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聽說土豆種植中有一種“免耕蓋稻草”的栽培法,能詳細介紹一下嗎?

清影說農


“免耕蓋稻草”是秋播土豆種植的一項輕簡化的栽培技術。在中稻收穫後,稻田不用翻耕犁耙,直接開溝成廂,將薯種擺放在廂面上,並用稻草全程覆蓋,配合適當的施肥與管理措施,直到收穫,整個操作過程和效果被形象地概括為“擺一擺、蓋一蓋、揀一揀、千把塊”,其核心技術是選準對路品種和嚴格掌握適宜的播種期,具體栽培措施如下。

選用良種

正確選用品種是決定該技術成敗的關鍵,宜選用結薯早、膨大快、休眼期短、抗病性強的脫毒早熟或者極早熟、市場適銷對路的土豆品種,從出苗到成熟60天左右的為最佳,同時種薯以25 -30g大小為宜, 儘量整薯播種、減少種薯切塊,防止高溫爛種。

催芽煉芽

秋土豆播前打破休眠,做好催芽煉芽工作。種薯帶芽下田可以縮短大田時間、保證早出苗出全苗,為高產穩產奠定基礎。

最好讓其自然打破休眠期,如果是異地調種或山區調種,提前1.5個月即7月中旬調到播種地,薄攤在室內通風較溼潤的地方,上蓋一薄層稻草遮光保溼,讓其自然發芽,待芽長到25px左右時,揀出放在室內散光處煉芽形成綠色短壯芽。若8月中下旬種薯還未自然打破休眠或是從高山購進的種薯,則需人為催芽煉芽。

人為催芽煉芽方法是:在室內陰涼通風處用乾淨中等粗的溼潤河沙,用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噴後上下翻動拌勻,做成約75px厚的沙床,然後芽眼朝上擺上種薯,擺一層種薯,蓋一層沙,如此2-3層,最上面沙層需有75px厚,並保持沙床溼潤。如表層河沙發幹,可噴少量清水,至5-7天輕輕扒開河沙檢查,將長有25px左右芽子的種薯揀出,攤放在室內散光處綠化煉芽,注意不要折斷芽子,還未出芽或剛出芽的可繼續育芽。

播種時應選擇晴天在上午10點以前,下午4點以後為宜,切忌在高溫時播種和暴曬種薯。

開溝理田

中稻要保證在8月底9月初能成熟收穫騰田,所以說中稻品種也要求選用早熟品種。收割時齊泥收割,收割後2米或者2.4米開廂,開好廂溝、圍溝、腰溝,確保能排能灌,開溝的土放在廂面上要做到廂平土碎。播種前2~3天均勻噴霧克無蹤除草劑,並保持好田裡的墒情。

適時播種

適宜的播期也是決定這項技術成敗的關鍵環節之一,適時早播可以保證在國慶節之前出齊苗,為結薯膨大期盈得時間,保證產量。9月上旬為最佳播期,不得早於8月底遲於9月15日。

如果早於8月底播種高溫高溼易引起爛種缺苗多,遲於9月15日播種不能保證10月初完全出苗,在11月中下旬早霜來臨之前塊莖尚未完全膨大,嚴重影響產量。播種時薯芽朝上,薯塊方向與廂面垂直,並稍微用力按一下,以保證種薯與土壤充分接觸。

施足底肥

底肥一定要施足,數量上要夠用一生,並且有機肥與複合肥配合施用。為了保證土豆後期不出現脫肥早衰現象,畝用腐熟廄糞或火土糞1500~2000公斤、45%的複合肥50公斤和硫酸鉀10公斤。有機肥以蓋嚴種薯為宜,複合肥撒在種薯行間,不能直接接觸種薯。

保證密度

由於秋馬鈴薯生育期短、單株產量較低,以密補低、以多取勝是獲得高產的有效途徑,要保證6000株的收穫密度。

這個密度在田間的具體擺法是:採用寬窄行種植,寬行1250px,窄行750px,如果2m開廂,則播4行,株距550px;如果2.4m開廂,則播6行,農民多用這個尺寸,開溝省工。

適度蓋草

稻草為免耕土豆的最佳覆蓋物,數量上按3畝田的稻草蓋1畝土豆準備,約1500公斤。蓋法上要均勻,厚度以壓實後8~250px為宜,切忌厚薄不一,蓋厚了影響出苗,蓋薄了不僅影響產量,綠薯率也會大幅增加影響品質,特別是有些土豆是感光品種則一定要蓋好蓋足稻草。再者是秋土豆還要注意邊播種邊蓋草,防止太陽暴曬種薯。

精心田管

水分管理是田管措施中的主要環節,管水的原則是保持整個生育期田間溼潤,播種後如遇乾旱天氣,應及時澆水將稻草壓實保墒,促進及早出苗。結薯膨大期遇乾旱要及時澆水抗旱,遇陰雨要及時排澇除漬。同時出苗後視苗情畝用3~4公斤尿素兌水或用人糞尿、沼氣液提苗,後期早衰田塊可噴施磷酸二氫鉀。

搞好化調

土豆一進入初蕾期即噴施100~150ppm的多效唑,苗情旺的間隔7天再施1次,以促進生長中心快速轉移到塊莖膨大上。

適時收穫

秋土豆在霜凍來臨之前收穫,收穫時只要不遇到大的凍害可以一直延續到元旦前後上市,那時價格更高效益更好。

“免耕蓋稻草”的土豆栽培技術,就介紹完了。這種方法一是要選擇合適的土豆品種,再一個是在種植的時候嚴格把握好最佳的種植時機。土豆選種育苗可以在水稻臨近收割前提前做,這樣不至於浪費時機,待水稻收割後能馬上投入到土豆的種植中去。


昆鳥三農


免耕蓋稻草?有,的確有這樣一種土豆種植的方法,因為不用耕地而直接播種,省去了耕地的作業程序,人們俗稱 “懶漢種植法” ,這種方法是傳統種植模式的一種創新,具有省時、省力、高產、高效的優點,所以在很多地方都得到了推廣運用。這種土豆種植法的名稱叫“閒田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技術”,由於省去了傳統種植模式中的深耕整地、起壟整畦、蓋膜播種、中耕除草、施肥培土、深鋤挖薯等複雜工序,並且減肥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是一種相對環保、綠色的種植方法,因此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歡迎。

