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德國製造的駁殼槍為什麼被淘汰了?

風雲一點通


“駁殼槍”德國製造,官方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7.63毫米口徑、彈匣容量20發、射速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這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一款自動手槍,1896年由毛瑟工廠製造,牆內開花牆外香,本國沒有大量裝備,反而在中國以各種不同版本活躍半個多世紀。

反觀原裝生產國,毛瑟軍用手槍尺寸偏大作為制式手槍很不方便,其次單價高、攜行不便、槍口上跳嚴重、構造複雜等。更重要的是做為西方軍事大國,有完善配套的輕重、遠近火力體系支持,造成了這款“機關手槍”在原產國定位不清晰最後沒有大量裝備。

看這照片,很明顯體積太大,做為制式防身手槍確實太大。

加槍托作為近戰火力補充,實際在德軍中使用量不大。

再加上比如MP40衝鋒槍、魯格P08手槍的大量使用,近戰中相結毛瑟手槍更方便,火力持續性更強。所以毛瑟手槍在德軍中的使用量更少了,下圖中這種制式手槍造型才更合適德軍的選擇。

不過再奇怪的武器也有適合的使用產地,比如我國就曾大量引進及仿製,這支改變了我國抗戰史的傳奇手槍進入中國立刻就“水土服了”,曾經的缺點也變點了優點。

20發容量、可單發也可以連射,立刻成了缺衣少彈中國軍隊的大威力武器。而原來槍口跳彈問題直接改為橫射就解決,同時為了使用方便連準星都磨平。(快速抽取出槍套)


河東三叔


德國毛瑟軍用手槍在非中國地區很失敗,原因很簡單,作為手槍太大了,使用不方便。作為衝鋒槍,威力又不足。所以即便德國陸軍都沒怎麼裝備。但是這東西在中國很快流行起來,最終中國採購及仿造的各種毛瑟軍用手槍近150萬支。

原因也很簡單。

二三十年代,因為中國軍閥混戰,西方對華軍事禁運,步槍機槍與火炮禁止出口中國。當然有大體遵守規定的如英美法,也有三個流氓國家在大肆出口武器,比如蘇聯日本意大利。李雲龍攻打平安縣城那個意大利炮,就是意大利人購買的法國一戰後退役的75小姐炮,刷了層漆,印上意大利文就出售到中國。所以中國各地軍閥就進口了不在限制內的德國毛瑟軍用手槍,用以擔任警衛和突擊隊。別說手槍連,手槍營,駁殼槍隊曾最高編制到了手槍旅。

想象一下,戰場上,3000支駁殼槍發起衝鋒是啥局面?

此後,中國各軍工廠都在仿造駁殼槍,口徑從7.62毫米到11.43不等。

真正令駁殼槍名揚天下還是抗日戰場。國共均在大量使用駁殼槍,游擊隊更是使用得出神入化,一支正常精確射擊。一支磨掉準星,插在腰帶上,可以隨時拔出,搶時間射擊。

針對駁殼槍威力大,槍口上跳問題,游擊隊員創造性採取翻轉手腕45度持槍方式,成功將槍口上跳給轉化為了左右橫掃(⊙o⊙)。

請注意此圖,左手駁殼槍已經沒有了準星,利於快速拔射。右手駁殼槍的持槍角度,利於精確射擊和子彈橫掃。

當然,解放後中國軍工建設步入正軌,駁殼槍自然淘汰,原因還是設計上的困擾,作為手槍攜帶不便,作為衝鋒槍威力不足。


四川達州


圖片上的“盒子炮”雕花鏤刻,至少價值200塊現大洋!非擁有上千畝肥地的“老財”用不起。


大多數軍迷都會認為,抗戰時期最受我軍歡迎的當屬武器應該是德制C96戰鬥手槍和其各地方仿製型號,由於它相對的短小精悍,即可以單發殲敵 ,又可以連發掃射…是一件利器。

