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諸葛亮為什麼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姜子牙和張良?

於野洋


三國烽煙瀰漫,悠悠臥龍崗,年僅27歲的諸葛亮廬中三分天下,一生稱得上是文可治國平天下,武能滅亂定乾坤。文能為相的管仲和武能為將的樂毅無疑是諸葛亮最恰當的自比。

1、 高山流水遇知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據《三國志·蜀書》記載:"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漢末為太山郡丞。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魏略》:"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為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志,亮但笑而不答。"這兩段記載一方面說出了諸葛亮的人生選擇,另一方面也透露了選擇的原因:1、諸葛亮的家族與漢朝淵源頗深2、諸葛亮家學淵博卻身處卑微3、諸葛亮心懷凌雲之志,願為帝王之師。從這三點著眼,看其和管仲、樂毅的神交。

管仲佐齊桓公"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確是社稷之臣。追溯管仲一生,可謂波折起伏。他早年經商不成,後輔佐公子糾失敗,一度為囚;後經好友鮑叔牙舉薦一躍成為齊國之相;在任期間,大肆實行改革,富國強兵,流芳千古。他一生的"遇"就在於鮑叔牙和齊桓公,前者不嫉賢妒能,後者禮賢下士。再看諸葛亮,徐庶的大力引薦,劉備的"三顧茅廬"可以說是成就他千秋偉業的第一步。除此之外,管仲為政"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從諸葛亮的"草船借箭""空城計"就可看出二人的神交。樂毅是戰國時期有名的軍事家,史書記載,他率領諸侯之兵伐齊,"破之濟西,諸侯兵罷歸,而燕軍樂毅獨追,至於臨淄。他攻下齊國七十餘城,一時,"皆為郡縣以屬燕。"諸葛亮的"六出祁山、七擒孟獲"足以與之媲美,一教高下。同時,他們二人都是輔弱成強,這才是真正的"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2、 道不同不相為謀

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是難以擔任三軍統帥這一職責的。他在戰場上需要別人的保護,一旦被迫直接對敵的時候,不是怯戰就是被俘,情狀大多十分狼狽。這明顯和"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諸葛亮不可同日而語。另外,他出山輔佐文王時已是古稀之年,這和二十多歲出山的諸葛亮沒有可比性。當然,姜子牙的形象有所演變,一度被官方封為"武神",但由於"伐紂"在某種層面上是"以下犯上",不符合正統思想,這和諸葛亮的"興復漢室"背道而馳。最後,姜子牙在戰場上的勝利往往是靠法術和神力,這一點過於玄幻,與諸葛亮以計謀勝多少有些出入。

張良,漢初三傑之一。秦滅韓後,張良滿懷為韓報仇的愛國激情,竟"弟死不厚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並親身參與了可歌可泣的博浪沙刺秦王的行動。後不忍看到哀鴻遍野的景象,立志改變這種現狀。他從黃石公學得兵法和道學,助劉邦統一天下後功成身退,從赤松子遊。張良一生滿足古代帝王師的一切條件,諸葛亮為何不選他呢?筆者看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張良所習黃老之學與諸葛亮師從儒家不符;2、張良為人過於圓滑,缺少臣子所謂的"忠"(例如他為呂后出謀劃策請"商山四皓")3、劉邦一朝的功臣大都沒有好的下場,且張良所謂的"功成身退"多少有避禍之嫌,這不得不讓後代臣子避而遠之。

(作者:黑貓不白)


一往文學


看了很多回答,都是泛泛而談,沒有說到要害。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自詡文武雙全。文能治國安天下,無能克敵定乾坤!

管仲是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相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樂毅是戰國名將。他輔佐燕昭王,率領五國聯軍攻下齊國70餘城。報了燕國當年被齊國滅亡的大仇。

管仲樂毅與諸葛亮有很多相似之處。

第一,他們都是沒落貴族,都身懷王佐之才,又都得遇明主。

管仲的父親管莊是齊國的大夫,後來家道中衰,到管仲時已經很貧困。管仲做過當時認為是微賤的商人,還經商失敗了。打過仗,卻當了逃兵。後來輔佐公子糾,才慢慢發達起來。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位失敗。公子小白成為齊國之主,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不念舊惡,誠心誠意任用管仲為相,稱管仲為仲父!


