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就像魚不知道水為何物一樣,人類長久生活在微觀世界組成的宏觀世界裡,但是卻並不知道那些微小世界裡的圖景

但是,那些細小的生物和構造,卻好比深淵裡的神秘怪物,時不時地在“低吼”。冥冥之中,它們在召喚著我們,最終大師們通過一臺臺設備,發現了它們!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羅伯特·胡克顯微鏡

可能是因為被跳蚤咬了,突發奇想的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1635-1703)找到了這個“小傢伙”,然後硬塞入一款由他發明的顯微鏡。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胡克發明的顯微鏡

結果畫出了一張堪稱經典的跳蚤肖像。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羅伯特·胡克畫的跳蚤像

其實,這架顯微鏡的模仿樣式來自於伽利略顯微鏡。下圖就是伽利略發明的顯微鏡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伽利略發明的顯微鏡

世界上最早系統記載昆蟲細微結構的記錄,就是來源於伽利略的手稿。所以,伽利略也被很多人認為是顯微鏡之父。

其實該顯微鏡的構造,基本上繼承了伽利略在天文望遠鏡上的影子。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伽利略發明的天文望遠鏡

而該望遠鏡也真是伽利略真正收穫科學地位的堅實基礎。而羅伯特·胡克,只不過是將其進行了改良,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胡克的顯微鏡構造

原理:胡克在進行觀察時,需要在放置油燈的地方,點燃油燈。然後光線由一個裝滿水的球狀水壺,進行聚焦,然後照射至樣品放置處,最由類似“望遠鏡”的複式光鏡結構,進行觀察。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羅伯特·胡克其人

羅伯特·胡克畢業於早年的牛津大學,也是英國皇家學會的創始人之一。在他那個時代,根本就沒有科學一說,有的完全是“娛樂”。當時,貴族們對這些其他的事物很好奇,所以資助了相當一批人前去做相關的探索和調查。

這也是早期很多科學活動的經費來源。胡克於1662年,被任命為英國皇家學會的試驗室主任。他的任務就是每隔一段時間準備幾個試驗,供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們察看、分析、猜想。這個事情羅伯特·胡克做了40年。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羅伯特·胡克

羅伯特·胡克在歷史上的最顯著的貢獻有兩個。一個就是發現了胡克定律,即彈簧的彈力大小與它的被拉長量成正比。其次,就是他發明了複式顯微鏡,並以此觀察了很多“微觀世界”。

當年剛發明顯微鏡的胡克,簡直就好比一個頑皮的孩子。他只要逮到某個東西,他就會把它扔進自己的顯微鏡下。

比如,當他將植物扔進自己的顯微鏡時,他看到了“一個個小房間”。為此他取名cell,也就是細胞的意思。以後,人們對於細胞的稱謂就由此展開。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胡克看到的植物組織中的“小房間”,命名為細胞

當他被蝨子咬了,他就突發奇想,逮到一隻蝨子,也同樣扔進了顯微鏡, 最終看到了下面這種手繪圖。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胡克手繪的蝨子

為此,他寫了一本叫做《Micrographia》的書,翻譯名叫做《顯微志》。這本書是英國皇家學會最為暢銷書之一。裡面涵蓋了很多當年胡克通過光鏡觀察到的細微世界。而這個世界,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是無比神奇的,所以該書在很長時間裡保持暢銷也就情有可原了。

胡克雖然在微生物學界如雷貫耳,但是,在當年他死後卻並沒有什麼名聲。原因可能與牛頓的爭論有關。因為當時的牛頓是儼然成了活著的真理。雖然牛頓的傑出工作彪炳千秋,但是,牛頓其人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性格古怪”。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偏執狂牛頓

牛頓脾氣很大,而且很高傲,他嚴重看不起世間的“凡人”。據說他一輩子未娶,就是因為他覺得“女人”實在是蠢的出奇,不屑於“與之同流合汙”。

而且牛頓小氣也是出了名的。當年萊布尼茨和牛頓爭微積分的發明權,結果導致牛頓的往後的生活中,除了做點研究之外,就是寫一些抨擊萊布尼茨的文章。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而胡克與牛頓的矛盾,直接導致了在他去世之後,名聲一直被打壓著。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荷蘭商人安東尼·列文虎克

安東尼·列文虎克,年幼時只不過是一名雜貨鋪的學徒。但是,在雜貨鋪的隔壁有一家眼鏡店。當年只有十幾歲的列文虎克,第一次看到那些亮晶晶的光鏡時,彷彿丟了神。

憑藉著濃厚的興趣,他孜孜不倦地撲在了打磨光鏡的技術學習上。終於,辛勤付出有了成果,列文虎克當年的光鏡打磨技術遠遠領先於歐洲其他地方。

在當時那種情況下,他居然就能造出放大300倍的光鏡了。而在此之前,人們是連想都不敢想的。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安東尼·列文虎克

顯然,列文虎克並沒有多少關於伽利略等人的光鏡知識。他只是一位學徒,後來成為了一名商人。於是,他製造的顯微鏡,和此前人制造的顯微鏡有一點不同。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列文虎克發明的顯微鏡

稍微不注意的人,還以為這只是塊“鐵板”而已。實際上,這是當時最先進的顯微鏡——列文虎克顯微鏡!

