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古代枷鎖有多大?

2980911


古代枷鎖有多大?這要看你犯的是什麼罪了,根據審判,是戴枷示眾,是羈押枷號,是流放,還是秋後問斬,最長的枷四米,最重的枷150斤!酷吏來俊臣發明的枷,只要戴上讓你丟半條命。

發配用的是行枷

戴枷印象最深的應該是《野豬林》,林沖戴著頭和雙手都被控制在肩膀上的枷,董超、薛霸兩個差官才有機會在野豬林下手,準備殺死八十萬禁軍教頭。其實枷分好多種,根據判決戴不同,戴不同懲罰度和功能的枷,大小、重量、形狀都不相同。比如林沖被判發配流放,要長途行走,戴枷的目的是防止犯人半路上逃跑。當時戴的不應該是頭和手同時控制的枷,而是隻控制住頭的專用行枷,雙手另用梏,《水滸傳》裡也交待的清楚,林沖被髮配到滄州時,當廳打一面“七斤半團頭鐵葉護身枷”,前往發配地是有日期限制的,枷太大,手被限制行動遲緩,無法趕路,差人不可能攙著他走。因此《野豬林》裡的情節是為了渲染兩個差官忌憚林沖武功,戴上了不適合趕路的重枷。

長枷起到羞辱作用

長枷在古代經常使用,主要是利用長大的形狀衝擊百姓眼球,達到警示作用。《魏書》記載,長枷“長一丈三尺,喉下長一丈”。北魏,一尺合今30.9釐米,那麼枷長達4米多,頭在中間的話,前後也各有兩米,乖乖,這種枷真提嚇人啊。可以想像戴上這種枷遊街威懾力有多大。

其實如此長的枷並不是全部是木頭板,前後是枷梢,就是說中間是木頭板,前後各有兩根長長的方木頭棍,叫枷梢。犯人走累了,或在集市中心停留示眾時,可以支在地上休息。但枷梢卻常常被犯人利用,成為行兇的工具。《水滸傳》裡插翅虎雷橫被白秀英誣告戴著長枷示眾,雷橫母親前來探望,和白秀英發生口角,雷橫看到白秀英動手打母親,就用枷梢去打白秀英,結果“一枷梢打個正著”,白秀英“腦漿迸流,眼珠突出,動彈不得”,被打死了。由此可見,長枷很長大,掄起來象根棍子,威力不小。

重刑犯用重枷

對於被判重刑的犯人,枷的作用就不只是羞辱和防止逃跑了,而是折磨犯人。需要打上重枷,也叫大枷,這種枷尺寸沒有長枷大,《三才圖會》記載明朝枷的尺寸:“長五尺五寸,頭闊一尺五寸,以幹木為之。”但枷的分量很重,至少在木製部分有20斤,加上鐵打的合頁,鐵鏈鎖,至少有25斤以上。有記載,在明朝時,東廠製造過150斤的鐵枷。關鍵是這種死囚枷是釘死的,也就是從判決後,釘死在犯人身上,吃飯睡覺都要戴著,讓犯人坐著很累,靠著不穩,無法平躺,接觸枷的皮膚全部被磨爛生瘡,枷成了一件折磨人的刑具。

武周時期,酷吏來俊臣專門設計了10種大枷:“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突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家破。”聽聽名字就知道,誰戴上生不如死,犯人只要看看開具,就嚇尿了。

“凡囚至,先布械於前示囚,莫不震懼,皆自誣服。”“乃作巨枷,號“翾尾榆”,囚人多死。又僕囚於地,以門牡轢腹;掘地實棘,席蒙上,瀕坎鞫囚,不服則擠之坎,人 多濫死。……後以鐵為冒頭,被枷者宛轉地上,少遷而絕。”——《新唐書 酷吏傳》

戴上重枷,還將枷固定在地上,又在門坎上擠壓犯人肚子,這誰受得了。

由此可見,枷之所以在古代是一件可怕的刑具,不是因為大小、長度和分量,而是戴上後太折磨人。


聾王異史


古代囚犯總會上枷鎖,想必大家都看過吧。其實枷鎖不僅僅適用於運送犯人,有時候也是一種懲罰的工具,在朱元璋當政期間,一個枷鎖重達35斤,後來最巔峰的時候,枷鎖直接達到了150斤重。

有時候很多犯人不敵重壓就會被壓死。到了清朝進行改造後,枷鎖分為三種,分別是25斤、35斤、70斤的。後來又發明了囚車,其實囚車也不像電視看到的那麼輕鬆,囚車往往分為不同的高度,如果是高於身高的話,往往就會使人雙腳懸空,有著彷彿上吊一般的窒息感,所以在身體上就會受到嚴重的折磨。


花開水不流


這個尺寸重量都沒有具體的規定,各地的也都不太一樣,主要是限制人身自由就可以,對犯罪嚴重的可以用大枷(很沉重,鎖骨都有可能被壓斷),甚至囚籠,囚車遊街等等。



快看前面有個


不同時期,枷鎖是有所不同的

枷作為法定的刑具,在南北朝時正式出現。晉以前,常用的戒具有桎、梏。梏是手械,桎是足械。此外還有一種鉗,為戴在囚犯頸部的一種鐵製戒具,很可能就是後世枷的雛形。

從北魏起,開始以枷作為法定的刑具。當時的枷,主要有普通的枷與大枷兩種。普通的枷適用於一般囚犯,而大枷則僅限於犯大逆及外叛罪的囚犯。

唐朝在前代的基礎上,繫囚之具,有枷、木醜、鉗、鎖,並對枷的大小及適用作了規定。武則天時酷吏來俊臣作大枷10種,一曰定百脈,二曰喘不得,三曰突地吼,四曰著即承,五曰失魂膽,六曰突同反,七曰反是實,八曰死豬愁,九曰求即死,十曰求家破。可謂慘毒至極!

宋朝對於不同的適用對象,規定了枷的不同的重量。死罪枷重12.5公斤,流徒罪枷重10公斤,杖罪以下枷重7.5公斤。枷的種類也日漸增多,除法定的枷以外,常見的主要有盤枷、長板、連枷。

明清在沿襲前代三等枷的基礎上,又有立枷、大枷(重枷)、長板等名目。百斤以上大枷盛行於明代。明朝的立枷自神宗萬曆年間開始使用,是當時特務機構東廠與錦衣衛常用的刑具之一。甚至有用150公斤重枷的。

清朝在立枷的基礎上,發展為站籠。1個月至6個月,也有永遠枷號的。所用的枷有普通的枷,也有50公斤甚至60公斤的重枷。清朝的枷號,只是對犯徒流罪以及充軍的滿人所用的代用刑,其後使用日漸普遍,直到辛亥革命後才廢除。


鍋盔餅子


我是刀筆傳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枷鎖確切的說是指舊時的兩種刑具,枷是用木板製成分左右兩片套在犯人脖子上的刑具,鎖是特別製作的鎖具用來套住犯人的手,腳等部位(類似於現在的手銬)。

古代的枷鎖大小不一,最大的應是柙床,一張床大小。材質也不相同,分木製和鐵製。

枷鎖還分男枷女枷,女枷分量不如男枷重。所有枷鎖都很堅固,不是像文學作品中可以隨意打開。戴枷時要把所有縫隙用鍥子撐死,開枷時要用斧頭劈開,行話叫劈枷。

所以古代枷鎖各個朝代都有自已的規定,並不相同。


刀筆傳神


從幾斤,十幾斤,幾十斤,到大的幾百斤都有


終究不過一場夢


沒有真正見過!只在影視裡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