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淮河沒有出海口?

允133956686


題主說的是淮河沒有入海口,淮河是一條很難治理的河,1950年淮河遭遇歷史上特大水災,毛主席提出“一定好把淮河修好“,以示決心根治淮河水患。淮河在我國河流中名不見經傳,其貌不揚,為什麼這麼難治理呢,而且還沒有自己的入海口。筆者想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水系發育不好,成羽狀水系,南北不對稱,流域面積成扇形形狀

讀上圖,淮河北岸支流多而長,南岸支流短而少,典型的不對稱羽狀水系。淮河降水主要在6~9月份,夏季受東風季風影響,遇秦嶺東麓地形抬升影響,產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北岸多支流發育,支流密集,河網密度高。從流域面積來看,淮河集中在東西長約700公里,南北平均寬約400公里的扇形地帶,如果突降暴雨,洪水短時間集中在入海口,勢必引發河水肆意氾濫,洪水很難馴服,難有一個固定的入海口。

平原區河道特徵,河道難以被束縛

淮河的支流多發源於大別山、秦嶺東麓、山東沂蒙山區,主河道在地勢低窪的平原區,地勢平緩,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才196米,這樣的比降,河床特別容易淤沙,洪水來時改道,很難有一個被束縛的入海口。(上圖)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沒有一個好"鄰居"

淮河夾在黃河與長江之間,在夾逢中求生存,實在難以找到出路。北面的黃河,世界有名的泥沙河,因水沙不協調,三年一發洪水,百年一改道。歷史上黃河南遷,累及淮河,襲奪淮河,淮河就跟隨黃河入海,原有入海口頹廢。今天淮河主幹道從高郵湖入口長江。

歷史上長江河道受到束縛,比較穩定,特別是到了下游,淮河與長江幾乎交匯一起,從徑流量來看成為長江的支流是最好的選擇。沒有自己的入海口,河流表現還穩定。

人類活動的加劇,淮河入海口人為干預

從目前來看,淮河入海口有三條途徑,除上面提到匯入長江外,還從蘇北灌溉總渠入黃海,另一條北上從連雲港入海灣。通過人類控制,淮河入海口就複雜了,由於淮河多少年來,很少遇到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這樣的入海口穩定快半個世紀了。


地理縱橫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淮河是中國古代的四大名瀆之一。

江河淮濟,是古時候的四條知名的河流。

位於長江和黃河之間的淮河就是其一。

一開始,淮河是有獨立的入海口的。正如《禹貢》有記載:“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泗、沂,東入於海”。

可惜淮河離黃河太近了,相對於黃河這條母親河的充沛流量來說,淮河簡直就是小弟弟級別的了。

在公元1128年,黃河決口南下,直接侵佔了淮河的地盤。

小小的淮河,如何能容得下黃河這樣龐大的流量,於是黃河就在淮河流域經常決口氾濫,將大量的泥沙,淤積在淮河流域。甚至在淮河的流路上,阻塞出一個龐大的洪澤湖。

這一南流,就流了幾百年。

淮河的水,在明清的時候,被用來蓄水攻沙,兩朝為了維持北京到江南的大運河,以及治理黃河,花費了無數人力物力。黃河也在這段時間,將無數的泥沙沉積在淮河流域,淮河的河道被抬高,之前的淮河水系被打亂,所以淮河就成了無法入海的河流。

在咸豐五年黃河銅瓦廂決口北流之後,淮河沒有了黃河的欺負,終於可以自由一點了,但是入海河道已經找不到了,只好借長江河道入海。

在新中國建立後,淮河治理工程啟動,蘇北灌溉總渠的修建,使得淮河可以有自己的入海通道了。


更多歷史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首先應該是問淮河為什麼沒有入海口,其次淮河是有入海口的,不管歷史上還是現在,淮河水最終都能入海,只不過過程曲折,沒有黃河、長江入海口那麼明顯。當然目前淮河在入海之前經過人工的干預,入海的流向不止一個,所以很多人認為沒有幹流入海口也是正確的,但也不能全盤否定淮河是最終入海的。

