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何寧死也不推翻康熙?

菩薩我想對你說


清朝的歷史是離大家最近的一個朝代,因此它的歷史也一直成為大家空閒中的熱點話題。大清享國276年,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排除開國之君外,最有作為的皇帝也就是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皇帝了。其中最英明的當屬康熙,說起康熙,大家就會想到康熙幼年的智擒鰲拜,那麼當時鰲拜手握40萬大軍,為什麼寧願死去也不推翻康熙呢?

不敢造反,忌憚孝莊

要說鰲拜想造反的話,那麼他最大的敵人不是幼小的康熙,而是康熙背後的孝莊。孝莊太后是從皇太極時代走來的老人了,她的一生可以說是充滿傳奇,跌宕起伏。當年,皇太極去世並沒有指定繼承人,多爾袞和豪格都想爭奪皇位,但是由於孝莊太后的極力反對,以及孝莊太后從中斡旋,最後二個人和解,答應立福臨為帝,在二個軍事,政治強人的手中挽救了大清,這裡可以見到孝莊的手段是有多麼的厲害。所以說如果鰲拜要造反,推翻康熙,他自己也要掂量掂量,連多爾袞和豪格都沒有做成的事情,自己能夠成功嗎?

不想造反,心念大清

鰲拜當年的稱號可是大清第一巴圖魯,這個先帝皇太極賜給他的稱號並不是浪得虛名,而是他自己從屍山血海中一刀一槍的拼出來的。要說他反大清,推翻康熙,心中多少有點捨不得,再說前期順治任命他為顧命大臣的時候,他對康熙也是忠心耿耿的,只是後來做慣了權臣,難以改變罷了。

大勢所趨,造反無望

自從1646年清軍入關後,大戰李自成,南征北討,掃平天下,到了康熙的時候已經是天下承平二十餘年,就連當年的明朝遺老都已經開始對大清歸心,那麼自己窩裡反還有希望嗎?

再說鰲拜手下說是有40萬大軍,你如果真的信了那你就輸了,當時的人往往是往大了的方面說,實際可能不足二十萬,這二十萬還只是他手下的,誰又能保證軍隊裡面對他忠心的有多少呢?

更何況康熙也只是將他終身囚禁,好吃好喝的對待,只不過失去了權位,經過權衡利弊之後還不如不反,再怎麼說大家都是女真一族,做的太過分了也沒臉去見地下的列祖列宗。

推翻康熙百害而一利,不推翻則是一害而百利,是得是失自有天命。我們不會做傻事,鰲拜更不會做傻事情。這一系列原因就是鰲拜即使手握大軍也不推翻康熙的原因了。


歷史評說


兩個原因:一是不敢。二是不能。

說不敢,是因為有兩方面的制約。

第一,怕太皇太后大玉兒(死後稱孝莊太后)。


(▲孝莊與康熙)

大玉兒是什麼樣的人?相信大家有所瞭解。他先後歷經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四朝,還曾經下嫁過多爾袞,見多識廣,鬥爭經驗非常之豐富,對朝政的解讀和把握能力非常之強。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一方面,對鰲拜,又是誇獎,又是獎勵,另外一方面又堅持用索尼來制衡鰲拜。可謂又拉又打,權衡藝術玩兒的爐火純青。

鰲拜只是一個武夫,不是政治家。所以面對這樣一個經驗豐富、老謀深算的政治家,鰲拜多少還是有點怕的。

第二,有索尼等大臣在。

順治皇帝出家或者駕崩之前,已經指明瞭4名輔政大臣,包括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這其中,蘇克薩哈是個文官,嫉惡如仇,非常正直;遏必隆則有能力又有背景。但他們兩個普遍的缺點是不懂軍事。但索尼不一樣,索尼是四朝元老,可謂功高蓋世。鰲拜雖然也很厲害,但是在他面前還是差的很遠。


(▲索尼與索額圖)

所以,題目中提到鰲拜擁有40萬大軍,這個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這40萬大軍有多少人完全會聽鰲拜的,還是一個未知數。最起碼其中有不少人會聽孝莊的,還有一些人會聽索尼的。

