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山西洞洪大槐樹移民是怎麼回事?

手機用戶59239030639


洪洞大槐樹移民又稱明初大移民,這次移民是中國歷史上,官方組織的最大一次移民活動。據史料分析,這次移民的數量超過了百萬人口,而且移民的安置地區也遍及了山東、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江蘇等各個地區。



移民原因

元朝末年,蒙古貴族、封建地主和某些特殊的寺院對百姓的壓迫無以復加,他們大肆兼併土地,殘酷剝削壓榨廣大的勞苦百姓。據記載,僅蒙古安西王非法侵佔的土地就達到了30萬頃,大護國仁王寺、大承天護聖寺等寺院佔據的良田也都在10萬頃以上。

土地兼併導致無數的百姓破產,他們被迫賣身成為驅口(元朝特殊產物,基本等同於奴隸)。

面對元朝殘暴的統治,逼上絕境的百姓紛紛揭竿而起。尤其是中原一帶,僅至正元年就爆發了上百次起義。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劉福通在潁州起義。這一次徹底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郭子興、張士誠、朱元璋等人紛紛響應。其後十幾年的時間,農民軍與元朝軍隊在兩淮、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展開拉鋸戰。

為了維護腐朽的統治,元朝統治者、地主武裝竟然殘忍的下令屠城;

脫脫破徐州,遂屠其城——《元史·脫脫傳》劉起租守順德,糧絕劫民財、掠牛馬、民強壯者令充軍,弱者殺而食之——《元史·順帝本紀》

除了劫財屠城之外,元朝末年的天災也是接連不斷。大家翻開《元史·順帝本紀》可以發現,元順帝當政時期,基本上每年都會有旱災、水災、蝗災。災情嚴重時,就連京師都會出現“人相食”的慘狀。



洪洞(tong)移民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河南、山東、蘇北、皖北百姓損失達到了80%,名城揚州由於兵禍、天災,更是僅剩十八戶人家。

與中原地區的殘破相對應的是山西。當時的山西受戰火波及很小,而且山西地區也沒有遭遇很大的災情。於是為了恢復生產,鞏固大明江山,朱元璋醞釀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移民活動。

這次移民從洪武初年開始,最初的目的地是安徽。比如洪武六年和九年,朱元璋分兩次從山西移民到了安徽鳳陽墾荒,也就是朱元璋的老家。

但在移民的過程中有一個問題,很多人不願意背井離鄉,對移民表現出了強烈的抗拒心裡,這讓朱元璋想費勁了心思,大體上採取了三個辦法,即鼓勵、欺騙、強迫。



最初朱元璋採取鼓勵政策,只要大家向中原移民,都會有所獎勵。比如曾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袁公正,他主動帶領族人由山西洪洞移民到了山東,朱元璋很高興,直接升官三級,還賞賜了一塊玉碑。

很快,獎勵政策不起作用了,於是朱元璋開始了誆騙。比如在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從山西招募了2.4萬戶百姓從軍,結果這些人被安排到了中原一帶後立刻復員,成為了百姓,並且在當地墾荒。

欺騙也不行的時候,朱元璋採用了強迫的行為,給山西各府縣配給名額,規定當地官員招募一定數量的人移民。比如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下令山西澤州、潞州等地招募田少或者無田的百姓遷往河北和山東地區。

在這一過程中,很多人都是被迫從山西各地遷往中原一帶。其中洪洞縣因為一棵千年的大槐樹而讓過往移民牢記,人們可能來自於四面八方,但卻深深的記住了這顆樹,從此大槐樹成為了明初大移民時影響力最大的標誌物。



朱元璋去世後,由於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四年的戰爭再次讓中原地區慘遭蹂躪。朱棣登基後,為了增加中原地區的人口,延續了朱元璋的政策,繼續由山西向中原移民。直到永樂末年才終止了這一移民活動。

若問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

相傳,小腳趾的指甲蓋是兩瓣的人都是山西移民的後代,不知大家是不是?


