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南懷瑾先生講述:“時與位”

《易經》上告訴我們兩個重點,科學也好,哲學也好,人事也好,做任何事,都要注意兩件事情,就是“時”與“位”,時間與空間,我們說了半天《易經》,都只是在說明“時”與“位”這兩個問題。


很好的東西,很了不起的人才,如果不逢其時,一切都沒有用。同樣的道理,一件東西,很壞的也好,很好的也好,如果適得其時,看來是一件很壞的東西,也會有它很大的價值。居家就可以知道,像一枚生了鏽又彎曲了的鐵釘,我們把它夾直,儲放在一邊,有一天當颱風過境半枚鐵釘都沒有的時候,結果這枚壞鐵釘就會發生大作用,因為它得其“時”。


還有就是得其“位”,如某件東西很名貴,可是放在某一場合便毫無用處,假使把一個美玉的花瓶,放在廁所裡,這個位置便不太對,所以“時”、“位”最重要,時位恰當,就是得其時、得其位,一切都沒有問題。相反的,如果不得其時、不得其位,那一定不行。


南懷瑾先生講述:“時與位”

人取其中則是,事物取其中則是,到了頂點則不是,沒有出頭也不是,所以《易經》告訴我們正中之位。算命看走運不走運,就看是不是得其時,得其中,如得其中位,無往而不是,不得其中則處處都不是。這個中也可讀成“仲”的音,如打靶打中了,對了。


*****


《易經》告訴我們,任何東西得其時,得其位,當然是亨通的。


——整理自《易經雜說》


----------------------------------------


【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我們青年同學們注意啊,一個人有學問、有抱負,不一定一生看到成功。但是一個人要有事業,事業不一定在現在的社會可以看得到成功,有時候成功的事業在後代。譬如講釋迦牟尼、孔子、耶穌等等,他當時看不到成功。譬如一個藝術家,一幅好的畫,後面搶著賣,幾十萬法郎、幾十萬美金,他當時一個麵包都不值啊!譬如發明電視的人,許多了不起發明的科學家,對人類幸福有用的東西,起初發明電視的人也是餓死的啊!很多都是這樣。


這就是說,我們要懂一個原理,“雖有其位,苟無其德”,你本身有這個地位、有這個能力。譬如有些先生、有些朋友們有錢、財富很大,或者是某一種官大,或者是其他的地位大,“有其位”,“苟無其德”,學問、德性不夠;這個德並不是道德之德,你的學問、能力、思想不夠,“不敢作禮樂焉。”你不足以影響這個時代的。所以不敢自己隨便制立、隨便訂樂。樂不但是音樂,還代表了社會福利的制度。就是對社會,如何對社會造成永遠的福利,這個思想。


那麼,“雖有其德”,相反地,有些人有學問、有能力、有這個知識,一切都夠,“苟無其位”,他也沒有那個權力、沒有個位置。想辦一件事嘛,想跟小學生、帶領幼稚園的同學們玩玩啊,兩塊錢餅乾他都買不起,一條小板凳他也沒有,“雖有其德,苟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因此,也沒有說在當時可以影響一個時代,做不到的。


這就是說明,你看,我們看到一個人,本書的作者子思,替孔子的解釋多高明!沒有一點做痕跡。你們要寫傳記的文章,這樣就很高明!他等於替祖父替孔子解釋了。一定當時有人提出來:孔子那麼大的學問、本事,為什麼不能影響當時的那個時代?結果還是到處“坐著飛機”周遊列國,有時候還“坐不起飛機”耶!徒步旅行,便當也吃不上,乃至人家笑他是“茫茫然似喪家之犬”吶!那一個前路茫茫,就像那個狗沒有主人家一樣了,找不到主人家門口在哪裡,在外面變成野狗亂跑。這句話罵得很厲害哦!當面講孔子“茫茫然如喪家之犬”,那個狗找不到主人家那麼可憐!你看他多慘!為什麼道理呢?他孫子告訴你,說一個原則,就是這個道理。


這裡我們要了解,一個人要創業,不管你做生意也好、做什麼也好——學問,能力、才能要具備;有學問、有能力,那還要那個“位”。所以大家說是愛算命啊、看相啊、研究《易經》,《易經》只說明兩個東西:時、位。得其時,時就是現在講運氣。譬如我們現在冷氣機裝在這裡,得其時,現在大家很歡迎;可冬天開冷氣機,恨不得想把它打破了。


