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金庸老先生在寫完《鹿鼎記》後選擇了封筆?對此你怎麼看?

那痛誰懂152805132


鹿鼎記》是最奇特也是最優秀的武俠小說之一。讀罷感觸良多,在這裡,且看“小河讀小寶”系列之零零一。說起《鹿鼎記》的作者金庸,很多人都會覺得惋惜,因為金庸老先生在1972年完成《鹿鼎記》以後就封筆了,距今已經有四十多年了。現在老先生還健在,為何封筆,他老人家也曾經給出過解釋,他寫到後來感到人物情節的重複,本來他力保每部小說人物形象,情節故事儘量不同,寫完《鹿鼎記》,他無法保證下部新作能較以前有所突破,而長期以來,讀者對於金庸給予厚望,他擔心讀者失望,倒不如急流勇退。

對於老先生的解釋我感覺是很合理的,金庸先生的做法也是極其睿智的,在最巔峰的時期退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光輝形象,日後大家提起金庸的作品,都會豎起大拇指,稱道個個精品。在這裡向為我們貢獻了那麼多優秀作品的金庸老先生致敬,也順便說說讀過他的武俠小說特別是最後一部《鹿鼎記》的感受,也算是為讀《鹿鼎記》系列的開篇吧。

金庸先生第一部《書劍恩仇錄》,還是頗有之前一般武俠小說的特點,但已經有所突破了。主角陳家洛可能會被很多讀者認為是金庸小說最差勁男主角,因為他不僅心胸不夠開闊,還把熱戀他的天下第一美人,也是金庸筆下最美最接近仙女的香香公主拱手讓給了敵人。可是別看陳家洛如此惡劣,如果在把他放在現實生活中,陳家洛卻是所有金庸主角中最接近男神的人物:家世顯赫,大企業頭目,文武全才,相貌堂堂,舉止有禮,心存善意,簡直是不折不扣的完美男人。這種男主在不少武俠小說裡普遍存在,形象臉譜化,最後金庸安排香香公主身死,可以說是為了力求突破的一點證明。

第二部小說《碧血劍》,人物形象已經開始突破了,主角袁承志外形首先就不怎麼漂亮了,雖然聰明卻又木訥,雖然老成但能力有所不足。看得出來,金庸先生是在塑造一個儘量不一樣的人物形象,雖然不是特別成功,但已經在轉變。等到第三部《射鵰英雄傳》騰空出世,一個性格堅韌、淳樸忠厚的郭靖,一個機靈古怪、俏皮聰明的黃蓉,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武俠形象,而且裡面諸多配角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頑童,丘處機梅超風裘千仞裘千丈都是各具特色,形象豐滿,讓人難以忘懷。射鵰一出,金庸先生算是奠定了武俠小說宗師的地位。

後面接連《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合稱射鵰三部曲,也都是各具特色,讀起來欲罷不能。而之後又迎來了《天龍八部》的高峰,讀之熱血澎湃,蕩氣迴腸,大家已經覺得是頂峰了,結果《笑傲江湖》給我們又展示了一個別樣的江湖,波譎雲詭,勾心鬥角,讓人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的才思。在這些大部頭作品中間,金庸先生還做了不少嘗試,比如類似芥川龍之介羅生門寫法的《雪山飛狐》,如果第一次讀會很有趣。再比如專寫人性險惡的《連城訣》,比一般揭露現實的小說還要黑暗。還有《越女劍》,雖是最短篇,但一女掃千軍的形象依然驚天地泣鬼神。

當然,金庸先生作品人物形象豐滿,個性鮮明,卻也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全書基本上是主角從弱到強的成長之路。在這個過程裡,寫盡了江湖,也寫盡了人生。似乎各個形象都嘗試了,最終一部不像武俠小說的武俠小說《鹿鼎記》出現了。《鹿鼎記》說他是武俠吧,主角韋小寶最終也只是會個三招兩式,而且主體寫的也不是他的習武之路,而是做官做人的成長之路。說他不是武俠小說吧,裡面又有陳近南、馮錫範、洪安通等諸多高手,各種武功絕學也是層出不窮。