說不能,也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名不正言不順。

清朝這個時候才剛剛進關不久,雖然經歷了4任君王,但按皇帝算的話,其實順治是真正的第一任皇帝,康熙是第二任。因為時間不長,加上前三任君王都非常厲害,深得人心,所以很多人很滿足於現狀,並不想廢掉皇帝。更何況康熙剛剛即位,又沒有做出什麼慘絕人寰、不得不廢的事情。

第二,鰲拜自己不想當皇帝。

前面說了鰲拜只是一個軍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對他來講啊,當皇帝太累,要平衡的關係太多,自己天天時間耗在這個上面,很煩人。

而當軍人就不一樣了,因為他掌握兵權,所以大權在握,其實相當於實際的執政者。特別是索尼死後,他更是權傾,說什麼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不用承擔皇帝的責任,又可以享受皇帝的權力,這對鰲拜來講是多麼好的一件事情。

所以《康熙王朝》中,當鰲拜的黨羽集中在一起,討論如何對待皇帝的時候,其他人都手裡面寫的是殺,鰲拜手裡面寫的是隱。隱只是一個藉口而已,但他確實也不想殺康熙,這也是真心話。

(▲鰲拜)

總結語:鰲拜只是一個軍人,不是成熟的政治家,他只想享受皇帝的權力,並不想承擔皇帝應有的責任。對他來講,在各方面因素的制約之下,維持現狀,保持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是最好的選擇。但是他想錯了。這個世界上沒有隻享受權利,不承擔義務的好事情。所以最終康熙乾綱獨斷,力挽狂瀾,在乾清宮擒住了鰲拜抓住了鰲拜,剷除了他的黨羽,宣佈了他的過錯,但是並沒有殺他,而是宣佈無期徒刑,關押在監獄裡面。



執著的放牛娃


鰲拜不是野心勃勃的奸臣,恰恰相反,他是一個忠於康熙的權臣。

康熙所不能容忍的,其實是自己乾綱獨斷的權力被鰲拜的跋扈蠻橫構成挑戰。但是,鰲拜對康熙是非常忠誠的,並無謀反之心。

都說鰲拜跋扈囂張,那麼都有哪些具體事蹟呢?

在鰲拜倒臺以後,議政王大臣審理他的罪行時,總結出瞭如下幾點:

1、對皇帝不敬,在康熙面前敢“施威震眾,高聲喝問”。

2、結黨。作為輔政大臣,鰲拜的黨羽遍佈朝野,史稱“文武各官盡出伊門下,內外用伊奸黨”。

3、對於政敵下手殘忍。譬如對蘇克薩哈,“株連窮治,天下囂然”。

4、圈地。鰲拜推行的圈地政策,可以說是怨聲載道,“圈地議起,旗民失業者數十萬人”。

但儘管如此,若說鰲拜有心推翻康熙,這是純粹沒有的事。鰲拜的存在,只是挑戰了皇權的地位罷了。

康熙對此也是深知的。

根據康熙宮廷中,來自法國傳教士白晉(Joachim Bouvet)的記載,康熙對鰲拜的想法是這樣的:

鑑於他從清太宗以來一直為國家建樹的功勳,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為無期徒刑。這位宰相在服刑中結束了一生。

