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6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齊射"研究:淺議步槍設計戰術思想的重要性

2019年,美國國防部正式下發了新一代步兵武器的招標書,新的步槍子彈口徑要求為6.8毫米,按照美國米勒將軍在美國陸軍協會上的宣稱,新一代的6.8毫米彈藥將大大增強美國陸軍戰鬥班組的綜合作戰效能,以及在面對使用7.62毫米口徑彈藥的敵人時的打擊能力。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

左為6.8mm口徑,右為現役北約5.56mm口徑子彈

此言一出,國內軍迷們議論紛紛,關於我國國產步槍是否需要跟進的言論不絕於耳。而恰在去年的國慶大閱兵後不久,閱兵中公開曝光的國產新步槍的口徑被確認仍為5.8毫米。因此有人悲觀地預言,美軍此舉將對我軍帶來革命性的領先。

然而極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實早在100年前,我軍的開國元勳劉伯承元帥就曾預言小口徑子彈將是未來各國陸軍步槍口徑的主流,而拒絕承認此結論的美軍直到大約30年後,一項號稱"齊射"的專題研究才證實了劉伯承預言的準確性,並率先開創了西方國家小口徑子彈的先河。這是怎麼回事,又對今天我國步槍的發展有何啟示呢?

曾經世界各國陸軍的世紀難題——遠射程or近射程?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各國陸軍對步槍性能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遠射程。這時期的步槍子彈要求大口徑、大威力,能在更遠的距離殺傷敵人。甚至直到50年代初,北約國家在解決彈藥通用化時,美國仍堅持步槍的射程不低於1000米。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

圖:步槍追求遠射程應該能追述到燧發槍"排隊槍斃"時代,這時期更遠的射程確實很重要。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劉伯承在蘇聯東方大學學習時,便創造性地提出過對步槍設計的戰術思想。劉伯承認為,步槍過於追求遠射程必然帶來重量大、後坐力高、攜帶不便等一系列弊端,他認為:步槍是一種近戰武器,只要能在二百米內射擊準確,越輕、越靈巧越好。

抗戰爆發後,劉伯承的思想變成了現實。八路軍黃崖洞兵工廠在劉伯承的思想指導下,根據毛主席指出的游擊戰、運動戰的特點,於1940年8月1日由軍工部一所劉貴福副所長試製成功"八一式"馬步槍。"八一式"馬步槍口徑是7.9毫米,重量3.36公斤,體積小,形似馬槍,結構簡單,易於生產、維護。八一式馬步槍由軍工部各槍廠統一生產,是抗戰期間八路軍產量最多的一種制式步槍,受到了彭德懷副總司令、左權副參謀長的讚賞及八路軍總部的嘉獎。它最突出的特點是槍上可自動展開又能固定的三稜刺刀。刺殺時容易拔出,按動鍵鈕一甩就可迅速自行固定,這樣對爭取時間、爭取勝利至關重要。

八一式馬步槍的誕生,體現了劉伯承步槍設計戰術思想的創新。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

八一式馬步槍

1943年,劉福貴在吸取東北軍閥步槍的特點後,又自主研製了更小口徑的、

6.5毫米口徑新步槍,並送交延安、膠東八路軍試用,受到廣泛好評。

二戰後美軍"齊射"專題研究:結論與劉伯承一致


步槍到底應該打多遠?二戰後的1952年,美國啟動了一項名為"齊射"(SALVO)的專題研究。通過對兩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作戰記錄、軍隊值班日誌和戰史等資料的詳細研究和統計,得出了步槍累計使用頻度圖,該圖表明:在以往的歷次戰爭中,步槍的實際作戰距離往往在300m以內,很少有超過400m的情況;人/步槍系統視力瞄準射擊最有效的範圍大致為4一165m,只有在罕見的作戰條件下士兵才能看清366 m 以外的目標。基於這些研究成果,加之M14 步槍在越南戰場上的蹩腳使用,美軍改變了堅持步槍1 000m有效射程的觀念,率先以M193式5.56毫米小口徑槍彈取代了7.62毫米N AT O彈,從而拉開了小口徑步槍發展裝備的帷幕。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

圖:"齊射"研究得出的目標出現率曲線圖,可看出距離越遠步槍命中概率越低


美軍"齊射"專題研究得出結論:

一、400米外步槍的命中率將大幅下降,在實戰中已無實際意義。此距離應由榴彈、射手步槍甚至狙擊步槍負責。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

圖:二戰末期德軍的stg44突擊步槍和美軍的"齊射"結論不謀而合:已不追求400米外的殺傷效果。


二、即使在400米內,士兵從發現目標到擊發只有幾秒的時間,精確瞄準的可能性不大,不如提高步槍的發射頻率,SALVO發現如果一種武器能連發射擊將4、5發子彈散佈在20英寸(0.5米)見方的範圍內,那麼它的命中率將是現有半自動武器的兩倍。這也是這項研究被命名為"齊射"的原因。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

齊射命中率高的示意圖

三、既然不再追求遠射程,子彈的口徑應更小,重量更輕,步槍的尺寸也應相應的變小,以增強可攜帶彈藥的數量和戰場上的靈活性。

從八路軍自研的步槍到

1956年"齊射"(SALVO)試驗中的各種彈藥

結論與啟示


美軍於上世紀50年代的"齊射"專題研究得出的結論與30年前劉伯承元帥的預言完全一致。自此,美軍開始了5.56毫米小口徑子彈的研發並把全世界帶上了一條不歸路:自北約國家全部統一為5.56毫米口徑子彈後,蘇聯於AK74步槍開始裝備了5.45毫米口徑子彈,而我國於95槍族開始裝備5.8毫米口徑子彈。

以上歷史經驗至今還有重要的意義:發展步槍彈藥的新型口徑,不能永遠跟在別人屁股後面亦步亦趨,邯鄲學步,否則有可能被帶偏。相反,應先有正確的、前瞻性的戰術指導思想,並在此戰術指導思想引領下開發適合自己國情、軍情的彈藥以及相應的步槍。只要認識明確,決策正確,一定能有豐碩的成果。

(完)



參考文獻:

王裕安《國外輕武器更新換代的幾個特點》載於《輕兵器》1984年第2期第3頁。

朵英賢《輕武器不輕》載於《輕兵器》2002年第1期

半自動步槍編寫組編《半自動步槍》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70年3月第1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