由於C96的各種傳奇故事,使其成為我國百姓心目中的“神槍”…這其實是一種錯覺,“盒子炮”固然在我抗日軍民手中大顯神威,但該槍只適合游擊戰使用或者偵察員進入敵佔區偵察敵情的防衛武器…而到了正面戰場上大兵團作戰,該槍所發揮的作用嚴重的降低!因為,戰鬥手槍也是手槍,就算是裝上槍套抵肩較精準射擊距離也就150米內,遠不及“中正式”和鬼子的“三八”槍!而且7.92毫米手槍彈受發射藥量少的限制威力也較低!
C96誕生之初總體性能就不被歐美軍隊


看好,綜合性能遠不及衝鋒槍,而歐美國家的營連級指揮員必要時拿著衝鋒槍上陣,團以上只配備手槍…從武器裝備火力層次來說根本沒有C96戰鬥手槍的位置,而且戰鬥手槍機械加工的複雜性不亞於生產一支步槍或者衝鋒槍!既然威力低、結構複雜價錢又貴,C96 在歐美國家軍隊當中沒有被裝備。

但是,C96在1920年代初到了我國後境遇就不一樣了,我國當時是落後的農業國家,軍工生產水平極低,連隊主要火力基本上就是“漢陽造”!“中正”步槍和ZB-26輕機槍也只是在1920年代中後期才量產…所以,C96的出現正好彌補當時軍隊火力的嚴重不足…它才大行其道!還有就是抗戰時期我抗日軍民嚴重的缺乏武器裝備也凸現了它的作用。
黃志忠版的《亮劍》,李雲龍、趙剛、孔捷、丁偉…等一眾團級幹部都拿著“盒子炮”,這也反應了抗戰時期我軍裝備的缺乏,一個團僅幾門迫擊炮、數挺繳獲的“九二式”重機関銃、ZB26輕機槍做不到每一個班一挺…根本沒有衝鋒槍、半自動步槍…在極端缺乏武器裝備的條件下有一支C96已經相當不錯了。

但,隨著我軍的壯大發展,繳獲的敵人裝備也是成批量的,在武器裝備大大改善之後,“盒子炮”的地位也嚴重下降了…也就再也沒有演繹出傳奇。


皇家橡樹1972


答: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德國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盒子槍;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盒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最初由西班牙研發製造,毛瑟廠隨後定型製造,稱之為速射型,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這才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這把神槍是怎麼進入中國的呢?

傳統的說法是它是俄國十月革命之後,流落到中國的白俄軍人帶進來的;也有說法認為早在晚清時駁殼槍就已被中國人少量使用,並參與了辛亥革命。據官方史料記載,至少在民國元年(1912年)中國官方的交易記錄中就出現了駁殼槍,當年9月,中國政府(北洋政府)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簽約,購買“自來得毛瑟手槍”200杆,連同500發子彈和全套附件。

駁殼槍的型號很多,僅毛瑟原廠就有M1898、M1912、M1916、M1930和M1932五種型號,其中M1898和M1916的口徑為9mm,握把上刻有一個很大的9字,中國人稱其為“大紅九”,M1932就是你所說的“二十響”,也叫做“快慢機”,除此以外,其餘各種型號駁殼槍都是半自動,使用固定彈艙,彈容量6發或者10發,用“梭子”上彈。國內四川的兵工廠和西班牙兵工廠也曾仿製M1932,但有一點,最早的自動“二十響”是西班牙改良毛瑟而形成的M712速射型,毛瑟後推出M1932,可以用10發和20發兩種彈匣,火力相當於衝鋒槍,所以在中國很受歡迎。

駁殼槍之所以在中國大行其道,與當時歐美各國對中國實行武器禁運有關。1921年11月,美、法、日、中、意等國家的代表在美國召開“華盛頓會議”,這次會議的結果除了在限制各國海軍噸位的決議上達成共識之外,也決議對當時軍閥混戰中的中國實行武器禁運。由於手槍不在禁運名單中,而駁殼槍與當時其它手槍比起來,具有威力大、裝彈多、用途廣等優勢,故而備受中國各大軍閥的青睞。