我是越關


元末戰亂,中原沃土直殺得血流漂杵,大戰之後必有大疫,人口銳減十之八九,更加之永樂靖難四年的戰火摧殘,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山東,河南,河北成了人間地獄,而左依太行,右有黃河,呂梁之塞的山西時成樂園,加之難民湧入,人口驟增,明廷為開墾中原增加稅賦,制定了從山西移民到中原的國策,其移民治所就在平陽府(今臨汾),移民場地設在洪洞廣濟寺,廣濟寺有棵大槐樹,當暮鴉回巢時分,移民上路,依依不捨離開家鄉,一步一回頭,家鄉在那一刻,唯剩下一棵大槐樹,定格在移民子子孫孫永世的記憶中,口口相傳,生生不息,”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鴣窩”,老鴰不是吉祥的鳥,今天洪洞人按照作家李存葆的考證,全球華人傳唱了五百年的歌謠易了一字而成老鸛窩,意思雖好但不少移民可能並不認同,當我拿回來一堆大槐樹照片,鄉親們道,去老鴰窩了?我只好說現在改做老鸛窩。又問,五百年都這麼叫,怕你去的兩個地方吧?我只有苦笑,山西人民心是好心,只怕為各地移民不理解,詞改一字,無人見得,移民後裔不是李存葆。


魂舞大漠


你的問題問的很好:”山西洞洪大槐樹移民是怎麼回事?“,


實際上,你可能問的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是怎麼回事?“


喏,很簡單的信息傳播,就出現偏差了。




根據學術界的觀點:

1.明初山西大量往外移民是事實


2.並沒有證據山西人移民都是從洪洞縣大槐樹出去的。


3,洪洞大槐樹移民問題以民國初年洪洞士紳景大啟、劉子林等創修遺址和編撰志書為發端。但這個歷史事件”不見諸史, 惟詳於譜牒“,特別是新修族譜,並且是在不斷擴大的,一些族譜開始並不是說自己來自大槐樹,後來也改成了這個,很可惜,這些說法幾乎全部不可考,也就是說說法大都很模糊,沒有可以考據的證據。而離移民時間很近的時間點上,並沒有發現大槐樹傳說的蹤跡


4.人的記憶本來就是不穩定的。集體記憶更是如此。古代資訊不便,普通大眾受教育水平也不高。一來二去歷史記憶發生變化也並不稀奇。


5,在很多問題上,學術界其實早就討論過不少了。他們瞭解的文獻和解釋的思路上,不是外面的業餘人士可以比的,外界對實際情況缺乏瞭解。


戰時燈火


山西洪洞大槐樹移民事件,是發生在明朝初年,從洪洞縣向全國各地進行的大移民。

這次大移民是官方組織的,而移民的政策極其的苛刻,幾乎每一戶人家,都有向外移民的人。

移民的策略具體是這樣實施的,三口之家留其一,六口之家留其二,依次類推。

古代的時候,每一戶人家都有很多孩子,所以說洪洞縣的大部分人,每家每戶都有向外移民。

那麼明朝初年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官方會組織這樣的移民呢?

原來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國家尤其是中原一帶,發生了自然災害,緊接著就是一場瘟疫,讓大量的人,在這場瘟疫之中,失去了生命。

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四省尤其嚴重,昔日最繁華的這一地區,幾乎成了無人區,出現了十室九空的場面。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走到這裡考察。當看到這種衰敗的跡象的時候,他就有了要向這些地區移民的心思。

畢竟這裡有良田,有農舍不能繼續荒蕪下去呀。

經過長久的考察,朱元璋發現山西的洪洞縣人口最為稠密,所以,他就選在了從這裡向外遷人口。

那麼外遷人口又和大槐樹有什麼關係呢?

