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原生家庭就像一个舞台,每个人都被分配了特定的角色,对童年经历进行抽丝剥茧,你可以创建自己的新角色。”


——奥利弗•詹姆斯《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为什么家人对我们有那么多的期待?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斥着嫉妒、压抑和不自信?为什么我们越努力人际关系越糟糕……

种种问题就像一座座小山循环出现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成为我们美好人生的羁绊,导致我们呼吸不顺畅,行动不自由,身心充满了困惑和不安。

去哪里寻找答案,谁又能搬走横亘在我们人生中的这些小山?

英国作家奥利弗•詹姆斯为迷茫无助的我们带来了答案——《原生家庭生存指南》。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奥利弗•詹姆斯是一名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记者、电视纪录片制作人和主持人,被英国《泰晤士报》誉为“国民心理学家”。

在这本书中,他运用伊丽莎白二世、查尔斯王子、迈克尔•杰克逊等名人以及典型的普通家庭子女的成长故事,剖析了原生家庭带给每个人的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用事实告诉我们:降低原生家庭对人生的不良影响,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这完全可以。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渠道实现这个目标。

一,在成为父母之前阅读本书,从源头对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有清晰的了解和定位(托举孩子的美好人生)。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英伦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评价此书:“如果能规定父母在孩子出生前看完此书,将比任何政府立案更能带给人民快乐、促进国家经济繁荣。”

这句话传递出的信息是:即将为人父母者阅读此书,有利于从源头降低原生家庭对孩子人生的不良影响,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从这个角度考虑,这本书也可以看作一本专业性较强的育儿书籍。

因为作者通过本书,将人生最早的6年进行了拆解,通过阅读理解并结合自身,为人父母者将明确正确的育儿方向。具体如下:

1,0~6个月,主题是自体感与自我界限,理应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否则可能自恋或产生反社会心理。

什么是自体感?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觉知和感受。什么是自我界限?是能分清“我”和“我”以外的界限。

不信任任何人,哪怕是身边最亲密的人;无论任何场合,总想表现自己,让自己成为现场焦点;情绪非常不稳定,前一刻骄傲自大,后一刻陷入抑郁;说话做事总想自己拍板,控制欲极强……

奥利弗•詹姆斯通过研究告诉我们:以上问题只要有一个是肯定回答的,那我们的自体感可能较弱,并患有所谓的人格障碍。

但我们不必为此忧心,因为普通人群中有13%的人与我们有相同的情况,并且好的一点是,自体感弱的人可能有惊人的想象力和支配力,较容易在政界、商界、艺术界取得高成就,虽然成就的背后伴随着极度的痛苦。

那么自体感弱的源头在哪里?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认为:“个人自体感弱的原因是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受到了不良抚育。缺乏共情的早期抚育可能会造就不成熟的成年人。”

这个结论证明:婴儿能有一个共情能力较强的母亲或者照顾者,对他的一生是何其重要。

面对人生问题时所有不成熟的表现、情绪的大起大落、性格的多重表现等等,竟然起源于0~6个月我们还没有记忆时所受到的抚育方式,虽然不可思议,但事实确实摆在这里。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崇尚胎教,可以说,从生命在子宫孕育的那一刻起,温馨有爱的胎教就给了它一个美好的开始。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有一本心理学著作《巨婴国》,阐述了人生中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仍是婴儿级别的。

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成年人的全能自恋心理,这种心理催生出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国人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而这一系列心理问题的起源都是因为婴儿时期的不良抚育。

2,0~3岁,主题是关系模式,理应养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否则可能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

人际关系中的依恋模式主要有四种:

回避型依恋: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自己。

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20%,在3个月到9个月大时,他们的母亲或者照顾者属于自说自话的喋喋不休者。在大多数情况下,她们所说的话并不是对婴儿动作或者声音的回应,而是由她们自己的情绪或一时的兴致驱动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比如在生活中:婴儿哭了是想喝奶,她们认为是想睡觉,用各种手段哄睡婴儿。婴儿转动头部想感知到光线的照耀,她们认为光线可能会伤了孩子眼睛,遮挡了阳光……

没有共情心理的母亲和照顾者,在有意或者无意中主导了婴儿的兴趣和需求,迫使婴儿放弃了主动接触的尝试。

这种否定式的抚育方式导致了成年后的回避型依恋者,他们预期自己会被人拒绝,就抢先一步——在被拒绝之前,先拒绝别人。

缠人型依恋:想和别人亲密无间,否则会感到不自在。

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10%,他们渴望和别人绝对亲密,但总感觉没有人和他们那么亲密,有一种“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的感觉。