由於毛瑟軍用手槍在中國廣受歡迎,這個市場很快引起了其他軍火商們的注意,各種“山寨產品”應運而生。早在上世紀20年代,中國南北皆瀰漫著內戰硝煙之時,西班牙的各軍火廠便相繼推出了他們的“山寨版”駁殼槍,其中以波依斯特兄弟於1925年設計的“皇家牌”駁殼槍最為著名。與德國毛瑟廠原版相比,西班牙版的價格較低,質量也不錯,故成為中國軍閥們的另一種選擇。直到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西造“駁殼槍”對中國的出口才基本終止。

除此之外國內也開始了仿造計劃。例如閻錫山治理下的山西在1928年仿造駁殼槍製出的“十七(年)式手槍”,每年平均生產量達到2000支,總產量超過1萬支。此外,在當時國內比較著名的漢陽兵工廠、上海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太原兵工廠、重慶兵工廠等,也都仿製過毛瑟軍用手槍。

 在抗日戰爭時期,無論是蔣介石指揮的嫡系中央軍,還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或是各地實力派人物麾下的地方軍,無一不以駁殼槍為軍中必要之裝備。早在1932年,中央軍部隊已經開始普遍配發這一武器。據《抗戰機密檔》一書記載:“按民國21年(1932年)整編師的編制,每個步兵連有12支駁殼槍,不足夠配發到步兵班班長……中級官以下配駁殼槍、中級官以上配自衛手槍。”

對於長期在敵後作戰的八路軍來說,駁殼槍自然是備受歡迎的寶貝。早在紅軍時期,朱德總司令就常佩戴一把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7.63毫米警用型毛瑟軍用手槍,槍身上刻有“南昌暴動紀念朱德自用”的字樣。 抗戰時期,八路軍的駁殼槍雖多,但大多是“國產山寨貨”,因此原品的德制毛瑟軍用手槍一旦出現就會被視作珍寶。

抗日戰爭後期,在滇緬印地區的中國遠征軍獲得了美械裝備,湯普森衝鋒槍、M1卡賓槍逐漸取代了駁殼槍的地位,但在國內戰場的部隊中,駁殼槍依然是中下級軍官的必要裝備。抗戰勝利之時,毛瑟廠停產駁殼槍已有6年之久,但在中國,它卻繼續在之後爆發的內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直到朝鮮戰爭時期才逐漸被蘇式託卡列夫手槍所代替。


南閣水哥


德國製造的駁殼槍,是世界手槍發展史上的一種特殊槍支。駁殼槍也叫毛瑟軍用手槍,這把槍從研發出來一直到最後被淘汰,從來沒有成為過任何一個國家的制式裝備。駁殼槍的研發者本來是想要製造一種方便攜帶,威力處在普通手槍和步槍之間,射程比普通手槍更遠,彈容量更大的實用性手槍。這個設計想法是比較好的,但是卻忽略了手槍的實際定位。駁殼槍在研發出來之後,就一直不受德國軍方的待見,一直到一戰之前,德國軍方為了照顧毛瑟軍工廠的面子才勉強訂購了一小部分駁殼槍。

德國軍方訂購的這一部分駁殼槍,在實戰中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雖然駁殼槍的射程威力要高於普通手槍,但是在實戰中,駁殼槍能夠發揮空間卻十分有限。第一次世界大戰主要打陣地戰,普通步槍的射程在400米以上,穿透性和精準度十分高,而駁殼槍的射程只有150米,精準度比步槍差得遠。假如士兵看到100米的距離內的敵人,用步槍去射擊敵人,要比用駁殼槍去射擊敵人效率更高。在進行刺刀戰的過程中,小巧輕便的手槍,又要比駁殼槍更加的靈活。

在歐洲戰場上,拼刺刀的情況非常少見。大部分裝備手槍的軍官,都是把手槍當做了一個裝飾品,而不是防身武器。掛著笨重的駁殼槍,不僅不夠美觀,還影響到身體的協調。因此大部分軍官都不喜歡駁殼槍,在一戰結束後,德國受到了軍事條約的限制,不可能繼續訂購駁殼槍。駁殼槍失去了國內市場,只能去尋找海外市場。駁殼槍的價格高,性價比低,在戰場表現不佳,西方國家都不願意購買駁殼槍,毛瑟公司的駁殼槍一度陷入停產危機。

