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解讀協鑫繫上市公司背後大佬朱共山:從“民營電王”到新能源首富

朱共山,男,漢族,1958年2月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東溝鎮。中共黨員。1981年畢業於南京電力專科學校(現南京工程學院),菲律賓比利勤國立大學工商管理博士學位。享有“中國新能源之王”和“世界硅王”之稱。

朱共山執掌的保利協鑫是世界領先的多晶硅和硅片生產及研發基地,成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和硅片生產商。

解讀協鑫繫上市公司背後大佬朱共山:從“民營電王”到新能源首富


2016年胡潤百富榜,朱共山家族以260億財富排名第66位。

2019福布斯全球億萬富豪榜第1281名。2019年胡潤百富榜排名第172位。

2019福布斯中國400富豪榜排名第205位,財富值125.9億元人民幣。

2020年2月26日,朱共山家族以27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世茂深港國際中心·胡潤全球富豪榜》第683位。

現任協鑫集團控股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中國光伏產業聯盟聯合主席。

朱共山是一名蘇北老紅軍的後人,1958年2月出生在蘇北阜寧縣東溝鎮農村,在家排行老三。他的發家史在家鄉近乎被神化。

在1978年, 朱共山在阜寧打拼先後做過不少普通工作,包括售貨員等,到了1990年,在香港創立協鑫集團,其後在1996年,他創辦公司和新海康航業組成新海康協鑫熱電有限公司,開發電廠也不斷增加。在進入光伏行業前的十多年電力行業的經驗賦予其強有力的管控能力,在進入光伏行業後他冒險選擇了當時難度最大的上游多晶硅原材料領域切入,並用五年時間帶領保利協鑫成長為全球最大的多晶硅生產商。

朱共山是位極為低調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幾乎從不接受媒體採訪。他曾是中國的“民營電王”,在五大電力集團的夾縫中建了二十餘座電站;他於2006年才進入光伏產業,卻在短短5年間發展成為了全球多晶硅和硅片行業老大。創立協鑫硅業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協鑫光伏電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前身),展開了太陽能電硅事業再創高峰,其後在把旗下保利協鑫能源在香港上市,在2009年,收購協鑫光伏電力科技控股有限公司,是以263.5億港元價格。成為能源大王之一。

2009年朱共山以97億身家成胡潤能源富豪榜首富。

2010年朱共山以95.2億淨資產榮登胡潤全球富豪榜。

2011年朱共山以財富160億元成為《2011胡潤新能源富豪榜》新能源行業的首富。

2012年朱共山以淨資產128億榮登胡潤全球富豪榜。

2013年朱共山以108億淨資產榮登胡潤全球富豪榜。

2015福布斯華人富豪榜第221名。

2017年當選江蘇省工商聯第十一屆執行委員會副主席。

解讀協鑫繫上市公司背後大佬朱共山:從“民營電王”到新能源首富


從“民營電王”到新能源首富

中等身材、一身藍色西裝,略帶蘇北口音,朱共山是位極為低調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幾乎從不接受媒體採訪。他曾是中國的“民營電王”,在五大電力集團的夾縫中建了二十餘座電站;他於2006年才進入光伏產業,卻在短短5年間發展成為了全球多晶硅和硅片行業老大,並以160億元的身家成為2011年胡潤新能源首富。

朱共山執掌的保利協鑫市值逾400億港幣(約330億元人民幣)位列全球新能源企業之首。幾年前的新能源巨頭——

保利協鑫與保利集團淵源深厚,其大股東是朱共山,第二大股東是中投公司(持股近20%);這種股權結構,本身就使保利協鑫帶有某種特殊的色彩。

在涉足光伏產業10年前,朱共山對外界講得最多的是,為什麼他的火力發電廠不冒黑煙。

朱共山從1978年就開始在阜寧打拼,還做過售貨員等工作。上世紀90年代初,他開始創業。先是在海外註冊成立協鑫集團(殼公司),以外商身份在內地找項目。其第一個項目,是在太倉建了一個熱電廠,即1996年成立的太倉新海康協鑫熱電有限公司。

這一公司由朱共山與香港新海康航業投資有限公司共同投資成立,而後者的大股東,是保利集團的全資子公司“香港嶸高貿易有限公司”,持股65%。也就是說,朱共山初次“出山”,就和央企保利集團站在一起唱大戲,這也是保利協鑫公司名稱的由來。彼時,第一個熱電廠項目曾因資金問題被迫停工,幸運的是,朱在後來得到了一位“貴人”的幫助,算是逃過一劫。

朱共山性格豪爽,他在短時間內打通了江浙人脈,開始在這兩省的二三線城市及經濟開發區建立工業配套電廠,主攻垃圾發電、生物質能等環保再生能源電廠。十年間建造了二十多家電廠,被坊間稱為“民營電王”;他將電廠資產打包,在2007年把保利協鑫帶到了香港主板上市。