那麼,這種種植方法到底是怎麼進行種植的?可能有些朋友還不太瞭解,那我今天就來普及一下。其實,這種方法不僅適合於土豆,也適合於塊莖作物的紅薯、芋頭等,以及非塊莖作物的其它作物。就是在水稻田收割後,稻田免耕,直接開溝放幹,並起壟做畦,將種薯直播放在地面,然後用稻草覆蓋即了事,有的會在稻草上覆蓋一層薄土,有的甚至沒有蓋土。後期進行適當施肥、管理,直至鮮薯採收,省工省肥、高產高效。下面,我來介紹一下具體的種植技術。



地塊的準備與處理

1、地塊準備:

這種技術的最初,主要就是水稻田的利用,後來種植技術摸索成熟後,人們向水稻田外的空間進行了擴展,一些旱地也在使用此法。咱們還是說最初的稻田種法吧,地塊的選擇,要選擇土壤肥沃疏鬆、透氣排水良好的地塊,土壤酸鹼度呈中性或弱酸性。割稻穀時,稻莊保留15~20釐米的高度。

2、地塊處理:

水稻田一般在水稻快成熟時放幹稻田水,地塊乾硬後收割稻穀,將稻莊留存一定的高度,供種植土豆所用。開溝成畦,畦寬根據稻草長度而定,畦面需全覆蓋。畦溝以排水排盡、種植操作方便為宜。一般畦溝寬30釐米左右,溝深15釐米左右,畦面寬100~150釐米左右。開溝挖起來的土層,應均勻分佈於畦面,將畦面整理成弓背形,這樣利於排水。



種薯的準備與處理

1、種薯準備:

土豆種植選擇什麼類型的種薯呢?一般以抗病能力強、抗逆性好、生育期短、膨大能力強的早熟品種,以鮮食品種為宜,即土豆收穫後馬上賣的品種,無須貯藏。

2、種薯處理:

種薯大小的選擇,宜20~30克整薯為好,太小影響產量,太大需要切塊。由於土豆切塊存在切刀傳播病菌風險,我不建議切塊,而是直接播種整薯。種子選好後,用多菌靈500倍液浸種消毒,然後對種子進行催芽,催好芽後再播種於畦面。

土豆的播種與覆蓋

1、土豆播種:

這個方法的好處就是不用耕地,直播撒種在已經整理好的畦面上,行距與株距根據土豆品種而定,一般行距40~50釐米,株距25釐米左右為宜。如果畦面寬為100釐米,那可以播種兩行,土豆行距50釐米,左右兩邊各留25釐米。如果畦面寬為150釐米,可以種植寬窄行4行,即左右兩行行距為30釐米,中行大行距為50釐米,兩邊各留20釐米。

2、土豆覆蓋:

行距、株距確定好後,將土豆的種薯播種於畦面,然後施肥,可施複合肥,也可施已經完全腐熟的牛羊豬糞肥,之後蓋上一層細土,以完全覆蓋住種薯為宜,避免漏光,但又不能蓋太厚。最後蓋上稻草,窄畦兩行的稻草厚度,以5~6釐米為宜;寬畦4行的稻草厚度,以8~10釐米為宜,蓋實壓緊,避免被風颳跑。



田間的澆水與施肥

1、田間施肥:

由於稻草覆蓋法的種植與其它方法不同,所以對澆水施肥的方法也不一樣,重施底肥,一次性施夠,後期不再追肥。播種時每畝完全施腐熟的豬牛羊糞肥3000公斤、複合肥50公斤、完全腐熟人尿糞肥500公斤,均勻施撒於地面,覆蓋於土豆上。然後覆土、蓋草。

2、田間澆水:

這種種植方法簡直是太簡單了,不用追肥,不用中耕除草,只需管好水分的供給就可以了。如果條件允許,可實施小水漫灌的做法,如果條件不允許,就實施淋灌的辦法。注意水分別太多,土壤溼度保持80%左右即可,即保持見幹見溼的狀態。

土豆的採收及方法

1、土豆採收:

早熟土豆的生長期為90天左右,少則80天,多則100天。當植株莖葉變黃時即可採收,採收時宜在晴天上下午與陰天進行,不宜在雨天進行,也不宜在中午陽光暴曬下進行。掀開稻草即可採收,將薯塊放置於畦面晾乾、裝袋。

2、採收方法:

採收時,可一次性採收完,也可只揀大的,小的繼續蓋草讓其繼續生長,待其長得更加成熟時再採收。這樣既能確保早期成熟的土豆及時上市,又能確保產量發揮到最佳,獲得畝均高產量,從而獲得最佳經濟效益。

總結:這種閒田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技術,本人覺得可以大力推廣,操作簡單,省工省力,高產高效,不僅適合於稻田,而且也適合於其它地塊的種植。那麼,如果有人問,我們這裡不種水稻,沒有稻草咋辦?其實這也簡單啊,你種小麥吧?小麥幾乎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生產的,用小麥秸稈也可以啊,用法與稻草相似,結果也是一樣的。


種植天地


秋季土豆免耕播種稻草全覆蓋栽培是近十幾年以來經過實驗摸索出來的一項栽培技術。免耕種植的亮點是在早熟中稻收穫後,立即免耕條穴定距進行土豆種植。

播種土豆時,用稻草全程覆蓋,收穫時將稻草掀開,撿收土豆,整個操作過程簡便、時間短、見效快,是被廣大種植戶所喜愛的一種種植方式。下面,我來給大家做一個簡單介紹,僅供參考!

