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前嶼“聖僧”昌定禪師及弟子

​自古以來,炎亭最為受人尊崇者,非前嶼“聖僧”昌定禪師莫屬。

釋昌定(1880-1964),俗名陳沛坤,蒼南縣炎亭人。幼時深具慧根,長大成家夫妻志同道合,常懷出家之念。宣統二年(1910),時值師而立之年,其妻至錢庫洪橋堂為尼,臨別贈言:相送洪橋有情義,永不回頭看賢妻。而後獨自徑往瑞安龍翔寺出家,師從識雨,同年於溫州頭陀寺受具足戒。越明年,又前往江蘇金山高明寺修習禪法,寺規戒律之嚴世所罕聞,違規者監寺執板嚴責不貸。在此期間師日坐香十又二支,堅持餐不過午,一日兩餐僅乾糧與水,每月僅換衣洗浴二次。師學禪一度而返鄉, 奈身無分文,只得千里跋涉,途遇雪圓師,隨至平陽麥城聖菜池,坐山苦修八年,習得雪圓師所授佛法及醫術。後應白沙孫店(今龍港市)湧泉觀音院空德之邀,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住持重整湧泉觀音院,至民國二十五年(1936)建成山門、金剛殿、左右幽冥十殿、藥師寮、地藏殿等寺宇,香火興盛。

時炎亭鄉梓屢次懇請其回裡,師從之,民國三十二年(1943 )在炎亭前嶼山搭棚棲身,次年建成海潮南寺及碼頭。適漁民於海中捕漁時獲古鐘獻於寺院,師感信眾護法之誠心,集資繼造藥師樓,置古鐘於其中。是年八月十五日深夜,師徹悟禪機,偈言:

無雲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師不識字,由師侄西空代錄之,炎亭西沙鳳凰山海潮北寺山門楹聯書有此偈語。此後,師常赤腳,身披麻裟,腰繫草繩迴旋於湧泉觀音院、海潮寺。途中,麻裟草繩被人求取一空,常是“衣不遮體”。師無臥眠之習,日夜行走,誦經唸佛,言其可以拴“意馬心猿”。

傳聞師與人消災解難,隨口一言,隨手一物,每每靈驗,求者絡繹。有黃光相者,萬全上黃人,28歲時身患怪病,全身水腫,久治不愈,聞師名,懇治之,師隨手拔巖頭草與之,服後漸愈,活至85歲。故人皆稱炎亭師為“聖僧”,崇拜者眾,隨緣弟子有南麂島開拓者王理孚、浙江第一屆省議會審議長湯國琛、少將參謀楊啟修、少將師長呂融、浙江省高等檢察廳首席檢察官楊悌、中將軍事諮議陳蔚、朱聰、陳卓虎、鄭雲村等社會名流,親傳出家弟子有西震、西慈、西萬、西漲、西玉等數百人。

前嶼“聖僧”昌定禪師及弟子

昌定禪師

新中國成立後,師當選平陽縣第一、二屆人大代表和政協第一、二屆委員。師晚年居於海潮南寺,1964年9月14日圓寂,享壽85歲,葬於在白沙孫店湧泉觀音院旁東首。楊勇先生著有《昌定禪師紀念集》。

釋西震(1904-1991),俗名方橫挺,龍港市白沙方良人。師而立之年母亡,悲痛之餘深感生命無常,人心險惡,離妻別子至香林寺出家,皈依昌定和尚座下。父親大怒,棍棒毒打,逼其回家,而師忍受棍棒之苦,寧死不再還俗。而後於溫州頭陀寺具足戒,勤修淨土法門。民國二十四年(1935),師聞十一歲侄兒病危在床,醫生束手,前往救治,一邊口唸大悲咒,一邊按摩推拿,致使病情愈好,閤家受感,篤信佛法。

