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王珣的《伯遠帖》和王羲之的《蘭亭序》哪個藝術成就更高?

千千千里馬


王羲之大家都認識,他的蘭亭序更是被後世認為是天下第一書,但是提到東晉的書法家、文學家王珣,可能好多非書法專業的朋友都非常的陌生,但是他的傳世名篇《伯遠帖》的大名卻如雷貫耳,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王珣的書法。

這件《伯遠帖》是王珣問候朋友病情的信札,後世將這件作品稱為神作,甚至在某個時期,這件作品的評價都超過了《蘭亭序》,同時,《伯遠帖》也是乾隆最喜歡的書法作品之一,被他收到了三希堂,是他最喜歡的三希之一。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個自視甚高的書法家,看得上的書法家寥寥無幾,一生之中能夠讓他佩服得書法家更是風毛菱角,就連趙孟頫的書法都難以讓他讚美,甚至一度認為自己已經超越趙孟頫。

但是當董其昌看到王珣的書法作品的時候居然佩服的五體投地,認為王珣的書法有如神助,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既幸予得見王珣,又幸珣書不盡湮沒,得見吾也。長安所逢墨跡,此為尤物。”並且認為王珣的書法“紙堅潔而筆飛揚,脫盡王氏習氣。”


當然王珣的書法在整個書法歷史中知名度上相比《蘭亭序》還是差很多,書法本身就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只能評價出自己最喜歡的書法作品,非要搞一個最好就沒有什麼意思了,就小編個人認為,王羲之的書法高度、藝術高度都要高於王珣,你們認為呢?


名廬書社許高鑑


我只知道伯遠帖是天下第四行書,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

平心而論,顏真卿、蘇東坡、王珣在書法上的地位是無法超越王羲之的,因為王羲之具有開創意義 ,是鼻祖。

至於有些人覺得《伯遠帖》比《蘭亭序》更生動,筆法更豐富老到,那是因為《伯遠帖》是真跡,是“三希堂法帖”之一,而《蘭亭序》是臨摹,雙鉤摹填,用筆的豐富生動不能充分表現出來,一定程度上,人們是拿褚遂良、馮承素和王珣相比而不是拿王羲之和王珣比。

《蘭亭序》是文稿,《伯遠帖》是書信,除了書寫藝術,都能夠體現書寫者的胸襟、情感和文化修養,但還是真跡才能夠體現得淋漓盡致。王羲之那流觴曲水的閒情逸致和名門世家的高貴氣息恐怕摹寫是無法表現出來的,而王珣的真跡什麼都表現出來了。

總之,如果都是真跡,王珣肯定會被比下去。

另外,憑我的直覺,我認為《蘭亭序》的氣象更加正大一些,沒有任何一點賣弄小巧的地方。

班門弄斧地談了一點浮光掠影的看法,供千里馬先生指正。




大悔憶智冰


《伯遠帖》、《中秋帖》、《快雪時晴帖》,是乾隆皇帝收藏的三件希世珍寶。乾隆皇帝為此三件寶物,在紫禁城中專門設置了‘三希堂’,存放此三件希世珍寶。

有專家考證《中秋帖》,為米芾的臨作。《快雪時晴帖》也是後人所摹。三珍之中,最關鍵的兩件,被確定為仿品。剩下的這一件,也是三寶之中唯一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這件《伯遠帖》,也是專家們考證為唯一的真跡。(據我判斷,《伯遠帖》也不可能是真跡)。東晉至今一千六七百年。科學研究表明,紙質的存放時期最多一千年。《伯遠帖》這多出來的六七百年,它是怎麼存放的?從損壞的情況來看,並不算十分糟糕。百分之九十九的字跡都能辨識清楚。



據信,中國現存最早的一件紙質書法作品,也是晉代的陸機所作的《平復帖》。上面的字跡基本難以辨識。陸機雖然比王珣早,但相距也就幾十年。以《伯遠帖》這樣的狀況,最多就是宋代仿品。

實際上,三件珍寶無一真跡。那麼《蘭亭序》大家都知道,也是一件雙鉤摹本。基本上是真跡的還原。由於雙鉤技術涉及到機密,不便透露。這種技術,真的可以做到下真跡一等。十分的逼真。是完全忠實於原作的一種摹拓技藝。《蘭亭序》雖為摹拓作品,卻是高度的還原了王羲之的原貌。

《伯遠帖》全部四十七字,《蘭亭序》全文三百四二字。從學習的價值上來看,《蘭亭序》遠遠超過《伯遠帖》。從文學角度講,《蘭亭序》入選了《古文觀止》。《伯遠帖》僅僅是一封普通的書信。在文學價值方面,也不是一個層次的作品。書法方面,王羲之精妙無比的筆法,是王氏家族中的筆法創始人。王珣為王羲之的侄子。他的水平,和王獻之都相差幾個檔次,憑什麼去和書聖王羲之較高低?