稻草全覆蓋栽培土豆

一、品種選擇

秋土豆生育期較短,應因地制宜選用生育短、芽苗生長快、塊莖膨大快、抗病力強的品種,種子大小以單個重25~30克為宜。且種子健康、芽胚完好、種皮無損傷、無病灶、無蟲孔的優良品種。

二、種子處理

(1)催芽:土豆種子播種前進行解除休眠處理,適當提早催芽,做到土豆種子帶芽下田。

自然發芽:如果是異地調運土豆種子,應提前30~45天將種子調運回家,然後攤到室外通風較溼潤的地方,把土豆種子厚度控制在15釐米以下,再給土豆種子上覆蓋一層稻草遮光保溼,讓其在播種前自然發芽。

人工催芽:播種前半個月,如果還未解除休眠發芽的土豆種子,應採取人工催芽。方法是先將種子放在濃度為30毫克每升的赤黴素溶液中,浸泡10分鐘後撈起,然後放在沙床上催芽。

沙床選用乾淨中等粗細的溼潤河沙,用58%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噴霧在河沙上,邊噴邊上下翻動河沙,使藥液混拌均勻,藥劑拌好後,把河沙平鋪3釐米厚,上面擺放土豆種子,將芽眼向上,擺一層土豆,蓋一層河沙,以3層為宜,頂部仍蓋3~5釐米厚河沙,保持沙床溼潤。如果表層河沙發幹,可噴少量水分,一個禮拜檢查一次土豆發芽情況,並將發芽的種子挑出,沒發芽的種子繼續進行催芽。

(2)煉芽:土豆催芽後,把種芽長到1釐米左右的種子挑出來放在室內散光處煉芽,使之形成短壯芽,注意挑種子時別折斷芽子。

三、合理密植

(1)適時播種:秋土豆稻田免耕播種時間適宜在8月下旬至9月初。播種時間應以收割稻穀時間為準,如果早播則無騰茬田塊,由於高溫高溼會引起土豆腐爛缺苗;播種過遲,如超過9月上旬播種,又容易受秋天霜凍危害。

(2)播種密度:秋土豆生育期較短,單株產量比較低,應適當加大播種密度,以每畝6000株為宜。田間種植規格可推行條穴定距擺播方式,行距35~40釐米,株距28~30釐米。

稻草覆蓋栽培土豆

四、施肥開溝

播種後撒施肥料,每畝施農家肥2500公斤或商品有機肥300公斤,尿素300公斤,硫酸鉀20公斤。每6行開一條廂溝,溝深20釐米,寬15釐米,將土整碎均勻撒在廂面上;稻田四周開好圍溝排水,田塊大的中間增開多條排水溝,以便排水防澇,或便於天旱澆水。

五、覆蓋稻草

一般每畝稻田需要溼稻穀草1500~2000公斤,即2.5畝~3畝稻穀草覆蓋一畝土豆。蓋草厚度以8~10釐米為宜,做到均勻一致,如果厚薄不均,草厚的地方容易影響土豆出苗,草薄的地方容易造成塊莖發綠,品質下降,尤其是感光性強的品種,一定要蓋足蓋好稻草,不能透光。同時要做到邊播種邊蓋草,防止太陽暴曬土豆種,影響出苗整齊度。

六、田間管理

(1)水分管理:秋土豆整個生育期間都需要田間溼潤的環境條件。播種後如果遇到乾旱天氣,應及時抗旱澆水,最好是用噴灌設施噴水,既能起到抗旱增溼作用,又能壓實稻草保持田內水分,也可以順廂溝灌水,但切忌大水漫上廂面。避免出現高溫高溼造成土豆塊莖腐爛。如果遇到多雨天氣,應及時排水,確保雨停後田間無積水。

(2)施肥管理:當稻田土豆出齊苗後,因苗情長勢,適量追施速效氮肥,每畝可淋施2000公斤左右腐熟人糞尿,或發酵的沼氣液。在團棵結果期,對缺肥瘦弱的植株,需增施3~4公斤尿素,趁雨前撒施,或施肥後噴水。對莖葉生長旺盛的田塊,可噴施多效唑或助壯素等調節劑,控制莖葉旺長,促進塊莖膨大。

七、適時採收

秋土豆適宜的收穫期應掌握在霜凍來臨之前進行採收,作種用的可適當早收,在莖葉變黃時收穫;作商品土豆出售的可適當遲收,在莖葉死亡倒苗後收穫,延遲收穫可提高產量15%以上。

掀開稻草全是土豆

【我是鄂硒農技,點擊右上角關注按鈕加關注,可進入我的主頁免費學習更多種植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方法,你們的點贊,就是我寫作的動力!】


鄂硒農技


馬鈴薯的稻草覆蓋免耕栽培由於操作方便,省工節本,是一項高效的馬鈴薯栽培方式,通過稻薯輪作,秸稈還田,在獲得馬鈴薯高產的同時還有利於提高土壤肥力,實現稻草資源的利用,下面我就詳細介紹下這種栽培模式。

什麼是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

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是指在水稻收穫後,免去對稻田的翻耕和犁耙,直接開溝做畦,然後將種薯播種在土上面,然後用稻草覆蓋,配合適當的施肥與一些輔助的管理措施,直至收穫的過程。

馬鈴薯稻草覆蓋免耕技術

一、選地備種

馬鈴薯的稻草覆蓋免耕技術適合在沒有霜凍或者霜凍比較輕的地區栽培,在霜凍的地方必須要調整播種期以避開霜凍的危害。選擇灌溉和排水方便、中等肥力以上的稻田進行免耕種植,這種栽培模式不適合澇窪地栽培。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市場消費情況,選擇生育期適中,適銷對路的高產、優質的抗病品種,並且是休眠期已過的商品薯做種薯。

二、種植方法

在水稻收割前的10~15天提前將稻田的水排幹,土壤溼度以泥土溼潤但腳踩下去不陷為好。種植時要首先做畦,這樣有利於灌溉和排水以及後期的管理。種植方法有以下兩種方式:

1、大畦種植

先用機械耕作或者畜力犁松排灌溝。按照溝寬30釐米、溝深15釐米、畦面寬150釐米的規格,每畦可以種植4行,實行寬窄行的種植方式,中間為寬行,大行距以40釐米為宜,兩邊為窄行,小行距以30釐米為宜,株距25釐米左右,在畦兩邊各留25釐米。按照“品”字形擺放種薯,每畝種植6000株左右。

將種薯擺放在土面上的時候,保持芽眼向下或者側向貼近地面,施肥後用排灌溝的細土蓋種、蓋肥,然後均勻地蓋上8~10釐米厚的稻草。排灌溝剩餘的泥土均勻的撒在稻草上面,可以防止漏光和大風將稻草吹跑。

