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終於找齊了!公職考試中常見的40種“效應”,筆試面試都用得上

管理學知識公職考試中涉及內容較多,其中一個常見的考點就是管理學的效應,而管理學中的效應又比較多。今天給就管理學效應進行一個歸納整理,共計40種,記牢筆試直接得分,還能為面試添彩,希望能夠在後期的學習中幫助到大家。


終於找齊了!公職考試中常見的40種“效應”,筆試面試都用得上

1.光環效應(暈輪效應):人們看問題時,像日暈一樣,由一箇中心點逐步向外擴散成越來越大的圓圈,是一種在突出特徵這一暈輪或光環的影響下而產生的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社會心理效應。

2.首因效應(先頭效應):由第一印象(首次印象)所引起的一種心理傾向。許多人稱之為第一感。在心理學上,首因效應指的是在有效交往過程中,社會知覺對象給知覺者留下的第一印象對社會知覺者的影響作用。

3.近因效應:在交往過程中最近一次接觸給人留下的印象對社會知覺者的影響作用。首因效應一般在陌生人的知覺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應則在熟悉的人之間起重要作用。

4.從眾效應:也稱羊群效應、隨大流效應。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意見為準則,做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從眾現象的產生源於多種心理和行為上的原因。尋求一致是一種人所共有的和極為普遍的心態。

5.二八定律:又名80/20定律、帕累托法則(定律)也叫巴萊特定律、最省力的法則、不平衡原則等,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意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帕累託)發現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因此又稱二八定律。

6.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效應,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心理-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破解。

7.名片效應:在交際中,如果表明自己與對方的態度和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感覺到你與他有更多的相似性。恰當地使用“心理名片”,可以儘快促成人際關係的建立,掌握“心理名片”的應用藝術,對於人際交往以及處理人際關係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8.華盛頓合作規律: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華盛頓合作定律類似於中國的“三個和尚”故事,說明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

9.奧卡姆剃刀效應: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提出。他在《箴言書注》2卷15題說“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 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0.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

終於找齊了!公職考試中常見的40種“效應”,筆試面試都用得上

11.帕金森定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因業務的擴展或其他原因而出現的一種現象,這一效應使得企業的機構迅速膨脹資源浪費員工積極性下降。

12.金魚缸效應:金魚缸是玻璃做的,透明度很高,不論從哪個角度去看,都可以一目瞭然地觀察到缸內金魚的活動情況。這就是“金魚缸法則”。它是一種比喻,也就是極高透明度的民主管理模式。

13.墜機理論:依賴“英雄”不如依賴機制。企業需要在平時的經營管理中採取適當的措施,建立一套完整制度,避免因企業的領導者發生意外,而使企業崩潰。

14.洛克忠告:沒有有效的監督,就不會有滿意的工作績效。明智的管理者會利用監督這把利劍,促使員工們既心有緊迫感,又滿懷熱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15.青蛙法則:“青蛙法則”是說把一隻青蛙放在一個盛滿涼水的容器裡,然後慢慢地給容器加熱,控制在每兩天升溫一度的狀態。那麼,即使水溫到了90°C--雖然這時青蛙幾乎已經被煮熟了,它也不會主動從容器中跳出來。其實,這並不是因為青蛙本身的遲鈍,事實上,如果將一隻青蛙突然扔進熱水中,青蛙會馬上一躍而起,逃離危險。青蛙對眼前的危險看得一清二楚,但對還沒到來的危機卻置之不理。

16.手錶定律: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17.生魚片理論:一旦抓到了魚,在第一時間內就要將其以高價出售給第一流的豪華餐館,如果不幸難以脫手的話,就只能在第2天以半價賣給二流餐館了,到了第3天,這樣的魚就只能賣到原來1/4價錢。而此後,就是不值錢的“乾魚片”了。鮮魚一旦捕獲後,每天跌一半的價,而電子產品的開發與推向市場,也是同樣的道理。

18.目標置換效應:對於工作如何完成的關切,致使漸漸地讓方法、技巧、程序的問題佔據了一個人的心思,反而忘了整個目標的追求。換言之,“工作如何完成”逐漸代替了“工作完成了沒有”。

19.自己人效應:所謂“自己人”,是指對方把你與他歸於同一類型的人。就是說要使對方接受你的觀點、態度,你就不惜同對方保持同體觀的關係,即要把對方與自己視為一體。“自己人效應”是指對“自己人”所說的話更信賴、更容易接受。

20.懶螞蟻效應:大部分螞蟻都很勤快地尋找、搬運食物,而少數螞蟻卻整日無所事事、東張西望,人們把這少數螞蟻叫做“懶螞蟻”。“懶螞蟻”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偵察”和“研究”上了。它們能觀察到組織的薄弱之處,同時保持對新的食物的探索狀態,從而保證群體不斷得到新的食物來源。這就是所謂的“懶螞蟻效應”--懶於雜務,才能勤於動腦。

終於找齊了!公職考試中常見的40種“效應”,筆試面試都用得上

21.飛輪效應: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覆地推,每轉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動得越來越快。當達到一個很高的速度後飛輪所具有的動量和動能就會很大,使其短時間內停下來所需的的外力便會很大,便能夠克服較大的阻力維持原有運動。人在進入某一新的或陌生的領域的時候,都會經歷這一過程。如果要讓飛輪轉起來不花太大力氣,條件是要有足夠的堅持,這也意味著得用時間足夠來保證。“飛輪效應”讓我們看到勝利的曙光,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推動事業的飛輪,終有一天,它會自己飛快地旋轉起來,而無需費多大力氣。

