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會不會謀反篡位?

逆風解語


如果太子朱標不死,朱棣能且只能作一個盛世王爺,別說是造反,他連對朱標表示不滿的想法都不會有。為何說朱棣連想法都沒有呢?請看如下分析。

首先,朱棣沒有資格挑戰嫡長子繼承製

眾所周知,嫡長子繼承製是持續了數千年的一項宗法制度,它是封建君主專制的根本基礎。這一繼承製的核心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遵循了這一繼承原則。朱標是朱元璋原配馬皇后所生的長子,是根正苗紅的嫡長子。就算朱棣也是馬皇后所生,但也是非嫡非長。

朱標被立為太子,是符合這一古老的宗法制度的。這是封建社會的一項深入人心、人人都得遵守的一條法則,作為四皇子的朱棣自然也要無條件遵守。

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皇位可以說是無可爭議的。朱標在朱元璋的培養下,獲得了文武百官的一致認可與支持。因此,朱棣是沒資格挑戰朱標的地位。

其次,朱標的號召力是朱棣所不具備的

朱元璋稱吳王時,朱標便被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在當世子的四年裡,朱元璋就將其作為接班人來培養。洪武元年,十三歲的朱標被立為太子。

朱元璋為朱標配備了極其豪華的師資陣容,左丞相李善長為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為太子少傅,開平王常遇春為太子少保,宋國公馮勝為太子太師。

朱標從小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性格溫文儒雅,深得文武百官的擁戴。朱標對弟弟們十分關照,包括朱棣在內的不少兄弟都受過他的庇護而免受責罰。

朱標在眾皇子中的威望是無人能撼動的,無論在身份地位,還是能力威信上,朱棣都只能望其項背。因此,太子朱標若是即位,朱棣則是非常服氣的。

最後,朱棣的資歷和能力是強於朱棣的

朱元璋還是吳王之時,朱標就與馬皇后留守大後方,成為朱元璋征戰的有力後盾。朱標的才智是得到文臣武將肯定的,尤其得到文官集團的有力擁護。

朱標成為太子後,治國才能逐漸顯現。在他二十二歲時,朱元璋便令他獨自處理政事而後奏報。在朱元璋的薰陶和栽培之下,朱標逐漸成為合格繼承人。

這一歷練是其他皇子所不具備的,包括朱棣在內。朱元璋對朱標的信任超過其他任何皇子,朱標的文韜武略從未讓朱元璋失望過,可以說是一個全才。

諸皇子對朱標是極為服氣和擁護的,他們幾乎都受到過朱標的庇護。朱標將兄弟們之間的關係處理的非常融洽,朱棣若是有異心,都不用朱標來動手。

因此,如果朱標不死,朱棣自然不敢造反,甚至連造反的心思都不會有。

如果朱標即位,燕王朱棣會有什麼結局?

如果朱標即位,大明朝廷是不會採取削藩政策的,朱棣根本不會走上造反之路。以朱標的威望和號召力,藩王對他根本構不成威脅,他有絕對掌控力。

對朱標來說,唯一的威脅可能就是來自北方的蒙元殘餘,所以他不會忙於削藩。可能有大臣會建議他削去藩王的兵力,這對朱標來說就是一句話的事。

藩王中兵力最多的就是燕王朱棣和寧王主權,朱標會兵不血刃的將二位弟弟的兵馬用於北伐,之後收歸朝廷所有。沒有了兵權的朱棣只能在北平當王爺。

就算是朱標以強硬手段來剝奪朱棣的兵權,朱棣也僅有服從的份。再說了,朱標性格寬仁,肯定不會難為弟弟們的,朱棣沒有任何理由和資格來造反。


野史也是史


如果太子朱標沒死,借朱棣一百個膽,他也不敢造反。為什麼這麼說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朱標的皇位名正言順

朱標是朱元璋根正苗紅的嫡長子,是馬皇后為朱元璋生的第一個兒子,按照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制傳統,朱標是最有資格繼承朱元璋皇位的人。此時的朱棣拿什麼名義去造反?朱標的皇位名正言順,反之,朱棣造反則是名不正言不順。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首先,如果朱標沒死,而朱棣造反的話,朱棣在輿論上就已經輸了,他是得不到人心的。這個時候請問朱棣如何的去籠絡人心?如何的聚集人才?跟著他造反的人又有多少?