2、小畦種植

小畦種植同樣是先用機耕或者畜力犁松排灌溝。溝寬30釐米、溝深20釐米、畦面寬70釐米,每畦只播種兩行,行距30釐米,株距25釐米左右,畦邊各留20釐米,按“品”字形擺種,每畝種植5000~5500株。將種薯擺好後,用排管溝的細土覆蓋,施肥後均勻地蓋上5釐米左右厚的稻草,然後清溝覆土,溝土覆蓋在稻草上,蓋土厚度5釐米左右。

三、施足底肥

在播種時將底肥一次性施入,一般建議每畝施腐熟優質的農家肥1500~2000千克,三元複合肥50~75千克,將農家肥與化肥攪拌均勻後,將肥料施入兩個種薯中間,種薯與肥料間距5~8釐米,不能太近,靠的太近容易引起爛種和缺苗。

四、覆蓋稻草

播種和施肥結束後,立即用稻草將整個畦面覆蓋,覆蓋時儘量均勻、整齊覆蓋,並要壓實,採用與畦面呈垂直方向雙向覆蓋,稻草尾部朝畦內,基部擺在畦的兩側,稻草平鋪,厚度以8~10釐米左右為宜,每畝大概需要稻草1000千克。要求不能露土面,在沿海地區採用此種栽培模式,為了防止稻草被大風颳走,可在畦兩邊的稻草上壓一些土塊。

在鋪稻草時要注意稻草不能鋪的過厚,容易引起出苗緩慢,莖細長軟弱;也不能太薄,太薄達不到增溫的效果,而且容易漏光使得出現綠薯的幾率增加,甚至會出現不結薯現象;如果稻草鋪的不均勻也會發生出苗不齊的現象;稻草不能交錯纏繞,會出現卡苗現象。

鋪完稻草後,應澆一次跑馬水,即全田畦溝灌水⅔後,要立即排水,澆水時要避免水漫過畦面,田間積水時間不要超過12個小時。

五、田間管理工作

田間管理工作主要有扒苗和澆水兩項工作。

1、扒苗

這種栽培方式的馬鈴薯出苗時間要比傳統種植方式的出苗時間遲,而且出苗的整齊性也較差,出苗率低,因此要勤加檢查,對“白苗”和出苗慢,以及卡苗時,需要人工用手扒開稻草拉出薯苗。

補苗的時候可以從莖數較多的穴內取苗,補栽的時候挖穴要深並且用水澆透,去掉下部的葉子,僅僅留下頂梢2~3片葉或浸生根劑插下,氣溫高的時候,可以用樹枝等遮陽保溼以利於生根的成活。

2、灌水

冬作區秋季一般降水比較少,土壤容易出現乾旱,由於免耕栽培種薯擺放在淺層,因此旱情要比傳統的栽培方式更為嚴重,如果在苗期遭遇乾旱,根不能夠伸長,芽短縮,不能出土,導致出苗期延遲,延誤下茬作物的生長季節。在生長期,乾旱比較重的田塊會出現莖葉纖細,植株矮小時就結薯,導致薯塊小,商品率低。因此,免耕務必要根據馬鈴薯各個生長期的需水規律,加強對水分的管理。

  • 發芽出苗期:播種後發芽期應保持種薯下面土壤溼潤,上面土壤乾爽,保證適時出苗,以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5%為宜,若遇到乾旱要及時澆水。

  • 生長中期:保持田間溼潤,土壤含水量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85%為宜,此時遇到乾旱可澆1~2次的跑馬水。

  • 生長後期:這一時期稻草開始腐爛,保水性增強,遇到連陰雨天氣要注意排水,防止積水和貼近土面的稻草溼度過大,否則影響薯苗生長,塊莖也容易腐爛。


六、病蟲害防治

由於是稻草覆蓋,馬鈴薯後期生長田間溼度比較大,在降雨量偏多的氣候條件下,應特別注意防治晚疫病、地老虎等病蟲害的發生,應該抓住時機及時防治。

晚疫病的防治:前期可施用保護性藥劑,如大生M-45、進富、安泰生、達科寧、阿米西達、瑞凡等。如果發現中心病株以後選用內吸治療性藥劑,如金雷、克露、霜脲錳鋅、黴多克、銀法利等。為了防治產生抗藥性,建議集中藥劑可以輪換使用。

地老虎等害蟲的防治:用敵百蟲溶液和炒熟的棉籽餅或菜籽餅攪拌均勻,或用灰灰菜、刺兒菜等鮮草藥,切碎和藥劑攪拌均勻作毒餌,於傍晚撒在苗的根系附近進行誘殺。

七、及時採收

當莖葉由綠逐漸轉變為枯黃的時候,匍匐莖與塊莖容易脫落,塊莖表皮韌性大、皮層厚、色澤正常時,即可收穫。收穫時掀開稻草就可以撿種薯,入土的部分薯塊用小木棍就可以挖出,稍微晾曬後就可以裝運。

馬鈴薯的稻草覆蓋免耕栽培技術比較適合冬季溫度和光照資源較為充足的南方稻作區,由投入產出比較高,目前這一栽培模式逐漸受到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的歡迎。


新農鳴


“免耕蓋稻草”是閒田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技術,在水稻田採收後,稻田免耕,直接在稻田開溝做畦,將催好芽的種薯擺放在畦面上,並用稻草全程覆蓋,適當施肥和田間管理,直到採收新鮮土豆。是一項節省勞動成本、高產高效的土豆新型栽培技術。下面是閒田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技術的詳細介紹。

1、施足基肥

土豆免耕栽培的品種生育期短,又有稻草覆蓋,不方便施追肥,因此要施足基肥,每畝施腐熟的有機肥2000公斤,腐熟的菜籽餅肥100公斤,複合肥50公斤,將肥料充分混合後均勻地撒在地面上,等待開溝做畦。

2、選地開溝做畦

首先要選擇土壤疏鬆、耕層深厚、排灌方便、稻茬高在15-20釐米且有機質含量豐富的酸性水稻田開溝做畦,畦寬要依據稻草的長度來定,一般是稻草能夠覆蓋畦面的一半,中稻的稻草要長點,晚稻的稻草要短點,畦面寬度在1.4米左右。溝寬30釐米,溝深20釐米開溝做畦,溝中泥土儘量均勻地往中間放,做成中間高兩頭低的龜背形,方便排水。