我有時候會想,為什麼金庸先生會在後面創造《鹿鼎記》這麼一部異類的武俠小說呢。也許正如他前面說的,之前的小說把他想展示的武俠形象都寫盡了。而且到了後期,他的作品已經不單單滿足展示打打殺殺的武俠世界了,更多的是對現實世界和人性的探索。實際上從《連城訣》《天龍八部》開始已經有了這個苗頭,到了《笑傲江湖》裡面,這種傾向就更嚴重,比如寫左冷禪,辛辛苦苦經營幾十年,最後一招不慎,勝利果實全部被嶽不群竊取。比如東方不敗武功天下第一,遠遠高於其他人,最後還是被殺死。武林裡面爭的是什麼,最後還是人心。

於是索性就來一部主要刻畫人心鬥爭陰謀詭計的小說《鹿鼎記》,雖然有著武俠的外殼,但是鹿鼎記卻更像一部官場現形記和社會現行記,裡面的忠義大俠陳近南會被殺,武功最高的洪安通也被殺,反而不學無術,靠著察言觀色和鑽營拍馬的韋小寶活得風流快活,有聲有色。當然,作為三觀頗正的金庸,他還是給韋小寶留了一個底線,那就是講義氣,有基本的廉恥心。他遊走在各個勢力之間,始終沒有主動出賣過對他有恩的人,已經不容易了。《鹿鼎記》的推出其實已經算是金庸封筆的預兆了,一個主流寫武俠小說,以此聞名的作家不願再寫純粹的武俠小說了。採用完成一部完全不一樣的作品的方式來告別自己的執筆生涯,是不是顯得更有意義,更容易讓讀者接受呢


用戶50514867228


前些天,一代武俠小說家金庸先生突然去世,享年94歲。很多人都在悼念,這位創造了華語武俠新世界的,文豪泰斗。

同時,也有人表示疑問,為什麼金庸先生在1972年,寫完「鹿鼎記」之後,就突然封筆,不再寫新作了呢?

按照金庸的話來說,他已經把武俠江湖裡的人物都寫了個遍。再寫下去,恐怕會有套路化的東西,所以封筆。的確,金庸一生,共創作了「射鵰英雄傳」、「倚天屠龍記」等15部武俠小說。每個故事的情節和人物,都讓人印象深刻,可以說是構建了一個健全的武俠體系。

不過,也有人說,金庸封筆,是急流勇退。畢竟當時的他,已經是中國武俠小說界的佼佼者。之後的創作,如果不能超越原來的作品,必定會影響聲望,所以,他寧願修訂原來的小說。

還有人說,小說寫作,本來也不是金庸的主業,濟世安民才是他的理想。他寫小說,完全是為了給報紙打開銷路,,所以當他轉型後,便專心做起了報紙,無心搞武俠創作。

不管怎麼說,金庸是很多武俠迷心中的王者。他的封筆,對於「金迷」來說,是莫大的遺憾。如今,他的去世,更讓無數讀者感到悲痛,就連中國首富馬雲也說,「若無先生,不知是否會有阿里」。


金庸先生對你,是否也產生過什麼影響呢?


找靚機科普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以下幾點:

第一,心態變了,不願意寫了。

其實金庸寫小說的最初心態,完全和古龍一樣。

古龍是靠寫小說吃飯,不寫就沒飯吃。

金庸雖沒古龍這麼誇張,但也差不多了。

金庸最初在59年創建《明報》,幾次面臨破產,完全依靠金庸的武俠小說連載艱難支持。當時金庸每天晚上熬夜寫武俠小說,但銷量始終不佳,銷最差時只有五六千份。

即便只有五六千份,大部分購買者也是為了看金庸的武俠小說連載。

所以,當時金庸沒有辦法不寫。一旦他停筆,明報就完了,這麼多年的心血和巨大投資就帶了水漂。

倪匡曾說:《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

大家注意,金庸有兩部小說《白馬嘯西風》《鴛鴦刀》寫的很爛,完全比不了前面的《神鵰》和後面的《倚天》。

為什麼會這樣?一種說法是金庸為了保持報紙上有連載,只能胡亂寫了兩部書,以保證報紙的發行量。

但到了鹿鼎記寫作的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明報已經大為成功。

到1963年,《明報》已完全擺脫財政窘境,平均日銷量是5萬份,隨後越來越壯大。

金庸已經成為香港有名的富人,還頗有聲譽,說通俗點他已經沒有必要通過寫小說來維持事業。

心態變化了以後,金庸就難以像以往一樣寫小說了,因為缺乏動力。

所以,封筆也是必然的。

第二,金庸的招數用光了。

大家仔細分析,其實金庸後期的作品,都可以從西方文學小說中找到套路原型,分為很多模式。

大家注意金庸最後幾部書,風格完全不同,差別很大,就是不同的套路了。

但到了鹿鼎記時代,金庸自己也說,能用的套路都用完了,沒有可用的了。

要重複之前套路,寫一些不精彩的文章,金庸自然不願意的,不像自砸招牌,乾脆封筆。

第三,金庸的水平確實有一定下降。

一種說法,最後的的幾部書,雖然大部分是金庸寫作,但也有金庸定下基調後讓寫作班子完成。

比如天龍八部的一部分就是倪匡寫的。但如果金庸不是去國外訪問,提前說明這件事,大家很難看出是倪匡的手筆。

寫作這玩意,必須時時刻刻的寫,停幾個月也不行。

金庸因為成為明報老闆,事情太多,恐怕也沒有精力每天寫作。

久而久之,水平下降厲害。

大家注意,在寫鹿鼎記的同時,金庸寫了一本越女劍。一般認為,越女劍肯定是金庸親自寫的。

然而,越女劍的水平很低,類似高中生作文。

由此可見,金庸水平有明顯下降,恐怕也不能再寫了。

第四,金庸的觀念變了。

金庸年輕時候只是一個普通的編輯、作家,後來做了小老闆也是小角色。

他的作品通常以漢民族正統自居,反抗異族,宣揚寧死不屈的俠客文化。

然而,60年代金庸開始從政,遊走於各大勢力之間,香港媒體說他是八面玲瓏。

這樣一來,金庸也變成半個政治家,心態發生很大變化。

大家注意,金庸最後兩部作品《笑傲江湖》《鹿鼎記》中,再也沒有宣揚以往的東西。

笑傲江湖根本就是政客之間的激烈鬥爭,目的就是爭權奪利。

《鹿鼎記》據說本來是想將韋小寶塑造成大俠,誰知道寫著寫著,就變成一個同樣八面玲瓏的小政客。甚至,金庸還對所謂的俠客和反清復明給予譏笑和鄙視。

說通俗點,金庸從政以後認為利益才是最重要的,其他都不重要了。

金庸的桌子上有個座右銘: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這樣的小說寫一兩部還可以,寫的多了就如同今天宮鬥劇一樣,會被讀者厭惡。


薩沙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為何要在這個問題上,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呢?

因為金庸先生最為崇拜的便是廣安鄧先生,其次便是范蠡、張良,功成名就之時,激流勇退之智。鹿鼎記可能最後的一種大俠的化身,金庸先生一生寫遍俠客柔情,最後的《鹿鼎記》不光自己最為欣賞,而且也廣為轟動,再加上歲月不饒人,萍生光為寫作耗費了大半精力、時間。

所以,這裡斷言應該是覺得自己該功成身退了。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是金庸先生筆下的14部小說的合稱,取自每部小說的頭一個字。

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

1946年秋,金庸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

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並被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

從金庸先生個人的履歷可以看出來,他是更加的喜歡外交的,再而其次是記者、編輯、法律相關的。所以,對於寫小說,應該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了,

有人可能會說這裡因為生計所迫,但是大家多瞭解一下金庸先生的家世背景,就會發現完全不存在的,也許是一個個人小小的興趣愛好而已,結果卻成就了個人人生最大的光輝!

