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土爾扈特東歸能否稱得上是“人類遷移史上的一部史詩”?這是否只是一場騙局?

陳韜


有被美化的成分,土爾扈特東歸的動機和文獻中宣傳的出入很大。準噶爾汗國被清朝覆滅後,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東歸是為了繼承準噶爾汗國土地而來的,並不是仰慕滿洲大皇帝。

土爾扈特部和準噶爾部都是衛拉特蒙古四部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歷史時期,衛拉特蒙古的名稱各不相同,明朝時叫“瓦剌”,清朝時叫“厄魯特”。

衛拉特原本是葉尼塞河上游的漁獵民族,後被成吉思汗征服。衛拉特首領為蒙古太師,與黃金家族是姻親關係。準噶爾部是蒙古太師的駐地,明朝時的瓦剌和清朝時的噶爾丹都出自準噶爾部,都曾率領衛拉特蒙古走向輝煌。

蒙古帝國建立後,“封地”意識開始被蒙古民族所接受,但是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原本富裕的牧場還是變得緊張,但粗放的遊牧經濟要發展必須依賴草場的擴充,所以蒙古民族的內訌才會一鬧就是數百年。

在衛拉特的內訌中,準噶爾部逐漸勝出,不願屈從的土爾扈特人最終選擇西遷。1628年,土爾扈特部聯合部分和碩特和杜爾伯特部族人突破了準噶爾部的層層封鎖,最終選擇在伏爾加河流域紮根。

此時俄羅斯的勢力還沒有延伸至伏爾加河,他們很快從戰爭的創傷中恢復過來。不過在葉卡捷琳娜二世上位後,俄國開始走向對快擴張的快車道,土爾扈特也被迫臣服於這位來自德國的女沙皇。

葉卡捷琳娜的窮兵黷武讓土爾扈特部遭受了巨大的損失,沉重的兵役、賦稅讓部族人口和經濟持續倒退。與此同時,為了鎮壓準噶爾的叛亂,清朝也在努力與西遷的土爾扈特部取得聯繫。土爾扈特部也經常借道俄國向清朝進貢。

促成土爾扈特部東歸的原因是俄國在17-18世紀為了爭奪黑海出海口,對國內百姓進行了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俄國不斷強迫土爾扈特部簽訂不平等條約,同時為了更好的控制土爾扈特部,俄國一直在干預土爾扈特汗和各級官員的任命。

俄國的分化、瓦解引起了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汗的強烈不滿,當乾隆徹底平定了準噶爾的消息傳來後,渥巴錫汗認為他們可以東歸,去繼承準噶爾汗國的土地。

土爾扈特之所以產生這種想法,一是應為那是他們的故土;二是,他們雖然西遷了,但在伏爾加河流域畢竟勢單力薄,他們始終和準噶爾部保持聯姻關係,準噶爾叛亂時,他們也曾派兵支持。

不過他們東歸的計劃被沙俄提前偵知,渥巴錫倉促啟程,導致部分族人被留在俄國,他們就是後來的“卡爾梅克人”。土爾扈特東歸的路上又遭到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犧牲了約十萬戰士。

如果沒有沙俄的阻撓,土爾扈特部順利東歸。手握十幾萬大軍的渥巴錫很有可能與清朝爆發一場大戰,而不是跑去木蘭圍場要求乾隆對他們進行救濟和安置。


史料不輯


在小時候看過一部電視連續劇叫東歸英雄傳,當時提到了成吉思汗的子孫,土爾扈特部的大汗渥巴錫,在清朝乾隆年間,率領自己的部落脫離沙俄的殘酷統治,歷經重重險阻,最後回到了中國。

當時對渥巴錫汗的壯舉感到非常的感動,不過後來知道的多了,才知道事情遠遠沒有那麼簡單。土爾扈特部因為歷史原因在沙俄的伏爾加河流域生活,接受沙俄的統治。但是沙俄政府對他們並不友好,在戰爭中把他們當做炮灰,並且干預他們的內部事務,讓土爾扈特部人民感到非常的不滿。