就在這個時候,中國市場的需求,拯救了在停產邊緣的駁殼槍。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當時的國內兵工廠生產水平有限,無法大量的生產槍支。軍閥們的資產非常的豐厚,為了改善裝備,軍閥們都大量的從國外進口武器。由於當時西方國家對華武器限售的影響,軍閥們無法進口到射程較遠的單發步槍,只能選擇威力和射程略次於步槍的駁殼槍來充當步槍使用,

由於國內兵工廠製造的單發步槍故障率高、精準度差,在戰場上表現反而不如駁殼槍,因此駁殼槍在進入我國後,迅速成為軍隊裡面的熱門武器。當時國內的一些軍閥甚至組建了手槍團、手槍營等專門裝備駁殼槍的建制單位,德國毛瑟公司也專門針對國內軍閥的需要,製造出了具備連發功能,能夠裝填20發子彈的“大駁殼槍”。

後來我國的一些地方兵工廠也開始仿製駁殼槍,國內裝備的駁殼槍數量大約有四五十萬支,其中一半以上都是仿製品。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我國的兵工廠擁有了生產仿製毛瑟步槍的能力,駁殼槍逐漸的退居二線。在我國停止駁殼槍的進口後,毛瑟兵工廠也停產了駁殼槍。在解放戰爭時期,駁殼槍就已經成為一種落後的裝備,後來隨著各種新式槍支的不斷裝備,駁殼槍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軍武小咖


駁殼槍,是民間對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的稱謂,就是那種10發彈倉供彈,只能單發射擊的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

至於二十響、盒子炮、大肚匣子等,是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改進型號,大概誕生在1932年,屬於20發彈匣供彈,既可單發,也能連續射擊。

兩把槍械隨槍都配有一隻木製的槍盒,可以將槍柄和木盒相連接,實施抵肩射擊,此時,兩把槍械的有效射程,就提高到了150米,特別是20發彈匣供彈的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就是一把微型衝鋒槍,對缺乏衝鋒槍的中國軍隊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彌補了步兵火力不足的弊端。

事實上,網上包括冠名軍事創作者的作者,也常將駁殼槍和盒子炮等混為一團,都傻傻地搞不清楚其種類,更何況是對兵器一知半解的讀者了,所以本文作者已非常清楚地解釋了駁殼槍和盒子炮的區別,也算是軍事科普吧。

歷來手槍都以小巧玲瓏,易於攜行,而受到軍方歡迎,但毛瑟C-96軍用手槍卻以體積大、笨重而出名,所以在發明國德國,並不受軍方待見,因此裝備數量極少。

反倒是中國,當年軍閥混戰時,由於受到西方列強的武器禁運,槍械包括火炮都屬於禁運範圍,手槍是例外,因此10發彈倉供彈,火力較猛,射程較遠的德國毛瑟C-96軍用手槍,就受到了國內大小軍閥的歡迎。

包括抗戰前國府引進了大量的20發彈匣供彈的盒子炮,加上國內無數兵工廠的仿製品,這兩把槍械在國內的擁有量不亞於100萬把,成了抗戰時期軍民抵禦日軍侵略非常給力的武器,日軍最怕抗日軍民的兩把槍械,一把是捷克ZB-26輕機槍,另外一把就是駁殼槍和盒子炮。

至於駁殼槍和盒子炮為什麼被淘汰,也是非常好理解的,就是此槍笨重,不易攜帶,作為手槍確實分量太沉了,此其一。

其二,戰後衝鋒槍逐漸在中國普及,包括湯姆遜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特別是56式衝鋒槍等制式裝備的大量裝備,火力和威力自然都遠在毛瑟手槍之上,軍隊中就淘汰了駁殼槍和盒子炮。

