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臨場思考能力”為你插上靈活、創意的翅膀

有位名人說,在任何系統中,最靈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響大局的部分,最靈活的人往往是有能力的人,靈活是適應是接受,靈活是自信的表現。

我們都渴望在生活中頭腦靈活,像水一樣隨機應變、應物自如。

“臨場思考能力”為你插上靈活、創意的翅膀

但在某些場合處事你或許總感覺自己有些木訥,不夠靈活。或是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常常不知所措、應變失常,事後又感到非常懊悔。仔細分析,你會發現,種種令人窘迫的場景並不是自己不能應對。而是在那種情形下,我們失去了基本的思考判斷力。很多問題,只要我們發揮正常水平稍加觀察、思考便可看出端倪,完全能以靈活、得體的方式應對。

那到底是什麼因素阻礙了我們隨機應變駕馭環境呢?回想一下自己在平時熟悉的環境和某種突發場景中的不同思想狀態,你會發現,在突發場景中我們的思維處於半停止狀態,更多的是在使用潛意識中的固化程序來處理事情。因為這樣快,但帶來的問題是——缺乏靈活性,我們沒有時間觀察、思考。如果潛意識不夠出色,你會對一些很明顯的事物都視而不見,常常忽略很多有價值的東西,這是導致我們無法做到真正靈活應變的重要原因。

“臨場思考能力”為你插上靈活、創意的翅膀

在生活中,你會發現有這樣兩種人。一種人注重計劃,他們在事前會仔細規劃,考慮每一步做什麼,遇到什麼情況要如何應對。而另一種人,則只作簡單的規劃,他們更擅長根據現場的情形靈活應對。第一種人由於更看重事前規劃,做事時按部就班,表面上速度很快、效率高,其實讓人感覺很死板。他們不善於根據形勢靈活調整計劃,無法應對多變的現實。第二種人,身上透著"街頭智慧",他們相當靈活,不會被任何突發場景束縛。在突發事件面前,他們會很沉著,有時看似反應不那麼快,但他們是真正在用思想解決問題的人。

兩種人都很可貴,但我們更希望擁有第二種人所具有的特質,我暫且將其稱為"臨場思考能力"。這種能力能讓你真正進入環境,融入環境,與環境靈活互動,通過觀察、思考來解決問題。舉個例子,人與人交流應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但你會發現,有些人並不是這樣。他們不太在意別人說什麼,不是根據別人所說的內容、說話的表情,來調整自己說話的內容和方式。他們更關注自己,只想將自己預先的想法向外傾倒出來。這種人就不具有"臨場思考能力"。真正具有"臨場思考能力"的人喜歡面對一個多變的場景。他們會從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思考,靈活應對,向環境輸出具有創意的回應。他們更能看清並把握事物的真相。

“臨場思考能力”為你插上靈活、創意的翅膀

歷史上有很多典故都證明了那些不具備"臨場思考能力",不懂得靈活應變的人,最終將遭受失敗。戰國時期,趙國有個叫趙括的人,他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這就是"紙上談兵"的典故。與此類似的還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馬謖也是因為紙上談兵不懂靈活變通,致使蜀國失了街亭,自己丟了性命。

“臨場思考能力”為你插上靈活、創意的翅膀

戰場上瞬息萬變,我們尤其要具備這種"臨場思考能力",才能夠綜合分析各種情況,審時度勢,作出正確決策。在現實工作、生活中,雖然沒戰場上激烈的生死存亡對抗。但我們也會遇到緊急或重要的場景需要面對。如果我們置身其中缺乏現場感,不能從容地進行"臨場思考",並與環境和態勢積極互動,我們就很容易陷入被動,出現前面提到的"木訥"、"不知所措"、"應變失常"、"懊悔"的情況。"臨場思考能力"讓我們變得更靈活。

經歷過很多事,我們的頭腦中存儲了大量做事的經驗、習慣。但這些都是過去的東西,是歷史資料。面對鮮活的人和事和不同的場景時,一切固有的東西都不一定適用,有時還會成為障礙。我們需要啟動大腦進行"臨場思考",靈活應對。從實際出發,探尋事物真相,發現新規律,適應新情況,在與環境的積極互動中,創造新體驗。只有這樣,生命才能插上靈活、創意的翅膀,擁有駕馭環境、創造嶄新世界的無窮力量。

“臨場思考能力”為你插上靈活、創意的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