當時從洪洞縣外遷的人員,有一個必經之地,這個必經之地的路旁,就長著一棵大槐樹,據說這顆大槐樹是漢朝的時候種植的。

到明朝的時候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因為這顆大槐樹長的很粗,要七個人才能手拉手的把它給合抱起來。是真真正正的當地的地標性建築,所以,為了方便外遷的人能夠更好的,回到老家探親,所以,就統一記住了這顆大槐樹。

也就是說只要他們回家的時候,見到了這顆大槐樹,就說明已經就要到家了。

後來經過專家推測,當年從大槐樹外遷的人口中,涉及到的姓氏多達八百多個,遍佈中國的全國各地,當然了中原地區的河北,河南,山東和安徽的移民是最多的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今天經常會聽到老人給我們講,其實我們是來自山西大槐樹的原因。

最後,那棵上千年的大槐樹,現在還有嗎?

很遺憾,那棵大槐樹在清朝順治年間的一次大水中,被沖走了。如今的洪洞縣的大槐樹,是用鋼鐵水泥修成的觀賞性的景觀。

所以,它已經不存在了。


漢史趣聞


人,是群居動物,具有群居性和舒適性的特點

群居性就不用多說了,那麼舒適性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一個人呆在一個地方住久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兒女,有了自己的鄰居,有了自己熟悉的環境,輕易是不願意挪動的,因為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得需要好長時間來適用。

那麼什麼情況下,人會進行遷移呢?

一個是發生大的災害,這個災害包括自然災害和人為災害。

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政府強制所謂,你不得不離開。

自然災害很好理解,指得是發生大的火災和大的旱災水災。

這些災害使得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產不出糧食了,人沒有的吃了,就只能到別的地方找食物吃,不去別的地方那我們就只能等死,沒辦法那就走吧。。。。。。

人為災害是啥呢?就是戰爭!

這天天打仗的地方是不能待的,整天炮火連綿,我們最基本的生命安全都保證不了,

天天提心吊膽,出去買個菜,“啪”,一發炮彈落在你身邊,你不害怕那都是假的,

怎麼辦?只能走吧,離開這裡。

那麼政府所為呢?也很好理解。

就是執政者為了讓自己的統治更加牢固,會想方設法的增加對民眾的控制。

比如錢多了,會想辦法把你的錢在吐出來一些,

如果收入少了,想辦法給你增加收入,如果吃不上飯的人太多,那不得鬧事啊。

一個地方入口太少,得想辦法用點優惠政策吸引人過去定居,

一個地方太窮,國家會給你補助政策,給你發點紅包等等。

最終目的就是均衡發展,大眾樂了,執政者也就放心了。

那我們在來看明初山西洞洪大槐樹的移民就很好理解了。

自然因素:就是黃河氾濫成災。

據《元史·王行志》載: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氾濫成災。

至正四年(1344年)黃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處決口,人民遊移45.8萬戶。

燕、趙、齊、魯及蘇北、皖北、一片荒涼。同年五月,濟寧、兗州、汴梁、鄢陵、通許、陳百、臨穎等縣大水害稼、人相食。

至正八年正月黃河決堤濟寧路。

至正23年七月河決東市、壽張,沒城牆、漂屋廬、溺眾生。

至正26年2月黃河北徙,上至東明、曹州、濮陽,下及濟寧皆受其害。濟寧路肥城西黃河氾濫,漂沒民居,百有餘裡,德州、齊河70餘里亦如之。

由於當時黃河、淮河多次決口,使中原之地,淹沒州城、村寨甚多,漂沒民居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

有人要問,為什麼皇上不管啊?

這個時候的皇帝是元順帝,不是他不想管,是他實在是管不了了,自己東躲西藏的好不容易當了皇帝,這個時候各個階層的矛盾很嚴重,官吏貪汙腐敗,農民起義不斷,這皇帝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哪一個朝代的末代皇帝的命運都是如此。

有壓迫就有反抗,農民就要暴動,那就打仗唄。

打仗就得死人,持續17年的元末農民戰爭主戰場在黃河下游、黃淮平原一帶,

戰爭使得山東地區“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樂陵一縣,僅剩 400 餘戶;濰縣之族姓,惟存李、金二姓。

