有全部被殺掉

秦始皇陵分三期進行建造,號稱動用了73萬工匠。這幫工匠大多是被強抓來的役夫或是罪犯。整個工程建造,肯定不是同一批人,應該是倒下一批後再補充一批進去。畢竟在建造時間上長達三十多年之久,就算是一個二十歲的人,等到完工也該有六十歲了。

秦陵最後階段的工程,由秦二世胡亥親自主持。收尾階段幹了兩年時間後,就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農民起義。起義軍一路勢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咸陽。而戍邊的秦軍又來不及回朝救駕,急得胡亥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少府章邯就提議,不如把建造秦陵的幾十萬罪犯全給拉出來,組成一支 “虎狼之師”。胡亥聽後大喜,讓章邯連忙去辦。結果,這支由幾十萬罪犯與工匠組成的烏合之眾,竟然大敗陳勝、吳廣起義軍。

後來,又因為劉邦、項羽大軍日益壯大,秦始皇陵的建造,就到了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境地。最後,工程還沒有完全峻工就一鬨而散了。因此,秦始皇陵就落得個“中國古代最大爛尾工程”的名稱。

司馬遷《史記》裡詳細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部分的素材來自建造秦陵工匠的口述

與陳勝、吳廣起義軍交戰的那批烏合之眾,就是秦陵建造的工匠。在與陳勝、吳廣起義軍戰鬥時,有少部分人當了逃兵,偷偷地跑掉了。而這部分人極有可能,將秦陵的內部構造及細節等情節洩露出去。

這類工匠對秦陵的所見所聞,就成了日後司馬遷《史記》裡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的部分素材。

司馬遷《史記》裡詳細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緣於秦朝史官的記錄和編撰歷史。

秦朝是否有專門負責記錄與檔案管理的官員?一直存有爭議。直到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出土了一座秦代古墓。墓主人名“喜”,曾擔任過秦朝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等官職。墓中更出土了1155枚秦朝竹簡,也稱為“睡虎地秦簡”。這一發現,證實了秦朝仍保留有史官一職。

因此,司馬遷《史記》裡詳細描述秦始皇陵內部構造,大部分的素材可能緣於秦朝史官的記錄和編撰歷史。


夜不閉戶深耕半夜


不用懷疑司馬遷,他筆下的歷史,還是很可靠的。

關於秦始皇陵,可能有人以為,修陵的人都已經被弄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知道里面是什麼情況。其實,沒有全部被弄死。

司馬遷在《秦始皇本紀》中說:“葬既已下,或言工匠為機……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也就是說,被弄死的僅僅是秦始皇下葬之後,最後留在陵寢內的工匠。

而實際上有多少人參與了修建呢?司馬遷告訴我們,有七十多萬人。這七十多萬人都被殺了麼?當然不可能。

秦始皇陵的內部構造,也許只有主要設計人員才能完全掌握,比如總工程師李斯,總監工章邯。可以很明確的說,這兩個人就沒有被弄死在陵寢當中。也就是說,當年秦二世為了防止洩密所幹掉的,僅僅是最後一批在陵寢中的工匠(也許是核心工匠),大多數人並沒有死。

他們也許掌握不了秦始皇陵的全部秘密,但是多多少少知道一點,小道消息在民間還是會流傳的。


第二個問題,司馬遷真的詳細描述了皇陵結構嗎?