而這個時候滿清滅掉了準噶爾部,空出了很大一塊地盤,讓土爾扈特部看到了,希望率領整個部落回到準噶爾的地盤上去。由於這種行徑可以算得上是叛亂,所以必須瞞著沙俄政府,評且進行的非常的突然。這也導致在伏爾加河流域的另一邊的民眾無法跟隨大部落迴歸,最後不得不留在俄羅斯繼續生活。

而東進的土爾扈特主力部落碰到了嚴寒的天氣,再加上沙俄的重重險阻,損失慘重,最後回到中國的時候,人數已經嚴重減員。這時土爾扈特部的兵力已經不足以強行佔領準噶爾部,所以就不得不向乾隆皇帝的滿清王朝投靠。最終乾隆接受了土爾扈特部的投靠,並且還親自接見了渥巴錫汗,不過卻將土爾扈特部進行分散安置。

所以從這一點上講,土爾扈特部的東歸併不是所謂的壯舉,而是為了搶佔地盤而來,只不過因為實力銳減,最後就變成了現在的這種狀況。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所謂史詩是指記述英雄事蹟或者重大事件的文學著作,將土扈爾特東歸稱為‘人類歷史上的一部史詩’,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在土扈爾特部東歸的過程中,沙皇俄國曾派出最精銳的哥薩克騎兵,對東歸的土扈爾特部進行前後夾擊,造成土扈爾特部在東歸的途中損失慘重。

可能很多人不瞭解哥薩克騎兵,他們和歷史上的亞洲騎兵、歐洲騎兵有著本質的不同。據說哥薩克人一生中有一多半的時間都是馬背上度過的,以至於他們打仗時根本不願下馬作戰,因此幾乎所有的哥薩克人都是充任騎兵。由於野性十足,打起仗來非常殘酷無情,就像《權力遊戲中》的多斯拉克騎兵一樣,打仗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就連戰爭天才拿破崙也渴望,自己的軍中能有哥薩克騎兵。而且哥薩克紀律非常渙散,打起仗來不管不顧,狠起來連自己人都殺,因此在敵軍和友軍中都是臭名昭著。

沙皇派這樣的騎兵去攔截土爾扈特東歸的隊伍,就表明了沙皇的態度,那就是將所有東遷的土爾扈特人全部格殺,以此來挽回帝國的臉面。土爾扈特的領袖渥巴錫也深知,此次東遷關乎部落的生死存亡,因此在面臨沙俄軍隊狂風暴雨的襲擊之下,一心向東行,堅決不回頭。在沙俄軍隊、哥薩克騎兵和哈薩克軍隊的層層封鎖之下,土爾扈特人最終到達了新疆地區,進入了祖國的懷抱。當初出發時有十七萬部眾之多,此時已經不足四萬人,土爾扈特人東遷路上的遭受了怎樣的磨難可想而知。

為什麼土爾扈特的東歸會和騙局扯上聯繫,主要是因為有人覺得土爾扈特東歸的動機可疑,認為原本土爾扈特人東歸的目的是想在新疆建立新的汗國,而不是迴歸祖國。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

我們來看看土爾扈特人在東歸之前的遭遇就明白了,土爾扈特人被納入沙俄之後,就開始被沙俄當作戰爭武器來使用,從十七世紀末到1771年渥巴錫率領部眾東歸,土爾扈特人因為參加沙俄對外擴張的戰爭,損失了近乎一般的人口。如果按照這個人口減少速度,土爾扈特人將面臨亡族的危險。如果東遷回到新疆,雖然會經歷千險萬阻,但是還有生存的希望,倘若繼續留在沙俄境內,只能等著滅亡。正是基於這樣的原因,渥巴錫決定率部東遷。因此,土爾扈特人東遷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遷出沙俄境內,避免亡族的危險。至於能不能重新建立汗國,那是不敢奢望的事情。

我們再來看看土爾扈特人的人口,土爾扈特人開始東遷的隊伍有十七萬之多,再加上留在伏爾加河西側的一萬多人,總人口也不到二十萬。就算這些人全部都順利的到達新疆,就有實力在新疆建立汗國嗎?肯定不能啊!剛剛被清朝消滅的準噶爾部,鼎盛時期控制人口五百多萬,光軍隊就有三十多萬,尚且被清朝打的丟盔卸甲。只有二十萬人口的土扈特人會想不明白這一點嗎,而且準噶爾部被打敗之後,有不少人沒有投降,向西投奔了土爾扈特人,對於清噶戰爭的內幕,土爾扈特人應該瞭解的很清楚。他們怎麼會有信心用二十萬人口打敗清王朝那?