樂毅是魏將樂羊的後裔。到樂毅的年代,已經是普通人家。但因為樂毅天資聰穎,熟讀兵法,趙國人推舉他做了小官。後來趙國發生內亂。樂毅先是來到魏國。後來又到了燕國。燕昭王以賓客的禮節隆重接待了他。樂毅感念燕昭王的知遇之恩,盡心竭力輔佐燕王。

第二,管仲樂毅都是輔佐君主,由弱變強。

齊桓公即位之初,齊國只是偏局東海的一個普通諸侯國,連魯國都敢和它叫板。管仲輔佐齊桓公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士經三審選,可為“上卿之贊”(助理);按土地分等徵稅,禁止貴族掠奪私產;發展鹽鐵業,鑄造貨幣,調劑物價。其實質是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

管仲改革成效顯著,齊國由此國力大振。在30年的時間裡,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名副其實的霸主。

樂毅輔佐的燕國,情況更加糟糕


齊國乘燕國內亂之機,入侵燕國。燕國被迫臣服。新即位的燕昭王恨透了齊國,一心要報仇雪恨。燕國國力弱小。但是在樂毅的輔佐下,經過精心準備,一連攻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幾乎滅亡齊國。燕國空前強大起來。

而且管仲樂毅,個人品德非常高尚。恪守德行,又不古板迂腐。

我們回過頭來再看看諸葛亮的出師表。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而來二十有一年矣。

諸葛亮的人生機遇,與管仲樂毅何其相似!


上將噯福斯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比姜尚張良,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以個人的觀點進行分析:

先來簡單認識一下這四位人物: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望,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勳,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韓國(今河南省新鄭市)人。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人。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

樂毅,生卒年不詳,子姓,樂氏,名毅,字永霸。中山靈壽人,戰國後期傑出的軍事家,魏將樂羊後裔,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

姜尚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張良是謀士,管仲是傑出的政治家;樂毅傑出軍事家。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目的很明確,是想表達自己是出將入相的人物,無論你的實力有多弱,有我諸葛亮輔佐,我能像管仲一樣治理好你的地盤,像樂毅一樣,輔佐你稱霸天下,而且品質還很高尚,你不用擔心我有異心。

而為什麼不選擇比作姜尚和張良呢。先說張良,諸葛亮不可能把自己比作張良,張良是個謀士,諸葛亮沒有理由自比張良,而且後代也沒有人拿自己跟張良作相比,要想成就一番偉業,不能自比謀士,如果想證明自己有軍事才能,就要自比軍事家,要想證明自己有治國的才能,就要自比政治家,不可能自比謀士的,也沒這種說法,謀士的作用跟軍事家、政治家的作用完全不同。政治家是相,軍事家是將,將和相是能控制整個國家的一文一武,而謀士則不同,治國他不行,打仗他也不行。所以沒有人會自比謀士的。

至於為什麼不選姜尚,可能有三個原因,第一,是姜尚的地位太高,諸葛亮不敢貿然相比。第二,姜尚年齡太高,如果跟姜尚比,不能顯示出自己的青春活力。第三,姜尚滅商,從儒家思想來看,有種像造反的人,出師不順。這也諸葛亮為什麼輔佐劉備,打著恢復漢室的旗幟。而管仲樂毅,分別是兩個國家,從一而終都沒有造反,而在世人眼裡,這兩人品極高,聲譽極高,才華橫溢,兩人一文一武,更能體現出諸葛亮才華。

而事實也證明了,諸葛亮並沒有選錯人,管仲樂毅後期同樣入選武廟十哲,可見管仲樂毅在歷史上還是有非常高的人氣。而且管仲還是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從這兩方面可看出,管仲是治國能臣,樂毅是打仗將才。兩人剛好是一相一將,兩人合在一起就是出將入相的人物,剛好能體現出諸葛亮的才能。


汐水柔情


《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視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

諸葛亮為丞相、法正是謀主,關羽張飛馬超是武將,

諸葛亮想要的是宰相,成為“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出將入相文武兼備的人,

當初諸葛亮在荊州,跟徐庶、石韜一起吹牛,諸葛亮對他們說,“你們仨最多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一級的官”,三個人問諸葛亮能做多大官,諸葛亮笑而不語。

顯然,諸葛亮是想做丞相,僅次於皇帝的人,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而謂三人曰:“卿三人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問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魏略》

如果要比,也應該是周公,而不是姜子牙,但是周公僭越稱王了,

同樣,如果要比,也應該是蕭何、而非張良,張良只是謀士,但是蕭何只是文官,只搞經濟、治國。

在歷史上,丞相的成就好像很少有超過管仲的吧?孔子對他的評價還是很高的,

“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都會被胡人同化,(中原束髮右衽,胡人披髮左衽)。

管仲為齊國上卿(即丞相),有“春秋第一相”之美譽,他在位時,對內政外交政策進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了一系列富國強兵的方針策略,被齊恆公任為上卿,尊稱“仲父”。


南朝居士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不是為了吹牛逼,是簡單、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價值觀、能力特點、人生追求,尋求志同道合者的合作。

這種簡單的表達方式,或許我們有時也可以借鑑呢。

自比管仲,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價值觀

管仲,是齊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在輔佐齊桓公時期,嚴明法紀,以多種方式集中力量“富國強兵”,並以“尊王攘夷”大旗,獲取廣泛外部力量的支持,贏得霸業。