《秦始皇本紀》對於皇陵的描述是這樣的:“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看到沒有,完全沒有詳細的描述。僅僅是說裡面有很多奇珍異寶,而且還設置了機關。另外,皇陵裡用水銀製造了“江河大海”,還用人魚膏作為“長明燈”使用。

這樣的描述能算細緻嗎?看完之後完全無法想象出裡面到底什麼樣子。比如奇珍異寶,都有哪些神奇的東西?都放在什麼地方?比如水銀製成的“江河大海”,是覆蓋了全部陵寢,還是僅僅一小片地方?至於能射箭的機關,也沒說明具體設置了多少,在什麼位置……更別說什麼陵寢的基本機構,完全沒說。


所以,司馬遷並不知道秦始皇陵裡到底什麼情況,他僅僅是把能蒐集的資料,彙總一下而已。他所描述的,也是當時人們所傳說和記錄的內容而已。

而且司馬遷進行創作的時候,對於資料來源和真偽非常重視,實在摸不準的,會都記錄下來,讓後人自己辨析。

關於秦始皇陵的相關資料,極有可能來自漢代“國家圖書館”的藏書,也就是司馬遷說的“石室金匱之書”。很多書籍雖然現在已經亡佚,但是當時的司馬遷是可以看到的(畢竟作為太史令可以掌管國家藏書),秦代的相關宮廷記載,司馬遷應該能看到第一手資料。


七追風


秦始皇陵裡面是怎樣,至今仍然是一個巨大的謎團。關於司馬遷的《史記》中描述秦始皇的陵是否完全真實,或許只有等到秦始皇陵重建天日的那一天,我們才能完全知曉。司馬遷在《史記》中描述秦始皇陵內有機關無數,還有用人鮫油製成的不滅燈,水銀製成江河湖海的樣子,秦始皇躺在黃金棺材內在水銀上飄蕩。經過專家用精密儀器測量,秦始皇陵內確實含有大量的水銀,所以司馬遷所說的水銀製成江河湖海有一定真實性。


秦始皇陵佔地56平方公里,前後修建陵墓耗時39年,動用勞工多達73萬人,這在整個封建王朝來說,應該沒有比秦始皇更為壯觀的陵墓。秦始皇自認為千古一帝,也只能如此規模的陵墓,才能配得上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陵的修建分為三個批次,最後是由章邯負責主持陵墓修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又讓丞相李斯負責監造,秦始皇去世後,則是由秦二世負責監造收尾過程。

司馬遷是漢武帝時期的人,為何能夠對秦始皇內部構造能夠如此清晰的描述?一直存在一種說法,說給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勞工全部被殺死,沒有一個人活著出來。其實這種說法是故意誇大,是為了摸黑秦始皇與秦朝。



修建陵墓耗時39年,前前後後動用勞動力73萬,這在當時整個秦朝人數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且都是青壯勞動力,如果把他們全都殺了豈不是自毀長城?被殺的勞工應該是負責收尾工程,因為他們知道秦始皇的入口在哪,秦二世為了保密殺死了他們。但是勞工中的絕大多數,對於入口與機關他們都不知道,所以殺他們沒有必要。他們中許多人存活了下來,也就把秦始皇陵內的一些構造洩漏了出來,司馬遷在遊覽民間的時候便收集來,寫在了《史記》上。


傳奇歷史觀


在西漢初期,也就是司馬遷活著的時候,想要了解秦始皇陵內部具體結構,除非將皇陵扒開;可是想要大致瞭解秦始皇陵的內部結構,並非難事。

先來看看司馬遷的《史記》是如何介紹秦陵結構:

“穿治酈山…穿三泉,下銅而致槨…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

歸納下來,就三點:

一,秦始皇陵深度達到了“穿三泉”的程度,為達到此深度,秦始皇動用民工70萬人。

二,皇陵內部機關重重、珍寶滿滿、構造複雜;外部宏偉。

三,所有參與陵墓修造的人,全部都被封禁在皇陵內部,即活埋。

在解開司馬遷如何得知皇陵結構之前,先對司馬遷和秦始皇陵有個基本的瞭解。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在夏陽的一個史官世家。夏陽,就是現在的陝西渭南韓城,距離秦始皇陵僅有百十公里。秦始皇陵竣工於公元前208年,司馬遷出生,距離秦始皇陵竣工僅有63年,也就是三代人而已。

