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

成泰逸


李隆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也是唐王朝的第七代皇帝。據史料記載,李隆基性格果決,儀表堂堂,且多才多藝,尤其擅長音律。他最初被封為楚王,後改封臨淄王。

《唐書》載,李隆基於景雲二年(公元711年)聯合姑母太平公主一起發動政變,率禁軍豪士持械闖入宮中,將擅權攬政、想當第二個武則天的韋后誅殺,並將其黨羽安樂公主、韋溫、武延秀、宗楚客、上官婉兒等人一網打盡,擁立其父、相王李旦即帝位。李旦是為唐睿宗。

李隆基英武果敢,剿除韋后有功,被老爹唐睿宗李旦破格立為太子。唐睿宗也是性格軟弱,於是朝中大權實際上已經旁落到生性強勢的太平公主的手中。

在解決了太平公主和韋后的姑嫂之爭後,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姑侄矛盾又成為唐廷統治階層爭權奪利的鬥爭焦點。

史載,太平公主是女皇武則天最喜歡的一個女兒,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名字,據說她長得方額寬頤,聰慧能幹,武則天常說此女最像自己。唐中宗即位後,對妹妹太平很是敬畏,允許她開府設官。太平公主得武則天親傳,深諳權謀,尤善收買人心,經常拿錢接濟生活困難的士大夫,並和中宗之弟、相王李旦往來密切,逐漸在自己周圍形成了一股很強的政治勢力。

相王李旦和哥哥一樣性格仁懦。當了皇帝后,對自己精明強幹的妹妹太平公主異常敬畏,特封其食邑萬戶。

太平公主在武則天的薰陶下養成了一套爐火純青的權術手段,他見弟弟對自己言聽計從,也就毫不客氣,大權獨攬 。朝廷官員的任命、攫拔,也要她點頭,於是士大夫們紛紛趨附在她的門下,生怕落後。這樣一來,太平公主勢力越來越大,已經尾大不掉了。

唐睿宗登基時李隆基才25歲,不久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權勢煊赫,對自己這位“同盟”侄兒本不太在意,後來發現李隆基身旁聚集了一幫有能力的親信黨羽,而且他精明幹練,雄心勃勃,比他那性格闇弱、沒有主見的父皇李旦厲害能幹的多。

唐睿宗在朝政大事上除了依賴太平公主,另一個得力助手就是太子李隆基。這時,自負的太平公主才隱隱感受到來自侄兒的威脅。

按照儒家禮制傳統“立嫡以長不以賢”的規矩,李隆基本非嫡長子,他的太子之位得來有點名不正言不順。太平公主狡黠多智,於是瞅準這一點下手,命黨羽四處散佈流言,說“太子非長子,不應該立”。

李隆基的長兄宋王李成器卻宅心仁厚,不願和弟弟爭奪太子之位,他真心實意的多次聲明不願當儲君。

太平公主豈是善罷甘休之人。她一計不成,又生一計, 派人嚴密監視李隆基的動向,一發現他有何不法之事就報告睿宗。《唐書》載,延和元年(712)七月,西方現彗星,古人認為此乃不祥之兆,太平公主乘機遣方士向唐睿宗進言:“彗星乃除舊佈新的象徵;如今彗星經軒轅入太微至大角,表示帝座也隨之變位,預示著太子即將為天子了” 。

太平的意思是李隆基即將發動宮廷政變,弒父篡位,攛掇李旦趕緊將其除掉。

唐睿宗也聽說過太子在朝中拉幫結派,也有些懷疑他的企圖,見方士如此說,於是密召太子少保韋安石讓他暗中調查,可韋安石是李隆基死黨,因此對睿宗說:“陛下哪裡聽來這亡國之言!肯定是太平公主在背後使壞。太子有功於社稷,仁孝謙恭,天下誰個不知。請陛下勿聽信讒言”。太平公主又把丞相都召集到自己府中,暗示李隆基嗣位不合祖制,建議換太子。一直支持李隆基的宋璟立即反駁道:“太子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何出此言” ?