缠人型依恋的成因是父母的不一致和不可靠的抚育方式,

比如有时候,对于学步期的幼儿,父母过分关爱和焦虑,怕幼儿摔倒,要自己照顾;幼儿一个不经意的表情或者动作,父母先咋咋呼呼惊慌失措。但有时候,幼儿摔倒了,父母只是快速抱起幼儿,却并不给予安慰或者鼓励;孩子咿呀学语时,父母不会积极与幼儿共情,去理解和投入……

缠人型依恋者最害怕被抛弃,所以表现极度黏人,这更容易导致他们精神紧张、容易焦虑,也更容易让别人产生拒绝的念头,从而产生不良循环。

混乱型依恋:想要亲密关系,但一和别人亲密又会不自在。

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20%,是令人费解的回避型依恋者和缠人型依恋者的混合体。

这种类型的成因是在婴幼儿时期遭受过严重的虐待或者被忽视。父母或者照顾者因为暴力倾向或者患有精神疾病,或者遭受过重大创伤之后所抚育出来的孩子最容易成长为这种类型,这种抚育过程一方面会满足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会虐待或者忽视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生活中,有些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继母或者继父的爱,但继母或者继父总让他们失望,给予他们打骂和身体虐待。有些精神抑郁家庭抚育的孩子,抚育者精神状况好时,孩子能感受到父爱母爱,但父母犯病时无法控制自己,往往对孩子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他们渴望亲密关系,渴望依赖,但又害怕被虐待。

安全型依恋:无论和别人亲密还是自己独处,都会很自在。我可以依赖他人,他人也可以依赖我。

这种类型占人群中的50%,是最舒服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

安全型依恋模式的成因是:一个敏感的母亲或者照顾者积极地回应孩子的需求。

对于孩子的需求,他们能敏锐地感知到,并积极互动,同时诱发孩子的主动性。习惯于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和眼神交流,对孩子的事都很上心,孩子时刻能感受到温暖和爱。

在这样的抚育条件下,成年后的他们即使与伴侣、同事之间发生争执或问题,他们的处理方式也是很温和的,不会吹毛求疵或者引发大冲突。

3,3~6岁,主要涉及良心,理应学会兼顾自己和他人,否则可能过于墨守成规或叛逆。

良心类型分为三种:惩罚性的、脆弱的或善良的。

具有惩罚性的良心的人倾向于墨守成规,与权威站在一边。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他们都很勤奋,但是可能缺乏创造性。

具有脆弱的良心,可能会更叛逆。在家不服从父母,上学不服从老师,上班不服从上级,具有攻击性,身上也许有明显的坏习惯。

具有善良的良心,无论上学还是工作,都是公认的得体的人。对权威不反感不屈从,对不顺利的事,试图理解不抱怨,明白什么该接受什么该拒绝。

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良心,基本取决于3~6岁期间父母或者照顾者对他们的抚育态度和行为。

奥利弗•詹姆斯认为:“对于一个人在这个阶段的本能冲动,如果父母或者照顾者能在约束和鼓励之间找到良好的平衡,这个人就可能具有善良的良心。如果他们严格管束这个人,这个人可能就具有惩罚性的良心。如果他们对这个人过于纵容,或者惩罚不当,这个人就可能具有脆弱的良心。”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完全符合某一类型的良心的人很少,一个人可以同时兼具以上三种良心类型,某一种类型占主导地位。

例如《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虽然他从小学习努力,成绩很好,但贫苦的家庭生活也让他懂得了要肩负家庭责任,照顾弟弟妹妹。尽管成绩优异,他还是放弃了上学,回家务农帮扶家庭。

这时候他具有惩罚性的良心,服从于家庭和父亲,认命于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在长时间的打拼和黄土地的劳作后,孙少安并没有改变家庭的贫穷,反而因为时代的烙印和农民本色的传承,日子越过越穷。当改革的春风缓缓吹来,他首先觉醒,开始反抗旧制度,带领一队的小组长们签订承包协议,计划包产到组,大干一场。这时候他具有脆弱的良心,萌生了反抗叛逆

对于家庭,他是好儿子、好哥哥、好丈夫;对于社会,他是能闯能干能吃苦的好儿郎;对于双水村,他是带队有方有谋略有魄力的生产队长和好社员。这时候他具有善良的良心。

有一个同事,从小父母对他管教很严格,上大学后,他的衣服都还是父母决定买什么样的。他也从来没有反抗过或者表达过什么意见。

这时候他的良心是惩罚性的。但这并不表明他对父母的管教和对他私生活的干涉完全认同,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他只是在压抑自己的需要,表面顺从,内心就跟奔腾的火山一样,总有爆发的一刻。