子衿書法


雖然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至今沒人看過,但從很多有名的書法家所臨摹的作品至少“八九分傳神”來推測《蘭亭序》真跡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絕對有道理的,所以從行書的排名《伯遠帖》自然不如《蘭亭序》了,更何況王珣的《伯遠帖》真跡依舊存在,而現有的《蘭亭序》也不輸於《伯遠帖》,

《蘭亭序》與《伯遠帖》同屬於敘事書法,拋開筆法筆意來講,《伯遠帖》全文47個字,《蘭亭序》全文324個字,兩者同是行書,寫47個字花費的時間自然要比寫324個字的時間短的多,

書法是一氣呵成的,並不是說寫了一半,剩下的可以留著第二天寫的,書法講究的是字體墨韻均衡,同一瓶墨、同一支筆,這樣才能展現整體效果,所以324個字的《蘭亭序》要比47個字的《伯遠帖》更考驗書法功底,而且越寫到後面越要有足夠大的“氣場”,靜中求穩,像蹲馬步、練太極一樣不慌不亂,書寫《蘭亭序》的工作量大、時間長,如果沒有足夠深厚的書法造詣,是不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

綜上所述,王羲之的《蘭亭序》藝術成就要比王珣的《伯遠帖》高的多。


詩夜城主


蘭亭高,筆法豐富,氣運雄健,篇幅大,巳定形為書法的審美標準之一。








慢慢來


蘭亭集序,功蓋書史。











沁園春雪155846588


兩件作品,一件排天下第一行書,一件排天下第四行書,雖說排名不能完全說明其水平高低,但多少表明其在書法史上的地位。

《蘭亭序》因是雙鉤,其筆法無從瞭解,而《伯遠帖》則一筆一畫交代清楚,雖經千餘年,仍熠熠生輝。

《伯遠帖》晚於《蘭亭序》幾十年,又因王珣本為王羲之族侄,故其作品多少受王氏書風影響,一些字如“獲”“別”等的筆畫,依稀可見王羲之的影子。



但從《伯遠帖》看,一些筆法未完全脫離隸法,這是不如王羲之的地方。

再加上《伯遠帖》字數較《蘭亭序》少了很多,創作難度略低。

《蘭亭序》真跡的失傳,確實是一大憾事。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筆者試寫過《蘭亭序》與《祭侄文稿》的品讀感受,總體認為,排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品讀該類作品,應結合當時的朝代特徵,以歷史唯物觀去解讀,應該更為妥當。

晉、唐兩個朝代,這是書法史上的兩個高峰,本屬一脈傳承,但從技法到美感風格、從書家個性到時代風尚,都有明顯的區別。從作品上來看,兩部鉅作足以讓人研究一生: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唐朝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位列天下第一、第二行書,歷代書家所推崇備至。你說怎麼來評價這二者?誰第一、誰第二怎麼來評的?依據是什麼?我在臨習的時候,僅僅只能從點畫、墨色、結構、佈局這些方面,來揣摩作者當時的性情,這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以歷史唯物觀的角度去看,就打開了眼界的大門。

魏晉時期,士人崇尚妍美,男子塗脂抹粉也是常態,相當於現在所說的“小鮮肉”吧,也有些病態。相傳美男子之一的何晏,因為皮膚白,曹丕懷疑他施了粉,於是想試探一下,大熱天賜了一碗熱湯麵給他吃,何晏吃完了一臉都是汗,於是用紅色的衣袖擦拭,擦完了肌膚也是一樣的白嫩,曹丕這才相信,所謂“朱衣自拭,色轉皎然”。王羲之寫蘭亭的時候,就在這麼一個時代,一個聚會活動,大家都喝了點小酒,微醺時分落筆成文,雖然痛快淋漓,卻也不失婉轉迤邐,你看他”茂林修竹、清流激湍,引以為流殤曲水映帶左右“,完完全全還是一副寄情于山水田園的情懷在裡面。蘭亭位列歷代行書第一,竊以為,更多的還是沾了右軍本人書法技巧的光,以及後世的追捧。

再看顏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另一番意象了。該文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顏魯公可是文武雙全啊,下馬為官、上陣殺敵,乾的那可是殺人的勾當!這樣的人,他是絕不可能寫出蘭亭序那樣的美妍細文的,他的筆只會如刀槍劍戟!縱情馳奔!睥睨天下!時至今日,你仍然可見《祭侄文稿》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湧,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氣呵成。類似的還有後世鐵板銅琶唱大江東去的蘇軾,以及醉裡挑燈看劍的辛棄疾。

所以我們通過多方瞭解二者所處的不同時代背景、作者身份性格、甚至師法傳承等等因素,對書法的理解就又更深了一個層次,同時因為涉及的廣度關係,還增加了理解的深度。

那麼,怎麼看待王珣的《伯遠帖》,我想大家心中自然有自己的答案了。


盤斯動


《蘭亭序》公認的天下第一行書,其藝術水準及文采,遠非《伯遠帖》能比。我想很多人看多了蘭亭序的分析文章,其用筆之精,結字之奇,他的好我們似乎也習慣了,在我眼裡,《伯遠帖》有三個不好,各粗舉一例。一是用筆不精,自然也就不能體現魏晉風韻了。如“此”字,左下角豎畫頓筆,與橫畫沒有連貫性,就算寫成方筆,此處也顯得生硬。其二,結字交代不清,左右等高,沒有收放、高低相倚的顧盼之姿。如首字“珣”,左部的“王”字交代不清,右部“日”也用墨太重,似乎是王鐸用墨的祖師。其三,其章法也沒有出奇的地方,字距相等,缺乏連帶,無書信之行氣。雖位列三希堂,或許唐太宗和康熙的眼光不同吧。




書生論界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目前流傳於世的大都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臨摹本,其中以馮承素的摹本最為形象逼真,稱為“神龍本”。雖然是臨摹本,但我們通過《蘭亭序》的筆法亦然能感受到“晉人尚韻”的那種清澈、飄逸的書韻風格及具有“折釵股”那般圓融、質感有力的書法線條美,天下第一行書當之無愧。而《伯遠帖》是被認定為東晉書法唯一的真跡,彌足珍貴,因此被乾隆視為三希堂三寶之一。王珣是王洽之子,王導之孫,王羲之是其堂伯父,王珣承襲了王家豪族書法氣質,但運動用的技法已經和古厚沉重分離得乾淨徹底了,是草書筆法簡潔的代表,其書風又把草書向前推進了一步,兩者一脈相承,分別代表著東晉不同時期的書法藝術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