司馬遷想要了解60年前的事情,甚至根本不需要翻閱典籍,只需諮詢一下當地比較年長的老人就行。大概就類似於,00後想要了解解放前的事情,爺爺輩的人一定會給他講個一二三四。

或許,司馬遷的爺爺,就曾親身參與過秦陵的建造。

因此,司馬遷就算不知皇陵內部結構,但是對於“穿三泉、穿治驪山”這件事,司馬遷想要知道並不難。而且,先秦時期貴族的喪葬習俗就是“穿三泉”,只不過秦始皇的皇陵挖的更深罷了。

穿三泉,指的是秦始皇陵的深度。

秦始皇陵不僅極深(考古勘測深度達到30米,約十層樓的深度),而且面積極大,陵區總面積達到56平方公里!用更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秦始皇陵相當於80個故宮、1000個胡夫金字塔,比世界上最小的4個國家加起來,面積還要大!

這樣的規模,莫說2000年前,就是現在,也讓人歎為觀止。

故而,司馬遷說秦始皇陵“草樹木以象山”,即,種上花草樹木看起來像一座山,一點都不誇張。

即便如今去秦始皇陵遊覽,依舊會對其龐大的“身軀”驚歎——畢竟,站在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的封土堆前,所有人都會覺那是一座“真正的山”。

至於秦始皇陵內部“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也是當時的喪葬習俗之一。

比如說,較秦始皇稍早些的曾侯乙墓、稍晚些的馬王堆,他們的棺槨上均繪製了天文、地理、星象圖,墓中也出土大量燭臺等照明物品。

根據秦始皇好大喜功的性格,又曾多次方士出海尋求仙藥,搞一些“人魚膏”,並非什麼難事;而在自己的陵寢繪製天文地理等圖,根本就是標配,要不然,怎麼顯示皇帝在地下一統八方的氣概?

司馬遷記載的最重要的細節,莫過於“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只有這一條,無法從過去的喪葬模式裡推測,即,秦始皇之前的貴族,很少有人動用這麼多水銀來陪葬。

司馬遷是如何得知呢?《史記》記載了一個來自巴蜀的寡婦巴清:

“巴寡婦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數世,家亦不訾。”

翻譯過來:巴蜀之地有個叫清的寡婦,祖上坐擁出產丹砂(可煉水銀)的礦,巴清就是憑藉這座丹砂礦,其家族世代富甲天下,從來不知道缺錢是什麼滋味兒。

巴清的煉製的水銀都賣給誰了呢?秦始皇。

秦始皇死後沒幾年,秦朝滅亡,如此數量龐多的水銀(數百噸),全都消失不見,能夠合理解釋去處的答案,只有一個,那就是:埋在秦始皇的陵墓。

不過,這麼大的事情,秦宮典籍有記載也說不定。司馬遷作為太史令,專門掌管皇帝的文史檔案,只要有這方面的記載,怎會看不到呢?

如今的科學勘測,也證實了皇陵內部存有大量水銀。

因此,司馬遷通過查閱古籍、實地走訪、合力推測,將秦始皇陵內部大概結構寫給後人看,並非難事。真正難的是細節,比如說,數量龐大、規模壯觀的秦兵馬俑,司馬遷隻字不提。


記者李滿


大家好,我是搜史君,通俗幽默講歷史,快速有趣學知識,下面且聽搜史君來答題。



當時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說秦始皇陵橫穿整個驪山,挖穿地下有三口泉水,而且秦始皇陵中也有很多能工巧匠製作的機弩箭,如果有人想要寵物,絕對不是那麼簡單的,並且在地宮中以水銀製成百川江河和大海,整個墓中天上的星象,地上的山川,都在裡面體現出來了,不僅如此地宮中還用人魚膏作為火燭,使之永遠不滅。而當秦始皇陵修建完畢之後。參與修墓的所有工匠都被封死在墓中,沒有辦法出來。

大家可能看到這就有點疑惑了,根本就沒有人出來,這司馬遷又是怎麼知道地宮的構造呢?