3、催芽播種

中晚稻田免耕栽培都要進行催芽,挑選薯塊膨大快、生育期在60-70天的早熟品種,東農303號、中薯2號、魯引1號、鄭薯6號等品種每畝150公斤。中晚稻收割後溫度較高,一般通過曬種後切塊拌上草木灰,放置陰涼的地方,保持一定的溼度,促使萌芽,當芽長到1-3釐米時,在開始生根時將種薯均勻地擺放在畦面上,每個畦面擺4行,每畝6000株,擺好種薯後,注意要芽朝上,然後均勻地覆蓋一層10釐米厚的稻草,畦面的中間再加上一層稻草後在稻草上面撒一層細土,防止稻草被風吹走。土豆見光後,表皮容易變成綠色,影響品質。

4、水分管理

稻草覆蓋技術不要施肥除草,但要注意水分的管理,一般是小水漫灌,大水漫灌容易引起水澇,導致根系呼吸受阻,影響生長或枯萎。水分管理原則是土壤見幹見溼為宜。

5、及時採收

早熟品種的生長期在60-70天,帶莖葉黃熟時即可採收,在晴天的中午揭開稻草將土豆挑出。

以上是閒田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技術。這是一種水旱輪作的耕種方式,不過省去了翻地、施肥、中耕除草等步聚,充分利用了閒田的土地資源,增加了一份額外收益。在水稻耕作區值得推廣。


農業小手


答:其實很早以前在農村為了節省人工,種植紅花就是利用板田免耕這項種植技術,發展成現在板田免耕種植土豆,板田免耕油菜等。個人認為免耕種植技術,加上精細管理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不比翻耕田差。下面我來分享一下,請望下看。

(一)、【地塊準備】。

稻草覆蓋種植土豆宜選擇土壤肥沃疏鬆,耕層深厚,排灌良好而且養分豐富的酸性稻田。水稻收割後保留稻樁16~21釐米,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播種前先劃畦開溝,具體的畦寬標準,可根據稻草長度和排水條件確定,一般在1.5~1.7米,溝寬25~35釐米,溝深20~25釐米開溝整地。

開溝時挖起來的泥土不要堆在溝沿上,應均勻拋在畦中間,把開溝土用鋤頭敲碎敲細,一來以利於後期播種時,土豆芽易生根,減少種薯消耗養分。二來利用開溝土把畦面整成弓背形,以利於排水。

(二)、【種薯準備】。

品種選用方面,一般要選用薯塊膨大塊、生育期短、抗病的土豆新品種,比如費烏瑞它等品種。

接下來要進行切塊,在切塊之前要進行催芽,小於21~31克的種薯整薯催芽,大於52克的薯種切塊催芽,保證每個切塊不小於26克,有1個以上健壯的芽,切口距芽眼1.1釐米以上,切後用多菌靈可溼性粉劑600~800倍液浸25分鐘左右,晾乾備種。

(三)、【播種】。

在具體的播種過程中,將種薯直接擺放在畦面上,播種時要把種薯芽眼向下,以利與土壤充分接觸,一般每畝播種約5500~6000株左右。

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火土,薄蓋在種薯上,再均勻地覆蓋約10釐米厚的稻草,以促進於種薯髮根出苗,這是爭取早出苗、齊苗和壯苗的關鍵措施。

另外,為防止大風把稻草吹跑吹亂,避免陽光直射種薯,影響出苗。建議稻草蓋好後及時澆小水或蓋壓細土防止。

(四)、【田間管理】。

在具體的管理方法上,要多施肥,滿足土豆生長期間的需要。土豆生育期較短,應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不需要追肥,再說追肥土豆吸收效率也不高。一般以每畝施腐熟人糞尿600~800千克,腐熟有機肥約2500千克左右,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用農村自己燒製的火土,以每畝約1000千克與複合肥50~70千克拌勻,均勻地撒施於地面,做基肥。

在澆水灌溉方面,稻草覆蓋土豆不需要進行追肥和中耕除草,但發現稀散的野草時,應及時人工拔除。但必須做好水分管理,一般來說,為了滿足土豆的生長需要,應該採用小水漫灌,使水分慢慢入畦內,並及時排水落幹,對有些比較朝溼的田塊,應做好周圍的排水溝,排水溝要求比畦面最少低於20公分。這樣能保持田間土壤乾溼有度,以促進塊莖膨大。

(五)、【採收】。

早熟品種的生長期一般在75~95天左右,待莖葉黃熟時,就可以採收到了。採收時要選擇在晴天進行,不要選擇在雨天採收。採收時,只要撥開稻草即可揀薯,然後將薯塊放在畦面上稍微晾乾,避免日光暴曬以及雨淋。

薯塊可以一次性收完,也可以分批次採收,即將稻草撥開,先揀掉大薯塊,再蓋上稻草,讓小薯塊繼續生長,這樣即能選擇最佳薯型,及時上市,又能獲得高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贛鄱農事通


簡單來說,這是一種套種輪作的種植方式,優勢跟缺點都有,總體而言優勢比較明顯、

優勢就是,免去耕地翻地所需要的人工成本,並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水稻秸稈還田,控制農田內的雜草,減少化肥的使用,並且稻草秸稈在馬鈴薯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有著保溫防寒的作用。而缺點就是,稻草需求量大,一畝馬鈴薯種植需要一畝半到二畝地的稻草秸稈,覆蓋稻草的厚度需要把握好,太薄不起作用太厚不易出苗。因為其是將發芽的馬鈴薯塊置放於土壤表面或蓋有少量泥土然後再用稻草進行覆蓋,如果有大風天氣很可能會吹走稻草造成裸露,發生馬鈴薯青皮的現象。


首先,整理地塊

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在收割水稻的過程中,儘量切著地皮不要留下稻茬,收完後不要翻耕直接開溝成畦,形成寬度大小相同的畦田。