其三,駁殼槍和盒子炮,當手槍使用,畢竟體積大,重量沉,已經不適應我軍基層指揮官配用,在有了54式手槍以後,這兩把毛瑟軍用手槍,就完成了在軍中的使命徹底退出現役。


國平軍史


在德國軍隊裡,實際上沒有駁殼槍的戰術位置。這一點後來在我國也同樣如此。

首先,我國軍隊裝備駁殼槍的主要是,將軍們的衛隊連,衛隊營,正規軍當中的班排連長,還有擔任突擊任務的手槍團,手槍旅。以及部分游擊隊使用,還有一些富裕財主的自衛武器。

無論在德軍還是我們的敵人日軍,哪裡都沒有駁殼槍的位置。無論德國正規野戰師,還是日本野戰師團,都沒有警衛營,衛隊營這個概念。而且德國班排長裝備衝鋒槍,不使用駁殼槍。

日本陸軍那些軍曹和下級軍官,直接是步槍或者馬槍,南部手槍和軍刀。這是一個戰術分配的問題,我國的班排長是要帶頭衝鋒的,所以要有駁殼槍這種大威力戰鬥手槍。日本那些分隊長,小隊長和下級軍官,戰鬥的時候主要指揮機槍手和擲彈筒手射擊掩護,領頭衝鋒是次要任務。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們都沒有手槍團,手槍旅這樣的突擊單位。這種特殊突擊單位,德軍喜歡搞戰鬥群,日軍喜歡搞混合編組的支隊。基本就是1個大隊或者1個聯隊,再配合一點,機槍大隊,炮兵大隊,工兵,還有裝甲車坦克。德軍戰鬥群也類似,以一個步兵營團為核心,再配備一些獨立坦克,炮兵單位。

到了50年以後,我國軍隊開始接收蘇聯武器,也開始淘汰駁殼槍。原因也是一樣的,沒有駁殼槍的戰術位置了。大批的波波沙衝鋒槍代替了駁殼槍的位置。也不再需要大編制手槍單位作為突擊部隊了,畢竟有了更多的自動武器和重武器。


深度軍事


德國毛瑟工廠製造的毛瑟C96,在中國民間又被稱為駁殼槍、盒子炮、二十響、快慢機等,可以說這一款德國不受軍方待見的手槍,卻在中國的抗日戰場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由於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武器進行了禁運,再加上中國當時工業比較落後不能自主的生產槍械,所以急需要一種可以連發穩定性的槍械。正好符合這個功能的駁克手槍出現在了視野中,而手槍並不在禁運的行列之中。比較有意思的事這款手槍在德國並不受待見。是因為它的定位比較尷尬。按理說當時的手槍都是用於自衛的,但是用於自衛它的威力太大。而如果用它來衝鋒它的射程又不夠遠,而且威力沒有衝鋒槍來的實在。所以造成了駁克槍高不上低不就的尷尬局面,本來毛色工廠打算停止生產這種槍械的。但是奈何中國的訂單源源不斷的飄到工廠裡面來。這也使得這款槍械起死回生。在抗日戰爭時期源源不斷的毛色手槍被運到中國內地。



二戰結束後,我國的工業水平有了一定的發展。可以仿造出簡單的槍械,當然駁克槍也可以防造出來。而且我們可以仿造更先進的衝鋒槍,就沒有必要使用這種不如衝鋒槍性能好的手槍了。所以經過二戰那一個繁榮時期駁克槍就推出了歷史的舞臺。


量子聊軍武


只有在當初的中國,盒子炮才有用武之地。

這是一種設計很尷尬的武器,說是手槍,但是重量比一般手槍重太多了,而且主要賣點是可以連發,威力大。

當做手槍來用,駁殼槍遠比普通手槍笨重,缺乏隱蔽性,隨身攜帶非常不方便,而且手持非常笨重。和步槍,步騎槍比,射程威力又都不夠,和真正的衝鋒槍比,火力,裝彈量又比不了,實際上是一個四不像,卡在手槍和衝鋒槍之間的一個半吊子產品。

