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刷了6年瓶子,烧了5年锅炉,却一举创造出462亿巅峰时刻

关注乐享财经故事,期待与你们一起,遇见更美好的自己!

从刷啤酒瓶开始做起,20年间,他一路从供销员、调度员升到厂长助理,45岁更是扛下整个啤酒厂,奋斗11年,创造出227亿的啤酒销量。他就是带领青岛啤酒走出困境的金志国。

金志国,1956年出生于青岛。出生之时,全家五六口人挤在一个狭窄的门洞里,一块挡风木板就算个门。当时,山东大部分地区的公社食堂已经无米下炊,大伙只能选择逃难。与闯关东不同,金志国的父母最终选择了500多公里外的青岛。

刷了6年瓶子,烧了5年锅炉,却一举创造出462亿巅峰时刻

打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他5岁开始烧煤炉学做饭,7岁跑市场捡烂红薯。11岁那年春天,金志国饿得头晕眼花,看到门口槐树的嫩芽,他两三下就爬上树,生生啃下两把槐花叶子,最后不得不用肥皂水灌肠。

青岛啤酒厂到青岛一中来招聘,金志国第一个报了名。10天过后,金志国可在30秒内让12个酒瓶全部到位,并练就一天洗出300个啤酒瓶的绝活。

6年后,工长安排金志国晚上烧锅炉。同组的其他5个人,聚在一起不是嗑瓜子就是打牌,只有金志国书本不离手。到了1990年,金志国升任厂长助理,管理下面的8家啤酒厂。

1987年冬天,爱学习的金志国终于进入领导法眼,升他做工长,从此开始了平步青云的人生。

此后的3年时间,金志国先后做过人事处干事,供销科科员、生产调度处处长助理,对粉碎麦芽、添加大米、糖粉糊化、酵母培养等流程如数家珍。到了1990年,金志国升任厂长助理,管理下面的8家啤酒厂。

刷了6年瓶子,烧了5年锅炉,却一举创造出462亿巅峰时刻

1993年,青岛啤酒上市,此后公司大举扩张。没有想到第一步就搞砸了,收购的西安汉斯半年不到就陷入亏损,“要品牌没有品牌,要市场没有市场,内部管理一团糟。”这个时候,金志国站了出来,“汉斯一天不赚钱,我就一天不要工资!”

在西安工作的4年,金志国只回了3趟家。天道酬勤,汉斯第一年就扭亏为盈,盈利214万。到了1999年,利润突破5000万,等到他调离时,汉斯利润已经突破1个亿,成为青岛啤酒的重要利润来源。

事实上,青岛啤酒在山东以外的地区,市场占有率连10%都达不到。当年10月,一个爆炸性消息传来,华润携手南非SAB集团,一举吃下西南最大的蓝剑啤酒,并利用西南的市场和网络,力推雪花啤酒,“雪花一跃为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啤酒。

”青岛啤酒,虽然收购了150多个牌子,拥有超过1000个品种,“牌子多得像马蜂窝。”但关键的是,因为太照顾原企业的情感,并没有整合旗下品牌,大小品牌各自为政。

刷了6年瓶子,烧了5年锅炉,却一举创造出462亿巅峰时刻

在西安大获成功后,2000年,金志国再度委以重任,掌舵北方事业部,“分管西北、华北市场,重组北京五星和三环亚太啤酒厂。”

不过,这个时候的青啤却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啤酒产销量大幅增加,利润却严重下滑。”怎么回事?原来,快速并购的同时,内部管理跟不上,“并购企业丰产不丰收。”

与此同时,华润雪花背靠央企优势,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其雪花啤酒在珠三角一带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而哈尔滨啤酒趁机从东北进军中原,凭借“雪原冰爽”的口感,一举拿下华北15%的市场份额。燕京啤酒更是靠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位置,牢固守住京津要地,占领着超过30%的份额。

为此,金志国果断出手,“统一思想,收缩战线,收复江山。”

刷了6年瓶子,烧了5年锅炉,却一举创造出462亿巅峰时刻

2002年春节,他带领公司高管,封闭了一个星期,目的就一个,“统一思想。”问题确实很严重,“派出的管理层和工程师,一到下面就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

春国过后,金志国从“大企业病”开始动刀。第一招是导入竞争机制,“把狼性引入青啤,打造一个能叼来肉的团队。”第二招是推行竞聘上岗,“总部8个事业部总经理,一次性换7个,下面47家啤酒厂经理,半个月撤了20个!”第三招是引入ERP系统,实现集团同一张网、同一个账号,“统一查询产销量、全员业绩透明化。”

稳定了内部管理,接下来就是对外的战略。当时,公司内部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做大做强”,另一种是 “做强做大。”

到底选择哪个?高人就是高人,金志国为此详细研究了美国通用、花旗等大企业的并购案例,并拜访了好几家咨询公司,最后决定踩刹车,“减缓对外扩张速度,1年只收购2家企业”,从“做大做强”改成 “做强做大。”

刷了6年瓶子,烧了5年锅炉,却一举创造出462亿巅峰时刻

此后的半年中,旗下的40多个企业调整成8个集团军,“按地区划分,把单一的零售渠道整合成网络。”

到了2002年年初,青岛啤酒已经整装待发,原来的100多个牌被整合成5大品牌,“以青啤为主,以纯生、崂山、汉斯、山水为辅的1+N模式。”此时,金志国的策略是先有市场,后有工厂,“工厂跟着市场走,市场跟着效益走。”

半年后,到了2003年年初,青岛啤酒一举拿下哈尔滨10%的市场份额,顽强地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台湾同胞也相当给力,短短3个月,青啤销量就超越百威、嘉士伯,突破1个亿,“拿下7.5%的份额。”

从这一年开始,他主要的重点就是奥运战略,当年6月,金志国一口气砸下3000万,在央视狂轰乱炸密,“激情盛夏,相约青啤”、“狂欢之城,激情永恒。”

刷了6年瓶子,烧了5年锅炉,却一举创造出462亿巅峰时刻

那3年中,金志国每年都举办不同主题的啤酒节活动,“我是冠军”、“倾国倾城”、“奥运大篷车”、“啤酒花园”、“NBA中国赛”等等,风暴过后,青啤销量快速飙高到60亿。

等到2008年北京奥运结束之时,青岛啤酒销量已经成功突破100亿,以24%的占有率名列榜首,

4年后的2012年,青岛啤酒的净利润升至17亿,11年增长了15倍,公司市值从57亿增加到462亿,暴涨7.11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