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當時唐明清為什麼不把東南亞的小國納入國土?

邢正德


從經濟上來看:

中國五千年文明是典型的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特點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只需簡單的商業貿易。這種特性就造成了百姓必須和土地深刻聯繫,無法動彈,這也是戶籍制度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原因。

這種特性對統治階級起到了決定性影響。

這種決定性影響又表現在:從種植物上來看,中國長江以北以種植慄、麥為主;長江以南以種植稻為主。種植這幾種作物的區域土地肥美,產量也極高,但也只是有限的那點區域,除此以外的地區不是不適於種植就是還沒有開發。統治階級對沒用的土地自然沒什麼興趣。

這從地理環境上可以看出來:北地多沙漠,東邊臨海,西面多山地,南方多沼澤。

從政治上來看:

因為農民和土地的關係,造就了中華文明是一種內向型文明。這反映在政治上就成為了只重視自身,而對自身以外的事物重視不夠。在此基礎上,在隋唐以前,傳統漢族人集聚區以外是沒有國家的,只有遊牧民族,漢族人對外的主要任務是在沒有土地要求的前提下,抵禦外族入侵。如秦漢時面對的匈奴。就算是張騫出使西域,也是帶著軍事目的去的,而出使的地方,也只是遊牧部落,不能稱之為“國”。所以,既然是抵禦外族入侵,那自然是打完就回來。

在隋唐以後,傳統漢族人集聚區以外的地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了眾多國家,如南詔、吐蕃、遼、金、大理等國。既然是國家,那就意味著它不再是遊牧部落,而是有一個集權的中央政府和從上到基層一整套的統治體系。這套體系產生的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不容小覷,這也是宋朝丟了半邊江山、忽必烈可以建立元朝的一個外部原因。

唐明清不將周邊地區納入版圖就顯而易見了:自身不是擴張主義,對土地沒有需求,外部是遊牧部落時只求趕出去,是國家時,要不你來朝貢就行,要不就是勢均力敵,或者不敵。


竹子0358


東南亞的諸多國家,在唐明清時期,其實大多已經臣服於我國,很多國家都是年年來貢。有點類似於早期大英帝國和他的殖民地的關係,但是我國的剝削沒有那麼嚴重。也就是說其他國家其實已經算是中國附庸國,對我們普遍友好,皇帝也沒有必要勞民傷財,出兵去攻打他們,就算打下來了,管理也是一個大麻煩。這就好比你有一個小弟願意天天給你零花錢用,你也就不想著天天揍他了。


隔壁狐狸小姨


唐、明、清時期皆有機會收復或徵復位於東南亞和部分島嶼的小國,而當時為什麼沒有收復呢?

大唐盛世時期不需要收復,那時其它小國就如同我國的諸侯封地,尚不成氣候,他們對大唐帝國恭敬有加,且那些小國屬地制理的都很不錯,因此,由皇朝安排節度使遠不如讓他們自己管理,既省心又可享用他國的朝供。

明朝時期朝廷有心收復,但大陸與東南亞小國隔著汪洋大海,有心無力,那些島嶼小國就像爬行的昆蟲,想一舉擊敗實屬不易,就像大炮打螞蟻,太不合算,所以多采取安撫策略,以減小海岸邊漁民被搔擾。

清朝時期朝廷再沒有機會收復東南亞小國,那些小國經數百年,幾十代島國領導經營,已經羽翼豐滿、發展壯大,無論從人才物力都具備和大陸朝廷抗衡,再加上清朝的戰略目標為天山南北遊收民族,所以沒有太多精力去考慮島嶼小國,因此,才有了現在東南亞各島國的自治。


孤獨的行者001


不是皇帝老大不想要,鞭長莫及是真顧不過來呀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國力,別說把東南亞小國納入國土,就是已經在國內內的西藏、雲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都無法進行有效的統治。明清時期實行的土司制度就是這種產物,東南亞小國,如:緬甸、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柬埔寨等,要麼山高路遠,要麼大海茫茫,難度太大,況且內地民變迭起,戰爭不斷,自古還不暇,哪顧得上這些蕞爾小國


怒江潮


三個原因:

1強敵威脅。無論是唐宋,還是秦漢,關注的重點都是北方,因為北方有匈奴(蒙古)威脅。而東南亞偏安小國,屬附屬國。就是幾個全都湊到一起也不夠中原王朝一頓收拾的

2經濟利益。東南亞無任何威脅,蠻荒之地,不但對中原無任何幫助,還得倒貼。那些小國倒是願意歸順,問題是每年都要拿出幾百萬兩銀子支援。無論誰都不會這樣做。

3交通不便。我國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而東南亞到了嶺南出海還得時日。中央管起來也不方便


弱水三千0309


唐朝連雲南都沒拿下,和南詔國打了數十年還被反推進成都。明朝打越南,緬甸無功而返,清朝打越南,緬甸也無功而返。所以並不是不想拿下,而是沒有能力拿下。


百勝軍節度使


我估計打不下,茂密的森林蛇蟲鼠蟻什麼都有,不適應這種環境,根本就活不了,火攻可以,但不可能把整片原始森林都燒了,嶺南到西南一帶,應該是長期的農耕文明影響的結果,大量的森林被開荒出來,人們集聚生活,蚩尤應當是被火打敗的。沒直接打下東南亞,應該還有人力不足的原因,古時的中原,每一個朝代都有內憂外患的問題,李世民有句話叫: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當時統治的國土已是地大物博了,明白這個道理的李世民肯定會以民生為重點。更何況北方遊牧民族的好戰特性更是每個朝代的防犯重點。


萬雀之巢


歷史上唐明清雖然都很強大,可是它們一直是以陸上大國自居,加之歷史上歷來都是重視農業。,很少發展航海事業,所以兵力的海上投放也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另外東南亞小國曆來被視為未馴化的蠻夷之地,毫無征服的價值,所以隔海相望的它們,根本不會我老大中央帝國被看在眼裡[呲牙]


絕壁上的胡楊


唐朝時期,經濟中心南移,整個南方都得到大規模的開發。這次大開發延伸到了整個東南亞地區,雖然中央王朝沒有參與,但是東南亞各個地區都自行得到開發,興起一個個王國,對唐王朝臣服的同時,也有了對抗的基本能力。唐朝對東南亞是有企圖的。不過,隔著無數的山區瘴癘之地和熱帶雨林,能夠得到開發的地區,無法投送兵力過去,也無法移民過去。即便花費巨大代價做到了,交通條件不利的情況下也很難受到中央控制。太遠,不值得開發。

明清時期,國家對外進行大陸擴張的目的不再是為了可以耕作的土地。明清都對東南亞國家用過兵,但用兵的目的不是為了佔據土地進行農業生產,而是進行政治和軍事方面的影響力滲透和強化,鞏固邊界領土政治、軍事和民生的穩定。

地域、環境、成本的因素或多或少也有,但不會是主要的。古代中國沒有把東南亞納入版圖,根本原因是用不著,沒有價值、不值得、不需要。


讀歷史學習職場智慧


為什麼唐明清不把東南亞小國納入國土?而是像北方、西方擴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