諸葛亮後來執政時,正是師從此法。

他嚴明法紀,卻恩威並施。即使是受到刑罰的人都沒有異議。蜀漢政權井井有條。

他不執著於“耕戰”,以多種方式發展經濟。蜀錦遠銷、水利遍施,使得蜀中經濟快速恢復,支持南征、北伐。



法家是最難以實施的。如果沒有最高領導人的絕對支持,面對豪強,根本就施展不開。

諸葛亮自比管仲,表達了自己的理念。如果不能接受這種理念的領導人(比如家門口的劉表),即使與他合作,他也是發揮不出來的。

而法家又是適合當時形勢的。郭嘉說:“自恆靈以來,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公以猛糾”,顯然,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曹操也在以嚴格的積極干預來穩定形勢。

諸葛亮北伐為人感慨,但諸葛亮治蜀則長期被人稱讚。可是,如果沒有領導人的絕對支持,諸葛亮像管仲一樣治蜀,是不可能的。

同時,諸葛亮也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像管仲一樣“尊王”。

諸葛亮的叔叔曾經是袁術的人。想來諸葛亮繼續侍奉袁術也是順理成章。可是,袁術顯然不符合諸葛亮的價值觀。因此,諸葛亮旗幟鮮明地以管仲,來表達自己的政治理念。

對王室不忠者,他不效命。又尊王室,又認同管仲價值觀、法家理念者,才是他的真主。


當時的士大夫中,像荀彧這樣有強烈忠君思想者不在少數,諸葛亮顯然也是其中一位。

自比樂毅,表達自己的能力特點、士人氣質

一直以來,提到樂毅,大家都認為他是軍事家。

可是,大家卻忽略了樂毅的外交、政治才幹。

樂毅以弱燕攻強齊,可不僅靠軍事才能。

沒有強大的外交能力,他是不可能統合五國聯軍,統一作戰的。

諸葛亮自認絕非一介太守,也非一將之才,他是複合型人才,潛在東家要認真考慮對他的使用。


沒有強大的政治能力,他是不可能在下齊七十二城後實行良政,獲得齊地人心的。

而樂毅的《報燕惠王書》,也強調了“士為知己者死”的理念,表達了自己的士人氣質。

顯然,諸葛亮自比樂毅,是以此表達自己的能力結構,他並非某一單一領域的人才,他絕不僅僅是一個謀士,而是一個複合型人才。

同時,也以樂毅來表達了自己的忠誠:“士為知己者死”,即使遇到燕惠王這樣的領導,他也會一走了之,絕不反抗。



劉備願放心託孤於諸葛,也是看中了諸葛亮的值得託付的士人氣質。

諸葛亮政治理念,能力結構都和張良、姜子牙不同。盲目吹噓自己,有何意義呢?

簡單類比法,清晰表達,幫助良多

生活中,其實我們也可以借鑑這種表達方法。

這種以大家都熟悉的事物、人物來進行簡單、恰當的介紹,總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米早期一句“雷布斯”,把小米和喬布斯的蘋果強行對比,把小米的追求、理念清晰表達;

喬布斯早年介紹自己的ipod,也沒有囉嗦說什麼新物種,“把一千首歌放在一個口袋裡”,用大家都熟悉的東西恰當的表達自己的功能,不也是收效其大嗎?

與其囉嗦地自我介紹,闡述自己這裡好那裡好,還不如把自己和大家都熟悉的東西關聯起來,讓人輕易理解,難以忘記!

願大家都找到願意理解你、挺你的夥伴!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個人覺得跟思想觀念有關吧,姜子牙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是滅商興周的大功臣。張良輔佐劉邦,是秦磚換漢瓦時不可或缺的尖端大咖。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樂毅輔佐燕昭王差點兒滅了齊國。注意了,姜子牙和張良都是改朝換代時的風雲人物,管仲和樂毅都是讓國家富國強兵的人物。諸葛亮生活的時代東漢王朝雖然已經衰微,可是文人士大夫仍然視漢獻帝為正統,諸葛亮的思想觀念也是效忠於漢室,不可能會想著改朝換代,到是念念不忘復興漢室,當然不會自比姜子牙和張良了


立志成蟲


或命中註定,或有自知之明!反正一語成讖,諸侯亮最終成樂毅,管仲,雖力挽狂瀾,但又時運不際,功敗垂成,只能偏安一隅啊!





毀建策


管仲,樂毅與諸葛亮服務的是一方諸侯,而興周八百年之姜尚與旺漢四百年之張良服務的是大一統的王朝


____雅各布羅


比不了,看來孔明很有自知之明。


老夥計162720415


管仲,國相,改革設計家,樂毅,燕國將領,戰神,如此比喻時謙虛的言辭,意思是恢復漢室,而不是改朝換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