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滄浪之水》讀書隨筆:活著,是為了那點滋味

《滄浪之水》讀書隨筆:活著,是為了那點滋味

書,還沒有看完,但自己有點迫不及待,因為我在這本書中找到了自己之前所提問題的答案了,而且一次性的解決了兩個疑惑。“妄談生死”這個問題的本源是追尋活著的意義,這本書裡有句話說的話:活著是一種真實,也是一種價值,人生在世的一萬多天,而作為庸人的我們,活著是為了那些滋味,“滋味”二字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對生死的疑問,讓自己更有勇氣走下去。而餘秋雨先生在他《借我一生》中最後所痛心疾首的問題也在這裡得到了解答,書中劉躍進的顛覆解答了:在兩千多年農業經濟的背景下,在孔子儒家思想薰陶下成長的知識分子,面對工業革命帶來的物質挑戰,失敗的幾乎是摧枯拉朽,他們無法再置身事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需要先去保證自己應有的物質需求,從而把自己陷入到了一個逼不得已的死循環,漸漸的忘卻了自己的初心,從而成為餘秋雨先生所描述的,這是客觀存在的,也並不是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這就又回到了我的第一個問題,活著,是活一點滋味。

倒過頭來,說這本書,我覺著出版商的編輯在封面上說的那句話太對了:看這本書,既是看池大為這個人,又像是自己在體驗真實。對呀,書中主人公所經歷的不都是大部分人在摸爬滾打中所遇到的事情,作者很流暢的通過敘事的方式把故事鋪展開來,前半段讓人看著心如刀絞,池大為一直堅持自己的本心導致一路碰壁,經歷了種種的磨難最終向現實妥協,實現了一鳴驚人,故事的細節不再贅述。

在這裡說兩個人物,丁小槐,主人公所不屑的人,在書中醜態百出,但我想造成丁小槐的有多種因素,一是他的出生環境和見識導致了他的格局不大,甚至有嚴重的小農思想,二是他的學歷和見聞,甚至是他的思維廣度侷限了他,導致他做事情的高度有點“矮”,三是就像書中所說的,是現實中需要這種人,而且需要很多這樣的人。姑且不論這種人的好壞,我們要做的應該就是學習一下“馬廳長”。

馬廳長這個人物,其實主人公最終也成為了“馬廳長”,馬廳長沒有錯,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好官,他可能經歷了池大為曾經經歷的所有事情,所有事情他都明白,但他要遵守圈子裡的規則和秩序,所以有些話不能說,有些事必須做,雖然很大程度上得不到理解,但這或許就是一種代價,也是一種標誌,標誌著他有資格坐在當前的位子上,符合實際情況,且能有效地開展工作。書中一個細節讓我印象深刻,馬廳長剛剛裝完心臟起搏器幾天就重新回到工作崗位,他不累嗎?他不想休息嗎?是的,這也是圈子裡的規則造成的正面影響,而且造成的影響絕大部分是正面的,所以我們應該積極的看待這些事情,把自己身上不合時宜的稜角去掉,成為一個“成熟”穩重的人,做一個有“自己”的善良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