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8 胡家草場簡牘的若干個“最”

胡家草场简牍的若干个“最”

律目錄(局部)。

胡家草場墓地位於湖北省荊州市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嶽山村,西距秦漢時期的郢城遺址不足一公里。為配合生態文化旅遊區項目建設,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荊州博物館在胡家草場墓地發掘古墓葬18座,其中編號為12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貴的簡牘等文物。根據出土器物形制特徵和竹簡“歲紀”記錄,初步判斷墓葬屬西漢早期,不早於漢文帝前元十六年。

這是迄今為止單座墓葬出土簡牘數量最多的一次。簡牘的考古編號共4642個。出土的簡牘保存完好,大部分保存在竹笥內,部分卷束狀態和輪廓仍然清晰可見。目前已完成室內揭取清理、紅外掃描、文字釋讀工作,內容分別是歲紀、日至、歷、法律、數術、醫藥、簿籍等,在戰國秦漢史、天文曆法、法律制度、社會生活、中醫藥、文獻學等方面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這是漢代編年文獻的首次發現。此類材料自題為“歲紀”。歲紀簡約有165枚。根據竹簡形制分為2組。第一組記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時的大事。每年一簡,單欄書寫。有的年份或記月日,或不記月日。據《史記·六國年表》推斷,簡文可能與“秦記”有關。第二組記秦二世胡亥至漢文帝時的大事。每年一簡,按月分欄書寫,可能與《漢書·藝文志》所見《漢大年紀》五篇有關。“歲紀”所記皆為國家大事。目前,考古發現的秦漢時代“歲紀”僅此一例,對認識戰國至西漢初的年代學有益,也對於認識編年文獻的形成及特徵有益,更對於校訂戰國晚期至西漢初期的文獻記載有益,具有極其重要而獨特的史學價值。

這是迄今為止出土漢律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次,3000枚律典文獻是最完整的西漢律典範本。除下面要提到的令典外,含律典3卷,三卷皆有目錄。在所見45種漢律中,有不少律篇屬首見,律文所見可與傳世記載互證,有助於重新認識西漢的宗廟禮樂制度。

漢令典也是首次發現。在這批法律簡中,有令典2卷,兩卷皆有目錄,收錄令篇37種。令甲、令乙、令丙、功令之名或條文,傳世文獻及出土文獻中尚有蛛絲馬跡可循;其餘令名,均屬首見,或可冰釋困擾學界的一些難點問題。

這也是歷日簡出土最多的一次。歷日簡203枚,含“歷”“日至”兩種文獻。“歷”簡101枚,正面記十月至後九月月份名,其餘100支竹簡分欄書寫一年各月朔日干支。“日至”簡102枚,首簡概述“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四個節氣對應的月份,簡背記元年刑德所居方位;第二支簡正面寫“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簡背有卷題“日至”。其餘100支竹簡分欄書寫一年8個節氣干支。“歷”和“日至”兩類簡文時間跨度皆從公元前163年下推至公元前64年,長達100年,堪稱“百年曆”,推測應為漢初實用歷譜,有助於推動西漢曆法以及歷譜文本編制的研究。

我們還發現了最早的醫方彙編文獻。此類資料約450枚竹簡,另有4件木牘。竹簡分為2卷。第一卷內容涉及農業種植、牲畜飼養、巫祝術、病方等。這篇醫方的彙編經過統一規劃,是已知出土資料中時代最早、體例謹嚴的醫方文獻。第二卷主要是治療各種疾病的醫方。如833號簡名為“肥牛”,是講述合理調配養牛飼料成分和比例的。767號簡名為“令齒白方”,則是記載古人用中藥進行牙齒美白的方法。部分醫方與《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經典名方”在藥物組成和功用主治上都十分接近,把傳世經方的臨床應用歷史提前300餘年。簡文中有“黃連”“甘遂”等記載,在已知出土醫學文獻中均屬首見,為探究中醫“經方”的學術源流、本草學的起源以及相關醫藥名物的訓詁等,均提供寶貴新資料。

當年張家山247號漢墓竹簡的出版,極大推動了秦漢史學的發展,也成為國際漢學界普遍關注的焦點,日文、英文等多語種譯本相繼問世。胡家草場12號漢墓竹簡的出土、整理與出版,也將引領今後一段時間的學術發展。

(作者:蔣魯敬 李志芳 作者單位:荊州博物館)

《人民日報》(2020年02月08日05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