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荫 余 堂

荫余堂是原位于安徽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普通古民居,从被拆解然后运到美国,再在迪美博物馆进行一砖一瓦的复原,整整历时7年,耗资1.25亿美元。从内到外,每个细节,都完整恢复原貌。

2003年,这座在家乡可能会被拆毁的老房子,漂洋过海在异域他乡得以新生。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迁徙到迪美博物馆的「荫余堂」

作为千年古村落,黄村的古建筑,部分在20世纪中期遭到毁坏。同时,不少古建筑原有的风貌,已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和老化。荫余堂就是这些古宅中的一员。

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的荫余堂,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是黄氏商人的私人住宅,因希望世世代代“求祖荫,祈富余”,故名为荫余堂。这是一栋两层楼、四水归堂式的典型传统徽州建筑,内设有16间卧室、中堂、天井等。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安徽江南民居特有的平面布局方式,因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称为“四水归堂”。

黄氏八代子孙都曾在这栋祖传老宅里居住。到了1980年代,黄氏家族后代都离开了黄村,荫余堂也由此空置,面临出售和拆除的命运。

然而,一位来自美国的女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改写了它的命运。

【01】

1985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美国学者白铃安(Nancy Berliner)来到徽州,当时她被一座座鳞次栉比、粉墙瓦黛的古建村落所吸引,希望将徽派文化艺术介绍到美国。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白铃安(Nancy Berliner)

1996年,对徽州建筑艺术念念不忘的白铃安,与助手王树楷一起来到安徽黄山市休宁县黄村挑选古民居。

白铃安迄今对初见荫余堂时的感受,仍记忆犹新:“无人居住的徽州老宅,早已破败不堪,墙体开裂,几乎要坍塌了,却像时空的琥珀,不仅建筑上保留著地方特色和精巧的工艺,走在院子里仍能隐约感到这房子被抛弃之前的生活气息。”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荫余堂内的木质门窗

于是,经过了与中国文化、文物、行政部门的交涉,还有黄氏后代的一致同意后,1997年,整整两个月时间,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还包括当时屋内摆放的家具、生活用品,甚至连同院墙、门口铺设的石板、地基也都原装搬到美国,共动用了19个40英尺的集装箱装运,它们开始被分拆装运至美国迪美博物馆,并进行原装重组,清朝的徽派古建筑,终于完整的重现于美国迪美博物馆(Peabody Essex Museum, PEM)。迪美博物馆藏有全世界第一座迁徙到海外的清朝徽派古建筑。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迁到美国后的「荫余堂」

【02】

耗费了5年时间,白铃安和团队终于将它们重新拼接起来。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荫余堂窗上的木雕和墙角的石雕,都被原装运到美国。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中美的建筑师和文物专家合力重装「荫余堂」

黄氏屋主的家书、日记、照片和清朝末年女人的发簪和贴有清国邮票的信封,都被原样摆放。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在荫余堂找到的老照片和海报

有的摆设是由黄氏后人所提供,例如相关的黄氏宗亲族谱、黄石祖先的画像、日记、账本、诗集等。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他们还以物换物的形式,收集了黄家原来的生活器皿和家具,香皂盒、麻将、木桶、筲箕等,每一件都是绝版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也有的物件是从黄村的农家购买,比如,厨房就是根据黄村里一户人的厨房进行完整的复刻。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整个建筑尽可能地保留了它在中国时,最后遗留的所有信息。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03】

2003年6月,荫余堂重建工程终于完工,并对外开放。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荫余堂官网:http://yinyutang.pem.org

这个由中美两国文物专家共同完成的中国古代民宅建筑保护计划,可算是世界建筑保护历上的一处奇观。这样的古建迁徙,也让更多中国人意识到,普通、老旧的古民居,也是有其保护和修缮的意义。

由此,荫余堂亦可能成为最后一座,身处他乡的清朝徽派古建筑。

一座漂洋过海的安徽古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