朱標手下的猛將多

現在史學界常常有一種觀點,那就是朱元璋在晚年大肆的屠戮功臣,是因為朱標已經死了,而孫子朱允炆過於年幼和稚嫩,朱元璋擔心他駕馭不了能臣武將,所以才大肆的屠戮。如果朱標不死,像徐達,藍玉等猛將,朱元璋估計也不會屠戮。

而朱標很小的時候就常常和徐達這些猛將們混在一起,藍玉更是朱標的舅父,所以儘管朱標在這些猛將中的威望沒有朱元璋高,但是肯定比朱棣高,還是可以駕馭他們的。而朱棣雖然軍事才能也很突出,但是比起這些猛將而言,就是小兒科了,一旦開戰,朱棣就只有被虐殺的份兒,朱棣自己也會掂量的。


朱標的能力也很優秀

朱標除了是嫡長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他自己本身的能力也非常的優秀。在朱元璋還沒有稱帝之前,朱元璋去前方打仗,後方基本都是留給朱標來打理。就算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朱標也常常為朱元璋監國,治國理政,能力突出。

朱標不僅能力突出,他本人也十分的仁愛寬厚,有許多的能臣猛將和其他皇子頂撞過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生氣,要處罰他們,但是都被朱標給解救了下來,因此很多人都非常的感激他,朱標也因此深得人心,威望很高。朱標能力優秀威望高,朱棣是絕對不敢反的,對於自己的這位大哥,朱棣還是比較尊敬和忌憚的。


我的結語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基本上一生就只能做一個鎮守邊關的王爺,為大明朝奉獻自己的一生。然而,命運喜歡給人驚喜,大哥死了,侄子又菜,自己也是老朱的子孫,為什麼不去搶呢?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相互交流。


史話漫漫


關於成功與否問題,其實按照現在來說,很難定論。

為什麼呢?因為就算是朱允文,朱棣能成功的可能性也不大,存在很大的運氣。

很多人說是朱允文優柔寡斷,顧念叔侄之情,說出那句“勿使朕傷叔之名。”

這句話背後的深意是你們要在外面直接搞死我的四叔,不要生擒回來。

其實靖難過程也確實這樣,朱棣幾次遇險,但就是活下來了。這也許就是真命天子的運氣吧。

那麼說到如果是大哥朱標做皇帝,朱棣會成功嗎?

要問會不會成功,首先要問會不會做這件事。

我個人一直認為,朱棣造反無外乎兩個原因,其一求生,其二求帝位。

如果皇帝是朱標,朱標一直標榜為仁義太子,多次忤逆朱元璋殺伐行為,和兄弟們感情也是很和睦,很受眾兄弟的尊敬。當然削藩肯定是會削的,但做法會不一樣。相信如果是朱標,也許會學漢朝的推恩令削藩方法。那麼兄弟們不用那麼擔驚受怕,朱棣不用求生不會造反。

但如果朱棣一心求帝位,那麼不管是誰都會造反,時間問題罷了。

如果是朱標,朱棣面臨將不是被稱為草包的李景隆,而是強化版的鐵炫。要知道鐵鉉就是差一點就搞死朱棣了。

也就是藍玉。

藍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而常遇春的女兒嫁給了朱標。朱標不死則藍玉不死,那麼朱棣造反朱棣死。

回到第一句話,歷史其實很難定論,因為在朱允文這個位面 朱棣已經運氣爆表了,不能否定在朱標這個位面朱棣沒有運氣了吧。萬一這個位面藍玉病死了呢,或者就是敵不過朱棣也有可能。

總之,以我個人觀點,朱棣為求生則不會造反,也就沒有成不成功的問題;朱棣為帝位,還是五五分的成功可能性。



南嶺說史


我是史海魅影,很高興為您解答。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我們要考慮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舉動?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削藩,那麼如果朱標是皇帝,他會削藩嗎?

