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受疫情影響,“出行”成為今年春節以來最奢侈的事情。

院線電影撤檔,綜藝節目延遲錄製,公共場所暫緩開放……當人們被迫宅在家裡的時候,直播成了連接外界的窗口。

學校延期開學,企業延期復工,商鋪暫時歇業……疫情打亂了工作節奏和課業安排,人們在尋求解決辦法時,也不約而同地想到了直播。

直播,像是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原先與直播交集甚少的領域,也突然活躍起來:直播上課,直播導購、直播健身,直播蹦迪,直播賣房,甚至直播睡覺……彷彿一夜之間,全民都是主播,萬物皆可直播。

如果說春節期間的直播,更多地在打發無聊時光的話,那麼隨著開業、開學日程越發緊迫,直播成了人們“被迫營業”之時必要的變通手段。

一場未經預演的“全民直播”,迅速且廣泛地普及開來。直播,已經不只是一種技術手段、一個商業模式,而是一種可以讓所有人都參與的生活。直播,從未離我們如此之近。直播,是否正在帶領我們走進一個新的時代?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2020年最令人歎為觀止的一場直播,發生在火神山醫院的建設工地上。最高峰時有6000萬人同時通過直播鏡頭,實時“監督”建設進度。就在人們的親眼目睹下,不到10天建成一所醫院的奇蹟誕生了。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圍觀群眾當中,不排除很多人只是出於無聊。但是,成千上萬的人一同觀看,也創造了一股凝聚力,在特殊的情勢下,有利於人們互相鼓舞,讓人們感覺並不孤獨。

那時候人們可能還沒意識到,過這一回當“監工”的癮,才僅僅是個開始。接下來還有更大規模的直播實驗,正在抵達人們的生活現場。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到了2020年,老師和學生都不用去學校了,在家裡就能上課。”這是2000年夢想杯作文大賽特等獎作品中的一句話,沒想到以特殊的方式變成了現實。

從二月中旬開始,各地學校就響應“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籌備網絡教學。廣大師生和家長,滿懷著對“全民高科技上學”的期待,直到進入直播間之後才發現,現實與我們當初預想的,還是有不小的出入。

剛一開課,網絡學習平臺因服務器壓力過大,導致系統崩潰。有的老師,花了大量精力備課,卻卡在了直播軟件的各項操作和規則上。學生在各個軟件之間切換課堂,應付著各種形式的打卡,低年級和自律性差的學生則在想辦法“逃課”。上課期間,家長在家裡全程監督,分身乏術,可能一天什麼事都幹不了……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一種新的授課方式,給老師、學生和家長帶來的反應,竟是出奇的一致。從手足無措,到連連叫苦,大家都覺得“太難了”。辛辛苦苦把課上下來,不僅沒有收穫驚喜,反而多了許多無奈。

其實,隨著互聯網平臺的發展,網上授課的形式已經為大家所熟知,教育網絡化也是大家公認的未來趨勢。但目前為止,線上課程通常只是常規之外的一種補充。在基礎教育階段,線上課程更不會作為主要甚至唯一的授課形式。

直播上課,困境不在於教學內容和技術手段。它真正缺失的其實是人與人的溝通。網絡上的交流,畢竟無法代替現實中的溝通,尤其對於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的中小學生,直播很難實現必要的督促和互動。

或許,我們的課堂與信息技術,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接近。而這一次“超前”的嘗試,也讓我們看到,越豐富的教育資源、越先進的技術手段,就越需要良好的自主學習和驅動能力與其相匹配。

說到底,真正的考驗不在於技術,而在於人。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儘管不是所有人都能馬上進入角色,但並不妨礙人們大批湧入直播間。

除了老師和學生,廚師、菜農、美妝師、銷售導購、健身教練,也都紛紛變身直播主,登上手機屏幕。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次從未有過的探索。

因為零售、餐飲等行業開啟“閉店模式”,很多商企面臨店鋪租金、商品庫存、員工工資等多重壓力,此時,線上直播成為連接“暫停營業”的商家與“閉門在家”的消費者的樞紐。

傳統上依賴線下交易的行業,紛紛開闢直播陣線。有的商場發起“雲逛街”,櫃員直播導購,建群促銷,據說“直播三小時,等於復工6個月”。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房地產商的售樓處空空蕩蕩,但是置業顧問的直播間變得熱熱鬧鬧。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在助農直播間裡,農戶和市長、縣長邊吃邊播,為春節期間因封路、物流停運而積壓的農產品代言。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健身房不開門,教練就在自家客廳裡直播健身課程,帶動大家“宅健身”的熱情,連瑜伽墊的銷量都跟著翻了幾番。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如果沒有正事可幹,哪怕直播睡覺,都可能收穫幾十萬的粉絲和7萬多元的打賞。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直播算不上是新鮮事物,但是在我們生活中如此普及,還是以往沒有過的。從網紅的秀場,到電商的帶貨平臺,再發展到今天,直播像一幅多彩紛呈的浮世繪,不放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這次疫情帶來的真正影響,或許在若干年之後,才會被我們清晰地認識。但是直播給我們當下帶來的感受,卻是非常真切的。在無法見面的日子,我們把生活共同搬到了網上,雖然閉門不出,但心裡那種被關起來的感覺,卻變淡了一些。

直播的即時性與互動性,為疫情中的人們帶來了難得的溝通與陪伴。病毒限制了人們身體的自由,而直播卻如此體貼入微,深入人的內心。即便只是為了解決眼前困境,即便只是為了打發無聊難耐的時光,直播也都證明了它的大有可為。很多年之後,我們仍然會記得,在那次艱難的疫情之中,有一劑藥叫做直播。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直播,在疫情的包圍下,為人們打開了突圍的窗口。但是生活總要回到正軌,疑問也隨之而來:在特殊時期的這股熱潮過後,直播還能給我們留下什麼?因“抗疫”而來的直播狂歡,是新拐點,還是曇花一現?

老師學生終究要回到課堂,商場還是要把客人迎進門來,健身愛好者只有回到健身房才能接受系統的訓練……似乎,作為一時的替代品或是權宜之計,直播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生活的常態。

的確,這次直播熱潮的興起,帶有很大的偶然成分。但是,任何變化總是通過慢慢積累才會達到臨界點。誰能說這次被迫作出的新嘗試,不會蛻變成未來的新模式?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這次疫情給不少領域帶來了衝擊,但是直播讓更多的人看到了新的可能。危機,有時候也是鑰匙。很多人原本對網絡直播並不熱衷,或者只是淺嘗輒止,而這次特殊形勢下的迫切感,為很多人創造了學習的契機:“你不逼一把,還真不知道自己行。”

5G時代會是什麼樣子?人們都充滿了期待。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理念在悄然間發生著變化,直播也許有更大的能量尚未被我們發現。與其說它是對傳統的挑戰,不如說是拓展和優化,用一種貼合時代潮流的新模式,給了我們更多的選項。

疫情下的“直播”帶來了可能!也帶來了思考?


我們常說,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全民參與式的媒介,直播正體現著這種理念。在陰鬱的危機中,直播給人提供了慰藉,帶來了啟示,也讓人看見了未來的可能。直播還打破了教育、身份所形成的社會區隔,為所有人提供了展示、創作和傳播平臺,用公平的方式帶來了全新的網絡文化景觀。

中國早已是全球最大的網絡直播市場。安迪·沃霍爾的預言正在應驗:“未來,每個人都可以成名15分鐘。”在這可以舉世聞名的15分鐘裡,你的直播準備如何改變世界?

好戲,似乎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