幾日後,太平公主的黨羽借方士之口,預言說五日之內宮中必發生兵變,唐睿宗聽後驚慌失措,坐立不安。

太子一黨的張說、姚崇、宋璟等人乘機上奏,說為了防止流言四起,應該讓太子監國。

唐睿宗本無主見,終於接受了他們的建議,把幾位對太子有威脅的親王派到外地,命太平公主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令太子監國,凡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免都由太子定奪,一般刑獄之案也由太子審理。

太平公主迅速發起反擊。她知道這些主意都是姚、宋等人出的,於是闖入太子東宮將李隆基劈頭蓋臉一頓痛罵,李隆基只得退讓,忍痛暫時犧牲姚崇、宋璟,上奏彈劾他倆“離間姑侄”。結果兩人被貶往遙遠蠻荒之所,太平公主乘機安插自己的親信做宰相。不久,李隆基又主動請求太平公主回長安。

唐睿宗延和元年(712)七月,睿宗聽信方士之言,認為自己主動禪位給太子可趨吉避凶,居然正式宣佈讓位給太子隆基,自己去當太上皇。他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唐玄宗。

唐睿宗主動讓位,倒讓太平公主始料未及,她原本是想借彗星傳說慫恿李旦除掉忤逆太子,不想李旦順水推舟,讓位於太子,打得她有些措手不及。

唐玄宗即位後,七個宰相中有五個是太平公主的黨羽,因此大權還沒有在握,只得靜待時機。

次年,雙方的鬥爭日趨白熱化。太平公主唆使近侍在李隆基服食的湯藥中下毒,不成後又聚合死黨準備鋌而走險,發動宮廷政變,舉兵造反。唐玄宗則早已派人潛伏到太平公主的身邊,搞清楚了太平公主發動政變的計劃與具體時間,於是搶先一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派禁軍捕殺太平公主及其死黨。太平公主見勢不妙,隻身逃到一家寺廟藏匿了三天,後來被發現並捕獲,隨即被玄宗“賜死(自縊)於家” 。唐玄宗命官員率軍抄沒其家,發現她府裡“財貨山積”,富可敵國。

唐玄宗李隆基親手賜死自己的親姑姑、曾經的盟友太平公主,說白了就是權位與利益之爭 。沒有對錯,更無關正義。還是應了那句老話:在權力與利益面前,沒有誰是君子。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李隆基殺太平公主根本原因還是權力之爭。

由於唐朝是一個非常開放的時代,女性的社會地位較高,所以唐朝的時候很多女性都登上了政治舞臺。比如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後來的韋氏。所以後來太平公主登上政治舞臺就非常正常了。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父親是唐高宗,所以身份是非常尊貴的。由於太平公主是武則天唯一的女兒,所以深得父母的恩寵。

唐朝的時候,親王的封地一般也就八百戶,最多不超過一千,而公主出嫁時,封地則為三百戶。太平公主的封地是多少?一千二百戶,可想而知她是多麼受寵!!!後來,她的封地更是增加到三千戶,比親王都要尊貴。

當時的吐蕃請求以太平公主和親,武則天果斷的拒絕了這個請求。

太平公主本身也是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和武則天非常的像。早在武則天時期,她的地位和權勢就不斷的增加,常常和武則天一起謀劃政事。

武則天晚期的時候,李氏皇族和武家的衝突愈演愈烈。此時,太平公主則是最好的調停人。因為太平公主是太子李顯、相王李旦的親妹妹,而太平公主又是武家的媳婦,她的丈夫是武攸嗣。所以太平公主成了後期舉足輕重的人物。

不過,太平公主本人還是偏向李氏皇族的。所以早期的時候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堅定的盟友,因為他們共同捍衛李唐政權。

太平公主與宰相張柬之等人聯合起來,利用禁軍發動了政變,一起誅殺了二張,成功讓中宗復辟,恢復了李唐。

太平公主因此也被封為鎮國公主,封地增加到五千戶,賞賜不計其數,權勢又得到增強。

中宗李顯復辟以後,他的皇后韋氏和安樂公主、上官婉兒等人大權在握,使得朝廷混亂不堪。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合起來,發動了政變,誅殺掉了韋氏和安樂公主。

他們兩個人成功了擁立了相王李旦做了皇帝。由於太平公主又一次立下了大功,所以她的封地增加到一萬戶,這是大唐以來前所未有的。

同時,李旦還讓太平公主輔佐朝政,軍國大事都與太平公主商議。這個時候太平公主真的是權勢熏天,朝廷七個宰相,其中五個便是出自太平公主門下。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太平公主才是大唐真正的當家人。

太平公主權力這麼大,自然引起了太子李隆基的猜忌。他們兩個人為了權力經常有衝突。其實,唐睿宗李旦真的不容易。自己原本是個皇帝,可是無奈兒子和自己的妹妹都是權力慾望非常強的人。他只能兩邊調停,希望他們兩個人不要撕破了臉。