所以,這裡斷言應該是覺得自己還有很多其它的事情該好好理一理了。


辛克傑克


金庸先生寫完《鹿鼎記》之後封筆,絕對是人生的一項明智選擇。為何?不為別的,且聽我試分析一下。

人生都有一個頂峰,當一個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到達頂峰之後,再也不能超越自我的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退隱。

古時成功的典範如范蠡張良,失敗如文仲韓信。今日最明顯的例子如足壇巨星、拳壇拳王,無不是在人生巔峰時期過後,中止了職業生涯,讓自己的美譽永遠保持在巔峰,如果不這樣做,那就是自取其辱如泰森,當其已過人生職業生涯巔峰,沒有選擇退隱,仍在拳壇混,結果敗仗連連,白白使自己的拳王名譽受損而毫無益處。

所以,我們的金庸金大俠,在寫完《鹿鼎記》後封筆,是明智之舉,因為一個人的才華是有限度的,當過了巔峰,將再也寫不出超出過去作品新作,倒不如就此隱退,戛然而止,留下人生的絕響,這才是人生贏家的明智選擇!在此不得不佩服金庸先生,深得古人之心。











廣州濮雲軒茶莊


知天命,了夙願。

金庸先生封筆之時,已是48週歲。老話說:五十知天命。

他最先開始為了給《明報》引流量,寫通俗武俠小說。然而他的文學功底深厚,通俗武俠被他寫成“不俗”武俠,撐起中國武俠的大片江山,成為港片的源頭活水,以刀光劍影為電視電影行業開路。他打造瞭如此多的經典人物,從香港到內地到全世界,風頭絕不低於漫威之父斯坦·李。

老先生寫了大半輩子,這麼多的人沉浸在他的武俠夢中。以我這個兼職寫手來看,以老先生的精力閱歷,他要繼續寫,還是可以寫,照樣比市面上許多人寫的強。但是我想,他自己也有自己的夢要去完成。

他退了文壇,去了政壇。

那是從書中的江湖入世到現實中的江湖。我們來詳細看看他的事件列表:

1973年,金庸應臺灣地方政府之邀前往臺灣,並與蔣經國見面會談。

1981年,英國政府褒揚其對新聞事業及小說寫作的貢獻受其勳銜。之後金庸數次回到內地,先後受到鄧小平、江澤民等領導人的節見。

1985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宣告成立,金庸是委員之一,任基本法政治體制起草小組的港方負責人兼經濟體制起草小組成員。

1988年,金庸與查濟民提出“政制協調方案”(又稱“雙查方案”、主流方案)。

1989年金庸辭去基本法草委、諮委職務,結束了從政生涯。

再後來,老先生將《明報》轉賣,在牛津、劍橋、北大讀書,最後拿到2個博士學位。

真是不容易,年輕人都曉得博士生不好畢業,不熬個五六年拿不了證。更何況是八九十歲的老爺爺。平常人能活到那個時候,已經是燒高香。

金庸先生從媒體人到武俠人,再到政治人,最後以學者身份從人間畢業。光輝歲月,剎那永恆。

同時,咱們再看看1972年前後的中國大事件。

1970年,中國發射了第一枚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國的航天技術完成從0到1的飛躍;

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日建交;

1973年,袁隆平袁爺爺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中國第一臺百萬次集成電腦研發成功。中國人的溫飽問題開始逐步解決,互聯網時代逐漸興起。

像金庸先生這樣的新聞媒體人,先進人士,一定是第一時間就感受到時代變化的大潮。

我暗自揣測,他絕不會繼續挖武俠的坑,讓中國的後來人繼續做夢。他又是個文人,不願唐僧唸咒一般的規勸,最好的辦法是身體力行。

你仔細想想,他最後一部《鹿鼎記》。韋小寶是怎麼的潑皮人物,與朝廷與康熙的關係,不正是他自己對於未來走勢的思考嗎?

我們看到他拋開了武俠的“金剛鑽”,會心疼,糾結。但是,他在社會上執筆、參與寫就的新“江湖”,不也讓我們心安,平順嗎?

無論他去哪裡,他都是在完成他自己。而我們愛的就是這樣的他,這個寫了一輩子故事的老人,自己的人生故事有多少人看懂呢?

