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為何放棄討伐羞辱自己的上杉氏?

1599年,石田三成在與德川家康的政治鬥爭中落敗。無奈回到領地佐和山城隱居。雖身在外,石田三成卻依舊心繫豐臣氏,等待著一舉驅逐德川家康,重振豐臣氏的時機出現。

天不負有心之人,機會最終降臨。處於東國的上杉景勝與直江兼續因不滿德川家康對豐臣氏的反叛,公然拒絕德川家康的上洛要求。並以一紙《直江狀》羞辱與嘲諷德川家康。家康看後怒不可遏,立即發佈征伐令號召天下大名討伐上杉氏。機會轉瞬即逝,石田三成卻不願輕易錯過。趁德川家康東征之際。石田三成迅速聯合西國各勢力試圖驅逐德川家康。

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為何放棄討伐羞辱自己的上杉氏?

夕陽下的武士


然而石田三成忠心有餘,謀略不足。在與家康的對抗中一敗塗地,自身殺身成仁。與石田三成一同加入西軍的大谷吉繼、安國寺惠瓊、真田昌幸、宇喜多秀家等人也皆難逃被殺或被放逐的厄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率先反抗、侮辱德川家康,並最終引發關原之戰的上杉景勝與直江兼續卻最終得以倖免。

關原之戰結束後,天下幾乎落入德川氏,只留上杉氏孤軍奮戰。若此時號召大名討伐上杉氏。上杉氏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那為何最終卻僅僅是以上杉景勝上洛請罪、削減上杉氏領地而草草了結?甚至連書寫“直江狀”的直江兼續也未受到過多懲罰。德川家康展示出來的仁慈實在一反常態,讓人難以理解。

自然德川家康並不是一個懂得仁慈與大度的人,做出此舉定是家康深思熟慮後得出的最符合自身利益的結果。換位思考,如果從德川家康的角度出發,便很容易就能得出為何不討伐上杉氏的答案。

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為何放棄討伐羞辱自己的上杉氏?

德川家康雕像


不輕易討伐上杉氏,正是因為德川家康有自己的顧慮與擔憂

有種觀點認為德川家康沒有討伐上杉氏的一個原因便是畏懼直江兼續的能力。其實這種觀點應該只是為了吹捧直江兼續而已,並不實際。因為直江兼續雖長於內政,但軍事方面並沒有展示出過高的天賦。反而德川家康有著“野戰名將”的稱呼,相比下來,德川家康並沒有畏懼直江兼續的理由。然而上杉方面也的確有令德川氏擔憂的因素,那便是會津所處的位置與上杉軍的威望。

小田原之戰中,伊達政宗因為參戰遲到。原有領地會津被豐臣秀吉收回。之後豐臣秀吉因為擔憂德川家康的勢力,將家康牽至離大阪與京都更遠的江戶地區(今東京一片)。而為了防止德川與伊達之間相互勾結對豐臣氏構成威脅,豐臣秀吉又將較為信賴的上杉氏轉封至會津。一面可以監督德川與伊達的動向;一面在德川氏有異心之時從後方威脅德川氏。(其中也有防止上杉氏在越後做大的原因)

會津乃盆地地形,四周環山,屬於易守難攻之地。其又地處東方,遠離京都。如果德川家康率主力征伐上杉氏,定難以顧及京都方面的安危。另一方面,上杉軍在上杉謙信的帶領下即建立了極高的威望,是一隻十分善戰的軍隊。而上杉景勝軍略雖不及上杉謙信,但亂世之中依舊算才能卓著之統領。其在位期間,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改革,不斷加強中央實力。甚至很大程度上解決了上杉謙信在位時上杉氏各家臣向心力不足的問題。

另外上杉景勝擁有領地120萬石,緊急時期可強行徵召幾萬步卒。且上杉氏內有直江兼續管理政治與外交,外有名將本莊繁長鎮守國門。關原之戰後,本莊繁長就多次帶領上杉軍以少勝多擊敗欲趁機侵略上杉領土的最上、伊達等人聯軍,最終逼迫伊達等議和撤退,展示出名將風采。

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為何放棄討伐羞辱自己的上杉氏?