當然政治是無情的,最終李隆基擊敗了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最終被殺。


歷史是什麼


李唐王朝自李淵在位時,秦王李世民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明爭暗鬥,到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弟威迫李淵,李淵不久退位,此事之後,長安多次發生類似政變,前車之鑑後車覆轍,有李承乾謀反,後有神龍政變、韋后之亂、唐隆政變等系列亂事,大亂成為主流,不亂倒不正常,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在唐隆政變中誅殺韋后推李旦上位,是為唐睿宗。曾經的盟友卻因權力分配而反目水火不容。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女兒,生性與其母相似,極喜權力,能斷大事,從武則天到李顯到李旦,多少政事有她主裁。(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到了睿宗時期,更是位高權重,實封萬戶,三位兒子封王,上朝時都會與李旦坐在一起商議大事,有時不在朝百官奏事時,李旦會問有沒有先稟告公主,然後才議事施行。凡是太平公主要做的事李旦沒有不同意的,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升遷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話,經過她的舉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士子更是多如牛毛。


而作為李旦三子的李隆基,本來太子位論嫡長也輪不到他,是李成器固辭才得以登上太子位,在清除韋后之亂和唐隆政變中立有大功,英明神武,是李唐王室不可多得的人物,未來的皇帝面對權傾天下的姑母,二人都鋒芒畢露,明爭暗鬥,逐漸勢成水火。李旦心知肚明,多次調和不得,李隆基可不想學他當個任人擺佈的皇帝,皇權之尊不容他人插手。太平公主心知這位侄子不好相與,也暗中進行倒儲行動,多次中傷打擊,直到有一次以天象有變為由,欲挑動李旦廢或殺李降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作為二次登上帝位,見慣宮廷風波的李旦,見狀心知大亂欲起,便順水推舟,把皇位禪讓給李隆基,加重他的砝碼,但還是管理政事,每五日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仍自稱為朕。皇帝李隆基則只能自稱為“予”。公主黨與皇帝黨的實力得到很好的平衡。這也是李旦煞費苦心的表現,以為這樣一樣就可以避免骨肉相殘,可惜局面只持續了一年,就發生鉅變。(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713年,李隆基為奪回皇帝應有的權力,搶先發動先天政變,率羽林軍襲殺竇懷貞、蕭至忠等太平公主黨羽,隨後賜死太平公主。李旦猝不及防,得知消息,已知玄武門一事又已重演,急忙自動宣佈還權給皇帝李隆基,安居太上皇不再過問朝政。李隆基經過縝密策劃,對太平公主發動雷霆一擊,既擊倒權臣,又威壓其父,達到奪回至尊皇權的目的。


南方鵬


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太平公主可以說是唐朝最尊貴的公主了,父親和母親都是皇帝,還有幾個當皇帝的哥哥。李隆基是太平公主的親侄子,那麼他又為何要親手除掉自己的姑母呢?事情還要從這裡說起。

1、權傾朝野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最小的一個公主,而她的母親則是一代女皇武則天,太平公主從小極盡恩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太平公主的名字在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只是有一種說法,說叫“李令月”。

“太平”其實是道號,是當初太平公主替祖母祈福,在名義上出家當道姑了。後來吐蕃使者前來唐朝和親,並且明確要讓唐高宗的小女兒太平公主來和親。

可是唐高宗和武則天對小女兒疼愛有加,根本不捨得讓她遠嫁他鄉。於是就想了個折中的辦法,讓她真的出家了,還為此專門修建了一個太平觀,以此來躲避和親。

過了幾年當初的小公主已經長大成人,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了。於是太平公主瞅準時機,在一次宴會上,“衣紫袍玉帶,折上巾,具紛礪,歌舞帝前。”太平公主穿了一身武官制服在父母面前跳了一場舞,委婉的表達了自己想嫁人的想法。

於是唐高宗給自己的女兒,找了一個門當戶對的親事。駙馬是薛紹,是高宗親妹妹城陽公主的兒子。這就是太平公主的第一任丈夫。

後來薛紹因為大哥薛顗(yǐ)謀反,被牽連其中,在牢裡活活的餓死了,太平公主和薛紹的這段婚姻只持續了七年。

隨後太平公主又在武則天的授意下,嫁給武氏一族的武攸暨(jì)。但這時的太平公主,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一心渴望愛情婚姻的小女孩兒了,她這時一心想要權勢,於是就一心的搞政治了。

2、參與三次政變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一生共參與了三次大的政治鬥爭,正是這三次政治鬥爭,讓她嚐到了權傾朝野隻手遮天的快感,也讓她體驗了淪為階下囚性命不保的惶恐。