這就是當時作為主戰場的實際狀況。

而山西晉南一帶卻是另一番景象。由於那裡四周都是群山峻嶺,易守難攻。起義軍多次進攻山西,可終因地勢險要而屢攻不下。另一方面,由於地理環境因素,正好那些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而中原一帶的老百姓聽說那裡富庶,並且不打仗,便紛紛往哪裡逃。如此一來,與中原一帶人煙稀少相比,山西自然人口就眾多了。

那麼這個時候,最為皇帝的朱元璋就要發展生產了,先要把吃的問題解決,

中原地區土地是有的,但是沒有勞動力耕作啊,不能土地閒在那裡吧,

怎麼辦呢?只有遷移人口。

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把農民從狹鄉移到寬鄉,從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廣人稀的地方,至此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延續五十年的遷民活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驟大體有遣返、軍屯、商屯、民屯等幾種,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比例遷移,當然有正當方式,也有連哄帶騙的方式,這個肯定少不了。

那為什麼叫做"洪洞大槐樹“移民呢?

這就和洪洞的地理位置有關係了。

從政史資料記載從山西遷出的人口有很多地方,因為洪洞縣是平陽人口最多的縣份,而且洪洞縣地處交通要道,北通幽燕、東接齊魯、南達秦蜀、西臨河隴,洪洞縣北關的廣濟寺又是唐宋以來的驛站,明朝政府在這裡派人管理此事,也是為了圖個方便。

對咯,我得趕緊回家問問長輩們,自己的祖上是不是從山西遷移過來的,說不定哦!


阿金大哥


“問我老家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從小就一直聽老輩人說的兩句話。

元末,中原地區自然災害頻發,又由於元朝統治者的殘暴統治,農民紛紛不堪忍受暴政而起義。最著名的就是“紅巾軍起義”,朱元璋那時候還是紅巾軍的一個小兵。

那時候中原地區是交戰的主戰場,又由於自然災害,導致十室九空。而山西則很少受到戰亂的影響,所以明初便從山西向山東,河南,河北,安徽北部大移民。

山西洪洞縣大槐樹就是當時最大的一個移民轉運點,人們就口口相傳大槐樹就是咱們的根。

因為故土難離,當時的移民都是被士兵押著綁著去往自己的移民地的,路上想上廁所了怎麼辦?就要叫當兵的來解開手上的繩子,這也就是上廁所叫“解手”的由來。

還有人說,為了防止逃跑,在每個移民腳上的小腳趾甲都用刀被劃了一道,所以現在小腳趾甲分成一大一小兩半的就是當初移民的後代(只是據說)。




予安何時安


“若問家鄉在哪裡,山西洪洞大槐樹。”我們是洪洞縣人,小時候,就聽父輩們這樣說。

我們這一帶,把上廁所叫作解手。“解手”就與山西大移民有關。為了防止逃走,這些移民都被反綁著雙手,由一群官兵押送著。在押送的路上,當有人想上廁所時,便說:“官爺,解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就是現在,這一帶人,仍把上廁所叫作“解手”。

民間傳說與文獻記載是吻合的,明朝大移民從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共十八次。分佈於十八個省,五百個縣,共八百八十一姓。光河南就有一百零六縣。

明朝大移民,官府由於怕同姓同村人在一起聚眾鬧事,有一個規則,就是同姓不能遷移到一個地方。這些被遷移的移民,都是一些,既無權也無錢,既無關係也無勢力的底層貧民。

現在農村,有許多農民在續家譜,但是,一般的通例,上限只止於山西洪洞大槐樹之移民,再往上就不得而知了,故有五百年前是一家之說。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現在的一些人雖有家譜,也不是當時所立,而是好幾代後才立的,比如我的徐姓,也是到六世祖時才立的家譜。這還是比較好的,有的甚至連家譜也沒有,只知道聽父輩說是山西洪洞大槐樹的人。這也說明,這些移民都是社會底層的窮苦農民。他們既無顯赫的家世和高貴的門第值得炫耀,又無文字記載故鄉家世的能力,老來常常思念故鄉,常對子孫們說,“咱是洪洞縣人”,希望後世不忘自己的根。