謝謝金庸先生,感謝他一字一字搭建的江湖,感謝飾演過相關角色的劉德華、梁朝偉、周星馳、林青霞、古天樂、陳小春、劉亦菲等眾明星。

(不一一貼圖了,感覺現在娛樂圈的頂樑柱都拍過金庸劇······)


明月寫情書


金庸在寫完《鹿鼎記》後封筆,但應該不是突然封筆,在他完成《鹿鼎記》之時甚至更早的時候,應該就有封筆的想法。

這種想法,甚至在《鹿鼎記》中已經顯現出來。

一、被韋小寶推翻的英雄

在《鹿鼎記》之前,金庸的作品英雄輩出,各領風騷。從早期的《越女劍》中,阿青劍術精湛,揹負國仇家恨,到《射鵰三部曲》中,郭靖,楊過和張無忌,無一不是身懷絕學又忠孝仁義。

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感動了無數華人。

但到了《鹿鼎記》中,主角變成了市井混混韋小寶。

他不僅遊手好閒,不學無術還成日裡和女人廝混在一起。他甚至沒有太多的家國概念的束縛,行事完全一句私交來決定。

他幫天地會不是真想反清復明,不過是敬佩師傅陳近南的為人。後來幫著清政府打臺灣,又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

為了塑造新的人物,也為了反映金庸心境的巨大變化,他用《鹿鼎記》推翻了多年來營造的武俠世界,再寫下去,還能是什麼呢?

而在一次採訪中,金庸坦言:我覺得已經寫不出新東西來了,不想重複我的作品,不想寫了。

為什麼寫不出來呢?其中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身價大漲後,創作的激情漸漸被凡事所累。

既然創作不出更好的,不如停筆,這是聰明人的選擇,也是負責的態度。

二、金庸生活的變化

《鹿鼎記》的創作時間是在1969—1972年之間,這個時間金庸的《明報》的成果正在節節攀升,它被譽為香港的《泰晤士報》。

事實上,這不是金庸參與的第一份報紙。

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講究立德、立功、立言。

而金庸恰巧出在一個“一門七進士、叔侄五翰林。”的家庭,深厚的家族底蘊造就了金庸超強的人脈關係和憂國憂民的壯志。

下邊這張圖可以簡單感受一下金庸的家族:

而早在1942年,新中國還沒正式成立之時,他便進入了《東南日報》工作。

辦報,始終是他向社會發聲的途徑。

小說寫得再好,終究不如在現實中酣暢淋漓地表達能滿足一個讀書人對世間的所見所思。

因此,為了在《大公報》工作,金庸來到了香港。

在香港,金庸認識了梁羽生,他們一起創刊了《明報》。

可1960年代的香港,街道上充斥著小市民,大家過得渾渾噩噩。

而武俠小說中的“爽”正好滿足了民眾的需求,金庸的武俠小說一時石破天驚,人手一冊,大有“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氣勢。

為了《明報》的銷量,金庸在報紙上發著一篇又一篇的連載武俠小說。

倪匡曾說:“《明報》不倒閉,全靠金庸的武俠小說。”

可金庸想要的,不止是這些。

1962年,《明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因著“難民潮”的報道,《明報》一改報格,從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煽情新聞和馬經的“小市民報章”,提升到一份為讀書人、知識分子接受的報章。

金庸長舒一口氣。

之後,《明報》越來越走向殿堂,而金庸也在這個時候選擇了停筆。


文染墨冢


一個人扯淡總有扯不下去的時候。所謂武俠,最大的特點也就是扯,扯淡扯蛋就是從這裡來的。金老先生封筆自然有封筆的理由,再扯下去恐怕連他自己都覺得沒意思了。

金庸為什麼封筆?主要是不想寫了。金庸回頭看看自己的作品發現結局都是虎頭蛇尾。一部作品,不是漫無邊際的瞎扯,扯到最後,草草結尾,這是一種不成熟作品的體現。

金庸雖然曾經修改過一些作品,可整體部局卻無能為力,這也是金庸晚年的苦惱,他很想完美自己的作品,又木已成舟。十年前,小編曾採訪過金庸先生,也問過他封筆的原因,金先生說,他對自己很多作品都不滿意,如果在今天,他肯定不會寫。

金庸確實有一定文化功力,作品並非以純武俠的形式出現。這是金庸武俠小說與其它武俠的不同之處。金庸一直想以文學表達方式處理作品,把武俠上升到一個文化層面上去。金先生的願望慢慢在自己的作品中消磨殆盡,始終沒能完成心願。