其次,種薯選擇方面

與其他方法種植馬鈴薯薯種的選擇一樣,不能選擇帶病帶菌的薯種,在切塊上,最好每個切塊上都有兩個芽眼,保證其能順利發芽,薯塊不要太小也不能太大,大約在25克左右兩個芽眼就好。需要記住的是,在刀具進行切割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刀具消毒,可以用高度白酒進行浸泡,也可以用75%酒精浸泡、

切好後可以把薯塊沾滿草木灰進行消毒,這是因為其具有鹼性,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滅病菌。當然也可以用800倍的多菌靈進行噴施消毒,關於催芽播種前的拌種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不能省略、這個時候,就可以將拌種消毒後薯塊放置在芽床進行催芽

關於催芽,一般大規模種植都是溫室大棚進行芽床催芽,大體應用就是一層薯塊一層細沙,高度大約有五層薯塊就可以,然後最上層再蓋上稻草簾子,在溫室大棚內就不需要蓋薄膜保溫了,

種植方面

薯塊芽眼向上為主,大概每畝播種薯塊在4500個左右即可,具體行間距離自己把握,一般株距二三十釐米即可。可以用泥土輕微覆蓋一下,也可以稍微插入泥土中,實施基肥的標準是,農家肥每畝地一千公斤,需要注意的是必須充分腐熟發酵後,而且在施肥的過程中不能碰到薯塊,防止出現燒根燒芽爛種的現象。

稻草覆蓋方面,順著畦田的方向自然放落稻草秸稈就好,順序有致有利於馬鈴薯生長,如果稻草錯亂會容易導致馬鈴薯幼苗長不出來。具體厚度十釐米左右並且手壓沒有蓬鬆感即可。

在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在壓稻草秸稈結束後,需要在田間進行多點壓土,防治起風將稻草吹走、


需要注意的是,在馬鈴薯出苗期需要多加觀察注意,如果有出苗的過程中被稻草纏繞,需要人工進行扒開稻草。

大體上就是這樣一些步驟,收穫的時候不用挖土收穫,直接可以扒開稻草秸稈就能收穫馬鈴薯。


齊魯新農人


土豆學名馬鈴薯,也叫洋芋、地蛋等。最早的栽培技術可以追溯到大約公元前8000-5000年的秘魯南部地區。是我國五大主糧之一,全球第三大重要糧食,僅次於小麥和玉米。

目前,在土豆種植領域中,有一種新的種植方法,即“免耕覆蓋稻草栽培技術”。該技術目前普遍被用於水稻收割後的土豆種植區,現已稻田為例簡介下該技術:

1、種植季節。春薯,1月下旬或2月上、中旬播種,5月下旬收穫,可獲得全產量。秋薯,早中稻收穫後9月10日前播種,11月下旬降霜後收穫,可獲得4-6成產量。

2、整地。稻田免耕應開挖豐產溝,溝寬和深均為15釐米,畦寬1.5米。田間有大齡雜草應踩倒或鋤去,不要使用除草劑化除。

3、選種。選用東農303、中薯3號等早熟品種或當地農家品種。種薯催芽至芽長1釐米時播種。一般選用30克左右的小種薯整薯播種效果好;大種薯應切塊,每塊種薯帶1個以上健壯芽。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250-500倍液浸泡薯塊,稍晾乾後拌草木灰,隔日播種。

4、播種。每畦播4-5行,行距30釐米,株距25釐米,畦邊各留20釐米。播種時將種薯擺放在畦面上,芽眼接近土面,上面覆蓋8-10釐米厚稻草。稻草應鋪滿畦面,不留空間,以減少綠薯率。

5、施肥。一次性施足基肥,不施追肥。用腐熟廄肥作基肥,可適當拌土在播種時直接鋪放在種薯上;用複合顆粒肥作基肥,可將肥料施在兩株種薯中間,或者距離種薯5釐米施用,以防爛種,每畝施50-60公斤。

6、灌溉。由豐產溝適時適量灌水,水層宜淺,以不使稻草漂浮為度,及時排水落幹。秋季播種時氣溫偏高,特別要注意及時灌溉,保證苗齊、苗壯。遇連陰雨天氣注意排水。

7、植保。稻草全程覆蓋能控制雜草生長,一般不需要除草,病蟲害發生也較輕,可以做到不用農藥。

8、採收。分期採收,將稻草輕輕撥開採收已長大的薯塊,再將稻草蓋好讓小薯塊繼續生長。

綜上所述,稻田免耕、稻草全程覆蓋種植馬鈴薯,是將秸稈還田、免耕和輕型栽培三者充分結合起來,進行科學組裝形成配套新技術。與常規馬鈴薯種植方法相比,省工省力,低成本,馬鈴薯商品性好,可以增加土壤有機養分,減少農藥汙染、保護土壤團粒結構,有利於土壤水、肥、氣的暢通,減少病害發生,同時避免焚燒秸稈造成的環境汙染。這種方法也可推廣於其他免耕土豆種植方法上。





直播農科


所謂"免耕蓋稻草"栽培土豆,其實並非什麼新鮮事兒,它應該叫"稻田免耕栽培土豆技術",是根據土豆在溫度和溼度合適的條件下,只要將土豆植株的基部進行遮光就可以結土豆的原理,改進而成的一種省工,節約成本,增產增收的新型栽培技術。就是在不經翻地的地塊上,按照一定的標準開溝,將肥料條施入兩側,兩行肥料之間的無肥區按照一定的密度擺放種薯,然後全程覆蓋稻草。

該方法是將翻耕土地改為免耕栽培,該種薯為擺薯,改挖薯為揀薯,可以用"擺一擺,蓋一蓋,揀一揀"來形容此種很實用的土豆栽培技術。下面就來看看此種方法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一,關鍵技術

稻田免耕栽培土豆比普通栽培具有爭時間搶季節,節省勞動力,土豆商品性好,經濟和生態效益良好等的優點。其栽培技術與傳統的土壤栽培不同,尤其是在整地,施肥,播種及澆水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該技術對地塊的選擇,施肥的方法,覆蓋物的覆蓋方法,厚度及生長期的水肥管理等都有嚴格的要求,只有掌握了以上各項關鍵技術,才能充分發揮免耕栽培的優勢,取得較好的種植效益。

