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古代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古人的處世之道,學習了

古代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古人的處世之道,學習了

歷經千年風雨,多少樓臺淹沒在廢墟之中,可唯獨文化在不斷凝練、發展,在過去的歷史進程之中,老祖宗也是給咱們留下了許多文化財富。其中俗語、民諺雖比不了詩詞歌賦,但因其親民的特性,廣受老百姓喜愛推崇,傳承至今,仍然歷久彌新,讓人受益匪淺。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老祖宗的處世之道,值得一學。

“學會閉嘴,是人生最高的修行”,佛家修行中有閉口禪一說,“閉口深藏舌”告誡人們:學會閉嘴,適當的閉口不言可以幫助我們避免很多麻煩。老話說“禍從口出”並非虛言,一般情況下,因為說話而得罪人得分為兩種情況。

古代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古人的處世之道,學習了

一,純粹的嘴賤。所謂“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二月寒”,語言的力量是無止境的,可以讓人重獲生的希望,也可以讓人墮入地獄般的絕望。

或許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就可以讓一位自尊心強的人陷入抑鬱之中。近年來,我國抑鬱症患者人數越來越多,究其原因還是因為當代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在求學,求名,求利的路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奔向那些可以看得見的康莊大道,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今不僅試用高考這一道人生大關上。很多人去爭搶一個目標,為了打壓對手,各種方法層出不窮。

當然也有自我排斥的,比如一些自卑的人,你的一句嘲諷,就讓會讓其在意很多時日。

古代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古人的處世之道,學習了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一個文文靜靜的男孩子,在家裡孝順父母,對待自己的妹妹也是格外寵愛,在考了一個名牌大學之後,其父親倍感驕傲,但卻沒想到在考研的時候卻總是分差一線,兩次不行,第三次依然沒能考上。考研結束之後,恰巧大學同學舉辦同學聚會,男生出門之前還跟妹妹笑著告別,結果第二天妹妹發現哥哥沒有起床,將哥哥的門打開之後,發現哥哥已經在屋內割腕自殺了。生命就是這麼脆弱,脆弱到語言都可以殺死人的地步。

第二種,不擅長說話。這個時候那麼不妨嘗試閉嘴試試看,多聽,多想,多記,多觀察別人的言行,爭取自己言語無措,能夠照顧到方方面面他人的感受,不會因為自己的無心之言造成彌天大禍,這或許就是解決語言能力障礙的一個絕佳的“暫時性”辦法,您覺得呢?

古代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古人的處世之道,學習了

再來看“安身處處牢”,在介紹這句話之前,咱們來說一個歷史故事;大學士方孝孺是一代文豪,朝廷上到公卿將相,下至黎民百姓可謂是眾人景仰。燕王朱棣讓他寫一封登基詔書,可大學士方孝孺好歹也是經過多少年儒家思想薰陶的大儒。

於是他大罵朱棣是亂塵賊子,不給已登基的皇帝一點臉面,最後結果如何,可想而知。方孝孺寒窗苦讀十幾年步入官場,平步青雲,還沒有來到人生的巔峰便落了個被滅十族的下場。

歷史上說其剛正不阿,就事論事而言,他的一句話便導致了其全家上下被牽連的900多人自此走向了斷頭路,只說此事,那些900多人真的會與榮俱焉嗎?

古代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古人的處世之道,學習了

顯然不會如此。其中更有許多沒來得及看看這個世界的孩子,從人權角度來說,大學士方孝孺是不是寧可成全小我也不願保護大我呢?

最後,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就介紹到這裡,一個人的說話能力決定了一個人風水如何,而職場上那些工作能力強的恰恰都很會做人,很會說話。在機遇面前,很多人可能會因為一句話而錯失良機,因此學會說話很重要。如果恰巧在語言表達能力方面,自己確實有些糟心,那不如閉嘴不言,少說話,多做事,照樣可以博得他人好感,大家怎麼認為呢?

古代俗語:閉口深藏舌,安身處處牢,古人的處世之道,學習了

俗語可信,卻也不可全信,這就是一種傳統文化。中華文明擁有數千年曆史,一些規矩和文化並不見得適合現代。所謂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說的就是如此。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將俗語當作迷信,只是在聽到這些話的時候,多一些思考。

參考文獻:溫端政主編《漢語工具書大系:中國俗語大辭典(新1版)》、溫端政主編《俗語10000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