◆“神龍政變”

這是太平公主參加的第一次政變,而她推翻的正是自己的母親武則天。

是在武周王朝晚期,武則天極為寵愛張易之兄弟,這兩個男寵大權在握,結黨營私,絲毫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甚至將私自議論他們的王公大臣下獄逼死。太平公主身為李家子孫,自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家的江山,落入不相干的人手裡。

於是在神龍元年,太平公主與宰相張柬之等人,合謀發動了兵變,誅殺了不可一世的張氏兄弟。並且逼迫自己的母親武則天退位,讓三哥李顯復位,即唐中宗。

這就是"神龍政變",在這次政變中太平公主鬥倒了自己的母親,也因此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食封五千戶。這時的太平公主在朝中已經是名望頗高、手握重權了。

◆“唐隆政變”

這場政變使太平公主的權利達到了頂峰,是太平公主人生最輝煌的時刻,成為了“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

在唐中宗李顯再次繼位之後,皇后韋氏的女兒安樂公主,想要效仿女皇武則天掌握天下,於是母女倆不斷擴充自己的勢力。在景龍四年,皇后韋氏和女兒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了唐中宗李顯。並且立了溫王李重茂為皇帝,可這位皇帝年齡尚小,很明顯是一個傀儡皇帝,是韋氏陰謀篡權的計策。韋氏為了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想要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

在這種情況下,太平公主和自己的哥哥及侄子,聯合發動了一場政變,粉碎了韋后和安樂公主的計策。太平公主出面處理了小皇帝的事情,迎自己的哥哥李旦即位,即唐睿宗,自此平息了韋氏之亂。

之後太平公主的權勢絲毫不遜色於自己的母親武則天,並封萬戶侯,成為一人之上,萬人之下的公主。

她掌握朝臣的生殺大權,就算是群臣進諫,唐睿宗也要經過太平公主的同意才行。當時朝中共七位宰相,但有五位都是太平公主所任命,可見太平公主權勢滔天。

◆“先天政變”

這次政變,讓高高在上的公主,跌下了雲端淪為了階下囚。

太平公主在享受過權欲之後,野心膨脹,最終還是走上了韋后的老路,想要另立軟弱無能的人當太子。後來太平公主還買通了御廚,想要毒殺頗有才華的李隆基,另立軟弱無能的人當太子,好在李隆基命不該絕,太平公主的計策失敗了,最後李隆基選擇先發制人。在公元前713年,太平公主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李隆基擒獲,並賜死於家中,這就是“先天政變”。就此傳奇女子的一生落幕了。

3、李隆基為何急於親手除掉太平公主?

一是太平公主權傾朝野並且野心勃勃,很可能讓好不容易安穩下來的李唐王朝,再次動盪不安,而當時的唐朝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了。唐朝只有一位女皇就夠了,所以太平公主對權勢的執著並不是一個好現象。

二是太平公主不曾念及姑侄情分,一心想讓李隆基去死,自己掌握朝政,做唐朝第二個女皇。所以就算是為了自己的性命著想,李隆基也必須除掉太平公主。

三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為了江山社稷的穩固,也是對黎民百姓負責,李隆基有非殺她不可的理由。

可憐太平公主,一生算計終究為空,作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胞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被稱為“幾乎擁有天下的公主”,但最終被權欲迷失了雙眼,算計一生算計,徒為他人作嫁衣,成全了侄子李隆基。






葛大小姐


這個問題描述不準確,太平公主是自殺死的,雖然讓太平公主自殺的命令是李隆基下的。至於雙方的衝突,是多年來矛盾的積累,最後的結果只能證明李隆基技高一籌。

分贓不均,雙方盟約破裂,開始產生矛盾

在聯合誅殺韋后和安樂公主的過程中,雙方是同盟。太平公主提供情報,李隆基負責具體實施。之後太平公主權勢更盛,卻不想給李隆基分潤權力,試圖阻止李隆基當太子,雙方的矛盾從此產生。

雙方都在暗地裡做文章,矛盾逐漸激化

太平公主能夠一定程度影響懦弱無能的唐睿宗李旦,雖然李旦不是個傻子,有一定的政治智慧,但無力改變局勢。於是,太平公主在朝政、高官任命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決定權。並藉機不斷向李隆基發動進攻,準備廢掉李隆基,換一個對自己有利的皇太子;