之所以導致淮河沒有入海口的最大原因就是黃河,歷史上淮河有自己的幹流入海口,但是因為淮河處在華北平原,不像長江、湘江、珠江那樣兩岸有高山堤壩落差,淮河的河岸相對很低,所以隨便來一條大一點的河流都能衝擊淮河。歷史上黃河桀驁不馴,在河南開封地區幾次決口改道,有幾次改道都是由開封向東南奪淮河入海,後來又奪山東的大清河入海,直至現今。

黃河本身奪淮河入海也沒什麼關係,但是黃河中的泥沙卻對淮河河道造成了重大影響。從近些年黃河東營入海口的照片就能看出,入海尾口因為泥沙淤積所以一直在小幅度變化,而當年奪淮入海時,黃河泥沙將淮河下游的淺流區淤積堵塞了,導致淮河在失去入海口後四外擴散,後來幾經變遷形成了我們目前看到了三個入海口,淮河進入洪澤湖以後,一個北上新沂河入海,一個向東經過人工開鑿的灌溉總渠入海,另外還有一條南下經高郵湖入長江。

淮河是一條具有特殊意義的河流,歷史上以淮河為界限將我國分為南北方,至今秦嶺淮河一線仍舊在各種場合中使用。但是淮河地勢地貌基本屬於一條北方河流,遠不及南方河流的水量充沛以及地勢落差明顯,與黃河更加相似,所以淮河容易受到河道的影響,導致目前沒有幹流入海口。


地理有意思


這個問題我也來說說,淮河本來是獨流入海,現在事實變成了長江的一條支流,既有自然因素,也人為因素,但始作俑者是人。

1128年,金兵渡河南下,南宋在河南滑縣扒開黃河大堤,黃河決口東南流,注入泗水,再由泗水經江蘇注入淮河。黃河在下游分成數股開始在東西寬約250km的黃淮平原上縱橫,經常氾濫,決口和改道,當地百姓是苦不堪言。這種狀況持續了四百多年,到1578年,潘季馴治黃,在徐州淮陰築黃河大堤,同時築起高家堰,把黃河河道固定下來,使得黃河在淮陰奪淮河入海。

而淮河這時就顯很無辜了,本來淮河是一條清澈的河流,含沙量僅約為黃河的1%,入海非常通暢,海洋的潮汐甚至可以到今天的江蘇盱眙縣。但自從被黃河襲奪之後,由於泥沙淤積,入海通路受阻,洪水難以下洩,加上黃河水的經常倒灌,把淮河以南的零星湖泊連成一片,形成了今天的洪澤湖。

之後1595年又開始修“分黃導淮”工程,疏通高郵湖,高郵湖由芒稻河進入長江,淮河開始成為長江的一條支流。甚至經常在汛期時,黃河倒灌進入洪澤湖,也與淮河水一樣經過長江排入大海,黃河也常作為長江的支流存在。

現在黃河復歸北邊從渤海入海,但淮河的入海河道仍然因為泥沙淤積受阻,大概有73%的淮河水經洪澤湖過三河閘經高郵湖、寶應湖注入長江。

1998年開始修建一條長160km,寬750m,深6m的淮河入海水道,2003年投入使用,800年之後,終於有淮河水可以獨流入海了。但這隻能提高淮河的防洪能力,沒有根本改變淮河作為長江支流局面。

可見,淮河沒有入海口如果要追究責任的話,南宋是要背鍋的,之後就是治水者為保一方平安作出的選擇。


科學視野。不同解讀。歡迎評論和關注!


崑崙還東國


歷史上的淮水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鐘鼎文裡就有“淮”字出現,歷史上,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之一。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陽市桐柏山老鴉叉,東流經河南,安徽,江蘇三省,在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總落差200米。

受黃河長期侵淮奪淮的影響,地形和水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古濟河、鉅野澤和梁山泊已消失;河床普遍淤高.且留下了廢黃河河床;形成新的湖泊如洪澤湖、南四湖和駱馬湖。

其實,淮河本來屬於外流河,即淮河水最終將由陸地流入海洋,淮河原本也有自己的入海水道,是一條獨流入海的河流。

但由於淮河流域水系地貌的原因,歷史上黃河中下游河道多次出現改道,特別是黃河的奪淮奪泗入海,淤塞了下游入海通道(即今廢黃河),洪水排洩不暢,四處氾濫,侵佔了淮河的入海河道,使得原本成形的淮河水系出現紊亂。