雖然鰲拜有種種不是,但鰲拜是功臣,也是清朝的忠臣。

因此,康熙雖然擒拿了鰲拜,但並沒有除掉他。而鰲拜雖然大權在握,但他對清朝的忠誠是無可置疑的。

由於鰲拜沒有謀逆之心。因此,在1713年鰲拜得到了康熙的徹底平反,並追贈為一等男。


HuiNanHistory


一,實力。奪人江山,自做皇帝,首先是自己的實力。順治皇帝去世,上位的康熙只有八歲,根本無法掌控整個局面,順治在自己沒死之前,為康熙制定了四個顧命大臣來輔佐康熙,四位輔佐大臣中的索尼多病,遏必隆滑頭,只有鰲拜和蘇克薩哈他們倆爭奪比較激烈,但最終蘇克薩哈沒有競爭過鰲拜,這時的鰲拜已經獨攬清朝大權。當時他手中的兵力,就已經佔據當時清朝的半壁江山,但是,鰲拜手握軍政大權是一回事兒,下面的人肯不肯為他所用、成為他的親信又是一回事兒,自立就是叛逆,那時候的人受忠君正統思想控制,軍隊不一定聽命於他。二,制約。從當時的情勢上看,鰲拜要奪取政權,必須要馴服八旗子弟,因為八旗子弟都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上,他們心很齊,忠於朝廷,是朝廷依仗的重要力量,鰲拜要想讓這些人都聽從自己的話,幾乎就不可能。所以,鰲拜只是在皇宮當中張揚跋扈,根本不敢奪取康熙的政權。三,矇蔽。康熙雖然只有八歲,但康熙十分的聰明,再加上他的奶奶孝莊皇后一直在他身邊,並且他身後還有高人指點,八歲的康熙給人的假象特別愛玩,這種愛玩,是康熙製造出來的一種煙霧彈,迷惑了鰲拜,在鰲拜的心目當中,康熙只不過是就像三國演義當中的劉禪一樣,是扶不起來的阿斗。君弱臣強,當時的鰲拜擅權專政、煕指氣使、一手遮天,個人權力達到了頂峰,也就懈了搶位登基的心思。四,名聲。鰲拜作為三朝老臣,為大清屢立戰功,作為順治欽定的顧命大臣,這些功勳也時時左右他的思維,讓他在上位篡逆和忠於大清之間猶豫搖擺。所以鰲拜說:寧死也不背叛大清。



我說無名


我是專注歷史的莫地方,我來回答。

鰲拜雖為輔政大臣,可其不掌軍權。

清朝作為中央集權制國家,皇帝擁有絕對軍政大權。

鰲拜為40萬駐軍統帥,可軍權在皇帝之手,軍隊也只聽從皇帝指揮。

鰲拜權利來源皇權,雖索尼去世後,權傾天下,可終究皇帝為天下之主,你只是代理人。

可以說鰲拜沒有謀反成功資本,加之其輕視康熙給其擒獲,可康熙念舊鰲拜對大清之功,並未殺鰲拜,只是將其圈禁。

孝莊文皇后一生歷經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五朝,歷四帝,見多識廣、擅長權謀,對朝政把控能力極強,鰲拜若想謀反,必不是老謀深算孝莊對手。

索尼資歷老,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名列輔臣之首,可其並不打算過多管朝政,他眼中只有利益,可一旦鰲拜謀反,他軍中必有舊人,這些人只會聽從索尼。

鰲拜雖軍功卓越,可其只想做權臣,並無奪權想法,加之其小看康熙,最終大意失荊州。

鰲拜跟皇太極四處征戰,戰功赫赫,驍勇異常,對大清有不世之功,可其晚年權力無人制約,要其飛揚跋扈,康熙對此不滿,奪回權力。

康熙雖想出掉鰲拜,還需一步步進行,分化勢力,調其心腹遠離中央,做好偽裝,鰲拜對康熙放下戒心,以至於康熙召見,鰲拜興致盎然的去了,結果剛到所指定的地點,一群年輕的侍衛就撲了上來,把鰲拜給擒住。

康熙公佈鰲拜罪狀,並無殺鰲拜,鰲拜對大清王朝有功勞,並救過皇太極,康熙不殺鰲拜,將其圈禁老死,鰲拜一除,康熙開啟了輝煌一生。

綜合所述,鰲拜十分合適做軍人,可其並不是個合格政治家,雖有權力慾望,不想承擔皇帝責任,只願享受權力,他不會謀反,康熙必不會允許有這樣一個權臣,他除鰲拜是必然之舉,鰲拜失敗也為必然。


莫地方


鰲拜雖然功勳卓著,位極人臣,但以他的性格,註定不會反叛,他只是個粗魯之人,不過是看康熙人小,不把它放在眼裡,缺少必要的尊重,至於爭權奪利、結黨營私,都是朝廷大臣的共有屬性。歷史都是統治者寫的,成王敗寇,後人看到的歷史,其實有的未必是真的。

