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鄧稼先背後的人,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鄧稼先背後的人,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我們都說“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但是少年的智慧與強大並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需要有人“傳道授業解惑”。兩彈一星的勳章雖然和他失之交臂,但是這個勳章上應當有他的名字,因為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甚至楊振寧,都是他的學生。

他的一生為了國家,為了國家的物理學,特別是核物理的教育奉獻了,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卻先後和諾獎與兩彈勳章錯過。這樣的偉大人物,縱然沒有得到應有的榮譽也應該被大家銘記於心。

錯失諾獎

說到他遺憾的錯失諾獎就要提到他去往美國的經歷。1927年,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國家在核物理研究上的不足,便希望能將先進的國外的技術帶回國。於是,自費去往美國,考到諾獎得主密立根教授門下。

在準備畢業課題的時候,因為覺得導師準備的課題過於簡單,只要按部就班就可以獲得實驗數據順利畢業感到不滿。他覺得自己想要學到更多的新的技術。於是找到導師申請換一個課題,他不知道,就是這樣的一換,讓自己有了重大的發現。更換的這個課題叫“

硬伽馬射線通過物質時的吸收係數”。

鄧稼先背後的人,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本來換到這個課題時,趙忠堯依然不是很滿意,因為當時這個吸收係數已經有了可以計算的公式。但是在導師的解說下他認識到了課題的意義,接下了這個課題。反覆一段時間的實驗他發現這個射線在大部分時間中符合公式,但是,當射線穿過重金屬比如鉛的時候,會不符合公式,數據誤差達到40%。趙忠堯仔細的記錄了這一套數據以及誤差,寫出了論文交給了密立根教授。

在發表後,陸陸續續也有其他人發現了這個新的現象,並且對這個現象進行了深入研究。趙忠堯自然也是不例外。他將自己全部的身心都投入進了這個課題。這樣的學生密立根教授自然是無比的欣賞與支持。很快,他就取得了巨大突破。但是1936年的諾貝爾獎居然沒有他的名字。

當時許多人都表示了質疑,懷疑著獎項的不公。多年後通過李政道、楊振寧對於這一樁事情的真相的探尋,我們才得知背後的原因究竟是為何。原來,當年檢驗大家發現兩位科學家一位方法有誤,一位實驗數據不靈敏

,導致結果有錯,大家就沒有認可趙忠堯的研究成果。

雖然諾獎與他失之交臂,但是包括當年諾獎得主安德森在內的許多人都對他讚不絕口,承認他的科研地位。雖然大家都在為他正名,但是他自己本人卻非常謙遜,對這樣的一段經歷絕口不提,也並未因為安德森受了他的啟發才作出研究獲得諾獎有任何怨懟之詞。正是這樣的謙遜與對科研的熱愛,才讓他培養出了許多優秀的學生。

鄧稼先背後的人,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培育棟樑

1931年,他從英國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帶回了盧瑟福教授贈送的珍貴的50克實驗性放射鐳。開始教書育人,開始奠定中國物理發展的基礎。回國後,趙忠堯的第一站是清華大學,擔任了物理系教授,首次在中國開了核物理課程,並且建立了中國的第一個核物理研究室。

就是這裡,他培育著諸如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朱亞光等人,他們後來也沒有辜負趙忠堯的期望,紛紛青史留名,在物理上有了卓越建樹。甚至獲得諾貝爾獎。也正是因為有這樣優秀的學生,他當年與諾獎失之交臂的真實原因才能為眾人所知。

在他任教的過程中,抗戰爆發了。他為了保留珍貴的科研資料和實驗性放射鐳在梁思成的掩護下悄悄出城了,向著長沙的臨時校舍出發。一路上風餐露宿,抵達時宛如乞丐,衣衫襤褸,面容憔悴不堪。一位文質彬彬,衣冠楚楚的大學教授竟然落魄至此,當時梅貽琦校長辨認良久才認出他,認出的當時就流下淚來。

接下來幾年中,他為了培育人才,先後輾轉許多地方任教,包括西南聯大、雲南大學等許多學校。可以說,中國物理起步,先生有大功勞。

鄧稼先背後的人,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被困

1946年,受到政府委派的趙忠堯先生在一次踏足美國,參觀原子彈試驗。

參觀後,先生在美國繼續深造,學習核物理和宇宙線等方面的研究。4年後,一行人帶著研究工具、資料、數據,準備回國了。本來美國打算扣留他們,但是當時大家都對趙忠堯一行人印象很好,多加周旋,才讓他們得以出發。為了順利回國,他們將許多東西拆散,只帶了一些零散的在身上

。但是老天並不眷顧。

踏上歸國船隻後,走到日本附近,船被叫停了。趙忠堯意識到事情不對,將珍貴的資料立刻委託給了別人。果不其然,他們被帶到日本囚禁了起來。

在監獄中,趙忠堯心態積極樂觀,也不曾放下學習和科研,甚至在監獄中學會了日語。比當年錢學森幸運,因為當時許多人知道他們被監禁所以幫忙周旋再加上有國際輿論斥責美國。他們終於回到了祖國。

鄧稼先背後的人,一個不該被遺忘的名字

簡樸一生

回國後的他,一心一意的沉浸於科研和教育,為後面的兩彈一星的研製輸送了許多人才。並且科研獎金等收入均給到了學生,對於學生傾囊相授,解囊相助,還成立了科學基金獎勵青年科學家。而他本人,一套禮服、一套中山裝。甚至常年穿著布鞋。出門也是騎自行車。直到七十多歲的時候,兒女擔心他的身體才讓自行車退休。

先生一生,追求科研大道,教書育人,謙卑簡樸,其行為高潔,德行出眾,如同松柏。雖然先生已與世長辭,但是他對於中國物理事業發展,對於祖國,對於世界核物理進步的成就不應該被人忘記。這樣的人物就是我們中國的脊樑,是民族得以前行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