因此,我國成立前,淮河這裡出現了“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的局面。中游的水下不來,下游的水又流不出,是一條難治之河。

為了改善淮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我國對其進行了有效治理。

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採取了不少措施來控制洪水,在上游山區先後修建了佛子嶺、梅山、響洪旬、磨子潭、鯰魚山等30多座大型水庫及2000多座小型水庫。同時,我國相關部門還大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發展了灌溉、水電、水產等各種事業。

現在大部分河道經過了疏浚整理,在淮河平原上開挖了新淮河、新汴河、茨淮新河、紅衛河等許多新河,大大增強了排洪能力,擴大了灌溉面積。在淮河下游開闢和擴大入江入海水道。

現在,淮河流域大部分水流可以順利地經洪澤湖、大運河流入長江,一部分水流經過蘇北灌溉總渠、淮沐新河、新淮河、射陽河等許多條新河,流入黃河。




李子涵一


一、

首先,更正題主的一個概念錯誤,淮河出海口稱謂是錯誤的。

出海口、入海口,是兩個意義截然不同的概念。

江河水流匯進海洋之處,應稱為入海口;

江河航運進入海洋之處,則稱為出海口。

所以,題主所說的應是淮河入海口。


淮河,不能說木有入海口,而是現在有多個入海口,不過不是歷史上原來的淮河入海口而已!

二、

古代淮河在江蘇是有固定的直通入海口的,就是現在可以在江蘇省地圖上可以看到的,江蘇省北部的廢黃河故道。

黃河,中國的母親河,中華兒女心目中的聖河。

黃河,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桀驁不馴,奔流無度,加之科學技術水平低下,治理不力,人類難以駕馭,水患頻仍。

東流的黃河下游象一條黃龍在華北平原、黃淮海大地上,左右滾來滾去,多次改道,曾經決口南下,奪淮河下游入海水道而從蘇北入黃海。

後來又改道北上山東入渤海。

三、

黃河改道山東入渤海後,這個搬運、挾帶泥沙的巨無霸,除在黃海入海口遺下可觀的沙丘外。

更是留下大量的泥沙使淮河下游入海故道淤積,淮河水已不能再通過原淮河下游故道東流入黃海。

淮河下游水流,無奈之下,另尋入海水道,改東流為南下,經由大運河南下匯入長江,而再隨長江折向東流入東海;

另有支流,北上亦經由大運河,轉入淮沭河折向東流匯入黃海。

但是,每逢雨季汛期,因作為淮河洩洪的主要水道,大運河水道狹窄,且淮河本來東向直接入海,現轉向南下入長江,加長入海距離,且同時長江亦在汛期,水位偏高,使淮河洩洪不暢,水害頻發。

淮河北上大運河東流淮沭河的支流,河道不甚寬闊,洩洪水量有限。

淮河水患,成為各朝代及中華民國政府,亟欲解決,而又無力、無法解決的老大難水利事件之一。


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根治淮河水害,在江蘇省北部,人工開挖蘇北灌溉總渠,恢復淮河東流直接人海的一條通道。

後又在蘇北灌溉總渠北側,增加開挖淮河入海水道,導引淮河水直接東流入黃海,解決了淮河下游暢通的入海水道,徹底根治淮河水害,並灌溉蘇北農田。

淮河,又重新有了自己的直通入海口,淮河水患不再,兩岸人民安居樂業。


z山海


為什麼淮河沒有出海口?古稱淮水,與長江、黃河和濟水並稱“四瀆”,七大水系之一,淮河沒有出海口,始於黃河,歸於長江。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傳承文化,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和黃河是我國的母親河,長江黃河中間便是我國的“中原地帶”,是我國古人類的發源地。在長江水系和黃河水系夾縫間,還有淮河水系,也是我國七大水系之一 ,七大水系還有:珠江水系、遼河水系、海河水系和松花江水系,都屬於江河水系。

提起淮河,大家應該會想起秦嶺吧。對的“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分界線,還是1月份0℃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溼潤區與半溼潤區的界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也是水田與旱地界線;農作物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分界線;是水稻與小麥種植分界線;是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分界線等,地理位置相當重要,關鍵的一個節點,當然也不是絕對按此劃分的。