22.波特定律:當遭受許多批評時,下級往往只記住開頭的一些,其餘就不聽了,因為他們忙於思索論據來反駁開頭的批評。

23.藍斯登定律:給員工快樂的工作環境,跟一位朋友一起工作,遠較在父親之下工作有趣得多。你給員工快樂的工作環境,員工給你高效的工作回報。

24.權威暗示效應:一個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讓他們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具備安全感,增加不會出錯的“保險係數”;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讚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範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會得到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

25.破窗效應: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其他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破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違法活動就會滋生蔓延。“破窗效應”啟示我們,如果某種不良環境因素出現且沒有得到有效制止,就會對人們的心理產生相當程度的暗示性和誘導性;若不採取措施及時修復“第一扇被打碎玻璃的窗戶”,就難免出現更多的問題,使“更多的窗戶玻璃被打碎”,甚至引發管理上的嚴重危機。

26.鳥籠邏輯:人們被習慣思維的邏輯推理誤解,並且最終屈服於強大的慣性思維的情況。它啟示我們要勇於創新,避免成為一個墨守成規、頑固不化的人。

27.多米諾效應:在一個相互聯繫的系統中,一個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產生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多米諾效應說明一個很微小的力量能夠引起的或許只是察覺不到的漸變,但是它所引發的卻可能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28.鯰魚效應:在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上是指,在組織內部人浮於事、缺乏效率等情況下,在組織內部挖掘或從組織外部引入一些不安於現狀的優秀人才,通過提升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來帶動和刺激整個組織的其他人員,從而在組織內部形成一種人人向上的良好競爭氛圍。

29.榜樣效應:具有代表性的先進人物在影響和激勵人們的過程中能產生的效果。榜樣效應易與鯰魚效應混淆。從本質上看,榜樣效應是一種正激勵,鯰魚效應是一種負激勵。

30.蘑菇效應: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會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人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蘑菇效應”。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

終於找齊了!公職考試中常見的40種“效應”,筆試面試都用得上

31.墨菲定律:

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32.彼得原理:在一個等級制度中,每個職工趨向於上升到他所不能勝任的地位。由此導出的彼得推論是,“每一個職位最終都將被一個不能勝任其工作的職工所佔據。層級組織的工作任務多半是由尚未達到不勝任階層的員工完成的。”

33.雁陣效應:大雁群在遷徙時,飛行中一隻大雁的羽翼能借助前一隻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動力,使飛行省力,這就是所謂的“雁陣效應”。“雁陣效應”帶給人們這樣的啟示:靠著團結協作精神,才使得候鳥凌空翱翔,完成長途遷徙。雁陣如此,管理工作亦如此,惟有頑強拼搏、團結協作才能帶領企業走得更遠、更好。

34.卡貝效應:如果努力爭取的東西與目標無關,或者目前擁有的東西已成為負累,或者劣勢大於優勢,那麼還不如放棄。當你放棄了本不該在你身上的東西,你可能會突然發現,你已經擁有了你曾爭取過而又未得到的東西。

35.馬蠅效應:再懶惰的馬,只要身上有馬蠅叮咬,它也會精神抖擻,飛快奔跑。“馬蠅”就是企業管理中的激勵因素,若企業管理者能找到合適的激勵因素,就能讓能力突出的員工賣力工作。

36.吉格勒定理:設定一個高目標就等於達到了目標的一部分。開始時心中就懷有一個高的目標,意味著從一開始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裡,以及自己現在在哪裡。朝著自己的目標前進,至少可以肯定,你邁出的每一步都是方向正確的。一開始時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會讓你逐漸形成一種良好的工作方法,養成一種理性的判斷法則和工作習慣。如果一開始心中就懷有最終目標,就會呈現出與眾不同的眼界。有了一個高的奮鬥目標,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37.社會惰化: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幹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象,也稱之為社會惰化作用,另也叫社會干擾、社會致弱、社會逍遙、社會懈怠。

38.霍布森選擇效應:1631年,英國劍橋商人霍布森販馬時,把馬匹放出來供顧客挑選,但附加上一個條件,即只許挑最靠近門邊的那匹馬。顯然,加上這個條件實際上就等於不讓挑選。對這種無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

39.最後通牒效應:對於不需要馬上完成的任務,人們總是習慣於在最後期限即將到來時,才努力去完成。也就是人們大多具有一種拖拉的傾向:在從事某一活動時,總覺得準備不足。能拖就拖,但在不能拖的情況下,例如條件不允許或到了規定時間,人們基本上也能完成任務,這在心理學上叫做“最後通牒效應”。

40.鴕鳥心態:"鴕鳥心態"是一種逃避現實的心理,也是一種不敢面對問題的懦弱行為。心理學通過研究發現,現代人面對壓力大多會採取迴避態度,明知問題即將發生也不去想對策,結果只會使問題更趨複雜、更難處理。就像鴕鳥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把頭鑽進沙子裡。與"鴕鳥心態"類似的說法即"掩耳盜鈴"。

終於找齊了!公職考試中常見的40種“效應”,筆試面試都用得上

喜歡的話,大家多多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