模仿武士的日本人


於是在上杉景勝願意主動請罪的情況下,德川家康也大概不願試圖挑戰上杉軍的威望。並且如果德川軍不能迅速擊潰上杉氏,不僅會影響德川氏本身威信,更或許會給尚未完全臣服於德川氏的勢力重新反叛的機會。而正如前文所說,會津又遠離京都,左右難以相顧。到時德川氏可能自身陷入兩線作戰的危險之中。權衡利弊後,與其吃力不討好地征伐上杉氏倒不如接受上杉景勝的請罪,大幅削弱其實力。兩者之間最終達成的效果並沒有什麼區別。

當然寬恕了上杉景勝並不意味著德川家康對上杉景勝就放心了。家康在將上杉景勝遷至米澤後,又重新將被豐臣秀吉遷走的蒲生氏遷回會津。而上杉景勝則處於最上氏、伊達氏、蒲生氏等忠於德川家康的大名的包圍之中。處於這種環境下,即便是毗沙門天降世,上杉氏也再難有作為。或許,這也是德川家康對上杉景勝與直江兼續的一種羞辱吧。如此一來也算報了《直江狀》之仇。

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為何放棄討伐羞辱自己的上杉氏?

京都風景


德川家康寬恕上杉氏乃政治策略,意圖令各勢力皆放棄抵抗,主動請罪

傳聞關原之戰後,本多正信曾大力勸說德川家康乘機消滅上杉氏。而德川家康卻堅持己見。認為寬恕上杉氏才是最好的選擇。

關原之戰後,落敗的西軍皆知逃不過德川家康的懲戒,都等待著家康做出最後的決斷。這其中便包括最具實力的島津、毛利、上杉等勢力。如果德川家康選擇對上杉氏進行從嚴處理,立即討伐上杉氏的話。那麼與上杉氏犯下同樣罪狀的毛利、島津等勢力亦會唇亡齒寒、人人自危。而如果德川家康選擇對上杉氏進行從寬處理,而罪狀輕於上杉氏的諸多勢力也會堅信自身能夠得到家康的寬恕使得家族得以延續。

敵人如果被逼上絕境,反而會展示出預料之外的頑強與團結。而如果為其留有退路,敵人便會毫不猶豫、不惜代價地抓住這最後的救命稻草。

德川家康正是利用了這種心理。與其討伐上杉氏,承擔天下依舊厭惡德川氏的勢力與害怕關原之戰後被家康處罰的勢力重新團結起來的危險。不如選擇對各勢力從寬處理。令各勢力自動分崩離析,優先考慮自身勢力,乞求保存家族的延續。

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為何放棄討伐羞辱自己的上杉氏?

東京德川家康紀念地


從之後的結果來看,家康的選擇亦起到良好的效果。上杉、毛利、島津氏等皆選擇主動請罪。上杉氏120萬石領地被削減至30萬石。毛利氏八國領地削去六國。而島津氏則幸運的保全全部領地。(除了島津氏尚武以外,也與島津氏地處偏遠,威脅較小有關。而兩百餘年後,正是被家康寬恕的島津薩摩藩與毛利長州藩率先掀起滅亡德川幕府的浪潮。或許冥冥之中正有因果循環)

而實力強勁的各位大名選擇請罪後,長宗我部盛親、真田昌幸、小西行長較為弱小的一些大名即便團結也根本沒有能力再反抗德川家康,只得任由德川氏擺佈。除領地被全部剝奪外,大部分人皆被流放。在此之後,天下幾乎再不能組建起一支強有力的部隊反抗德川氏的統治。

後記

自戰國起,甲信越與關東地區的爭鬥一直是最精彩的篇章之一。“東海第一弓取今川義元”、“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相模的獅子北條氏康、“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幕府將軍德川家康”,戰國最具人氣與實力的幾位大名皆在這片土地上大展才華,而後世也從不吝惜對他們的讚美之詞。然而物換星移、興衰更替。昔日雄踞一方、強盛一時的氏族最終也難逃滅亡之恥。

最先今川義元上洛途中被討死,其子今川氏真貪圖享樂、難擔大任。曾經最為強盛的今川氏卻率先滅亡;之後繼任武田氏家督的武田勝賴排擠舊臣、急於建功立業,一步步將武田氏帶入絕境;而北條氏政也看不清時勢,竟公然與天下人豐臣秀吉作對,最終在豐臣氏十餘萬聯軍的圍困下走向滅亡;上杉氏雖得以保存,但相比於往日的榮光,如今的上杉氏簡直可悲又可憐。最後,反而是原本最為弱小的德川氏在亂世之中苦心經營,最終執掌天下。

關原之戰後,德川家康為何放棄討伐羞辱自己的上杉氏?

武士刀與月光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一個氏族的興起與衰落在歷史的進程面前或許微不足道。然而對熱愛歷史的人們來說,瞭解氏族的興衰變化確是件樂在其中的事情。但是又是什麼因素在影響著武田、今川、德川、上杉等氏族的興衰呢?或許是諸位領主的才能與選擇,又或許是種被稱作命運的東西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