“秦嶺——淮河”一線是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分界線。大家知道自古水火無情,尤其是古代,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遇到降雨豐沛的災年,黃河、長江氾濫,災情不斷,瘟疫橫行。在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幾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黃河流經黃土高原,給下游帶來大量泥沙,長期堆積瘀塞,久而久之成為懸河,稍有變故,就會決堤改道,變遷無常。在1149年、1494年和1938年等多次人為原因,黃河在南面擺動,南流奪淮河河道入海,但是由於大量泥沙堆積在下游出海口,慢慢出海口地勢變高,淮河河水無法流入大海(長江口的崇明島也是如此形成的)。而黃河經歷多次改道形成了現在的模樣,黃河水經山東注入渤海灣。淮河水由於地勢引導入江水道,南下匯入長江流域,成為了長江的一個支流,自此淮河沒有了出海口,一代歷史終結。上古神話故事流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說法。傳說大禹也去過淮河治水。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大家為了紀念他,為他修廟立碑,在淮海沿岸。當然現如今國家正在努力疏通淮海古河道,希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淮河用自己的河道流入大海。你覺得這能成為現實嗎,請回答謝謝。







這麼近那麼遠F4


作為中國古代與黃河長江齊名的“四瀆”之一,淮河在中國古代史上,意義堪稱重量級。放在一些“天下分分合合”的年月,還常被拿來劃邊境線。但今日的淮河,雖說流經鄂豫皖蘇魯五省,但其河道總長度只有一千公里,流域面積也只有二十七萬平方公里。尤其“低調”的是,這樣一條“名河”,竟然沒有出海口,其水流經過洪澤湖後注入長江,經長江下游才可入海。比起與之“齊名”的黃河長江來,似乎很沒存在感。

但事實上,“淮河沒有出海口”這事兒,可不是一個有趣的自然景觀,相反,縮影了上千年裡,中國歷史上一樁持久的災難:淮河水災!

其實,最初的淮河,是有出海口的。以《禹貢》的記載說,淮河“導淮自桐柏,東會於沂泗,東入於海。”一句話勾勒出了淮河的風貌:發源於河南南陽桐柏山的淮河,整個流域範圍緊挨著黃河流域,向西流經伏牛山,向北抵達沂蒙山脈,向南又靠近大別山脈和長江流域。看看地圖就知道,這整個流域除了西部、南部、東北部的山區丘陵外,幾乎全是廣闊大平原,土地肥沃且物產資源豐富,堪稱中國版圖裡的“寶地”。

雖然淮河流域地理面積只佔中國版圖的三十五分之一,但人口卻在一億六千萬以上,耕地面積佔全中國的八分之一,還是重要的煤炭與海鹽產地。小麥水稻棉花的產量也居於全國前列。開封、鄭州、曲阜、許昌等歷史名城,幾乎都是因淮河而繁榮。古代歷史上,也早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譽。而在今天,淮河流域的地位,依然無比重要。淮河安,天下寧。

但偏偏在歷史上,這淮河,並不“安”。

其實,當淮河如《禹貢》記載的那樣,擁有“獨立產權”的出海口時,那也恰是淮河流域歷史上的黃金期:早年的淮河,擁有“汴水”“穎水”“泗水”“沂水”“汝水”等支流,構成密集的水網。

南宋建炎二年(1128)之前,洪澤湖也並不存在,相反淮河沿線上,散佈著大大小小上百個湖泊。發達的水力條件,不但助推了農業發展,也催生了新型的人工運河。中國最早的人工運河“邗溝”,以及隋朝時連通南北的“通濟渠”,都是開鑿在淮河流域。而從秦漢至隋唐的繁榮時代裡,以淮河流域為中心的“江淮河濟”水運網,更是彼時中國的主動脈。

可以說,那時的淮河流域,雖說也難免有水災,可與“多災多難”真心不搭,相反有著“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的美譽。比如佔了咸陽的項羽,為何猴急著遷回彭城?那可不止為“富貴還鄉”,實在是這交通發達經濟便利的兩淮平原,太吸引這位“西楚霸王”。一直到北宋“靖康之恥”前,兩淮流域都是中國最核心的農業經濟區。