這款設備看起來雖然簡陋,但是,該有的功能都有。

原理:人們要使用它時(下圖),只需將被觀察物放置在靠近光鏡的固定位,旋轉升降架的旋鈕,將樣品固定在合適的位置。最後,通過旋轉對焦旋鈕聚焦,以便清楚的觀察到物體。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列文虎克顯微鏡的結構名稱

當年,列文虎克就是用這款設備,接著燈光,眯著眼一點一點地觀察。最終,他描繪了很多當時人們未能觀察到的“微觀世界”。比如,他重新發現了紅細胞等,使得大眾見識到一個全新的世界。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列文虎克的工作場景

正是他的傑出工作,這位商人科學家,人們才真正開始關注到這些“曾經並不存在”的微觀世界。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科勒與現代光學顯微鏡

雖然列文虎克的顯微鏡“很先進”,他的光鏡放大倍數很可觀,但是,當時的光線照明系統卻很糟糕。透過光鏡觀察事物,是一件辛苦活。不僅光線昏暗,而且總得眯著眼看,讓人抓狂!

直到200多年後,德國科學家奧古斯特·科勒(August Köhler),在前人的基礎上,改進了顯微鏡的照明系統。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奧古斯特·科勒(August Köhler)

比如1914年的一款顯微鏡樣式,我們就已經看到光學顯微鏡的基本構造已經確定下來了。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1914年發明的一款光學顯微鏡

以後雖然光鏡的打磨技術還在不斷精進,但是,最主要的改進主要還是在光鏡的照明系統。最終在1955年在科學家Frits Zernike等人的努力下,最終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光學顯微鏡。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現代光鏡的照明系統的得益於科勒等人的傑出工作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更先進的電子顯微鏡

雖然,相較於幾百年前,人類在光學顯微鏡上的成就已經非常卓著。但是,光學顯微鏡有著它的極限,目前光學顯微鏡的分辨率為0.2μm(微米)。這嚴重限制了我們進一步地去觀察更細微的結構。

於是,從上世紀處,科學家們就在構思如何發展分辨率更高的顯微鏡。終於,人們在光學顯微鏡的基礎上,藉助電子衍射等技術,發明了透視電子顯微鏡技術。該技術將其精度提高1000倍,分辨率達到了2nm(納米)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透視電子顯微鏡發明人:德國科學家厄恩斯特·盧斯卡(Ernst Ruska)

1931年,德國科學家厄恩斯特·盧斯卡(Ernst Ruska)等,發明了透視電子顯微鏡。下圖是1933年的盧斯克等人的電子顯微鏡成品。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Ernst Ruska等人發明的透視電子顯微鏡

該電子顯微鏡之所以叫做“透視”顯微鏡,是因為該電子顯微鏡是藉助電子束穿透樣品後,形成一個影像,再將該影像通過光學顯微鏡放大得到結果。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普通光鏡和電子顯微鏡的放大原理對照圖

原理:在光學顯微鏡中,人們需要依靠一個外來的光源透過樣品,最終將該像經過層層放大,最終得到我們所要的圖像。而在透視電子顯微鏡中,它的光源由電子槍放射的電子束所取代,該電子束在電極處釋放,透過極其薄的樣本,形成影像,最後在光學鏡的幫助下,得到圖像。

電子顯微鏡的光路與光學顯微鏡相仿,可以直接獲得一個樣本的投影。通過改變物鏡的透鏡系統人們可以直接放大物鏡的焦點的像。由此人們可以獲得電子衍射像。

使用這個像可以分析樣本的晶體結構。在這種電子顯微鏡中,圖像細節的對比度是由樣品的原子對電子束的散射形成的。由於電子需要穿過樣本,因此樣本必須非常薄。組成樣本的原子的原子量、加速電子的電壓和所希望獲得的分辨率決定樣本的厚度。樣本的厚度可以從數納米到數微米不等。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透視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胞構造

原子量越高、電壓越低,樣本就必須越薄。樣品較薄或密度較低的部分,電子束散射較少,這樣就有較多的電子通過物鏡光欄,參與成像,在圖像中顯得較亮。

反之,樣品中較厚或較密的部分,在圖像中則顯得較暗。如果樣品太厚或過密,則像的對比度就會惡化,甚至會因吸收電子束的能量而被損傷或破壞。

透射電鏡的分辨率為納米級別,放大倍數為幾萬~幾十萬倍。由於電子易散射或被物體吸收,故穿透力低,必須製備更薄的超薄切片(通常為50~100nm)。

雖然,現在已經有更加先進的電子顯微鏡,但是,厄恩斯特·盧斯卡的工作毋庸置疑!於是,盧斯卡獲得了198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總結

一路走來,每臺設備都承載著人類對“全新的“”微觀“的世界,充滿著好奇和探知。從伽利略時代開始,到現代第一臺電子顯微鏡誕生,這個過程具有隻有區區的幾百年時光。

這是一個科技大發展的時代,每一種重大科學技術的發展和誕生,都是人類開啟“新門窗”的新紀元!我們要致敬那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同時,一往無前地奔向新的探索之中!

微觀的世界在低鳴:顯微鏡是怎樣從“簡陋”變成“高大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