鰲拜作為三朝元老,在皇太極時期,就出生入死,東征西討。他出生豪門,祖上幾代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自幼練武,長大後武藝高強,力大無窮,號稱“滿洲第一勇士”。


在皇太極打天下時,鰲拜立下了極大的功勞,曾立下軍令狀攻克皮島,在松錦之戰中所向披靡,在剿滅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起義軍的戰鬥中發揮重要作用。經歷了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鬥,成為皇太極最能打、也最信任的將軍之一,也是皇太極忠心不二的心腹部下。

皇太極死後,在皇位繼承上,長子豪格和皇太極之弟多爾袞雙方競爭,鰲拜先擁立豪格,後來又擁立順治皇帝即位。多爾袞攝政時期,鰲拜受到打擊,一直被壓得抬不起頭來。多爾袞死後,順治皇帝重新重用鰲拜,從此位高權重。


幼小的康熙繼位後,四位輔政大臣中,鰲拜是武將,資歷老,功勞多,為人又粗獷有氣勢,慢慢的壓制住了其它三位輔政大臣,逐漸開始奪權自重,欺負康熙年幼,驕橫傲慢,最後終被康熙所除,落了個可悲的下場。

鰲拜是鑲黃旗統領,在八旗軍中實力不是最大的,他沒有能力也不可能去推翻康熙,他對清朝政府還是忠心耿耿的,反叛的事或許他想都沒想。他可能只不過是想享受一下多爾袞攝政時的風光,可惜康熙不是順治,他找錯人了。


歷史微點


鰲拜是康熙時期的第一權臣。在古代的王朝中,皇帝年幼,自然就會權臣當道,有的權臣當皇帝為傀儡;有的權臣“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有的權臣就是如鰲拜這樣,不造反,就是喜歡欺負年幼的皇帝,讓大家都追捧他,很舒服。

日漸驕橫的鰲拜,最終被少年康熙給扳倒,至此,滿洲第一巴圖魯走下權利的巔峰,成為了獄中老朽,那麼,鰲拜為什麼手握40萬大軍,卻不起兵造反,篡位自立呢?

第一、鰲拜不是那種人

你別看鰲拜平時咋咋呼呼,不把康熙放在眼裡,但是鰲拜其實是一個思想比較保守的人,他之所以欺負康熙,是因為康熙年幼,卻沒有篡逆之心。

這一點其實在鰲拜早年的時候就能看得出來,當年鰲拜跟隨皇太極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成為了滿洲第一勇士,在皇太極暴斃之後,誰當皇帝一直僵持不下,一派是皇太極的長子豪格,一派是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兩派背後都有兩旗支持,勢力相當之下,無法分出高低,此時的鰲拜成為了一個重要角色,因為他無論加入哪一邊,勝利的天平都將會有所傾斜,在千鈞一髮之際,鰲拜做出了他自己的決定,支持讓皇太極的兒子繼承皇位,但是他沒說支持豪格,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當皇帝就行,換句話說,鰲拜不支持多爾袞當皇帝,這樣一來,多爾袞當不上皇帝了,再加上他與大玉兒的感情,於是他決定讓大玉兒的兒子當皇帝,也就是順治皇帝。

後來,多爾袞執政,當了攝政王,這也是鰲拜在順治年間一直被打壓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見,鰲拜一直以來是支持君主兒子繼位,並沒有支持多爾袞,說明他根本就沒有造反之心,不是那種篡逆之人。

第二、鰲拜沒必要篡位

鰲拜已經權傾朝野,沒事兒還能欺負欺負小皇帝玩,他的權利已經達到了人臣之極,和皇帝也就差一個名分而已,他做一個人臣感覺挺好的,篡逆的罪名他可不想擔,他覺得實際權利沒變,最終只爭奪一個名分,還要面對很多人的反對和天下的唾罵,很不值當。

作為大清朝的第一權臣,他身邊籠絡了無數的滿洲官員,這麼多人支持他,他已經權傾天下,唯一能制約他的人只有索尼,然而索尼的年齡大了,身體也不行了,此時的鰲拜肆無忌憚,根本沒必要再進一步。