但李隆基經過唐隆政變之後,已經在忠於唐朝的一批官員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史書上並沒有記載李隆基對太平公主的攻擊行為,甚至有意將李隆基塑造成一個孝順兒子、孝順侄子的形象,這無非是為尊者諱而已,李隆基佔據皇太子位置,唐隆政變大功,已經積攢了一批人脈,並非像想象中的毫無還手之力。

雙方矛盾進一步激化來自於政見的不合,李隆基及支持他的姚崇、宋璟、張說等人應該是改革派或者叫建制派,有一套治國方法,屬於正統的知識分子。而太平公主一派大多是倖進小人,是為了依附權力而圍攏在太平公主周圍。實事求是說,太平公主掌權期間並沒有做什麼有利於國家的大事,只知道斂財,並且阻止了姚崇、宋璟等人對韋后、安樂公主時期亂政進行撥亂反正,並把他們罷相後貶離長安。

太平公主的胡作非為,把一大批忠於唐朝、想要有所作為的官員推到了李隆基一邊。

到了這時矛盾白熱化,唐睿宗已經無力控制

這時是太平公主權勢最盛的時候,朝中七位宰相,依附太平公主的有五人。好在李旦並不徹底糊塗,保留了一直對抗太平公主的韋安石任宰相,並繼續給李隆基加大權限,從太子監國直到傳位給李隆基,自己退回去當太上皇。

這時太平公主仍然不死心,說服太上皇李旦仍然保留一部分權力,包括三品以上高官的任免權和重大國事的決定權。這才是李隆基要對太平公主下死手的原因。

繼位初期的李隆基地位並不穩固,無論是太上皇李旦還是太平公主都有能力廢掉他。李隆基在繼位初期就開始了對太平公主的謀劃,讓宰相劉幽求暗殺太平公主,但事情洩露,只得把劉幽求貶官到嶺南(先天政變後又把劉幽求召回來重新任宰相)。

之後李隆基整整籌備了一年,在繼位剛滿一週年時發動了先天政變,只用了三百精銳就抓捕殺掉了大多數太平公主黨羽,太平公主逃到寺廟中躲了三天,出來投降後被李隆基要求自殺。第二天,太上皇李旦徹底放棄所有權力,李隆基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皇帝。

總之,表面上看李隆基一直在退讓,但只要太平公主不放棄權力,這一天早晚會發生,雙方的矛盾無可調和。如果太平公主贏了,可能會是第二個武則天。幸好李隆基贏了,用這種流血最少的方式掌握了權力,不得不說,大唐是幸運的。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自古薄情帝王家”這句話在唐朝可謂是再適合不過了,太平公主的母親是武則天,父親是唐高宗李治,太平公主從小就極受寵溺,在小的時候為祖母去寺廟祈福,隨後出家幾年。在吐蕃的使者來求親的時候,唐高宗將其回絕,可見唐高宗對太平公主有多寵溺。但是隨著太平公主的年齡增大,想出嫁的心思也就越來越多,隨後太平公主被唐高宗許配給薛紹,這也是一門門當戶對的親事,可惜薛紹的哥哥由於造反,牽連薛紹一起連坐,最後薛紹在獄裡被活活餓死。

過了少女時期,太平公主想要的就不是少女的浪漫了。隨後在武則天的授意下,她嫁給了武氏一族的武攸暨,太平公主從此也開始慢慢走向人生的另一個方向。

在太平公主傳奇的一生中,經歷過三次政變,她的人生也在這三次政變中走向了不同的結局。第一次“神龍政變”,當時女皇武則天極其寵愛張易之兄弟,而張易之兄弟身為武則天的男寵也是擁有了很大的權力,於是在朝野胡作非為,甚至在一起謀議要殺掉上諫他們的大臣。於是太平公主與宰相張柬之等人在神龍元年發動了政變,將張易之兄弟除掉,並逼位武則天,讓唐中宗李顯復位。太平公主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此時的太平公主已經手握重權,野心也越來越大了。

第二次是“唐隆政變”,皇后韋氏和她的女兒想效仿武則天權遍朝野,於是毒死了唐中宗李顯,並將溫王李重茂立為皇帝,可是李重茂年歲尚小,明顯就是一個傀儡。而且韋氏和她的女兒還想將手握重權的太平公主除掉。這時太平公主和自己的哥哥及侄子先發制人,再次發動政變將韋氏和他的女兒一起除掉,並將唐睿宗李旦扶上位,從此太平公主的權力達到了頂峰,甚至大臣們進諫都要經過她的同意,皇上也聽她的話,手握殺生大權,當時的權臣宰相也都是她所扶持,爪牙遍佈朝廷。