山西洞洪大槐樹移民的目的,絕不是為了農民,而是為了明王朝自身的利益。

由於連年戰亂,內地千里無人煙,土地荒蕪。而山西基本上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富庶而人口眾多。明王朝之所以大規模地移民,就是為了開發內地,為明王朝創造更多的財富。


天使之翼22143


“問我始祖何處來,山西洞洪大槐樹”。

現在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老人說起過去的事時,總會說自己是“山西大槐樹”下來的。那麼這“山西洞洪大槐樹”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還要從公元1373年說起,從那時起,到後來大槐樹總共發生過10多次大規模移民。大槐樹的移民分佈在我國陝西、河南、河北等地。

為什麼發生大槐樹移民?

元朝末年河南、河北中原之地,以及山東等地,自然災害嚴重。

據《元史》記載,單是元朝末年,大規模旱澇災害,山東19次、河北15次、河南17次,此外江淮地區,也是連年災害。

就在這些地方鬧災時,山西卻是一派祥和之景,山西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再者,元朝末年又是一場天下大亂,每逢戰爭,中原地區必是戰火連天,民不聊生。很多百姓也是為了躲避戰火開始遷移。

後來到了明朝,為了能儘快恢復生產力,官府組織專門負責移民的人,還在山西大槐樹下設了專門的移民負責點。

在中原地區太平以後,很多大槐樹下的移民。又開始陸陸續續回到原來的地區,或者去了別的地方,開始新的生活。

歷史上從朱元璋那裡開始,到後來,山西大槐樹這種斷斷續續、來來回回的移民曾發生過10多次。

現在哪些地方的大槐樹後人最多?

遷到大槐樹下的人,主要是中原地區和山東、陝西這一帶的人。後來在天下太平之後, 在官府的幫助下,他們又開始遷走,畢竟山西資源有限,不可能讓他們全部留下。

大槐樹下的人經過多次遷移,遷出山西,去往雲南、貴州、新疆、四川、陝西的居多。當然還有很多人跟著解放前的“下南洋”,到海外經商去了。今天他們大槐樹後人的足跡,已經遍佈大江南北。

其實今天大槐樹後人最多的省份,應該是陝西省,陝西與山西相鄰,很多人後來就直接去了陝西。比如陝西北部靖邊縣的樊氏、陝北米脂縣的楊家、陝西武功縣的戴家、陝北米脂縣的並家,這些人都是曾經從大槐樹下遷移去的。

大槐樹下的後人,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棵移民神樹。


斯幽說歷史


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山西洪洞大槐樹,或許從老一輩那裡聽說,自己的祖先正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遷移過來的。


洪洞大槐樹位於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不遠,根據各種史料來看,確實都存在著明代初年從山西洪洞縣向外移民的記載。中國北方很多的族譜,墓碑,祠堂碑文等等也可以證實明代初年山西移民的歷史。

明朝初年的洪武,永樂年間官方組織的移民活動確實可以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持續最長的移民活動。


之所以移民,主要是因為這裡人多,而其他地方人少。

元朝末年,由於連年的戰爭,山東,河南,河北,陝西,安徽一帶,人口銳減,但是稍微在西邊的山西卻沒有受到什麼影響。有統計顯示,在明代洪武初年,山西人口接近400萬。


今天山西臨汾一帶是當時整個山西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而洪洞縣又是臨汾地區,人口最多的縣。


由於其他地方人太少了,所以為了加快其他地方的發展,新建的大明王朝選擇了從山西洪洞一帶向外移民。

有數據顯示,從明代朱元璋登上帝位的洪武元年開始,一直到永樂十五年,不到50年的時間裡,官方就曾經組織過18次大規模的移民,而移民所到之處包括了大半個中國,其中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都是接收移民的主要省份,這並不是全部,在陝西,甘肅,寧夏,雲南,四川,貴州,新疆甚至東北三省都有山西移民的身影。