我沒用過裝真子彈的駁殼槍,但是玩過裝空包彈的,重量比真彈頭已經輕很多了,但是還是非常重,手腕沒點力量,端起來絕對會抖。

初學者學開槍,一般都是採取穩定的姿勢,三點一線,瞄準,然後穩穩當當地擊發,還要注意擊發的時候不要用力過猛,導致槍口下壓等等,基本和初學步槍的時候要求差不多,可是用這個來玩駁殼槍就玩不轉了。

我開始接觸駁殼槍時,是多年前在我父親的電影劇組,那時還是個半大小子,瘦弱得像個小雞仔。偷偷拿著煙火師的駁殼槍玩,被煙火師看到肯定要挨一腳。

和早年同樣比較常見的"狗牌擼子"比,駁殼槍絕對重量翻一倍都不止。雙手持槍還好,單手持槍,稍微一點時間就會開始抖,如果再考慮到巨大的後坐力,當年那些瘦弱的中國士兵八成都沒法用正常的姿勢使用駁殼槍。

早年間,劇組拍戲的時候都有軍事顧問,其中不乏有戰鬥經歷的老兵。我遇見的那個,年歲很大了,對我們幾個臭小子很寵,我們亂動槍械,他也沒罵我們,只是不讓我們動子彈,空包彈都不行。他曾和我們說過,我們用駁殼槍的方式都是錯的。真正的用法,恰恰是早年影視劇裡常見的"甩槍",槍以一個特定的角度斜著甩下來,到了特定的位置就擊發,實際上是在運動中瞄準。平常的時候,就要不斷地練習這個動作,形成肌肉記憶,打手線。這樣,雖然增加了瞄準的難度,但是,第一解決了槍過重,持槍抖的問題(運動起來就不會抖了),第二也解決了一些槍口上跳的問題,槍本身的動作抵消一部分上跳,即便跳了,第二發第三發也是向一個斜上方向,比直接跳到天上去好很多,可以形成一種橫向的火力壓制。

但是這一切都建立在苦練的基層上,先要把這一個甩手的動作練千百遍,形成定式才行。

在極度缺乏輕重火力的中國抗戰戰場上,駁殼槍的一些特性被我們最大化了,但這都是建立在我們用各種苦練和土辦法來客服那些缺點的基層上。

到了新時代,有衝鋒槍了,為啥還要用盒子炮?再後來,新型的突擊步槍,特別是短突擊步槍,攜帶起來比駁殼槍都方便,再用笨重盒子炮就純屬有病了。

在抗日戰場上,盒子炮戰功赫赫,不是因為這槍好,而是我們的那些先烈們的聰明才智和刻苦訓練得到的。


punkfox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啥駁殼槍?勁整些高端詞,這不就是盒子炮嗎?咱大華夏抗日神槍啊!手槍中的勞斯萊斯啊!

您聽聽咱大華夏給他整的名字盒子炮,這都當手炮的使喚,咱對他的鐘愛擱地球這小村子裡邊,就沒有第二家。擱過去咱大華夏的軍人手裡邊能整這麼一把手槍,挎大腰子上這得頂著肚皮走。這真不誇張。

從清末到朝鮮戰爭這傢伙一直都是咱的寶貝疙瘩,擱咱手裡邊整整輝煌了半拉世紀。

可就是這麼個好東西,好物件卻遭到了德國人的唾棄。所以像題主說的啥淘汰不淘汰的,這好東西壓根就在德國人的地界沒有流行起來。

那麼是咋回事呢?

這盒子炮他的威力比手槍大,卻比步槍小。有人聽了這話估計會說:“這感情好啊!比手槍大,正好替代他,有啥不樂意的?”