朱標不會削藩。我們觀察建文帝削藩,他是害怕叔叔們權利大,很難指揮或者他們有異心。然而朱標登基,就不會面對這樣的問題。

第一點:朱標活著,朱元璋不會把所有開國大將處理掉。朱標能夠駕馭得了這些開國名將,最起碼藍玉肯定不會被殺,他肯定支持朱標。這樣以來,明初的藩王那點實力就根本不會泛起大浪來。

第二點:封建觀念,使得朱棣不敢造反。長兄如父,朱棣不敢冒犯朱允炆。換個角度來說,朱棣在朱允炆繼位之時已經是朱元璋兒子中最大的了,按照朱元璋的嫡長子繼承製,朱棣也有資格繼承皇位,然而朱標沒有死的話,朱棣是沒有這個機會的,既然沒有這個機會,朱棣自然不會去想當皇帝的事情。

綜上所述,朱棣造反就是一個死,再說了朱標不削藩,他造反也沒用,所以他權衡利弊以後,肯定不會造反。





史海魅影


應該不會。如果朱標活著並繼位,對其他眾皇子而言,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

首先,有法理上的認同感。根據正史記載朱標乃孝慈高皇后馬皇后所出是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作為嫡長子繼承大位符合自古以來的王位繼承法,在法理上名正言順,無可挑剔。

其次,有能力上的服眾感。由於朱元璋是將朱標作為帝國接班人來培養的,所以不僅請宋濂、李善長、徐達等悉心教導他,同時被立為太子後,直到去世,一直讓朱標幫助其處理朝政,因此朱標有機會將自己治國理政的理念在一定範圍內付諸實踐,從而鍛鍊並大大提高了自己治國理政的能力。

最後,有血緣上的親情感。《明史》這樣評價朱標:“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筆者以為這樣的評價經得起推敲,基本符合史實。朱標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非常友愛,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弟弟曾多次犯錯誤,朱標出於血緣親情,多次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老爹朱元璋的責罰,眾兄弟對他很是感恩,所以朱標在一班兄弟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由以上三點來看,如果朱標活著,朱棣即使受了別人的蠱惑(比如姚廣孝),起了謀反的念頭,那也是一時的念頭而已,決不會採取謀反的行動,夾著尾巴安安穩穩地做一個藩王了此一生吧。


歷史春秋網


應該不會。因為名不正言不順

一方面朱標是朱棣的大哥,正宗的太子,馬皇后的長子,無論是資歷還是閱歷都不比朱棣差。朱棣應該沒有這個膽子反。

另一方面,以朱標的性格,他不一定會像朱允文那樣害怕那些蕃王。畢竟大哥還是能壓得住陣的,侄子就差一些了。雖然削蕃是一定要削的,但假如手法不一樣,蕃王們也不一定會造反。怎麼說造反也不是想造就造的。不過朱棣身邊有一個道衍和尚,這傢伙就是個造反的專業人士,朱棣有他在不一定不反。

第三,就算是朱標也要削蕃,可是你不要忘了,在真實的歷史裡,朱允文削蕃,朱棣也削蕃。這說明蕃是一定要削的。可是朱允文削蕃丟了皇位,朱棣削蕃卻一帆風順。是朱棣命好嗎?不是,還是朱棣的方法正確。你聽話就和平削蕃,不聽話就武力削蕃。正因為正確的方法才得以解決明朝蕃王問題。朱允文要為他丟掉皇位負大部分責任。為什麼他削蕃就不行,而明朝以後的蕃王造反就沒有一個成功的呢?他的方法不對。人沒用對。 我認為,如果朱標當了皇帝,朱棣不一定會反!就算是要反,也是被鎮壓了事。朱棣奪不了朱標的皇位。因為朱元璋為了他孫子能夠順利繼位怕孫子朱允文鎮不住,而殺了很多武將,才會使得朝中無人可用。如果是朱標繼位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不忘初心wjn