2006年,朱共山決定進入光伏產業門檻最高的上游——多晶硅原料行業。他狠砸70億元創立了江蘇中能硅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簡稱江蘇中能)。那個時候,國內光伏企業密集在海外上市,朱共山之所以區別於無錫尚德、天威英利進入上游,是出於市場競爭的考慮,更是因為他是個“大胃王”。朱共山敢賭。江蘇中能投產之後,恰好碰到多晶硅價格一路高漲的行情。但就在多晶硅異常緊俏的瘋狂時刻,他決定利用多晶硅供不應求的機會與下游客戶簽訂長期戰略供應合同。

隨後,江蘇中能並沒有乘機大賺500美元/公斤的現貨利潤,而是選擇與客戶簽訂利潤相對要少得多的8年長期合同,合同價比現貨價要低40%-50%,按照賬目算下來,朱共山放跑了上百億元的利潤。

朱共山一直認為籤“長單”是他在光伏產業打的漂亮仗,這一招為江蘇中能在金融危機逆市擴產打下鋪墊。當時多晶硅價格已經跌到了100美元以下,但有了這些“長單”,江蘇中能在金融危機爆發後比其他企業的日子好過許多。按照朱最初的設想,江蘇中能將在美國或香港獨立上市,但受金融危機影響,使江蘇中能登陸日期一推再推,並最後導致上市未果。

保利協鑫最終在2009年以逾260億港元(摺合人民幣230億元),收購江蘇中能的全部股權,搖身變為新能源龍頭股。

朱共山玩轉新能源的效率之高與速度之快令人瞠目結舌:2006年底才進入光伏產業,兩年多就在全球多晶硅原料行業排行老三,2011年則成為全球最大;2010年,他又涉足硅片領域,只花了不足一年,就成為行業第一,不僅供應量佔了全球約三成,成本更是業界最低。

2011年1月,多晶硅行情還算不錯,但到了3月底開始,太陽能電池相關報價一路走跌,由於歐債危機爆發,歐洲許多國家取消對替代能源的補貼,多晶硅價格又一次暴跌,甚至降到了前所未見的40美元以下。

為了安撫下游廠商,朱共山幾次帶隊與客戶談判,採取的方式是降價、延長合同的方式,實現合同總價值不變的前提下減少硅料現貨價格下降帶來的損失。朱共山籠絡了下游企業的心。

但他們有時並不買賬,保利協鑫執行總裁舒樺曾在臺灣受到尖銳的責問:“太陽能產業崩盤,你覺得保利協鑫是始作俑者嗎?”[11]

提問者是臺灣大同集團董事長林蔚山,起因就是保利協鑫激進的低價策略。當時舒樺正在臺灣國際太陽光電展誇保利協鑫的“大方”:“協鑫的做法是不需要客戶開口的。我們主動會跟他們磋商相關問題,而不是說等他開口。”與朱共山面相稍胖、行事沉穩的風格不同,舒樺清瘦精幹。他依舊在臺上微笑著說,協鑫的多晶硅生產成本2011年年底將降到20美元/公斤。他將皮球踢了回來:“你們該問的是,為什麼其它公司做不到?”

從一出生就有央企保利集團參股,保利協鑫顯然難以被複制,而更為吸引眼球的,則是2009年11月,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砸下55億港元入股保利協鑫,取得20%股權,成為保利協鑫第二大股東。中投的加盟不僅改善了保利協鑫的財務狀況、減少了負債,更給朱共山帶來了開拓太陽能電站的機會。2010年,保利協鑫得以進軍美國兩項光伏項目,這兩個項目將全部由保利協鑫提供硅片生產的組件。

不僅如此,2010年上半年,保利協鑫獲中國銀行人民幣100億元的授信,在充沛的資金撐腰下,保利協鑫得以快速擴充產能。保利協鑫一位內部員工和記者聊起保利協鑫的擴張模式,“老闆敢押寶”和“有背景”是他引以為傲的兩點:“北京有什麼事都是保利出面。”朱共山進入東南亞市場也是由保利牽頭。而在美國市場,則有中投公司“罩著”,保利協鑫在美國華盛頓州設立了全球化硅材料研發中心,這一機構主要是對海外技術進行吸收、轉化從而實現自身的技術突破。“我們還在美國建太陽能電站,這都是學技術。”上述員工說,“當然,沒有保利和中投,這些事是做不成的。”

朱共山認為,一家企業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機遇和規模。他樂此不疲與央企合作,稱自己“流著央企的血液”,他喜歡“國字頭”,手下不少高管都來自央企或大型國企,其近年來的合作伙伴有中電投、中廣核、招商局等。員工們說朱共山“到哪裡都有辦公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