要說的話,其實離秦始皇陵並不遠,但是秦始皇陵竣工期到司馬遷出生的時期,也僅僅只有60年左右,好比今天我們要想了解60年前的一些事,其實根本就不用查閱史書,只要諮詢一下,比較瞭解的人就可以知道。

那麼就有人說了,修建皇陵的確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也不是誰都能知道,誰都能瞭解的。所以首先搜史君個人認為司馬遷很多說法都是在對秦始皇陵的地宮進行猜測。

所以搜史君覺得司馬遷所說的地宮的一些具象,不可完全相信。

司馬遷記載,疑點重重



咱們可以理性的來分析一下,如果說有某一種物質可以在地宮中長久不滅,最有可能是什麼?

我想大家都想不出來了吧,沒有任何東西能在沒有氧氣的環境下長久的燃燒,所以司馬遷所說的人魚高也就不可信了。

我們再來看看,第二點就是他所說的山川河流皆用水銀作為具象,你想想如果天下的山川河流都用水銀體現在墓中,這需要消耗多少水銀?就算等比例縮小,這個水銀的體積也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你不可否認古代真的有某種技術可以提煉出水銀,但是可以將天下的山川河流作為具象體現在墓中,那需要的水銀是人可以提煉出來的嗎?就算可以那提煉水銀的原材料又需要多少呢?

而那麼就有人說,今天科學勘測也發現秦始皇陵中確實存在大量的水銀。搜史君個人認為這些水銀很有可能是當地一些礦石所含有的。按這樣解釋來也比較合理一點。

七十萬人被處死

當時修築秦始皇陵的70萬人真的被處死了嗎?這個問題很重要,搜史君個人認為70多萬人全部被處死是一個很浮誇的說法。



當年被處死的很有可能是設計陵墓以及設計某些機關知道如何打開陵墓或者是規避機關設置的人,對於一些普通出苦力的工匠應該不會被處死。

這樣對於司馬遷能記載出秦始皇陵也比較合理了。

但是搜史君以為這些人不會知道,均是黃齡所有的全部構造,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猜測以及推理將這些告訴司馬遷,司馬遷也只是將他們的說的話記錄下來,至於秦始皇陵中是不是真的猶如《史記》中所記載的那樣,這就需要我們深思了。


歷史中簡堂搜史君


秦始皇在歷史上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帶領他的團隊,橫掃六國,統一華夏,自覺功勞超過三皇五帝,於是他也不虧待自己,給自己上了一個前無古人的尊號‘’始皇帝‘’,由此開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秦始皇也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秦始皇是一代雄主,他也給後人留下了許多的謎團。在他的陵墓被一個農民無意發現後,引起了考古界的好奇心。秦始皇陵到底是個什麼樣子?隨著考古的發掘,我想以後大家會進一步瞭解。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對秦皇陵的內部有比較詳細的記載,這就讓後人感到奇怪,據說修建秦皇陵的人都被殺死,對於100多年後的司馬遷來說,他不可能去採訪親歷者。那他的記述是根據什麼?下面我們還是來溫習一下秦皇陵的歷史。

秦皇陵裡面佈置了很多兵馬俑,規模相當宏偉,佔地面積很大,但這只是秦皇陵的冰山一角。不過通過兵馬俑我們還是能夠想象出秦皇陵的輪廓。這樣偉大的工程,是由誰主刀操作的呢?秦始皇手下有一個能人叫李斯,李斯就是後來和趙高一起製造矯詔,賜死公子扶蘇,立胡亥為二世的那個人,雖然他的作為被後人詬病,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李斯的才學,李斯不僅是個政治家、書法家,而且還是個偉大的建築學家,秦皇陵就是他一手設計的。