——整理自《中庸講記》


-----------------------------


我們中國過去講知識分子,你們翻開《史記》,孔子去見老子,給老子訓了一頓,老子有幾句話:“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蘽而行。”做一個知識分子,真要研究學問,尤其你們研究國學,學問自己累積,不一定要做官或發財。老子告訴孔子,他明知道孔子要救世救人,老子批評他,說時代不屬於你孔子的,你拉不回來

。“君子得其時則駕”,要把握機會,看到機會你再去。“不得其時”,機會不屬於你時,“則蓬蘽而行”,最好隱姓埋名,不要去管事。

另外呢,我給大家引用《素書》的一段,我覺得大家研究國學,做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基本的修養在這裡。這是黃石公傳給張良的。後人考據,認為這個《素書》不是當時原文。我不大管考據的,誰也沒有辦法求證,你愛做考據你們去做吧,就當他是當時傳給張良的。

你們看中間一段,“賢人君子,明於盛衰之道”,要把時代看清楚,“明於盛衰”,看懂這個社會的變化;“通乎成敗之數”,你的知識學問,對做人做事,成功失敗都要有把握。“審乎治亂之勢”,要觀察整個社會的轉變;“達乎去就之理”,這是指個人,看清這些之後,個人應該怎麼辦啊?讀書?還是學職業?還是求吃飯?乃至一個工作要不要做?都要自己曉得。

因此,下面兩句話,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基本原則,“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於後代”,這是告訴張良,有機會你出來幫一下,沒有機會,就算了,自己優哉遊哉過一輩子。“是以其道足高”,這個道,學問之道,這是求學問的目的,或者你將來自己著書立說做什麼都可以。


——整理自《漫談中國文化──金融 · 企業 · 國學》之國學部分


-----------------------------


《易經》這一門學問是活的學問,不是死的學問,也就是宇宙的法則。宇宙的法則沒有永恆不變的。所以懂了《易經》的道理,也就懂了宇宙的法則隨時在變。這也就是佛學所講的“無常”。宇宙間的事不可能有一刻不變的,變就形成了我們平常說的“時與運”的問題。“時與運”在卦裡很重要,看一個卦象,變要看時空兩者的關係,時空是相對的,隨時都在變動。


其實也不僅《易經》如此,一切學問都是一樣,尤其我們做人做事,要懂得“變動不居”,因為宇宙萬物隨時間空間而變化,一切現象都在變化。你要識變、適變,

因此學《易經》、卜卦、算命,同樣沒有一個呆板的法則。如果有個呆板的法則,你要求的答案就不對了,你的判斷一定不會準確的。


“周流六虛”,“六虛”就是上古文化中的六合,也就是上下四方。東南西北上下就代表了宇宙間的空間。這個道理就是無處不充滿,也就是宗教家所講的神、上帝無所在,無所不在。宗教家把它穿上宗教的外衣,便成了神。事實上無所在,無所不在充滿法界,就是《易經》的“變動不居,周流六虛”。周是圓的,表示圓滿充實。


“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上下、下上是不一定的。比如說山地是剝卦,反過來地雷就是復卦了。站的位置不同,看的角度不同,觀點就兩樣,現象就變啦。“上下無常,剛柔相易”,“剛柔”是陰陽,“相易”是變化,陰極陽生,剛極變柔。變來變去,就是:“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所以學《易經》要特別注意,卜卦算命的方法不是死的。孔子告訴我們說“唯變所適”,我們後人把孔子的像畫得像個死人的樣子,尤其宋朝以後的儒家把孔子講得令人生厭。其實孔子非常活潑,《孔子家語》上講的,孔子是“無可無不可”的。“無可無不可”多滑頭呀!他的道就是“不可為典要”,沒有一個確定的事,時間有變化,空間也有變化。所以學《易經》的要記住下面“唯變所適”這一句話。看向哪個方面變。懂了這個道理,如果你當個領導人,領導一個團體,第一天到職一看,就知道這個單位哪些地方非變不可。“唯變所適”,只有變才能使它進步。


*****


“六爻相雜,惟其時物也”,我們如果研究《易經》的一個卦,就要看六爻的變動。六爻的變動是錯綜複雜的,六爻隨時相雜,陰極則陽,陽極則陰,下面與上面,上面與下面,隨時有關聯,隨時在錯綜複雜中起變化。

——整理自《易經系傳別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