民國三十一年(1942),任香林寺住持,重建寺宇三進和東西廂樓。次年,國民黨軍隊騷擾香林寺,勒索錢財,藉故責難,問:“佛教有何用?”師答:“從古以來,聖人設教,以濟世利民,去惡從善,政教並舉,政以濟民,救以化民,佛教以治人之心,心為萬物之本,本得其正,萬物安寧,國家安寧,人民則安居,而天下太平矣!”又問:“泥塑木雕的佛像有何用?”師答:“佛言佛法相,相以表法,令人起敬畏之心,人心如無敬畏,則無惡不作,以成禍亂,近代孫中山先生塑像,各宗祠中的先輩遺容,以及西方國家的偉人銅像,皆令人以敬,佛像也是令人尊敬的。”問:“和尚只吃飯,不做好事,豈不成為國家廢物?”師答:“和尚是統稱,但有聖凡之別,不能見幾個不肖僧,就貶棄全部,總不能有個別不肖秀才而罵孔夫子,如一營一連軍隊去打日本兵,其中也可能有幾個貪生怕死的,總不能說整個軍隊無用啊!”

由於師善言作答,並以素菜齋飯款待,官兵啞口,終於退出,使香林古剎免遭一場浩劫。

解放之後,師又在徐家莊村興建心安寺。1973年,師到荊溪山興建青山寺,開巖打石,創建淨土道場。事事以身作則,聲聲正法弘揚。不怕風險,不畏艱難,遠近慕名而來修持唸佛者近100人,寺內終日佛聲不絕,妙香充塞。

師重視戒律,修頭陀苦行,穿糞掃衣十餘年,睡八指繩床十八年,赤腳露頂五十二年,拒飲牛乳奶粉,堅持過堂生活。曾燃香燙臂以供佛,兩手臂有香燙疤近100個。共興建寺宇房舍計110間,塑造佛像400多尊。對醫藥、造路、印經、築亭、救災等公益事踴躍佈施,廣行善事,迴向極樂。曾當選平陽縣第三屆人大代表和政協第三屆委員。1991 年3月19日於荊溪山青山寺圓寂,世壽88歲,僧臘58年。

釋西慈(1915-1969),殷姓,蒼南縣金鄉人。其父雪塵乃清光緒年間生員,師小而聰穎,更受其父悉心教導而知書識禮,過目不忘。年長因婚事受挫看破紅塵,賦詩哀嘆人生。

民國二十四年(1936),師二十一歲出家水月堂,從師昌定,法名西慈。而後晝夜勤誦經卷,孜孜不倦。是年赴溫州頭陀寺受具足戒,時戒壇規定:受戒者能背誦《梵岡經》賜紅衣,當輪到西慈受戒時,即一字不差背誦《梵岡經》,可是主戒師釋東良見二百餘名受戒者中唯她能背誦,又讓其背誦《法華經》,戒師們讚歎之餘託辭比丘尼不能賜紅衣,改為獎勵八十塊銀元。

師回寺後,心盡不平,撰詩一首:“誰雲五漏不成才,龍女西歸護講臺,佛法原來平等性,明珠何忍任沉埋。”鰲江居士晚清生員王惺園閱後稍作修改:“誰雲五漏不才身,龍女西歸亦可人。佛法原來平等性,明珠何忍任沉淪。”此則軼聞至今流傳,與聞者皆贊西慈師之才。

西慈師受戒後,坐間靜修九年,其後一直精研佛法,漸有覺悟。1969 年逝世,年53歲。

釋西萬(?-2000),蒼南縣金鄉人,昌定師之弟子。1984年,師多方募化建成金鄉獅山寺。

釋西漲,昌定師之弟子。1982年,在昌定師搭棚坐修處炎亭西沙鳳凰山修建海潮北寺。


釋西玉(1928-),蒼南縣炎亭人,昌定師之侄,白沙孫店湧泉音觀院住持。上世紀80年代,繼承昌定師遺志重振白沙孫店湧泉音觀院,裝飾如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