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劉震雲《一地雞毛》: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文|二十四橋LL


劉震雲《一地雞毛》: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劉震雲的中篇小說《一地雞毛》,曾獲第五屆《小說月報》優秀中篇小說“百花獎”,在2000年被《中華讀書報》評為“二十世紀世界百部文學經典”之一。

通過該小說,我們看到了一對普通的夫婦,會為了一斤餿了的豆腐而吵鬧,也能因為孩子入托而爭執。

他們就在這樣的生活瑣事中,慢慢地學會接納現實社會。就如書中所言:改變生活也不是沒有可能,只要加入其中就行了。

很多人都曾有過這樣的困惑,生活到底是什麼?

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人眼裡生活亦不盡相同。

而這篇小說提供了這樣的一個答案: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01:生活並沒有想象中美好

讀書時,我們常常幻想著畢業後的生活,那該是一個自由獨立的成人世界,絢麗而多姿。

那時候我們躊躇滿懷、心比天高,懷著極大的熱情,追逐著嚮往的生活,高傲地以為可以改變這個世界。

而現實卻總是在不經意間展現它殘酷的一面,畢業後開始忙著找工作,工作後忙著加班。後來,常常在夜裡拖著疲憊的軀體回到家中,開始主動或被迫面對家長裡短。

另一伴的嘮叨,孩子的打鬧,成了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的常態。


劉震雲《一地雞毛》: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在小說《一地雞毛》中,主人公小林夫婦是大學生,都曾奮鬥過、發憤過、挑燈夜讀過。心中有著宏偉的理想,不把單位的處長局長、社會上大大小小的機關放在眼裡。

但僅過了幾年,他們便被淹沒在黑壓壓的人群裡。買豆腐、上班下班、吃飯睡覺洗衣服、對付保姆弄孩子構成了一天的生活,到了晚上睡覺時已經一身疲乏,哪裡還有心思顧著宏圖大志、事業理想。

誰都年少輕狂追過夢,但隨著年歲漸長,那張輕狂稚嫩的臉慢慢被生活的瑣碎磨去稜角,心中的抱負被逐漸磨平。

當工作的“忙”和家庭的“煩”成了常態,他們便被世俗的風浪所吞噬,成為千人一律同化洪流中不起眼的一員。

人們只有在生活的洪流中幾經“窒息”之後,才會發現原來生活並沒有想象中那般美好。

02:面子或許很重要,但生活才是根本

不少人活著是為了一張“臉”,也就是所謂的面子。但在生活面前,這些面子又能佔多大的分量?

人們有時候覺得面子大過一切,但矛盾的是,他們又往往很難做到一以貫之。


劉震雲《一地雞毛》: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小說中,小林夫婦有過三次“折了面子”的經歷,但過後便又覺得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1. 小李(小林老婆)申請調工作時,管人事的頭頭拒不收禮,這讓他們覺得受到了汙辱。後來單位頭頭為了方便小姨子上班,特地安排了一趟班車,這又讓小林夫婦二人覺得受到汙辱。但過後他們覺得只要每天有車坐就行,哪管班車是為了誰安排。
  2. 小林家孩子入托時,受到鄰居家照顧。開始還很高興,但沒過幾天覺得上了當。因為鄰居家孩子上幼兒園要哭鬧,需要一個“陪讀”。得知真相後還是得送孩子去給人家當“陪讀”,讓小林心裡感到齷齪。不過時間一長,陪不陪讀的無所謂,只要孩子能進幼兒園,只要孩子愉快就行。
  3. 小林幫一個同學賣板鴨,一開始覺得面子上掛不住,生怕碰到熟人。但隨著一天二十塊錢到手,這點“面子”也就無所謂了,他還遺憾沒有早一點見到同學。

在世俗中,人們的很多煩惱往往都是自取的,原因便在於面子二字。事實上,如果不在面子的問題上太過較真,興許要過得更闊達、愉快一些。

就像書中的小林夫婦,無論是申請調工作、孩子入托還是幫同學賣板鴨,裡面涉及的面子其實只是自尊心在作祟。而這點面子跟生活一比較,其實也沒什麼難堪。

面子或許很重要,但生活才是根本。

03:生活是不斷適應、不斷習慣外部環境的過程

我們必須承認,某些影視作品表現出來的生活只截取了童話般美好的一部分,或者只體現出多苦多難的一部分,這是一種被閹割的生活。

現實生活並沒有這麼極端,無論是波瀾壯闊的英雄主義,還是扣人心絃的勾心鬥角都只是小概率事件,生活的主體更多的是由平淡和瑣碎構成。


劉震雲《一地雞毛》: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在小說中,小林的生活圍繞工作和家庭的瑣碎展開,過程中與保姆、鄰居、老師、查水錶的瘸腿老頭等人打交道,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又反過來構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進而推動著他的觀念逐步發生變化。

  1. 小學老師上門找小林幫忙找醫院看病,剛開始他會因幫不上忙而內疚。後來老師因病去世,他也只是傷心了一天。死的已經死了,再想也沒有用,他還是先考慮大白菜為好。
  2. 查水錶的瘸腿老頭因為批文沒批下來,求到小林頭上。他收下了對方送的微波爐,第二天輕輕鬆鬆把這個忙給幫了。
  3. 孩子有一段時間不對勁,不想去上幼兒園,瞭解後發現是沒給老師送炭火造成的,隨後小林便高價買了炭火送到幼兒園。

在這些瑣事裡,小林慢慢變得“成熟”,懂得了人情世故。書中有一段關於小林做夢的描述:

他夢見自己在睡覺,上邊蓋著一堆雞毛,下邊鋪著許多人掉下的皮屑,柔軟舒服,度日如年。又夢見黑壓壓無邊無際的人群向前湧動,又變成一隊隊祈雨的螞蟻。


劉震雲《一地雞毛》: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他在面對生活中不斷襲來的瑣碎時,並沒有想過反抗或者說無力反抗,而是慢慢學會習慣和適應,甚至不惜以個性的喪失和崇高理想的消解為代價,加入一地雞毛的生活洪流中。

這恰恰也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人們在面臨世俗瑣事下不堪重負的無力感時,往往選擇加入其中,從而“改變生活”。

人們總在主動或在被動中,漸漸地適應外部環境。即便是很重要的面子問題,在有需要的時候也習慣了放下。而這個適應和習慣的過程,恰恰就是生活的本身。

結語

《一地雞毛》通過對小林一家生活的寫實描寫,講述了知識分子在現實中的掙扎與沉淪的故事。


劉震雲《一地雞毛》:生活,是一個人不斷適應外在環境的過程


羅曼·羅蘭曾說:人最可貴之處在於看透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生活的本質是什麼?

是很多時候它沒有轟轟烈烈的跌宕起伏,更多的只是乏味的、單一的家長裡短。而發現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又何嘗不是生活的本質呢?

在當今越來越強調個體性和自由性的社會,要如何處理自身與大環境之間的矛盾,以及如何在生存狀態和生活的價值追求之間尋求平衡,恐怕是當下大多數人需要考慮的課題。小說便給人們提供了一種探尋自由人性可能途徑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