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張艾嘉是臺灣生人,但她拍這樣一個原汁原味的中國大陸的故事,違和感幾乎為零,除了她本人因兒化音恰到好處而顯得格外市井和標準的普通話,當中關於中國農村的刻畫更是入木三分,是我好多年都沒能在大銀幕上看到的那種圖景。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我想她一定事先做足了認真細緻的功課,才能毫不違和地從方方面面描繪出一個傳統的中國內地家庭的矛盾;而她又同時將“女”導演的女性特質——細膩,發揮得淋漓盡致,一個小動作,一個表情,一句說了一半的話,所有味道,或許換一種表達手段就不再是“百分之百”。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三代人,確切地說,三代女性,在現在完成時的鉅變中的中國社會里,分別身處傳統農村,城鎮化過渡期的城市,再到後城市化階段的都市;這是絲絲相扣又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

波及三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老中青三代之間架起了絲縷橋樑

姥姥是土生土長,同時一輩子也沒有離開土地的傳統農村婦女,她代表著一代恪守著傳統婦德,對三綱五常堅信不疑,篤信落葉歸根、人情宗理的舊社會女性;媽媽是出生於推崇“靦腆”的年代,一切以保守安全為宜的時代裡的女性,年輕時經歷了改革開放一系列的浪潮,中學教師的身份與時代變革的痕跡共同在她身上澆鑄出一個嘴角因嚴肅而時常緊繃,不苟言笑,略強勢和固執的妻母形象;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適值婚齡的女兒薇薇,生長在了父親口中“喝著咖啡看著書”故而“多幸福”的年代:在外資企業從事媒體工作的她,男友是駐唱酒吧的流浪歌手,看起來最是勇敢不羈,心性如一頭微波盪漾的短捲髮,飄搖萌動又天真,可事實上,其實也說不出自己究竟能豁出去幾分。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故事圍繞著“遷墳”這一核心矛盾展開:“外婆”是與“外公”自由戀愛後在城鎮結婚的妻子,“姥姥”則是外公在農村的包辦媳婦,“二房”外婆逝世後,“外公外婆”的女兒——媽媽,堅持要將“外公”的墳遷入城市,與外婆合葬,並聲稱這是外婆的遺願。而在村裡守了一座孤墳數十年的“正房”“姥姥”,則堅持要誓死守護男人的孤墳,矛盾自此展開,波及三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並在老中青三代本無太多交集的人心之間架起了絲縷橋樑。

到底是愛的形式變了,還是愛的本質變了

《相愛相親》的英文譯名是《love education》,所以它實際上在討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愛是什麼,時間會消解還是加強愛的定義嗎,到底是愛的形式變了,還是愛的本質變了。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有時我覺得,很可能“愛”是一件更關乎閾值的事,如此說來,老中青三代人的體驗也差不了太多。舊時守著一座孤墳的嶽曾氏,也可以是今天寫字樓裡踩著恨天高等待著大洋彼岸永遠不會來的一通電話的Kelly;舊時害羞到整個夏天不論多高的溫度都要長袖加身不願意裸露出一塊皮膚的淑慧,也可以是今天你隔壁那個有社交恐懼症的宅女Vivian;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舊時他們守護愛的方式就是稀裡糊塗先認準一個,再修補和死守,今天的人膽小一些,今天的我們嘴上嚷嚷著真愛至上,實際上還是會偷偷在意存摺上的數字,偷偷在意生計和奔波,偷偷地考慮得面面俱到——無非是這個物質膨脹、消費爆炸的世界提供給了你千百倍多的渠道、兆億句關於追逐愛的歌詞去無限放大心裡那一丁點感性的部分,其實你真的並沒有瀟灑或 勇敢多少啊。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或許這就是答案吧。時間沒有消解,也沒有鑄成更高級的愛的定義,每個人所以成為孤島,不是因為時代也,而是自己的抉擇,是每一個自我選擇成為的時刻,讓我們一點一點地分離又弱小,再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卸給過去的人。

倒帶二十年,中年人是比你更勇敢的年輕人

影片裡,薇薇提出要和歌手私奔時,媽媽一點也不在意,她笑著說:“我倒是一點也不擔心,你們這些孩子嬌生慣養的吃不了這種苦的。”年輕人關於這個世界的規則總有點迷思,他們總覺得世界被掌握在中年人的手裡,好像阻攔愛的是中年人,是中年人打造出的規則,中年人捍衛的系統——可是實際上,阻擋愛的只能是不夠愛罷了。

《相愛相親》:愛是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

《愛的教育》最後引發了我的一個反思是:我是一個很矯情的人,我總是說得自己很感性,總是哭得稀里嘩啦,總是不敢作出一個決定,總是因此把決定權交給別人,然後再後悔。而愛是一個人身上最感性的部分,關於愛的決定不會被交給別人,如果交給別人,是因為不夠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