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在國企,不會寫專利和創新課題的電工不是好技術員

有個維修電工私信給我講了個故事,聽起來蠻有意思的,聲明一下,如有雷同請勿對號入座,維修電工三人行代表廣大同仁將會非常,開心。

廠裡對生產線進行了整體技術改造,新廠房新設備新技術看起來娶回來的新媳婦,到處都充斥著新鮮的味道,這不,有人覺得只有新的管理模式才配得上這麼先進的工廠,既然到處都在提“創新”,那我們的定位就是打造國內一流創新型食品廠,反正提口號又不犯法。既然創新管理模式,就到處學習借鑑和花錢諮詢,一通操作猛如虎,一套高大上的管理模式就落實到位,當然,也藉著機會提拔了幾十個工資以一當五的中層幹部,這簡直是批發,接下來自然要對工人進行創新了,當然,也包括電工,其中創新性的提出了在車間實行技術員制,而且要脫離維修和操作崗位,分機型設置N多個技術員。

在國企,不會寫專利和創新課題的電工不是好技術員

維修電工幹活時候最帥

所謂技術員制,可能是覺得維修工技術水平不高,是因為缺乏對專人對某種重要機型搞技術研究,殊不知原來的電工也是有分包責任機型的,但估計沒認真想過,技術員這高級物種不外乎有兩個來源,從原維修電工隊伍中選拔,或者直接招聘211或985本科生、研究生,真是破本了,雙管齊下!萬事俱備,創新之花已經處處開遍。

在國企,不會寫專利和創新課題的電工不是好技術員

一天到晚在辦公室對著電腦,一樣能把設備效率提上來

有兩個現實的問題,第一就是技術員上班都做什麼,崗位說明書上寫的是對承包機型進行技術研究,指導維修和操作人員的正常工作,拿微波膨化設備專職技術員來說吧,我們又不生產微波膨化機,只是使用者,就算是需要進行小範圍改造也是操作工提出、維修工實施,他們才是最熟悉設備運行和可以操刀改動的人。其實技術員對著辦公室電腦研究比較合適,說不定哪天微波膨化設備廠家擴大生產,還能進他們的研發部門呢,也不盡然,在國企總會給你找點事幹,比如,去開會湊人數。

另一個問題就是創新果實的問題,既然已經到處開遍了創新之花,不結果實的花不是好花,也不好來體現創新性管理模式的先進性。好說,就實行工人的九品中正制,其實工資分級、同崗不同酬是老生常談的課題,一旦用創新的方法來實施,就要出洋相了。

核心的東西就是幹好幹壞、幹多幹少的評價標準,其實這個東西不難,技術高低、解決問題多少心裡都有桿秤,想量化也並不難,寫工作日誌就清清楚楚,不過,這顯得有點土。想創新也是有辦法的,實行積分制,不過不是以技術高低或者工作量多少來衡量,劃定幾個框框:技術創新課題評獎、論文發表數量、是否核心期刊、專利授權數量,比寫作、比空閒時間!

這就好辦了,原來前面設置技術員帶來的兩個問題,就都不存在了,英明的政策總是會前後呼應,就像寫作文要先埋伏筆,最後要前後呼應一樣,技術員們也就有了名正言順的工作:搞創新。你說這創新得罪誰了,天天被搞的死去活來。

在國企,不會寫專利和創新課題的電工不是好技術員

專利在手,漲薪不愁

搞創新,就是要東搞一下,西搞一下。優質創新是這樣的,維修電工去改造微波膨化機的控制,把單通道進料改為雙通道進料,或者對水箱進水遙控電動閥進行改造,這邊滿頭大汗看著改造成果心滿意足,那邊技術員圖片結合文字的設備革新課題已經寫完,反方選手的1分;次級的創新是這樣的,沒有改造和革新怎麼辦,方法是有的,那就硬寫,對著廠家的技術資料,充分發揮想象力,只要998,一篇食品機械行業的期刊論文就到手了;最無恥的當屬寫專利了,盯著微波膨化機看,聽操作工說要死在外面能看到裡面膨化過程就好了,偉大的技術員猶如格羅索、魯班、馬爾蒂尼、張衡、卡布里尼、祖沖之、法切蒂、孫思邈和陳冠希共同靈魂附體,一個實用新型專利到手,內容是在壁板上開個口用有機玻璃當窗戶,一種可視化食品膨化機;想要發明型專利也行,就這樣寫,在裡面加個攝像頭,這邊還可以跟微信視頻,一種可視頻通話的新型食品膨化機,反正我們技術員隊伍有的是時間,和臉皮。

好吧,技術員也有了新的名字,就叫“一種”,比如你姓劉,恭喜你就叫劉一種。

在國企,不會寫專利和創新課題的電工不是好技術員

不管怎麼說,創新工作見了成效,簡直能算的上時碩果累累,年底一算賬至少數百項,領導臉上有光,技術員得分成了技術專家,工資也脫離了維修電工這種低級趣味的工種,何樂而不為呢?

什麼?維修電工和操作工的積極性?說笑呢您,這裡是國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