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泊头记忆-富庄古驿的文化载承

位于106国道上的富镇,是泊头的西部门户。

富镇立村较早,据明嘉靖二年碑文记载,为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原名富庄,村中多为富姓人氏。当时的京开大道(又叫京大路)穿村而过。明初靖难之役后,人口锐减,后由江姓自浙江汪清县迁此,补充人口,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87年)交河知县张士廉修建富庄驿。


泊头记忆-富庄古驿的文化载承

设立驿站,通常是在重要地点。富庄确是通津要衢。它从北京而来,在此往东通运河新桥驿(泊头镇),往东南通德州至济南府,西南通衡水至大名府再到开封,而正西又是武强、深州,更有老盐河从西南经村东流往东北。所以,它的规模比一般驿站要大,来往人员要多。据老人们讲,富庄驿早就是一个大村镇了,有百多户,三千多人,一条南北大道穿过大街,村北大道低洼,细土飞扬,正应了那句“千年大道走成河”的古语。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旗幡招展,仅酒店就有十数家。白天,车声轧轧、人语叽叽,叫卖不绝,驿丞呼唤;夜间,两行灯火、连星映月、酒肆拳令、欢笑不已。此时,早年立村的富姓已仅有几户,上世纪五十年代尚剩一户:富云岭的妻子和女儿。富云岭不知去处,后来,老妇去世,女儿他嫁,富姓随之消亡。而最大的富裕人家是卞姓和郭姓。卞姓住在中街西边,是靠做首饰起家的。发家后置办大量田产,还盖了村中唯一的一所楼房,外人称作卞家楼。郭家本是很穷的,到了清朝中期, 郭家有一男子,见家道贫穷,无田无房,娶妻困难,就自残进宫,当了太监,随即不断地运回家中一些东西,于是日子渐渐地好起来。郭家住村子南头,到土改时,郭家的成份定为地主,扫地出门。交河西部著名的秀才郭凤和就是郭家后人,他活到80多岁,于1967年病故。


泊头记忆-富庄古驿的文化载承

富庄驿建村历史长,村大人多,又是驿站,因此留下了不少文化遗存和历史传说。首先说“丁”字街西头那棵古槐,据说是唐代的,现在已大部分枯死,只有少数几枝年年抽芽,生叶开花。有说是树仙的,几百年来未有人敢刨。在它身上,附依着几个名人故事:刘秀立国时栽种( 如唐槐则不可能),窦建德在此纳凉,常遇春在此拴马,乾隆皇帝在树下吟诗等。此外就是那条老盐河,留下了一些扬善惩恶的传说。

关于乾隆的传说还有三个。一是红杏园,这是汉代刘德召集众儒整理古籍,筑建日华宫的地方,早以倾圮,后来有人居住,称严家铺。乾隆南巡,走陆路到此,问是何地,村民答“严家铺”,正好和“晏驾铺”谐音。乾隆虽有不悦,但又不能表现,突然见村东一片杏树,开着红花,艳丽光华,如火焰一般,随口说道:“好一个红杏园呀!”随从知道其意,遂命人将此村改为红杏园,还在此盖了行官。笔者曾去实地考察,目前尚有砖头瓦砾,堆堆片片纷陈杂列,确是一古遗址。而且有残碑一通,记录的是红杏园的田产亩数、房屋间数、树木棵数,以及管理者人数等资产情况。

又传乾隆来到村中,正值中午,一片蛙鸣,乾隆睡不好觉,让人去看怎么这样嘈杂。去者回来禀报后,乾隆说:“传朕的话,让它们别出声,不要打扰朕休息。”结果又落下了一句“富庄驿的蛤蟆——干鼓肚” 的话。


泊头记忆-富庄古驿的文化载承

富庄驿村南三华里处有楼子铺村,据说原来不叫此名,还是乾隆南巡,经过此村,问名,答叫李屯。乾隆看到村中有一楼阁,高大宏伟,很是气派,登楼赏景,见庄稼丰茂,河水清滢,自言自语地说:“这个楼子真是登高望远的好地方。”村人遂改村名为楼子铺。

富庄驿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共产党献交县的中心地带,县政府就设在毛营村,县委、县政府的一批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在那里领导了老盐河畔的抗日工作,培养了一批革命干部,也涌现出了一批为抗日而牺牲的烈士。1948年,为纪念这些英烈,原献交县党、政、统战全体组织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位置在村中道西,砖木结构,为八角形,塔顶为轿顶式,门朝南开,有对联:“流血牺牲精神永存烈士塔,捐躯殉国英名长记功劳簿。”横批为:“ 流芳千古”。在东北西三面,也有楹联赞颂烈士。院落大门朝东,上书“烈士之家”,所有字迹均出自秀才郭凤和之手。塔内共安放烈士牌位700多个,有著名的抗日英雄黄立荣等。烈士塔由于地势低洼,加之破旧不修,几近危构。1995 年,中共泊头市委、市政府组织广大干部捐资易地重建。重建后烈士塔与原塔模式一样,比例相同,坐落于106国道东侧,距富镇政府约250米。现在,烈士塔已成为广大青少年缅怀先烈、激励斗志的良好去处。

一个官方驿站, 一个皇帝南巡,竟留有如此多的传说,留下这般英烈遗迹,实在可贵。富庄驿的历史文化承载远不止这些,有待于大家的深入发掘和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