在金先生看來,一部作品的生命力取決於它的藝術價值,這也是金先生晚年對自己作品的遺憾之處。雖然金先生的有些作品堪稱經典,畢竟缺少大氣磅礴的藝術構架,只能在通俗的水準,這是金庸對自己作品的後顧之憂。

一個武俠派的泰斗人物,總想有自己不同尋常的創意,使自己的作品有市場,永遠流傳下去。金庸封筆,也有對作品的感嘆,金先生是精益求精的,當他無法實現自己把武俠轉型成文學作品的理想時,已經對武俠毫無興趣了。


白這個顏色


金庸封筆,推測有三個原因。其一,金庸“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再加上一部《越女劍》所構建的武俠體系已經健全。從《越女劍》的先秦開始,到“射鵰三部曲”的唐宋,經《笑傲江湖》的明朝,再到《鹿鼎記》的清,中國幾千年歷史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均已有了體現,已經不需要再多拓展。

因為如此,便牽引出第二個原因:金庸希望自己的建立的武俠體系更加健全完善,這個願望顯然是要比多寫小說更迫切。金庸已經是中國武俠之冠,再多一部小說不會讓他更強大(相反反而有敗筆的風險,以及讀者審美傾向改變帶來的風險),而對過去的小說進行修訂,則會延續他的傳奇,這就跟王重陽得到《九陰真經》之後將其毀掉一個道理。雖然金庸的修改(比如黑化王語嫣等)等不被每個讀者所接受,但金庸對其武俠體系有著自己的追求。

最後一個原因:武俠文學能不能躋身於文學,尚在未定之天。金庸小說,流行是足夠流行了,但是不是能雋永,我們這一代人是不知道的,金庸自己也不知道。金庸不缺流量了,根據他的小說改編的影視劇不計其數,這樣的作者對時間往往有著更強的野心。金庸為什麼那麼費心修訂老文?或許在未來,金庸會是與能與大仲馬同一級別的作家,但應該不是現在。


切割地球


金庸寫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1955年寫的;最後一部小說是著名的《鹿鼎記》,1972年封筆。總的作品連起來就是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雖然才14部,但幾乎部部經典,奠定其武林盟主地位,甚至在中國文學史上都要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遺憾的是,自《鹿鼎記》後,他就不再寫了,這對武俠迷尤其是金迷來說,實在是一件很遺憾的事。

他之所以封筆,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1、失去動力,見好就收。金庸最初開始寫武俠,雖然也是興趣所在,但也難逃“著書只為稻粱謀”之嫌。他創辦《明報》,主打社評,但是初期銷路不暢,所以才想通過連載武俠小說來打開銷路,寫武俠小說只是金庸的副業,沒想到這樣竟然成就了一位武俠大師,真是“無心插柳柳成蔭”。

到了寫《鹿鼎記》的時候,《明報》如日中天,已經是香港首屈一指的大報,就像今天的日報晚報一樣家喻戶曉。已經沒有必要來靠武俠小說打開銷路。

再者,金庸寫了十幾本武俠小說,基本都是扛鼎之作,好評如潮,也為金庸贏來巨大聲譽,在此時“急流勇退”,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就像張國榮一樣,雖然在如日中天光芒萬丈的時刻自殺了,但反而給大家留下了更多念想,至今大家都還到處叫“哥哥”。

2、年紀問題。金庸1924年出生,1972年的時候已經48歲,將近知天命的年齡,雖然看起來也還能寫,但每個人的情況、心境是不一樣的。金庸先生自己也說:“年紀大了,人的心境自然而然就會穩重起來,文筆也會變得深沉,這時候,像韋小寶那樣頑皮狡猾的角色就很難寫出來。”

3、武俠多套路,再深也用得完。對於武俠小說來說,就是爭奪寶藏武功,愛恨情仇家國,這些套路金庸也基本寫完了,他一直嘗試“創新”,所以才會有韋小寶這樣的奇葩主角出來。這裡要感謝古龍,他開創了武俠內容,比如“俠探”破案,打開了另一片新天地,是對武俠創作有實打實貢獻的;還有黃易,雖然武俠作品寥寥,但也是通過穿越等內容打開了新局面,也是有貢獻的。餘者,碌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