第三次則是“先天政變”,在享受過權力後想放下就更難了,太平公主也是如此,她還想要更多的權力,當時李隆基被立為太子,太平公主覺得他很有能力,以後不好操控,想換一個更軟弱無能的太子,於是太平公主買通了御廚想毒死李隆基,最後被李隆基發現,未能得逞。李隆基果斷反抗,發動政變將太平公主的羽翼處死,最後將太平公主賜死在家中。

太平公主一生面對過多次改朝換代,是一個能泰山崩於頂而面不改色的人,心中野心勃勃,卻又相當果斷的女人,被可惜權力燻昏了頭腦。更何況她在朝廷中遍佈爪牙,若是不先發制人,極有可能會被反將一軍,所以唐玄宗李隆基靠著他的智謀和果斷掃除了這一隱患,坐穩了皇位。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歷史,就關注那樣的歷史挺有趣吧。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是在平定韋后之亂的過程中結盟的。韋后與其女安樂公主鴆殺中宗李顯之後,越來越表現出篡位之心。身為武則天之女的太平公主深感危機,她決定尋找一個強有力的外援,誰是最合適的人選呢?很快,臨淄王李隆基進入她的視野,李隆基是相王李旦第三子,太平公主看中他的,不僅是因其風神俊朗、沉穩果絕,還有這個年輕小王暗中積蓄的人脈。李隆基很早就和皇帝衛隊——萬騎的成員們交好,這支隊伍雖然人數不多,卻可以一當十驍勇無比,必要時絕對是一支奇兵。

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誅殺韋黨的行動史稱“唐隆政變”,唐少帝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二十日,李隆基親率一哨人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殺進羽林兵營,並一路殺向宮中,將倉惶失措的韋后和安樂公主斬於宮牆之下,並將韋氏家族的聚集區徹底夷平。此後,他和姑母太平公主一起請出了相王李旦——自己的父親,將其擁立為帝,也就在這場政變發生之後第七天,李隆基被正式立為皇太子。

實際上,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並非一帆風順,他遇到的最大阻力,正是唐隆政變的另一位主謀——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深知,這個年輕小侄太過聰明果絕,她必須對李隆基的權力加以扼制,才會贏得在朝中的主動。正因如此,在將睿宗推上皇位的第一時間,她向這位皇兄推薦的太子人選,並不是有著擁立之功的李隆基,而是以立嫡立長的堂皇理由推舉了睿宗的長子李成器。好在李成器有自知之明,主動辭讓了太子之位,李隆基這才被立為太子。

而此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日趨白熱化。從神龍政變到唐隆政變,太平公主的野心在急遽膨脹,對於仁弱的睿宗,她表現出強勁的控制力,很多政令未經太平公主發話,睿宗都不能做出決斷,而朝中七人的宰相之位,太平公主的勢力就佔了五席,與此同時,羽林軍將領及一大批官員也順風而倒,進一步壯大了太平公主的勢力。當朝中文武僅有姚崇、宋璟等少數幾人堅定地站在太子李隆基一邊,李隆基深知自己處境危險,他必須採取非常手段了。

很快,一個歷史轉折出現了,公元713年,睿宗將皇位禪讓給了太子李隆基!而對於這個轉折點,我們似乎有理由做出這樣的推測:迫於姑母太平公主的步步緊逼,李隆基用自己的政治智慧,與父皇達成了默契,迅速促成了這場禪讓大典!

新君的繼位,迅速分化了太平公主的陣營,一些大臣開始轉投李隆基這一邊,另一些不肯依附的大臣則被李隆基罷黜流放;而太平公主也不甘示弱,她甚至買通御廚,企圖毒殺李隆基,好在李隆基防範甚嚴,才未得逞。

而李隆基對姑母的反攻卻如急風驟雨。就在成功躲過那場投毒事件之後,李隆基率先出擊了,在太平公主反跡未露之時,她的骨幹集團中數十人來不及抵抗,就被軍士們悉數剿殺,其餘黨羽也一個不留,一一翦除。當雙方勢力在一片刀光劍影中發生驚天逆轉,最後身處孤獨絕望之中的太平公主,迎來的是一把冰冷的長劍。

而意氣風發的唐玄宗李隆基在邁過太平公主的屍身之後,已經信心滿滿地俯視率土之濱。這個大唐帝國的新主人,將年號命名為“開元”,他相信,大唐江山經他的指點,必將開啟一個嶄新的紀元。




