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所謂石鼓,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打擊樂器,而是極具書法、史料價值的古代石刻,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刻於秦朝,共十個,花崗岩石質,呈鼓形,四周圓而見方,中間微侈,上狹下大。每個石鼓直徑約一米,鼓腹上刻四言詩一首.研究者根據詩內容分別取名為《開沔》、《需雨》、《而師》、《作原》、《吾水》、《車工》、《田車》、《奉敕》《馬薦》和《吳人》,但各篇具體排列順序尚存爭議。這些詩記述了秦王畈獵之事,因此石鼓還有一個稱謂:“獵碣”,這一稱謂始見於唐代竇泉的《述書賦》。實際上,關於石鼓上的詩是什麼時候刻的?所表述的是什麼時候的事情?這些問題從唐代開始就爭論不休。唐宋時人多認為其內容是周代《詩經·周頌》的逸篇。如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記載:“石鼓文在縣(天興縣)南二十里許,石形如鼓,其數有十,蓋記周宣王畈獵之事,其文即史之跡也。”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張懷瓏《書斷》稱:“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倉頡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蹟石鼓。”武億《金石跋》依據石鼓文中提到天子駕六馬,而漢天子有六馬,認為石鼓文作於漢代。以後說法更多,有“北魏說”,見清人俞正燮《答成君瑾書》;“北周說”,見《金史·馬定國傳》,明顧炎武《金石文字記》也支持這一觀點。以上各家所定的年代,上起公元前11世紀,下至公元6世紀,時間跨度竟長達一千七百餘年!為什麼會形成如此分歧?原來在石鼓的詩文中,既無署名,又沒有官職、年號等可資參照的資料,此其一;其二,雖然中國文物浩如煙海,但所存相同之物卻僅此而已,缺乏旁證,當然也就無從詳考;其三,以往人們對石鼓的考證都是從其某--特定方面加以推敲,而不是全面分析,這必然導致“盲人摸象,以偏概全”的結果。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現代人基本認同石鼓文作於秦朝,但對於作文的具體時間分歧較大,郭沫若先生在《石鼓文研究》-文中斷言,石鼓文是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立西時原時所作;唐蘭先生在《石鼓年代考》文中則提出其作於秦獻公時,對此唐先生提出了八點理由:一,從銘刻的發展來說,石鼓應該在戰國中葉,和《詛楚文》秦始皇刻石相近。二,從文學史的發展說,石鼓文的創新風格應該在戰國時期。三,從新語彙的應用來說,“吾”字的出現,“朕”字的消失,晚於“秦公簋”,與《詛楚文》相近。四,從字型的發展說,石鼓文在《秦公簋》和《史籀篇》之後,屬於籀文到小篆的過渡時期。五,從書法的發展說,石鼓文的寫法晚於《秦公簋》而早於秦始皇刻石,也只能是戰國時代。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六,從石鼓的發現地點來說,三時原只是吳陽武時和上下時,與遠在西縣的西時和在汗水西的郫疇無關,所以襄公、文公等說都是不可靠的。七,從十篇的次序和內容分析說,遊獵的盛況也不會是襄公文公時代。八,從地望說,也只能是獻公之事。可以說唐蘭先生考證的全面、深度和廣度是前所未有的,無論結果正確與否,其考證方法都是值得借鑑和學習的。到目前為止,關於石鼓的具體年代大致有四種觀點,究竟孰是孰非,難以定論。石鼓尚在,文字損毀不少。的確,二千餘年的滄桑歲月給它造成了嚴重傷害。秦亡,建築被毀,珍寶被搶掠,而很多具有重要價值卻未被認識到的文物被冷待,石鼓即屬此例,,其從漢代起就被棄置在陝西鳳翔的田野中,日曬雨淋,無人問津。經歷千餘年的磨難,至唐貞觀年間被發現時,已長滿青苔,部分文字漫漶。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由於石鼓初發現時.被認為是周朝之物,故受文人騷客的關注,詩人杜甫、韋應物、韓愈等紛紛作詩紀之,書法家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先後走訪石鼓所在的三時原,並臨摹作拓。元和元年(806),韓愈擢國子博士,建議移石鼓到太學,使其得到保護,還可作為講學實物。但他的建議未被採納。元和九年(814年),鄭餘慶兼國子祭酒,同意將石鼓遷移到鳳翔孔廟,但此時石鼓已經丟失一隻。五代時期,戰亂頻仍,石鼓再次遺失。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初年,九隻石鼓被找到,置於鳳翔府學門樓下。皇祐四年(1052),鳳翔知府收到開封人向傳師的信,稱找到了丟失良久的那面石鼓,而此時石鼓落難關中某鎮,希望得到知府幫助。原來,向傳師是位金石收藏家,他在研究太氏石鼓文拓本時,發現這正是遺失的那隻稱為“作原“的石鼓拓本,就決心找到太氏。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不料他歷盡艱辛到了關中,找到太氏所居村莊時,被告知太氏一家已在一場瘟疫中死絕。他很失望,只好暫時投宿村中某家,再作打算。就在這一家的院子中,向傳師意外發現,滿面汙垢、被屠夫當作磨刀石的,正是他費盡心機尋找的“作原”石鼓,此時石鼓上端已被鑿成臼形,鼓面上的詩句,磨得只剩下四個字。向傳師與屠夫交涉要此磨刀石。狡猾的屠夫乘機勒索,結果向傳師將所帶錢、趕路所騎的毛驢等都給了屠夫,還答應白作一個月的幫工,才得到石鼓。作滿了一個月的幫工,向傳師已身無分文,無法運走石鼓。為擺脫困境,他靈機一動,假託是鳳翔知府的朋友,請人送去此信。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鳳翔知府得信,果然非常高興,派人接向傳師和石鼓到鳳翔。為感謝向傳師找到遺失多年的石鼓,在向返回汴京(今開封)時,鳳翔知府特贈他一-套石鼓文拓本。北宋大觀年間(1107-1110),徽宗令將石鼓遷都城汴京,其時石鼓可以識別的字為四百三十二個,為減緩石鼓文字的漫漶,徽宗命以黃金填文。“靖康之變”時,石鼓被金人運到燕京,有人剔去石鼓文所填黃金,後復丟棄。直到元大德年間(1297--1307),石鼓才被國子教授虞集在淤泥中訪得,遷國子監大成門內。自元至民國初,石鼓藏國子監。北平故宮博物院成立,石鼓人藏其中。抗戰前,石鼓隨故宮文物南遷,抗戰勝利後運回北京。

刻於秦朝,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石鼓,有何史料價值?

現藏故宮博物院,但只剩下三百十字。值得--提的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宗命仿製十面石鼓,置北京孔廟大成門兩側,供人觀覽,稱為乾隆石鼓。至於秦石鼓上最初究竟有多少文字,沒有統一說法,有人估計原來約有六百餘字,有人估計有七百餘字,存世最早的北宋拓.本上已不滿五百字。在傳世的石鼓拓本中,明代安桂坡十鼓齋所藏的先鋒本、中權本、後勁本為最嘉。石鼓文筆意凝重,方整均勻,頗受後人推崇,千金難得一冊拓本。

我是“我是一顆小小草11”,執筆走天涯,與大家一起分享、瞭解中國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