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只要對晚清歷史稍微瞭解的人,都會聽說過“曾國藩”的大名。

這個來自湖南的“糟老頭”確有厲害之處。而曾國藩自己,天資並不聰穎,卻能一步步被評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聖人,其中一定也是有著自己的一套道理。

而馮唐在談曾國藩的時候就說過,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一、成事的先決條件——管理自己


管理自己,是成事的最先決條件。


曾國藩有一個觀點,“凡危急之時,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無論處於管理者還是普通執行者的位置,自身的能力、自身所能調動的資源、面對突發情況時的應變能力都是最可靠、也最基礎的能力。


在曾國藩看來,“極耐得苦,故能艱難驅馳,為一代偉人,今已養成膏粱安逸之身,他日何以肩得大事”?


一個成事者,必然在任何時刻都具有明確的自我管理意識,即使現在暫時處於沒有成事性的可能性的環境中,也應該堅持對自己的管理。


曾國藩的自我管理思想,不是單純的“自律”、“延遲滿足感”這麼簡單,它可以拆解成:以習慣培養自律、保持高度專心和確立合理目標這3個維度。


1.以習慣培養自律


自律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即便是曾國藩自己,在早年間也經常容易耽於外物、貪圖玩樂。


為了有效地克服固有的惰性,曾國藩在給子弟的家書中提出了兩個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


“於清早單開本日應了之事,本日必了之”、“凡事之須逐日檢點者,一日姑待,後來補救難矣”、“欲去惰字,總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一個人能否成事,其實先天的因素只佔據很少的層面,具體還是要看是否對自己足夠狠,習慣的養成、後天的因素絕對大於先天。


在做到這些的基礎上,自律的方式是安定、莫浮躁、不東張西望。


2.保持高度專心


在曾國藩看來,“耐煩”是做事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人生的最首要修養。


曾國藩就說,“凡人為一事,以專而精,以紛而散”,馮唐對此的解讀是“Multi Tasking(多線程工作)不是同時做很多件事,而是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拿起快、放下快。


以“自律”聞名的曾國藩,並不提倡“過度堅持”,或是一定要用外力或者強意志力來維持高強度的專心。

3.確立合理目標


在選擇目標的方式上,曾國藩一向建議,要選擇那些你所畏懼的,甚至是不敢想象的事作為你的目標。


他在對同僚、子弟的很多文字中都提到這個觀點。比如:

教育兒子“爾憚於作文,正可藉此逼出幾篇”,或在日記裡“《記》雲:‘君子莊敬日強’我日日安肆,日日衰苶,欲其強,得乎?”、“天下斷無易處之境遇,人間哪有空閒的光陰?”


讓你內心沒有抗拒的、容易做的事,不管它的外在形式如何,本質上都是小事。如果總以這一類事情作為目標,對於修煉成事,有百害而無一益。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二、成事的主要手段——管理團隊


“管理團隊”在麥肯錫的話語體系裡,就是說如何做一個好的管理者。


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成功的管理者之一,曾國藩一直在有意識地總結“如何有效地進行團隊管理”。

他的核心方法論,可以從選擇團隊、領導的自我修養、帶領團隊3個維度進行分析:


1.選擇團隊成員的原則


在選擇核心團隊成員方面,曾國藩對於人性看得非常透徹。


“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此其可為浩嘆也”,馮唐對此的解讀是:


在赤裸裸的利益面前,能夠做到公平的人就已經是不多的了;做事在前,爭利在後,重事實,從不作假的人永遠是稀缺的。


做事情、組團隊的時候,一定要由三五個這樣的人構成核心,有了這樣的核心,不怕沒投資,不怕沒政策,不怕業績的欺負,事情是一定能夠做成的。


在召集團隊時,曾國藩建議採取廣收的態度;但在核心團隊的確立方面,一定要慎用。


“求才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一而可及其餘”。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2.領導的自我修養


一個能夠成事的領導者,基本的要求是“今日能知人曉事,則為君子”。


知人,體現在領導者對於人才的選用與判斷;而曉事,說的則是管理的根本,也就是懂得做事的邏輯與規則。


馮唐認為,作為一個想要成事的領導者,一定不要妄圖改變每個人的想法,不要妄圖在每件事上達成共識。面對別人的意見,要有足夠的心胸去激發、容納、獎勵異見者。


3.如何帶領團隊


一個能夠成事的管理者,在帶領團隊時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團隊擁有持續的鬥志,“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


在曾國藩看來,一個能夠始終具備整體鬥志、勝不驕敗不餒的團隊,取決於管理者本身的心態和戰略的制定。


馮唐對於管理者本身的心態做了進一步的闡釋:


帶隊的人最好是個狂熱的阿爾法人格(統治型人格,凡事都要爭求第一),好勝、強取、貪得無厭,在似乎不可能勝利的狀態下取得過勝利,有時候要有魅力或者手腕讓團隊盲目地相信他。


其次, “必須營官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伏卵、如爐煉丹,未宜須臾稍離”, 管理者應該不分晝夜地和自己的團隊打成一片,做事能夠親力親為。


三、成事的主要目的——管理事情


管理事情的本質是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馮唐用了一系列問句解釋了它的含義:


信息收集得對嗎?夠嗎?真實可靠嗎?數算對了嗎?推理符合邏輯和常識嗎?假設的解決方案是什麼?事實之下,邏輯之內,能立得住嗎?這樣的解決方案,對於利益相關方都意味著什麼?他們都會如何接受?接受或者不接受或者某些程度的接受,合力最可能的結果是什麼?溝通方案是什麼?溝通會議安排好了嗎?誰參加?誰最可能說什麼?會議的結果可能是什麼?如何處置?


如何解答這一長串的複雜問題?曾國藩提出了一個最根本的原則——“蒞事以明字為第一要義”。


馮唐對此的解讀是:如果我們排除掉運氣、時機這些人力不可控的成分,“明”是管理事情中最要緊的因素。


曾國藩在這裡說到的“明”,有兩層意思:高明和精明。


高明指有大局觀,能跳脫特定場景看到問題的核心與處理原則;精明指有精密度,調查研究獲取足夠詳細的信息,多方推理,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


在“明”的基礎上,曾國藩提煉了一個精煉版的八字箴言,“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馮唐將其總結成為一個“成事公式”:成事=誠×(勤+慎)。


這也是管理事情的三層細化原則: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1.誠——執行力與態度


“誠”,首先體現在做事的執行力方面。“一日姑待,後來補救難矣”,一日事必須要一日畢,絕對不能拖延。


2.勤——重視笨功夫


曾國藩看待問題的觀點很理性,“凡辦大事,半由人力,半由天事”、“小心安命,埋頭任事”。


曾國藩經常提到關於“勤”的見解,如“以勤為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


“樸拙”之人雖然在天資、資源、機運方面都不佔優勢,但是堅持用笨功夫盡力做事,也能“雖柔必強,雖愚必明”。


3.慎——長期保持憂患意識


“慎”的含義不單純是風險的控制。

曾國藩提到,“慎”首先體現在對風險和輿論的敬畏,“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慝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對於做成了一些事的人來說,要時刻思考你所得到的和你的本事是否是匹配的。德不配位是大忌,如果不能心存敬畏,很可能會招致禍患。


麥肯錫前全球董事長Dominic Barton(鮑達明)說過:


“現代的管理學,既建基於現代商業的科學化,也建基於對偉大人物言行的歸納,建基於新鮮、生動和深刻的歷史細節”。


對於當下中國的知識工作者而言,將歷史上的“偉大管理者”的管理實踐作為樣本,學習他們已經實證過的中國經驗,可能是一條比商學院課程的學習更親切、也更直接通往“成事”的道路。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他們的事蹟我們都可以讀一下,不只是讀他們的經歷,而是要讀他們待人處事的態度、困厄與成功的原因。對父母而言,曾國藩是最好的兒子,始終讓父母寬心;對弟妹而言,曾國藩是最好的哥哥,教導、照顧、體貼入微;對兒女而言,曾國藩是仁慈的父親,也是完美的榜樣。

而曾國藩的道理,都在一本《曾國藩家書》中。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900多封信,629頁的信件,向你講述了曾國藩的人生感悟、人生閱歷。

我有一位年輕的師妹,從大一就開始看曾國藩,很多家書她都能背。

有一句話她時時會想起:“先靜之,再思之,五六分把握便做之。

她說在她的理解中,曾國藩是一個謹慎的人。但偏偏給她最大的影響是讓她變得更果決。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畢業後第一次換工作時,她有想到過這句話。有時候覺得,曾國藩在為自己的“衝動”背書。

的確,曾國藩家書,是一本值得看的好書,不管是從孩子的教育,還是曾國藩本身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上都有提及。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很多人覺得,曾國藩家書全是文言文,讀起來十分的拗口、晦澀難懂。今天給大家分享這本《曾國藩家書》除了原汁原味的原版信件之外,還有現代白話文註釋,每件事都有發生的時間、經過的註釋,所以讀起來也朗朗上口,都是難得的大道理。


馮唐談曾國藩:我研究了他20年,弄明白了“成事”的3大底層邏輯


這本書49塊錢,如果您想購買觀看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