第三、鰲拜沒想到

少年康熙已經城府極深,背後又有孝莊皇太后的暗中支持,康熙下定決心除掉鰲拜的時候,提前很長時間,他裝出了不理政事,每天和小夥伴貪圖玩樂的樣子,讓鰲拜錯誤的認為,康熙這個孩子不成器,不用太在乎康熙。

但是康熙卻在索額圖的幫助下,在鰲拜的眼線眼皮子底下招募訓練了一群年輕的少年死士,而驕傲的鰲拜渾然不知,等到鰲拜被康熙在武英殿攻擊的時候,鰲拜才發現,原來這位康熙皇帝,自己一直都太小看了他,這些人的武功或許不是鰲拜對手,但是他們的年齡是優勢,加上鰲拜年齡也大了,此消彼長之下,鰲拜最終被生擒入獄。

鰲拜被扳倒是一個意外,至少在鰲拜本人的意料之外,他的一次“沒想到”,葬送了自己的一世英名。

第四、鰲拜忌憚孝莊

鰲拜雖然一直欺負小皇帝康熙,但是在孝莊皇太后面前卻不敢造次,畢竟孝莊皇太后從多爾袞開始,就展現了自己的政治才能,這一點是鰲拜最忌憚的地方,因為鰲拜在這方面的功力可遠不及他在武藝方面的造詣。

孝莊皇太后從嫁給皇太極開始,一直到立順治為帝,同時穩住多爾袞,又扶康熙上位,這許多年間的所作所為,鰲拜都親眼見證,在鰲拜看來,孝莊這個女人深不可測,既然敢讓他鰲拜擁有兵權,又當輔政大臣,除了對他信任之外,還有一點就是孝莊有底牌。孝莊的底牌是什麼呢?可能是料定鰲拜不會反吧。


總之,鰲拜沒有造反之心,是他沒有篡位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都是次要原因。其實縱觀大清朝,也沒有權臣造反篡位的事件,不過拿捏欺負皇帝的人卻不少,就連乾隆退位之後,都要欺負嘉慶幾年,更不用提慈禧欺負光緒了。


野史日記


鰲拜出身將門,清朝初期三代元勳,是康熙帝早年輔政大臣。號稱“滿洲第一勇士”,是影響清初政局的重要人物。因其顯赫戰功封公爵。鰲拜對清朝廷是忠心如一的。正是因為鰲拜忠心於皇上,才寧死不推翻康熙。

一. 鰲拜的忠心體現在戰爭時期

皮島之戰

崇德二年(1637),攻打皮島戰役,鰲拜主動請纓,並立下軍令狀:“我等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鰲拜率部渡海發動進攻,奮勇衝殺,衝向明軍陣地,冒著炮火與敵人展開近身肉搏。清軍遂一舉跟進,登上皮島,鰲拜以首功晉爵三等男,賜號“巴圖魯”。

松錦會戰

崇德六年(1641),鰲拜從鄭親王濟爾哈朗進圍錦州。時率領鑲黃旗護衛軍纛dào,路遇明軍騎兵,於是迎頭而上,擊敗對方。鰲拜不待軍令,果斷決定乘勝追擊,打到明軍步兵陣地之前,遂令部下將士下馬步戰,再敗明軍。鰲拜衝鋒陷陣,五戰皆捷,因功晉爵一等梅勒章京。

西充之戰

順治元年(1644)十月,鰲拜進攻已經退守西安的李自成農民軍,率軍由內蒙入陝北,攻陷四城,降三十八城,隨即揮師南下,直逼西安。

順治二年(1645)六月,李自成於湖北九宮山遇害,大順軍瓦解。清軍前後共陷河南、湖廣、江西、南京等地六十三城。

順治三年(1646)正月,鰲拜隨肅親王豪格等率軍進攻張獻忠大西農民軍。鰲拜再次充當先鋒,率領先頭部隊前往狙擊。鰲拜等人又是身先士卒,往前猛衝。大西軍抵擋不住而潰敗,張獻忠也於此役中被殺。