一盤拉條子


在山西省晉南地區洪洞縣城北二華里靠近賈村有個大槐樹處。大槐樹本來不是地名,但現在已被叫成地名了。大槐樹處挺有名,這是山西移民的遺址地。

中國歷史上的大規模移民曾存在自然移民和官制移民兩種形式。自然移民多因天災兵患所造成,是屬逃亡性的大遷徙。官制移民是官方有目的有準備的強制性遷民行為,是為調節軍事政治或經濟諸方面的失衡所需要。大槐樹處遺蹟就是這種官制移民的物證。

元朝末年,兵戈四起。朝野攻伐、拔地屠城,兵患持續十六年。除兵患以外,水旱災害以及蝗災和瘟疫亦經年不斷。天災加人禍,致使中原地區 “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河南、河北、山東、江蘇等地到處 “人力不至,久致荒蕪”,“積骸成丘,居民鮮少”。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各地方政府官吏紛紛向中央政策奏報當地破敗景況。勞力不足,大片土地荒蕪,財政無以支持,直接危及了明王朝的統治。明政府遂採納了戶部等部門和官僚的建議,做出了移民屯田的長遠決策。於是從洪武三年便開始了一場時跨半個世紀的大規模的官制移民。

當初,中原各省天無寧日地無寧日,而山西卻很少遭受兵患和天災波及,境內大部分地方風調雨順,人丁興旺。尤其是晉南平原上,居民叢雜,仰事俯育,一片和平富庶景象。這樣,山西便成了向外省輸送移民的供給地。山西移民雖不是專遷洪洞人,但洪洞地處交通要道,在晉南又居人口稠密縣,便使洪洞在那次大移民中的地位醒目起來。明初時候,洪洞城北有個寺院叫廣濟寺。寺內設有驛站,並設有常駐驛吏,接洽全國往來公差。大槐樹就在寺旁。這棵漢植古槐,樹身數圍,蔭匝數畝之闊。古驛道就從樹下通過。汾河灘上的野禽老鸛經年構巢於樹冠之上,到了秋冬葉落之際,老鸛窩掛滿樹間枝椏,星羅棋佈,景觀甚為別緻。明初大遷民的年代裡,官府又在大槐樹處設置機構,派駐役員管理移民事務,編排隊伍,發放 “憑照川資”,即通行或用於說明身份的證件和路用銀兩。山西當地居民、世世代代守家在地,不願往別處遷徙。這就更加促進了這種官制移民的強制性。政府更多地採用了招誘和徵派方式。傳說政府曾廣貼告示,說不願移民者需到洪洞大槐樹下集合,並規定集合時限,願移民者可在家中等候。於是人們紛紛趕到大槐樹下。有一回,晉北晉南晉東南三日之內在大槐樹周圍集中了十幾萬人。這十幾萬人突然被武裝軍隊管制起來,被告知大明皇帝有令,凡到大槐樹下集中者一律遷走。之後強行被登記,強行發給憑照,踏上不知何時能返的移民之路。

據《明實錄》記載,移民活動多在晚秋時節進行。此時百草凋蔽,大槐樹也葉落幾盡,唯餘滿眼的老鸛窩 。大槐樹下,每當官差下令啟程,這些祖先移民們無不淚橫滿面、緩

緩而行。三步一駐足,五步一回首地尋望家鄉故里,越走越遠,越走越難再見家鄉景象,最後只能看到大槐樹上的老鸛窩,留在身中的也是棲息在樹間的老鸛在深秋時節無奈的悲鳴。於是,大槐樹上的老鸛窩就成了最後記憶在移民祖先們腦中唯一的家鄉標誌。“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居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鸛窩”。

在後來的幾百年中,這幾句民謠就在從大槐樹那裡出發移居到全國各地的山西居民的後裔中產生和續代相傳。如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安徽這些地方,這幾句民謠仍舊生機勃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