但淮河“出海口”的危機,卻也早就有。看地圖就知道,淮河北靠沂蒙山脈,地理位置本就北高南低,而且又靠著作為“地上河”的黃河。黃河“奪淮”的風險,也就長期存在。早在西漢年間起,黃河水就不停侵奪淮河河道。外加兩淮平原,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每逢戰亂就打做一團。生靈塗炭之後,當地的水文地貌,也全被戰亂毀沒了樣。於是到了南宋建炎二年(1128),黃河終於呼嘯南下,徹底鵲巢鳩佔,奪了淮河的入海口。

而比丟失入海口更嚴重的是,滾滾黃河水帶來了大量泥沙,在淮河的水道上大量淤積,淮陰以下的淮河故道全被淤塞,也切斷了淮河向沂水等水脈的排水出路,“無路可去”的淮河水洶湧狂奔,在盱眙以東淤積成湖泊,也就是今天的洪澤湖。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淮河流域的其他地方。比如被黃河水“奪水道”的泗水,也在山東形成了南四湖和駱馬湖。

可以說,經過這一場劇變,原先暢通的淮河,就這樣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稍微熟悉下地理知識就知道,這樣一條處處被“淤成湖”的淮河,一旦降水超過了湖泊的容量,必然就水災蔓延。自南宋至清代,江淮地區多少觸目驚心的水災,就是由此而來。

那今天的淮河,為何又從長江入海了?清朝咸豐元年(1851)洪澤湖水暴漲,一口氣沖壞了南面大堤,脫韁的淮水洶湧南奔,經高郵湖和邵伯湖衝入長江。這場劇變,又成了長江沿線的災難:淮河入長江的水道太小,每一次奔長江,都常見在兩岸氾濫。

更大的災難,還是拜黃河所賜:清朝咸豐五年(1855)黃河再次改道,在河南銅瓦廂決口後,一路奔著山東入海。其“侵佔”淮河河道七百年的歷史就此結束。那淮河是不是可以“回家”了?回不去了,以往的淮河故道,早已被泥沙堆得高出地面,不但沒法讓淮河入海,相反沂水泗水等河流,由於被黃河改道奪了水道,也一股腦衝入蘇北地區,成了新的災難。

如果說水災還有消退的時候,那麼鹽鹼地災害,更是痛苦的後遺症:黃河帶來的泥沙,淤積了淮河原有的湖泊池塘,這些鹽鹼含量極高的土壤與黃河泥沙混雜,也就形成了大片無法種植的鹽鹼地。沿線的多少村莊因此廢棄,農民流離失所。

如此災難,歷代王朝就沒辦法?實在是這事兒治起來太難:淮河流域的邊緣,多是山區地帶,洪水控制起來本就難,更缺少好的水庫地形。淮河的幹流呢?卻是坡度平緩,只要上游水文出現狀況,河道就很容易被搶。這樣的高難度地形,放在古代科技條件下,綜合治理極其難,只能修修補補。

於是,從南宋年間黃河“奪淮”開始,一直到清朝咸豐元年黃河改道,六個世紀的時間裡,淮河流域爆發了二百六十八次大型自然災害,等於是每兩年半一次。那在科技條件比較發達的近代呢?從咸豐五年(1855)到1949年,淮河又爆發了四十八次大型災害,等於是每一點九年一次,烈度遠超古代史。

如果說古代史上的淮河災害,還可以用“天災”甩鍋,那麼近代史上的淮河大災,就是徹頭徹尾的人禍:無論是北洋政府還是南京國民政府,雖然也有過“導淮”的構想,卻從未捨得投入人力物力去做。北洋時期曾任全國水利總裁的晚清狀元張謇,滿懷治理淮河的構想,卻終因缺錢悲憤辭職。

於是,那時代的淮河,也就基本陷入“沒人管”的狀況,外加天災與戰亂,淮河的災難也就空前頻繁。1916、1921、1931年的幾次淮河大災,受災人口都多達數千萬,死者“遍地屍漂”。1931年的淮河大水裡,單一個興化縣,全縣就在一夜之間被淹沒,興化縣官莊百戶人家,倖存者只有五人。1938年的“花園口放水”事件,導致淮河流域五萬四千平方公里土地成了“黃泛區”,一百億噸泥沙衝入江淮平原,許多地方“昔日房屋樹木已埋入土中”。一千多萬老百姓流離失所,水旱蝗災年年不停。淮河流域,成了“災地”。