如果朱標不死,大明王朝的歷史將重新改寫,朱標受朱元璋重用和歷練,權勢和威望要比朱棣要高的多。有朱標在,朱元璋的威望和權力是無法動搖的。有朱標在,胡惟庸和藍玉都不敢謀反。《明史》“…朱標太祖長子,洪武元年正月,立為皇太子。選勳德老成及新進賢者,兼領東宮官。左丞相李善長兼太子少師,右承相徐達兼太子少博,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康茂才,張興祖,胡延瑞,廖永忠,張興祖,孫興祖,鄧愈,湯和,劉基,耿柄文,等在太子府任職或兼職。好傢伙!這一大串開國元勳勳輔佐太子,可見權勢僅低於太祖朱元璋。朱標不死,何人敢謀反篡位?胡惟庸,藍玉有賊心,也沒有賊膽。燕王朱棣更沒有能力和理由反叛同父,同母繼承皇位的大哥朱標。加強中央集權,削藩退早要進行的,朱標會比他兒子朱允文要策略的多,不會激變。朱允文是個不自信楞頭青,聽信黃子澄等人建議,剛登基不久就削藩。矛頭對準皇族,湘王柏自焚死,齊王榼,代王貴,岷王楩被廢為庶人。詔燕王棣,逮燕王府官僚。燕王感到大難臨頭,親王人人自危,慌慌不可終日,燕王朱棣是在這種情況情下發動靖難之役。朱標在,不會用這種手段對待自己親兄弟,《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其天性仁慈然也"。…滿朝文武實權派大都在朱標一邊,朱標對弟弟們又情高義厚。仁慈聞於朝野。有朱標在,燕王朱棣斷不會有興兵取代之心,即使興兵,也必敗無疑。

有朱標在,他權德勢具全,胡唯庸,藍玉決不敢謀反。正因為朱標死,太子年青,才有謀逆之舉。但是希望朱元璋早死,朱標早繼位,才這些朝廷大員們的心願。朱元璋強力反貪,得民心而不得官心。為朱元璋打江山,南征北戰,九死一生,天下己定。論功行賞,都封了,公,侯,伯大官,該享福快樂了,朱元璋強力反貪,這些權官悍將很不舒服。就是子孫不法,自己也要受牽連,私下自然多有不滿。朱標死,諸親王都遠離京城,使胡藍才有謀反之舉,也是李善長知情不舉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特務系統遍及全國,偵破胡惟庸,藍玉兩大叛亂集團案件不是太難的事。由乾隆審核,張廷玉主編的《明史》是據實記載了兩個叛亂集團被來元璋徹底清算的過程,不應有誤。只是誅連數字上是否準確,不得而知。只要有冤案,早就被乾隆,張廷玉給平反了,他們不會錯過黑朱明王朝的最好機會。朱標不死,這些事不會發生,大明王朝又是一番新氣象,朱元璋也不會背上誅殺功臣的名聲,而很可能被後人稱頌為千古一帝。





東方鉞


朱標是怎麼死的?

據清朝張廷玉奉命編撰的《明史》第115卷記載,正值壯年的朱標於洪武二十五年時患病去世,未即皇位,諡懿文太子。至於是什麼病,沒有具體說明,只有寥寥幾筆,說是風寒。其次,明末清初傅維麟撰寫的《明書》記載,朱標早逝是因為和朱元璋發生爭吵,精神壓力過大,鬱悶而致。不過,這兩種解釋還得認真分析:1、風寒:因風寒而斃”這樣的解釋在佈局上格調嚴整,皇室裡德政治鬥爭卻不是一般的殘忍。一點小事都會被人利用,煽風點火,引來災難。為了保全皇家的威嚴和名聲,皇帝會對一些影響到皇家威嚴的人採取不法手段剝奪其生命,然後把不能公之於世的死因歸於“風寒”,其實風寒實質上就是指風和寒相結合的病邪。在《素問·玉機真髒論》解釋為:“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簡言之,就是今日的感冒。2、爭鬥:當時朱元璋的次子朱樉與朱標爭寵,朱元璋也不喜歡朱標,也導致矛盾重重,綜合種種史料查詢朱標死的真正原因,極有可能是朱元璋對朱樉的喜愛讓朱樉開始覬覦皇位,導致兄弟之間矛盾重重,相互怨恨,生出謀殺之心。

朱標沒有早逝,朱棣會不會造反?會!

