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本期《奇葩說》笑點連連,但真正的精華部分還在最後的導師結辯。這一期也是本季少有的,令人感覺真正將辯題說透了的一期節目。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辯題“伴侶一心當鹹魚,我該鞭策還是接受?” 題面來看屬於比較簡單的感情+生活題,雙方出戰的辯手,也多為新人和拋梗派,雖然金句頻出,“笑果”十足,但基本都在圍繞題面本身展開,沒有真正的做到上價值,甚至氛圍也並不激烈。

但就是這樣一個小話題,在導師結辯環節,經由蔡康永、薛兆豐、李誕和馬東的層層遞進,釋義了“鹹魚”、“佛系”和“努力”的內在聯繫,我們往往認為前兩者與努力是對立存在,看完這期節目才發現另有解讀。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說到“鹹魚”,就像陳凌嶽的簡單概況,那不就是“懶”嗎!而場上的最佳鹹魚代表,也非李誕莫屬。從最經典的“人間不值得”到“我的初心就是躺著”,李誕的人生哲學,就是那麼辛苦何必呢,開心一點朋友們!

但這一期《奇葩說》中,李誕的佛系人設被薛兆豐和蔡康永聯手打破了。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薛兆豐和蔡康永的“雪菜CP”這一季互動相較上一季少了許多,但這道辯題能讓蔡康永在辯論中改變立場轉而支持薛兆豐,也是把教授激動得話都變多了。

而在面對李誕的鹹魚人設上,“雪菜CP”再一次達成了共識。率先向李誕發起挑戰的是薛兆豐,馬東CUE李誕就鹹魚發表評論,李誕說鹹魚就要有個鹹魚的樣子,沒事別老討論,好好閒著就好。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但薛兆豐毫不留情地打破了李誕的人設,他說李誕只是想當鹹魚,而不是真的鹹魚。李誕一直試圖用“很努力地做鹹魚”來挽尊,但薛兆豐彷彿並不想下這個臺階,堅持說李誕很努力的。

原本經常堅持與薛兆豐不同立場的蔡康永,這次難得的呼應了薛兆豐的觀點。蔡康永更聰明地將自己劃分成李誕的同類,並表現其實他們都是努力的人,否則若李誕真想當鹹魚,不如把《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都停掉。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雪菜CP”作為比較有正能量的導師代表,打破李誕的佛系人設,其實有一種向大眾釋疑的責任感在其中。

換句簡單的話說,“雪菜CP”想喚醒觀眾,別都聽信了李誕的“人間不值得”,都去不努力當鹹魚,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李誕比我們努力多了,所以成功的是李誕,毫無聲息的是我們這些鹹魚。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的確,在“佛系文化”甚至“喪文化”廣為流傳的今天,努力彷彿變成了一個不夠體面的詞彙,它象徵著沒有天賦沒有資源沒有背景還不服輸芸芸眾生們,辛苦一生最後成為了一個普通人,何必呢?

因為看不見希望,所以逐漸接受了絕望,並且要通過不斷找尋認同感來消解停滯不前帶來的負罪感。

你看那些營銷號,那些大V,那些名人都在說人間不值得,那我當一條鹹魚不是理所應該嗎?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但很多時候,不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在名人身上找到了認同感,而是那些聰明人,通過努力,從我們這些鹹魚身上,賺取到了自己成為一條幸福鹹魚的資本。

如果說羅振宇是在販賣焦慮,還有很大一批人在應和消極情緒。但真相是,羅振宇不焦慮,李誕也不是鹹魚,當然李誕也不是騙子。

薛兆豐用經濟學原理,將本期辯題拆解得非常清晰,之所以會有人想要當鹹魚,不是因為害怕辛苦,而是害怕辛苦之後也沒有收穫。所以令人痛苦的不是辛苦,而是沒有希望。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所以要去鞭策伴侶,不是去逼迫他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不是強迫他為這個家肝腦塗地。而是在他深夜捫心自問“我的人生只能這樣了嗎”時,去告訴他不是的。

但李誕從未令人失望,李誕拆解了自己的消極人生觀,說白了就是,先對這個世界絕望,然後你收穫的每一點都是意外饋贈的欣喜,徹底的悲觀主義者,看起來往往最像樂天派。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同樣的邊際效益,正能量的薛兆豐看到的,是鞭策與鼓勵下的希望遞增,而李誕看到的,是邊際效益註定遞減帶來的絕望,我們終將對一切喪失興趣,我們終將失去一切。

所以李誕的“喪”不是人設,他是真的喪。但這種喪不是放棄一切躺平當鹹魚,而是另一種對抗世界的戰鬥模式,叫做自我心理安慰。

馬東說自己的底色是悲涼,果然他也更能懂得李誕樂天的悲觀。但馬東也是圓滑的,分清改變和接受需要一種智慧,分清之後再讓它們進行融合更是一種能力。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薛兆豐和李誕大概是兩個極端,所以薛兆豐覺得李誕是努力的非鹹魚人類,李誕覺得人活著還是儘量放輕鬆一些。馬東能坐在倆人中間,也正好能調和雙方的立場。

人生就是一場口是心非的旅程,打左燈向右轉這個立場解析真的是太棒了。誰能一直努力不鬆懈,誰又敢一直當鹹魚,大多數的普通人就是一邊為自己的努力所獲而驕傲,一邊又期待著不勞而獲的幸福。

這條叫李誕的“鹹魚”,被《奇葩說》打破人設了嗎?

馬東說的才是大實話,鹹魚生態是一種結果,是需要門檻和成本的。李誕能當鹹魚,是因為人家有才華又有能力變現,同時又具備釋懷的天賦。

所以啊,能當鹹魚是一件好事,要接受伴侶當鹹魚不需要忍耐和包容,需要的是你為他創造可以當鹹魚的條件。但這樣的鹹魚誰不想當呢,那麼還是大家一起努力吧!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及截圖,版權屬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