唐詩宋詞有風雲


李隆基如果不迅速除掉太平公主的話,他自己的皇帝地位就要被她的姑姑廢掉了。他和太平公主從來沒成為過盟友,做盟友的時候也是一手拿劍一首拿刀,劍用來對付眼前敵人,刀用來防備太平公主背後小刀子兒對付未來的敵人!這就是他們之間的關係。

(1)中宗、睿宗兄弟兩人已經被其母親管廢了,同樣太平公主在哥哥面前不僅僅受寵,更有“母親餘威”所在,因此,李隆基被廢是遲早的事兒

眾所周知,中宗李顯、睿宗李旦都是兩次當皇帝。兩個人第一次當皇帝、被廢都是母親武則天所為。在武則天及其武氏皇族(武則天當皇帝了,武家自然就是皇族了,李家反而成了外戚)擠壓下,李氏皇族幾乎被殘殺殆盡,李顯、李旦也是生活在恐懼中。做武則天的兒子很悲哀。從小沒有母愛,只是武則天掌握權力的棋子而已。

我很懷疑,李顯、李旦二人已經被武則天管得某些“病態心理”。像李顯被韋后、安樂公主欺負並被毒殺。李旦更是對太平公主唯唯諾諾。

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最小的女兒,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都被其母直接或間接地害死,三哥四哥也像是“待宰的羔羊”。太平公主則不一樣,武則天的“母性”全都給了她,因此,太平公主最像自己的母親。在李旦“病態心理”下,這個妹妹甚至可能是“母親的化身”。當然,我這裡有些“心理分析”了,但個人覺得還是靠譜的。

(2)太平公主實力巨大,且已經動手,李隆基雖然是皇帝但沒有實權且“被廢危險”非常高,必須要迅速出擊

雖然自705年到712年,經過神龍政變705年、景龍政變707年、唐隆政變710年三起政變,武則天退位、武三思被殺、韋后和安樂公主被殺,李隆基和李旦的權力越來越大。

但是,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的女兒、武家的兒媳的雙重身份,繼承了“武氏家族”的一切敗兵殘將。

影視劇中太平公主形象

那一時期的文臣武將們沒有“忠誠”心,都是抱粗腿。雖然712年李隆基繼位為皇帝,李旦做了太上皇。但太平公主的實力最為雄厚,七位宰相中五位是他的人,李隆基一方面受到受太平公主挑唆的父親李旦地擠壓,一方面受到太平公主手下人的擠壓。

李隆基作為太子後,太平公主就明目張膽地要求替換太子。

李隆基率先對太平公主發動攻擊,也主要是因為魏知古向其告發太平公主聯合軍隊、行政官員準備發動軍事政變下先發制人而為。

在政變中,李隆基親自領人動手,要知道輪到皇帝親自動手的政變並不多見。

由此可見,李隆基所在位置之兇險。正是這次政變,李隆基徹底拒絕了父親寬恕太平公主地命令,正如當年他發動“唐隆政變”時,毅然決然地殺死上官婉兒一樣。

其具備曾祖太宗的勇氣和智謀可見一斑。靠著這種智謀和膽略,他將唐朝推向巔峰。


坐古談今


太平公主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我引一段百度文獻資料介紹一下,太平公主(約665年—713年8月1日),為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其母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

先天二年(713年)因涉嫌謀反,被唐玄宗發兵擒獲,賜死於家中。太平公主死後,唐玄宗的政權宣告穩定,開啟了開元之治,也結束了從626年玄武門之變九十年以來,首都多次兵變的現象。

她以母親武則天為偶像,自然內心也回想做皇帝,而李隆基若想保住其父保住自己的皇位,就不得不與他這位好姑姑針鋒相對,不殺太平公主,李家皇位就坐不穩。

於是在太平公主沒反應過來之前,他先下手為強,殺死自己的姑姑,保住其父的皇位。假如李隆基不先下手,對他不滿很久的這位好姑姑太平公主未必不會下手除掉他。

這就叫先下手為強,我們以史為鑑,做事要奪得先手,切不可猶豫不決,落入他人手中。


歷史遊戲影視評論


俗語有“合則兩利”,但這句話用在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之間,就要反過來,“兩利則合”。反之,則必然鬥個你死我活。

太平公主作為武則天最寵愛的女兒,一直有著極大的政治野心。在唐隆政變以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她在實際上一直大權獨攬,其威望和政治實力也遠遠大於年紀輕輕又資望淺薄的太子李隆基。