二. 鰲拜的忠心體現在對抗多爾袞

鰲拜不僅是戰場上的一員驍xiāo將,也是皇太極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極逝世,皇太極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皇太極之弟多爾袞爭立。

鰲拜與兩黃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會集於豪格府邸,“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密謀擁立肅親王為帝。

八月十四日,代善於崇政殿召集會議討論繼承人選。鰲拜命兩旗精銳護軍全副武裝環衛崇政殿。當會議之中爭論不休時,鰲拜與效忠於皇太極的一批將領離座按劍而前,齊聲說道:

“我們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的養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

在這種形勢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提出擁立皇太極第九子、6歲的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同輔政。改明年為順治元年。

順治親政後,聞知鰲拜、索尼等人曾經盟誓“一心為主,生死與共”,忠心耿耿,遂對鰲拜極為敬重,視為心腹重臣。

順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順治去世立下遺詔,指定由皇三子玄燁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政大臣。

康熙六年(1667)六月,索尼病死前上書請皇帝遵循先帝順治14歲親政的先例,開始親政。七月,康熙親政,加恩輔臣,仍命佐理政務。

康熙清楚要想超越前輩皇帝,完成他的雄才大略,首先要衝破鰲拜的忠心束縛,一定要破繭而出,衝出來了就不是小孩了,而是頂天立地的皇上了。康熙看中的正是鰲拜對自己的忠心,知寧死也不會造反。

康熙五十二年說“憶乃數事,朕若不言,無敢言之人......鰲拜功勞顯著,應給世職”。

雍正繼位後,“賜鰲拜祭葬,復一等功,世襲罔替”。

雍正九年加封“超武功。”


刪繁就簡347


首先,當時的清朝全國確實有四十萬大軍,但是過半都分佈在廣袤的邊境線,過半在前線圍剿南明朝廷,京城兵力可謂極度空虛,以至於康熙面對準噶爾的進犯,只能集結包衣從軍!

其次,鰲拜是忠於清朝的,這是乾隆為鰲拜翻案並厚待其後人的基礎,沒有鰲拜多爾袞就成了皇帝,沒有鰲拜在多爾袞之後朝堂混亂沒有方向,因此鰲拜對維持皇太極一脈,並滅南明有功!

最後,鰲拜沒有辦法自立為帝,推翻康熙也就失去意義,因為蒙古勢力是與愛新覺羅家族結盟,而不是某個政權,沒有蒙古勢力的支持,別說統治中國,即便想保住北方都不現實!

因此,鰲拜忠心是主因,外部形勢的險峻是輔因,他的輔佐和努力,使得清朝數十年便穩定,有功於清王朝!




多臻貴


鰲拜是怎麼死的。相信應該還是有所瞭解的,雖然眾多的影視劇中都對他進行了一些浮誇的描寫,但是其實還是有一些地方是屬實的。

第一個就是,鰲拜是一個權臣,他作為康熙時期的四大輔臣之一,權力這種東西不可避免會在他的身上積累。但是首輔大臣卻不是他,而是另外一個人,叫做索尼。所以權力這種東西在索尼身上的體現其實要更加的明顯。



其二,孝莊太后真的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想一下,她扶持了兩位皇帝。而且還是在建國初期,國運艱難的時刻,她沒有一些手段的話,大清早就讓位了。


孝莊作為一個一直生活在幕後的女人,她垂簾聽政,但是他及其擅長平衡之術,所以四位輔政大臣實際上沒有差太多,鰲拜勢大,但是始終還有著索尼的牽絆。但是索尼可是一隻老狐狸,與鰲拜鋒芒畢露不同,他可是要低調的多。

再者,索尼狡猾。康熙不好抓住他的小辮子對他動手,而且康熙還娶了索尼的女兒赫舍裡,所以他要親政,只能對鰲拜下手。


再說鰲拜手握大軍這個事情吧。與吳三桂他們不同,鰲拜是滿人,他手握大軍,但是這些是皇室的軍隊。還有他應該還算是一個忠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