不樂意啊!德國人是一百萬個不樂意啊!沒別的,這盒子炮他光強調威力了,所以他這重量比一般的手槍要重。

一般的手槍絕對不會超過兩斤,而盒子炮這傢伙空槍上手這都在三斤,這就翻翻的節奏。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不就奪一斤的東西嗎?要啥了不得的,當兵的抗個十七八斤的東西這不就跟玩似的。”

如果您真有這想法,俺就得說您的眼皮可就薄了。這一斤多點東西,這要換成子彈得帶多少,這要是整成手榴彈這得能多帶幾顆啊!所以人家是這麼看的。因為這重量的問題,有點子瞧不上。

在有他的威力實在是太大了。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要問了:“這威力大也算是缺點,沒見過!這想多了吧!”

還真沒有想多。大傢伙也知道這槍威力大,代表著他的後坐力也就大,這矛盾在槍械當中壓根就是不可調和的存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那麼盒子炮這玩意雖然重量有了,但他的重量不足以抵消這後坐力所產生的動能。

所以造成的結果就是,這玩意一開槍,這槍管就會不自覺的向上抖動。

這可要命啊!本來人家是想打敵人的心窩,這好一傢伙一槍打出去敵人腦殼後邊的門板遭殃了,敵人啥事沒有,這失誤誰受得了啊!所以這一生產出來,德國軍人拿到手上,直吧嗒嘴:“這也叫個東西?”

拿著這東西玩衝鋒這不找死嗎?開槍沒個準頭不說,這到跟前對方都拿刺刀捅你肚臍眼了,你拿啥抵抗,拎起這盒子炮當錘子使?這不是沒事找倒黴嗎?

所以德國人就不待見這槍,那麼在一戰的時候,德國人為了照顧毛瑟這廠子,這就勉為其難的訂購了一小撮。

後來呢?沒了!

接著說題主的事

咋說呢?這西方不亮,他東方亮。就那會咱大華夏的軍工說實在的還真不行,所以你別說槍了,但凡能噴出子彈的這就是好東西。

所以這盒子炮就被推銷到了咱家的地頭上。這要是一般情況下咱也不能要啊,畢竟人高馬大個頭跟個擀麵杖似的老外都不好控制這槍,咱就更加別說了。

但那會列強對咱進行了武器限制,啥機槍,啥小炮的這都不賣給你。

這盒子炮他就歸到了手槍一類當中,不被當做進攻性武器,屬於防禦性的武器,沒有被列入禁運清單當中。

好吧,螞蚱肉他也是肉嗎?雖然少點,咱就把他給弄到了咱地盤上。

咋說呢?咋的文明史都上下五千年了,這就不是白給的。這在德國人眼裡是缺點的物件,到了咱手上的時候,用腦殼殼想一想這就給抵消了。

咋弄的?

他重,這沒辦法,你不可能把他的機件給去了來減輕重量,那就不是槍了,整個就逗樂呢!

那麼他這老是往上跳的毛病,咱可以改上一改。

咋改呢?咋把這槍平放,開槍的時候,這手儘量的把槍頭往下壓,這一開槍,他這槍頭一跳,這子彈就打到了你想要打的地方了嗎?

在說他的威力大,咱手裡邊缺的就是威力大武器,您這威力只管往大了開,這就成。

所以這盒子炮的名他也不是亂砍的。

當年血戰崑崙關的時候,桂軍敢死隊就沒有衝鋒槍可用的,最後老規矩每人兩隻盒子炮,頂著鬼子的子彈炮彈進行衝鋒。

說實話這就是半自殺的行為,敢死隊傷亡慘重,但依然拿下了任務。而且在實戰中,可以發現這種衝鋒,拿機關槍這最好,如果沒有,這盒子炮就是不二選擇,威力大不說,這還帶連發的。

這不後來咱敵後游擊隊,這都喜歡裝備這盒子炮,讓小鬼子吃了不少的虧。

有一個小鬼子寫了一本《東史郎回憶錄》,他就提到,這兩三個小鬼子的散兵遇到了游擊隊這基本上就是找死,喝涼水塞牙的功夫這就沒了,大部分就是這盒子炮乾的,都是近身弄死你的。

有一次五十個小鬼子,被盒子炮近身瞬間就被幹掉了四十多個。

所以盒子炮在咱這地界那算是抗日神槍。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