李隆基也是個極有野心的人,自然不甘於被姑母死死的壓制住。正因為如此,太平公主開始處心積慮的除掉李隆基,希望換個更加軟弱,容易擺弄的人上位。

因為太平公主的權力來源在於兄長睿宗的寵信,而李隆基如果一直在太子的位置上,早晚有一天會繼承皇位。這就決定著,她比李隆基更急於除掉對方。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曾有暫時的共同利益

  • 共同的敵人韋后

“唐隆政變”以前,太平公主與韋后集團的政治鬥爭中落於下風,尤其在韋后勾結安樂公主毒死唐中宗李顯以後,她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

對比太平公主,李隆基在當時的政治地位比較低微,他只有身為相王的父親李旦可以憑藉。但韋后毒死李顯以後,下一個目標就是李旦。李旦的性命危在旦夕,而李隆基的命運則與父親一損俱損。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李隆基選擇了與姑母太平公主合作勢必水到渠成。


  • 各自都有更大的政治野心

太平公主深受母親武則天的影響,一直都有著極強的權力慾,無論在中宗朝或睿宗朝,始終試圖攫取更高的權力,甚至不惜兩次發動兵變。可惜,她遇到的對手是同樣極富有野心的李隆基。最終,兩人矛盾不可調和,導致了“先天政變”的發生。

正因為有這種野心導致的對立,即便太平公主不先一步發動政變,以李隆基的脾氣秉性也絕對不會放過這位權傾朝野的姑母。

太平公主處心積慮除掉李隆基

  • 散佈對李隆基不利言論

太平公主起初並不怎麼看得起李隆基這個年輕的侄子,但李隆基成為太子以後,她很快就改變了這種看法,甚至產生了廢立太子的想法。她在朝野上下散佈言論,聲稱李隆基不是睿宗嫡長子,不適合繼承大統。

不過李旦顯然未曾有過廢立太子的想法,並且頒佈制書的形式,平息了這場廢立危機。

  • 離間李隆基父子關係

李隆基和李旦既為父子,又相互競爭。李旦一面樹立太子的威信,又不希望太子威脅到自己的權力地位。畢竟唐朝宮廷政變頻發,往往父子、母子之間就是最大的政敵。所以,他需要妹妹太平公主來平衡李隆基產生的威脅。

太平公主敏銳的發現了這一點,然後成功的利用李隆基父子間的矛盾進行離間,致使李旦一度產生了將李隆基貶出京師的想法。

  • 剪除李隆基的羽翼

為更好的瞭解政敵動向,太平公主往李隆基府邸安插了大量的密探。除此以外,還打擊陷害李隆基身邊的親信大臣。宰相韋安石曾替李隆基說話,太平公主就對他進行構陷、報復。還有開元時期的名臣姚崇、宋景,亦曾幫助李隆基掌握軍權,更遭到她的忌恨,先後被貶出京師,到地方州郡做了刺史。

  • 率先發動兵變,意圖除掉李隆基

隨著睿宗禪位,李隆基成為大唐帝國的皇帝以後,太平公主的危機感與日俱增。雖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出自她門下,太平公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權傾朝野。但她十分清楚,那個年輕的侄子不會甘心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像豺狼一樣在暗中窺伺著,尋找著可以致其餘死地的機會。

既為野心,也為自保。太平公主在先天二年聯合親信以及盟友發動兵變。對此,李隆基早有準備,立即組織親信進行反撲,併成功將太平公主的勢力連根拔起。

李隆基比太平公主更隱忍更狠辣

李隆基登基稱帝以後,面對太平公主把持朝政的局面,並沒有急於翻臉,而是選擇了隱忍。在親信大臣紛紛勸諫早日動手時,他也沒有魯莽行事。

實際上,“先天政變”之前,李隆基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幹掉太平公主。因為太平公主的勢力實在太強大了,支持者除了朝堂上的宰相以外,還有十六衛的將軍,藩王等等。

然則,一旦危機生死臨頭,他便毫不猶豫的反擊,在成功擊敗太平公主的支持者以後,又不顧父親等人的求情,堅決殺掉了這位親姑母。

在李隆基的帝王生涯裡,殺掉親姑母實在算不上狠辣。開元二十五年,武惠妃構陷太子李瑛謀反,他便開創了一日殺三子的記錄。

結語

唐朝宮廷多政變,父子、母子、兄弟間你死我活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平公主急於除掉李隆基,李隆基也急於幹掉太平公主。兩者曾因共同的利益短暫結盟,又因激烈的政治鬥爭殺的你死我活。從這個角度說,他們兩人都是殘酷冷血的,無論有多麼悲慘的下場都是咎由自取,不值得後世人同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