朱標為人寬厚仁慈,跟別人的關係應該都不錯的,但不會跟朱棣有過深的兄弟情誼。小時候,他們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就開始南征北戰了,再說並非同母,所以兄弟的感情不怎麼樣的,再者,朱棣的出生也是個迷,到底是誰生的都還說不清楚的。等朱元璋做了皇帝,朱標就當了太子,朱棣跟太子接近的機會也不會太多,再說有嫉妒之心,難免心有隔閡。總之,關係一般,只是朱標人好,不願與人為敵罷了,不然可能早就有一番爭鬥了,


歷史禁地


我個人覺得不會吧!

首先朱標如果不死,就會帶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朱元璋不會那麼大規模屠殺功臣。最重要的人,藍玉就不會死!藍玉跟朱標有血親,藍玉本來就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柱石!如果朱標活著,藍玉跟那些淮西勳貴也就不會跟著胡惟庸轉個不停。而且,依朱元璋給兒子鋪路的個性,朱標大概率會保下李善長。這兩個人很關鍵!我們從歷史過來人看,到最後削蕃只有燕王朱棣反了。

那藍玉就非常重要了。藍玉對於朱棣跟他的軍隊來講,是爸爸!藍玉深入大草原擊敗蒙古,用的就是朱棣的隊伍。所以朱棣部隊的人有一大半是藍玉提拔的。再來如果李善長還活著,這位開國第一功臣只要往燕京一坐,隨便說兩句也就瓦解對面的反抗了!這一文一武,是定海神針!


但是話又說回來,這只是假設。我們都知道朱標為人孝順仁慈,分封藩王是朱元璋的主意,而且朱元璋一直反對削蕃。再加上跟兄弟們的關係也都非常好,所以朱標削蕃的概率,很小!十有八九還是會落到朱允炆頭上,所以講歷史的車輪擋不住的呢!李善長就是再能活,也活不到那時候!藍玉為人放蕩,又愛喝酒。長時間的話,壽命也不會太長!而淮西勳貴如果沒有了制約,也未必就會服朱允炆,朱棣可是活了很長時間的!那時候就是烏龜對王八,看誰活的長了。。。


沒事鬧著玩


如果朱標順利繼承皇位的話,朱棣還會造反嗎?當然是一個字兒:朱棣絕對不敢造反!


(朱標)

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在朱元璋稱吳王以來,朱標便作為繼承人來培養的。

登上皇位以後便馬上把朱標立為皇太子。

一直以來,朱標兢兢業業輔助國政,朱標會是一個守成之君,也會是一個仁厚之君,更會使大明在他的手中更上一個臺階。

可惜歷史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時間也沒有給他這個機會,他自己也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在朱標病逝以後,朱元璋這一個勤政的皇帝居然撤朝多日,年邁的皇帝傷心欲絕,望著死去的兒子,多日不理朝政。

這不僅對一個皇帝來說是一件傷心的事情。一個年老的父親失去了自己最心愛的兒子,最心愛的長子內心是多麼的傷痛欲絕。

至此以後,朱元璋開始把孫兒朱允炆作為繼承人來培養。並且清理朝臣,並且為孫子的繼位開始鋪路。


也正是因為此事,在朱棣清君側的名義進攻南京的時候,朱允炆手下沒有那麼多的良將可用,讓自己的叔叔奪去了帝位。

如果朱標不死,朱棣絕對會老老實實的做他的燕王。無論南京城裡發生什麼樣的事情,他都不敢造反篡位。



因為朱標的繼位順理成章。他是老皇帝的愛子,是眾大臣當中最佳的人君之選。

同時朱標也是中兄弟心中的好大哥,也是百姓心中仁厚的太子。他的繼位會得到所有人的支持。

朱標活著的時候,眾大臣便對他連連稱道,在繼位以後,相信所有的人都會鼎力支持。

那些在外地的藩王們,除了替大明天下鎮守邊疆以外,對這位新皇帝俯首稱臣了。

如果朱標繼位,朱棣絕對不敢造反。

或者是,在朱允炆和朱棣的戰爭開始之初,朱允炆能夠果斷一點,或許大明朝又是另一番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