早年土爾扈特人因為和準噶爾部有矛盾,所以率部向西在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附近建立了新的汗國。沙俄強大起來之後,土爾扈特汗國就成了沙俄的附庸。當康熙率軍討伐準噶爾時,就曾派人聯繫他們,意圖前後夾擊準葛爾丹。雖然最後沒有實現,但是土爾扈特人就此開始和清王朝有聯繫了,土爾扈特人還多次派遣使者出使清朝。

在沙俄境內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之後,又聽聞準噶爾部被消滅了,土爾扈特人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回到故地,並不是什麼騙局。在土爾扈特人進入新疆之後,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曾要求清政府不許接納他們,還以戰爭威脅清政府。乾隆皇帝自然不能慣著她,下令如果沙俄軍隊膽敢跨入清朝的領土,就堅決消滅。最後沙俄軍隊只能自討沒趣,灰溜溜的離開了。


歷史淘沙


土爾扈特部族最初為成吉思汗帳下的一名親衛侍衛長,由於忠心耿耿戰功卓越被封為萬戶,屬衛拉特蒙古一部。後歸屬於東察合臺汗國,居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一帶,汗國浩大勢力強盛。14世記中葉察合臺汗國由於擾亂紛爭不斷,被強勢崛起的準格爾汗國也欺凌,其大王不堪受辱於是遷移到了萬里之姚的伏爾加河畔,那裡水草豐美環境優美是天然的天賜牧場。當時的羅斯王國勢單力薄,尚能和平共處相安無事,隨著民族自信心的爆盆和野性的呼喚,羅斯王國翼衣十足,逐步鉅變成一個呑天巨霸,東征西閥勢力範圍鬥增。時沙俄女皇葉卡琳娜展現出了巨大的侵略野性,迫使土爾扈特部臣服,歸衣東政教,並大量徵招其部落青壯年子參加對土耳奇的戰爭,死傷慘重其惡毒計量不言而喻,是利用戰爭弱化消滅它們。時渥巴錫繼承汗位亦受夠了強權下的民族壓迫和欺負,在眾王公大將百姓的希望下決定東歸,去太陽昇起的地方,並密秘準備著一切。但由於當年伏爾加河未封凍,其大部仍在岸西,迫於無奈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17萬部眾開始遷移回歸,歷經上百次大戰和追兵襲擾,及渡河天寒地凍的折磨和追殺。歷時半年多終回到了大清帝國邊境,由於事先早以通報過天朝,伊梨將軍府大力支持收留安置了其部眾。沙俄也追逐而來,哈薩克騎兵和哥薩克禽獸也揮刀霍霍局勢緊張。初渥巴錫汗意迴歸其祖居之地塔爾巴合臺,其野心招然若揭,乾隆皇帝招見渥八錫於北京,從民族感情和彊土安全和政治佈局上分別安置了其部族,不使其合力聚齊形成合力危及帝國。其大部渥八錫汗族被安置於今巴州和靜縣,擁有水草豐美的巴音布魯克草原。汗庭和靜,其大將和別部被分居於今博樂地區,和烏蘇市一帶,以及阿勒泰地區的國營牧場福海縣境內,和塔城地區的和布克塞爾縣一帶,為維護祖國統一領土完整作出了貢獻。其後輩多安份守己,渥八錫東歸後一年多死於和靜王庭。其後代多居於今巴州和靜縣及附近縣市,其後了世孫在民國時為中將師長侄守於焉耆縣,後被盛世才以莫須有之名關於大牢成精神病而釋放。不是欺局勝似正義,只不過是乾隆皇帝有先見之明,分其七萬之眾與多地化土歸留才穩定了邊彊猛禽。











94310417小云


土爾扈特部東歸是一種騙局?騙了誰?