1,整地

稻田免耕栽培土豆,應注意選擇地下水位低,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稻田種植,以沙土或沙壤土為佳。稻田免耕,一般的小草和晚茬並不會影響土豆的種植,如果有大草可踩倒或鋤去,不要使用除草劑。

稻子收割後,開好豐產溝,挖出來的土不可堆在溝邊上,畦面寬度要根據稻草的長度而定,把畦邊上從溝中挖出來的土弄碎,均勻撒在畦面上,整成微凸形,以防漬水。



應特別注意,開溝的土塊需要打碎打細後在畦面上平整,否則結薯時土豆容易鑽入土塊的縫隙間,收穫時土豆半入土的較多,影響了土豆的光澤度。

2,施肥

免耕栽培可根據稻田肥力和產量一次施足基肥,肥料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所施用的肥料不應對薯田環境和土豆品質產生不良影響。一般畝施複合肥50公斤,或廄肥1500公斤左右。

如果以腐熟的廄肥作基肥,可以適當和土壤混勻,在播種時直接撒在種薯上。如果使用化肥,以複合肥為佳,可將肥料放在兩種薯之間,也可放在種薯旁,但需保持5釐米以上的距離,以防傷種。免耕栽培土豆不需要追肥,如果後期出現植株缺肥現象,可以用磷酸二氫鉀等葉面肥噴施植株,增產效果不錯。

3,澆水與排水

在南方稻田免耕栽培土豆,一般的自然降水就可以滿足水分的需要,但必須做好水分管理。播種後,由於新稻草吸收水分較少,較慢,容易乾燥,同時,由於冬季雨量較少,播種後可澆水,保持畦面溼潤即可,保證早出苗,出齊苗。澆水時水層宜淺,以不使稻草漂移為度,並及時排水落幹。

相反,當遇到陰雨天要注意排水,以防稻草過早腐爛。在土豆的生長髮育期,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水分,特別是在薯塊膨大期,地上部水分流失多,地下土豆生長髮育迅速,這時需水量較多,應保持土壤溼潤,以促進土豆的膨大,並促進稻草的腐爛。乾旱時,應採取小水順畦溝灌,使水分慢慢滲入畦內,不可大水漫灌。在多雨季節或低窪的地方,應注意排水防澇,防止田間出現積水。

4,覆蓋物的選擇

為了解決稻草資源不足的問題,也可以採用秕穀,穀殼,木屑,樹葉,雜草,竹葉等來覆蓋土豆,效果也不錯。如利用穀殼覆蓋栽培土豆,在產量和出苗時間上都比稻草覆蓋的土豆具有明顯的優勢。

稻田免耕栽培土豆好處多多,但是一定要注意如下的問題。

二,注意事項

免耕栽培土豆是一套比較成熟的技術,在南方稻田區深受廣大種植戶的喜愛,播種面積較大,但是該項技術在大面積的應用中,會存在著一些難點和制約因素,如出苗延遲並且不整齊,綠薯率較高,稻草短缺等問題。特別是出苗不齊,出苗慢和綠薯率增加的問題,是免耕栽培土豆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與溼度和覆蓋物的種類,厚度及覆蓋方法密切相關,因此,如何選擇覆蓋物和掌握覆蓋方法在土豆免耕栽培中尤為重要。

1,出苗慢,出苗不整齊的問題

引起免耕栽培出苗慢,出苗不整齊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一是播種後廂面溼度不夠,加上稻草乾燥,種薯吸收水分困難,推遲出苗。二是稻草覆蓋太厚或壓得過緊,阻礙了幼苗向上生長,使部分土豆苗在稻草層內橫長成白化苗。三是稻草覆蓋的太薄,防凍防曬作用小,效果差,也會影響出苗。因此,在土豆出苗期間一定要控制好水分,要求保持廂面溼潤,防止水分過多或過少。如果廂面幹,切最近無雨,則要在播種後澆滿溝水至廂面,然後讓其自然落幹,使廂土溼潤,促進出苗。如果播種時期廂面過溼或播後長時間連續陰雨,則要清溝排水,防止爛薯。同時,還要做好引苗工作,引苗是指出苗期對幼苗沒有露出覆蓋物的種薯,要在種薯處輕輕扒開覆蓋物引出幼苗,然後把覆蓋物復原,這樣可以加快出苗速度,延長生長期。

2,降低綠薯率

引起土豆發綠的主要原因是稻草覆蓋太薄,或者是覆蓋稻草相接處接觸不緊密,栽培後期的稻草腐爛或大風吹動等原因也很容易引起綠薯。因此,在進行免耕栽培土豆時,可適當增加覆蓋物的厚度,能有效減少綠薯率。

當然了,也不是說越厚越好,否則又會影響土豆的出嗎。其次是要注意覆蓋方法,用稻草或雜草覆蓋是,草尖朝向廂中,草基部靠廂邊,先蓋廂兩邊,後蓋廂中間。先粗鋪後封實。

在後期的栽培管理中,還要經常進行田間檢查,對覆蓋物有異動漏光的,要及時復原或添加覆蓋物,防止綠薯的產生。你還可以用土雜肥或腐熟的豬,牛糞肥,或碎土先腐蓋種薯,然後再覆蓋稻草,這樣既可保溼促出苗,又覆蓋防綠薯,還可提供土豆前期生長髮育所需要的養分,可謂一舉多得。


總之,在南方的水稻種植區,生產季節以水稻為主,不是土豆的主產區,但因為土豆生產較簡單,生育期較短,可以充分利用冬閒田生產土豆作為蔬菜和輔助糧食,同時也為土豆產業的發展創造了空間。


努力就好


您好!大妹子香香為您解答。

土豆學名馬鈴薯,馬鈴薯免耕稻草覆蓋栽培技術,指的是水稻收割後,稻田未經過翻耕犁耙,直接開溝成畦,配合一定的施肥和管理措施。這是一項既省工又節本、高產高效的栽培方式。那麼免耕蓋稻草栽培馬鈴薯具體是如何栽培的呢,下面就跟香香一起了解下。