秦皇陵南面是逶迤秀麗的驪山,北面是奔流不息的渭河,風水相當好。秦皇陵整個面積達到52平方公里左右。秦始皇的歷史功績後人有非常高的評價,統一六國後,他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秦皇陵在他稱皇帝第2年就開始修建了,耗時39年,整個工程浩大,設計構思巧妙。有防水的大壩、排水系統、水印佈陣以及嚴密的防禦措施,裡面佈滿了機關暗道。

司馬遷作為漢武帝時期的史官,在寫《史記》的時候,應該會查閱很多史料,對於這一點,後人應該感謝蕭何。在劉邦佔領秦皇宮後,蕭何為保存史料做出了貢獻。

秦皇陵這麼大的工程,設計圖紙肯定很完善,我想司馬遷完全是根據秦朝保留下來的圖紙,對秦皇陵進行描述的。秦皇陵內部結構到底怎樣,那只有等到考古發掘,才能揭開歷史真相。






史道驛站x


秦始皇陵的修建工程持續了四十年左右,在這期間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法計算,但實際上,秦始皇陵不能算是完全竣工,也就是說秦始皇陵並沒有按照原本的計劃順利完成,傳說秦始皇陵的工程主要分為三期,但是在進入第三期工程後就草草結束了,因此秦始皇陵雖然規模宏大,但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工程。

秦始皇陵在開始修建時總負責人是呂不韋,後來工程由李斯接手,進入這個工程階段,需要完成的是皇陵中關鍵區域的修建工作,而後期的修建是在秦始皇下葬後開始的,也就是在胡亥登基後秦始皇陵的修建工作還在持續進行,直到新帝登基第二年才結束,這期間前前後後用了七八十萬名工匠負責修建,而且根據史書記載,為了避免這些工匠將秦始皇陵中的秘密洩漏出去,在工程結束後,所有工匠都被關在皇陵中無法出去,也就是說這些工匠都成為了秦始皇的陪葬。

可是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卻對秦始皇陵的描寫十分詳盡,看過那段文字後會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這究竟是司馬遷本人的想象還是秦始皇陵真的如此呢?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陵不僅工程浩大,而且在地宮中還用水銀製造了江河湖海的浩瀚景觀,地宮裡面天文地理一應俱全,為了讓地宮長期保持明亮,裡面使用的蠟燭是用人魚膏製成的。看過後人們都不禁會問,這麼繪聲繪色的描寫真的屬實嗎?

雖然司馬遷和秦始皇陵修建的年代並不同,但是在史記裡面所記載的地宮中的景象應該是符合實際的,這是因為關於秦始皇陵的描寫不僅僅出現在史記中,在漢書中也有相關描述,而且漢書和史記中的這些細節描述大體相同,所以基本上這些描述應該是符合實際的。

另外雖然當年修建秦始皇陵的工匠中有一部分被關在了皇陵中無法活著走出來,但是這個工程持續了四十年左右,期間不知換過多少人,據說後來在爆發起義時胡亥還讓部分工匠去抵抗,所以應該有一部分工匠是沒有被殺死的,這些工匠可能會將地宮中的情況說給旁人聽,這樣一傳十十傳百就被司馬遷等作者知道了,司馬遷本人的閱歷豐富,見聞廣,他所記錄的文字應該不會憑空捏造。


歷史課課代表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47年,13歲的嬴政即位為秦王,也就是在這一年,嬴政就開始為自已修建陵墓,直到秦始皇去世的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陵已經修建了37年。

這還不算,秦始皇去世後,屍體從沙丘運到咸陽,秦二世即位後,在對秦始皇的屍體進行安葬時,秦始皇陵仍然沒有修好,秦二世仍用了2年時間對秦始皇陵進行最後的收尾工作,加上前面的37年,一共用了39年。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任何一座雄偉的陵墓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建成的,秦始皇陵墓也是如此,前後建了39年,古代的工匠在建陵墓時,也同時需要對陵墓內外結構、安全防盜、保存效果進行各種設計。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於秦始皇的陵墓是這樣描述:

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秦始皇剛即位時,就在酈山開山鑿洞,等到統一全國後把七十多萬刑徒送到酈山,把隧洞一直挖到有水的地方,用銅封固,然後把棺材安放在裡面,仿製的宮殿和各種珍奇寶物都放置在其中,藏得滿滿的。

讓工匠製造帶機關的弩箭,有人掘墓接近墓室時就會自動射向目標。拿水銀製作成山川河流、江湖大海,使用機械將水銀互相灌注流通,墓中天上有日月星辰齊全,地上景象萬千,還有利用人和魚的脂肪製作的蠟燭,很長時間都不會熄滅。



另外司馬遷還有關於陪葬人員的記錄,秦二世將秦始皇后宮中沒有生育子女的妃嬪全部送到陵墓中陪葬,還有製造機關的工匠和建造的奴隸,最先是封藏了墓室的隨葬品,接著關閉了墓道,最後放下了墓道最外面的大門,將所有陪葬人員全部關閉在陵墓中。

司馬遷所在的時代,已經離秦始皇去世過去了一百多年,司馬遷怎麼知道的這麼清楚?不僅內部結構知道,連陪葬人員情況也知道?

有2個原因:一是建造時間很長;二是參與人數太多。



一、建造時間很長

建造時間前後持續了39年,差不多相當於一代人了,39年中,參與監督、設計、建造、施工的官員、工匠、奴隸、平民換了一批又一批人,就算秦始皇下令保密,持續這麼長時間,難免會有陵墓的資料洩露出去,或者記錄下來。

建造這麼複雜的工程,難免會用到很多的設計圖與資料,也難免會有一些資料因人而宜的保存下來,甚至我估計秦朝中央政府也有一套嚴格保密的關於秦始皇陵墓的設計圖及施工圖,秦始皇一死,天下大亂,這些圖紙流落出去都有可能,當然也有可能被蕭何收走了。



如果被蕭何收走了,就成為漢朝中央政府的藏書,就會流傳下去,司馬遷也許能看到部分,如果沒有流傳下去,司馬遷也可能收集到其它渠道得到的關於陵墓的資料,況且司馬遷對於陵墓的描述也只是大概的描述,並不是如何如何的詳細。

二、參與人數太多

要建陵墓,首先要勘測、規劃、設計,這些都需人完成,可能最初幫秦始皇設計的人早已死去,後面多次更改了結構也有可能,秦始皇在統一天下後,召集了70多萬的刑徒開始建造,70多萬人啊,從公元前221年開始建,這些人並不是全部被殺了,也有一些人活下來。



刑徒並不全是奴隸,也有服徭役的平民,當年劉邦不就是送刑徒去驪山,有不少人跑了才開始造反的嗎?這麼多人不可能全殺了吧,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總共也只有3000萬人,一下就殺70多萬,不可能嘛,秦始皇也沒有這麼殘忍。

而驪山的70多萬刑徒,據說在陳勝部將周文打進函谷關後,章邯曾率領部分刑徒軍隊迎戰起義軍,這部分人都參與了平定起義的戰爭,大部分人戰死或被活埋,也有一部分人隨章邯投降後活了下來,也會有各種口傳和記錄下來。



除了刑徒和奴隸之外,還有工匠,工匠可能真是大多被殺,因為知道的太多,並且司馬遷也寫了工匠大量被殺,但除了這些人,還有秦朝的官員和士兵呢,官員負責監督,士兵負責維持治安,總不能連秦官和秦兵都殺了吧!