结婚时,是父母选定的对象,他也顺从了。没想到的是,在他的女儿八岁时,他出轨了自己的高中女同学,哪怕工作被停职、净身出户、父母要跟他断绝关系,他都毅然决然地离婚了。这时候他具有脆弱的良心。他长时间以来的压抑和服从终于引来了一场庞大的火山大爆发,他的叛逆来得这么晚,这么震撼,但又好像是情理之中的。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作者通过理论拆解和实例分析,以及针对实际情况的相关问答,告诉了我们人生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不是凭空而来,都是有源头的,有果必有因,必有追溯之处。

而这些可追溯之处包括基因影响(占一小部分)+后天抚养环境和方式(占大部分),试想,如果为人父母者能提前对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和影响孩子成长的各种因素做到心中有数,是不是都会努力规避不好的影响,用心营造有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而这种提前预知、过程规避的抚养方式,明显优于孩子成人后付出百倍辛苦,无奈和被迫地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效果会好得多。

所以,这是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的第一种渠道,从源头堵塞漏洞,建议即将为人父母者必读此书。

但是,如果事实已经形成,影响已经注定,就定格了一生吗?

近几年,无论是电视剧或者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不如意的人生被抛给了原生家庭背锅。

BBC的纪录片《人生七年》里,片子开头说:“给我一个7岁的孩子,我能告诉你他的将来。”

这句话在大部分孩子的身上都应验了。因为他们的原生家庭就像工厂里的流水生产线一样,基本上固化了他们的未来。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如果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成为真正的魔咒,那在原生家庭的阴影里逃出来的孩子还有什么生活的渴望,还有什么人生的辉煌?

奥利弗•詹姆斯告诉我们:成为自己人生的剧本作者,这完全可能。

鼓足自信的风帆,我们一起去看“降低原生家庭影响”的第二个渠道。

二,通过“内省”理解自己过去的经历,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托举自己的美好人生)。

为什么要对童年经历进行抽丝剥茧?就像警察破案一样,需要从蛛丝马迹中寻找到影响我们人生的最初源头,然后想办法遏制或降低它对我们人生的不良影响。

了解了源头,靠什么降低不良影响?

奥利弗•詹姆斯教给了我们方法:内省。

内省促进解脱和原谅,把自己从不良影响中解脱出来,原谅让自己遭受不良影响的人和环境。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我的闺蜜家庭富裕,长辈们都在当地政界有一席之地。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她的前途本应是一片风光。

但实际上,她的生母在她不到一周岁时就与她的生父离婚,她是在继母的看护下长大的。但继母对她非常不好,她小小年纪就开始照顾同父异母的弟弟和妹妹。

长大后,弟弟妹妹都被安排了职能部门的铁饭碗,而她父不疼母不爱,自己寻找出路委身于一家私企做销售。

从她的原生家庭来看,她应该是充满仇恨的,工作不如意,生活也不美满。但实际上,因为她的努力,她现在已跻身于私企销售总监,待遇很好;老公是高中同学,家庭环境优越,对她非常体贴;儿女双全,公婆照顾着;婆婆是有名的事儿精,偏偏对她赞扬有加……

她说:“我现在美好的生活,全都要感谢原生家庭的赐予。”

如果没有后妈,她肯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娇滴滴的大小姐,眼里容不下沙子。但因为身份特殊,她从小学会了隐忍和接纳,接纳一切,原谅一切,改变了自己,就改变了人生。

所以,不能把人生所有的不幸都归于无法选择的原生家庭,自己的人生自己最有决定权。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从两个渠道降低原生家庭不良影响


而内省是改变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方法,内省促进改变,它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与亲近的人聊天,从中找到使自己快乐的方法。

(2)与专业心理咨询师交谈,正视自己的情绪。

(3)通过艺术活动表达自己,例如画画或写作。

《观察家报》原编辑大卫•阿斯特曾经说过:“我们没有人能对自己的性情负责——只是有责任努力控制自己的性情。”

他所说的性情与我们的童年抚育有关,并且肯定会影响我们的人生,但只要对不良情绪加以控制,对我们的人生就是有利的。

向我的闺蜜学习,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原谅和接纳过去的一切,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走出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拥有灿烂的人生,这绝对不是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