▌馬鈴薯免耕蓋稻草栽培方法

1)選地

地塊選得好不好是馬鈴薯免耕蓋稻草覆蓋栽培是否成功的關鍵,應選擇離水源近,便於排灌,即水澇能排及時排水,乾旱能及時灌水的地塊進行免耕種植,切忌在澇窪地進行種植。

2)種薯處理

①選種

選擇優良的種薯是使馬鈴薯高產穩產的物質基礎,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選用抗病能力強且高產、適應性強的中、晚熟品種,如米拉、瑞它、威芋3號等品種。其次種皮要求新鮮光滑,無病斑和開裂,形狀整齊,芽眼深淺適度,以20-30g的小種薯為最佳。最後為防治種薯退化,增加單位面積產量,還應淘汰傷薯、畸形薯。

②消毒

為提高中薯的發芽率增加產值產量,應對種薯進行消毒。方法為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浸泡5-8分鐘,再放入5-10mg/L赤黴素溶液中浸泡5分鐘左右,消毒好的種薯撒開稍晾乾表面水分後,將種薯縱切一分為二,並在切口處沾上草木灰,加速切口癒合減少病菌感染,而後就可催芽了。

③沙床催芽

沙床催芽是指在室內乾燥且通風良好、避光陰涼的地方進行催芽。一般在種植前15天左右進行,在地面上鋪上一層經過“適每地”或“斯美地”500ML藥物消毒好的河沙(消毒時間不能低於7天,7天后扒開河沙,使其藥物充分揮發,方可使用),也可用沙壤土取代。鋪沙厚度以2cm為宜,沙床寬在150cm,長度可因地制宜,河沙水分需足夠溼潤,然後在鋪好的沙面上鋪上一層種薯,再鋪上一層溼潤的河沙。注意以上使用的河沙或沙質土壤均是經過消毒的。照此方法鋪沙鋪種,最多可鋪上3層種薯,最上層蓋上3-4cm厚的溼潤細沙,再蓋上稻草,以有利於沙床的保溫保溼,促進種薯的發芽速度,一般10天左右就可以發芽了。當芽長1-2cm後,就可以扒開河沙和稻草進行煉苗,使其適應外界環境,直到薯芽變綠為宜。在催芽過程中,要經常觀察河沙的溼潤情況,太乾時要及時撒水保溼,不宜淋水過多,切忌底部積水;太溼時要扒開稻草進行排溼,這樣才能培育出優質粗壯的種薯芽。播種時,要根據薯芽的長短、粗壯程度進行分批播種。

④適時播種

馬鈴薯是喜冷涼怕炎熱的作物,應在霜凍來臨前進行播種,在11月中下旬播種最好,此時的氣溫和光照時間都有利於種薯塊莖的生長髮育。

3)種植、施肥、科學覆蓋稻草

①種植前地塊的整理

用畜力梨松排灌溝,按溝寬30cm,溝深15cm,畦面有效寬150cm的規格進行整理。

②科學種植

每畦種4行,寬窄行種植,中間為寬行,大行距40 cm,兩邊為窄行,小行距30cm,株距25-30cm,畦邊各留25cm。將種薯按“品”字形擺放,每667㎡種植5500-6000株為宜。播種後澆一次透水,促使出苗快、齊、壯。

③合理施肥

科學用肥是實現馬鈴薯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每667㎡用1500kg腐熟農家肥(未腐熟易燒苗和黃螞蟻危害)10kg鉀肥,25kg磷肥或者用50kg多元素複合肥進行施肥,施肥時不能與種薯相接觸,以免燒壞薯芽,影響種薯的生長髮育,降低質量。旋肥後用少量細土蓋種。

④科學覆蓋稻草

播種施肥蓋土後,在地面上均勻地蓋上稻草並輕輕拍實,要求壓而不緊。每667㎡覆蓋稻草掌握在1300kg左右,厚度8-10cm為宜。覆蓋稻草後,應清理排水溝的泥土,將排水溝的泥沙掊細後少量的鋪撒在稻草上,避免稻草被大風吹走。覆蓋稻草時應整齊地鋪在整個畦面上,有利於種薯的出苗,否則會降低保溫保溼作用,導致種薯現青泛綠,出現“卡”苗現象,影響馬鈴薯的生長髮育,降低其品質。

⑤田間管理

播種後15天左右及時引苗定苗,被稻草“卡”苗的應及時人工引苗,棄除弱小幼苗,並及時補上健康壯苗,以利結大塊薯。在生長過程中根據薯苗的長勢追施葉面肥,每667㎡可用0.3%-0.5%的磷酸二氫鉀溶液40-60kg進行葉面噴施。因地制宜對田間水分進行合理排灌,長出花絮時及時摘除花蕾減少養分的消耗,促進地下塊莖的生長髮育,從而提高馬鈴薯的產量。

⑥採收與貯藏

收穫馬鈴薯時,應選擇在晴天採收為宜,避免在陰雨天進行,否則不便於貯藏。收穫時莖葉有2/3變黃,周皮變硬,容易與葡萄莖分離為宜。採收時掀開稻草,然後揀薯裝筐運走,注意不要碰傷薯皮,不要在強烈的日光下曝曬,應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進行貯藏。貯藏的方法有地上堆藏法、溝藏法和庫藏法等,也可以根據自家的條件選擇不同的貯藏方法進行貯藏。

▌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

馬鈴薯的主要病害有病毒病、晚疫病和青枯病等。主要害蟲有蚜蟲、金針蟲、地老虎、飄蟲、馬鈴薯莖蛾和螞蟻等。以農業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植保方針進行病蟲害防治。達到治早、治少、治了的農業綜合防治目的。在農業防治措施上要對田間排灌進行精心管理,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在化學防治方面,根據不同的病症,使用不同的農藥進行防治,做到對症下藥的目的。常用的農藥有40%的樂果乳油,10%吡蟲啉,75%百菌清甲基託布津、可殺得、多菌靈等。

總結:馬鈴薯免耕蓋稻草栽培過程中應注意種薯的選種消毒,適時播種,科學覆蓋稻草,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的發生,採收後注意貯藏方能保證馬鈴薯的產量與質量。

以上就是對馬鈴薯免耕蓋稻草栽培的描述,希望對朋友們有所幫助。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我們共同探討進步。同時歡迎轉發、點贊、關注,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