由於涉及人數太多,秦始皇陵墓也就是公開的秘密了,人人都知道,包括秦朝內部大量的官員和士兵都知道的,總會有人記錄一些信息,被司馬遷收集到了,寫進了史記。



也正是由於秦始皇陵墓是公平的秘密,根本就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保密,因此有大量的資料流傳下來,而司馬遷作為史官,是很嚴謹的,只有確認是真實的,至少在司馬遷看來是真實的,他才會寫進史記中。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秦始皇陵的秘密。

1、司馬遷對秦始皇陵的描述。

我們先來看一下司馬遷和秦始皇在世的時間距離,司馬遷出生於公元前145年,秦始皇公元前210年死於沙丘,時間相65年。根據民間相傳,修秦始皇陵的幾十萬人先後被殺死累死了,那麼幾十年後的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皇陵內部結構的呢?

我們來看看《史記-秦始皇本紀》對秦始皇陵的描述:始皇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而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相機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死者甚眾。葬既已畢,或言工匠為機,臧皆知之,臧重即洩。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樹草木以象山。從位置、到機關、到修建規模,再到盡殺工匠等信息,披露的非常詳盡,就像親眼看到的一般真實。


2、司馬遷是怎麼知道真相的?

根據司馬遷對秦始皇陵墓的詳細描述,我們可以大致瞭解秦始皇陵墓的具體信息,作為一代皇帝的陵墓,秦始皇陵前後共修建了近40年時間,大約有80萬人參與修建秦始皇陵,儘管秦始皇採取了一切措施來保守他的陵墓的秘密,但是這個時間跨度接近40年之久,參與的人數如此眾多,難免會有人透露消息。況且根據考古發現秦朝就有竹簡記錄的歷史,作為秦始皇的陵墓,還有可能為當時的文字記錄者,作為一種皇室秘密的資料記錄下來,只不過一般人很難知道這其中的秘密。秦末農民起義,講秦始皇的王朝攪了個底朝天,其中的一些秘密的文字記錄,很有可能就會被發現,作為歷史資料研究者的司馬遷,極有可能從這些資料中發現了秦始皇陵墓的秘密並記錄下來,這也許就是司馬遷《史記》中對於秦始皇陵墓的記錄的真實信息來源。


智者說歷史


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幾十萬工匠全部都被秦始皇處死了,按理說後世人應該無法瞭解秦始皇陵墓的具體構造,但司馬遷卻在史記中詳細記載了皇陵內部的構造。

九月,葬始皇酈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


在我看來,司馬遷能夠這麼詳細的描述皇陵內部的構造,一方面是從漢朝保存的秦國典籍中尋找資料,另一方面是參考民間流傳的一些傳聞。

要知道秦始皇陵墓這麼大的工程量,需要從全國各地採購大量的物資,自然會遺留下來很多信息,這給予了司馬遷很大的幫助。

此時秦朝滅亡的時間不是很久,漢朝還保存了一些秦朝典籍

司馬遷所在的那個年代,與秦始皇時期相距不是很久,因此當時的很多典籍都還能夠保留下來,司馬遷可以查閱這些有關於秦朝的歷史典籍,並通過多方考察驗證,最終確認皇陵內部的結構。


司馬遷本人不是個信口開河之人,他所編纂的史記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就比如史記中記載,皇陵內部有汞做的河流,現在通過儀器檢測之後,確實發現秦始皇陵墓之中含有大量的金屬汞。

修建皇陵的七十多萬工匠不可能全部都被殺害

秦始皇的陵墓動用了七十餘萬民夫,雖然史書記載這些民夫全部都被坑殺。但在我看來,這些人不可能全部都被殺害了,肯定會有一部分人幸運的躲過了一劫,那麼就能留下一些皇陵內部構造信息。

而且也沒必要全部殺害這些工匠,這些人之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接觸到最核心的內部構造,很多人都只是為皇陵提供物資,這些人自然能夠存活下來,同樣也留下了一部分皇陵信息。


這樣來說,司馬遷的消息來源就比較廣泛了,漢朝保留的典籍他可以查詢,再通過驗證民間流傳的消息,最後才能在史記中詳細描述皇陵內部的構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