甚至,在新中國成立伊始,號稱“災地”的淮河流域,也給新中國來了個“下馬威”:淮河連續兩年大災,三百一十三萬平方公里土地淪為澤國。錐心的災難,也激出了新中國那一聲曾激勵一代人的口號:“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緊接著,這聲口號,就變成了新中國一場聲勢浩大的運動:從1950年11月起,這場動員三百萬民夫,波及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各省的“治淮工程”正式開始。第一期工程僅用八個月,就修築堤壩2191公里,初步做到“小雨免災,大雨減災”。淮河流域,也在1951年11月,迎來了久違的大豐收。

然後,經過八年跟進治理,數百萬軍民的拋頭顱灑熱血。曾是“黃泛區”的淮河流域,到1957年冬,共治理大小河道175條,修建堤壩4600公里,外加大型水庫9座,總庫容量316億立方米。淮河流域“無年不災”的歷史,終於成為歷史。

但是,“沒有出海口”的威脅,至今沒有消除。1991年和2003年兩次淮河大水,更讓人至今警醒。意義重大的“淮海入海水道”工程,今天依然在進行中。新中國至今七十多年,淮河大多數時間裡的“平靜”,來自多少前輩的付出,又來自今天多少水利工作者的守護!
參考資料: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淮河水利簡史》 新華社:《新中國崢嶸歲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我們愛歷史


淮河是中國古代的四瀆,現為中國七大江河之一。

在中國古代,有四條著名的河流。分別是:

河(黃河)、淮(淮河)、濟(濟河)、江(沂河)。

這四條河流,最後都可以注入到海洋,所以一直在民間信仰中有很高的地位。唐朝時,稱這些河流為四瀆。

其中,淮河為東瀆,長江為南瀆,黃河為西瀆,濟水為北瀆。

由此可見,淮河在最初是有出海口的。那麼,為什麼後來失去了呢?

淮河失去入海口,被稱為“黃河奪淮”。

在1194年至1855年間,黃河奪走了淮河的河道,成為黃河的出海口。

自1194年起,黃河開始奪淮入海,侵佔了淮河的地盤。這是由於淮河與黃河的地理位置過近,而淮河的流量又遠遠不如黃河這條中國的母親河。


挾帶大量泥沙的黃水,將泥沙淤積在淮河流域,破壞了淮河環境,使得淮從洪澤湖南決入江,並且阻塞出了洪澤湖。

不過,在清咸豐五年(1855)以後,黃河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使得淮河的負擔減輕,可以借長江的河道入海。

2003年6月,我國發起的“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完成,淮河逐漸又有了出海口,保證了入海水道洩洪入海。

總而言之,這是一個很漫長的歷史過程。


HuiNanHistory


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決,從此長期奪淮入海,大量泥沙淤泥使淮河入海出路受阻,盱眙與淮安之間的窪地逐漸形成今洪澤湖,並衝淮南堤溢流壩,沿三河入寶應湖、高郵湖,經邵伯湖由夾江在三江營入長江。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度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後黃河大致以山東濟水河道為入海口至今。

1194年~1855年的事件被稱為黃河奪淮入海。

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泥沙含量劇增,不但使得黃河河道泥沙淤積嚴重而且使得淮河水系紊亂,泥沙淤積。被黃河泥沙淤積嚴重的淮河在下游堵塞,淮河原本的河道也漸漸被泥沙填平消失。每逢雨季洪水肆虐,終於聯通幾個小湖形成了洪澤湖,黃河水和淮河水通通都注入這裡。而洪澤湖區域是有發達的水系網以及大運河聯通長江的。

這段時間黃河水和淮河水都通過洪澤湖,大運河注入長江。

雖然黃河改道後不再從淮河入海但是淮河幾百年的泥沙淤積仍然很嚴重,洪澇不斷。新中國成立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開挖了現在地圖上標識的淮河河道以緩解淮河洪澇問題。但是大部分淮河水仍然通過洪澤湖從長江入海。

我覺得要不是中國古代就記錄淮河,有史可查,淮河流域人民也對河流有深厚的感情的話。換個外國人來編寫水文書籍搞不好就把淮河搞成長江的支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