帶領3.3萬戶、約17萬人的部族,從歐洲伏爾加河流域出發,途經萬里之遙,越過種種艱難險阻,擊敗沙俄及哈薩克軍隊的圍追堵截,最終迴歸中國。無論從哪方面看,土爾扈特東歸都是一場史詩般的壯舉,無論如何,也跟騙局扯不上關係。

土爾扈特部東歸

不過有一點,是大家較為陌生的。通常而言,渥巴錫率領的土爾扈特部東歸,一般將其視為渥巴錫及土爾扈特部在故鄉和愛國情懷的作用下,再加上沙俄的欺凌,最終選擇東歸中國。

但實際上,面對沙俄的壓迫,雖然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的確準備迴歸故地。但是,剛開始他們的目的,卻並非投入清朝、也就是當時中國的懷抱,而是打算回到故地,自立為王。

公元18世紀末,土爾扈特汗國進入了渥巴錫時代,而此時,在侵略擴張過程中不斷吃到甜頭的沙俄,變得更為貪婪,他們迫切的想打通黑海,獲得通往地中海的港口。

渥巴錫像

因此,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從未停息,由於戰爭的巨大消耗,沙俄對於土爾扈特部的壓榨更為嚴重,除了沉重的賦稅,人口只有20餘萬的土爾扈特汗國,不斷被徵兵。僅在沙俄與奧斯曼帝國的戰場上,就遭遇了數萬人的傷亡,這對於土爾扈特部而言,顯然是不可承受之重。

與此同時,一支來自遙遠中國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汗國部落帶來的消息,使土爾扈特人萌發了東歸的想法。到清乾隆年間,持續了近70年之久的清朝與準噶爾汗國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這場持續近百年的戰爭,以清朝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準噶爾汗國與清朝

同時,由於準噶爾部清朝帶來的慘重損失和屢次叛變,最終,在乾隆的命令下,清軍對於西域地區的準噶爾部進行了滅絕的政策。大部分的準噶爾人因此被屠殺。面對這種危機,準噶爾部部落四散逃亡,其中由舍楞和輝特部德濟特率領的一支部族,就投奔了位於伏爾加河流域的土爾扈特部。

通過這支來自準噶爾汗國部落,渥巴錫及土爾扈特部知道了準噶爾汗國的最新消息:土爾扈特人的故地,準噶爾汗國的遊牧之地伊犁地區,隨著清朝的剿殺政策,已經沒有多少人煙,伊犁地區十分空虛。

同時,舍楞和德濟特也力勸渥巴錫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趁機佔據伊犁自立。一旦成功,土爾扈特部不但拜託了沙俄的壓榨,也可以從此獨立自主,再不受人欺負。舍楞等人的建議,讓渥巴錫等人十分心動。土爾扈特部二號人物策伯克多爾濟也十分支持這一建議。

渥巴錫東歸

因此,渥巴錫召開大會,召集了土爾扈特部諸部諾顏、臺吉和本部藏傳佛教的高層,共同商議了這個計劃,最終,眾多高層一致決定:離開伏爾加河這個屢受沙俄侵略的地區,率領部眾返回準噶爾,佔領伊犁,重新建立汗國。

也就是說,最初打算東歸時,土爾扈特部並沒有想過歸順清朝,而是準備返回故地自立。

經過的周密準備之後,公元1771年,東歸起義爆發,在渥巴錫的率領下,3.3萬戶約17萬土爾扈特人集結在渥巴錫的旗下,開始了東歸征程。這支毫無援軍的東歸隊伍,歷經千辛萬苦、跋涉萬里之遙,克服種種困難,擊敗重重阻截,歷時8個月,終於到達了清朝的疆域範圍內。

土爾扈特部東歸

但此時,出發時高達17萬人的東歸隊伍,經過慘烈的戰爭、戰亂和惡劣的環境,人口只剩4萬多人,已不足出發時的四分之一。能上戰場的青壯牧民傷亡更是慘重。與此同時,土爾扈特部發現,舍楞等人的情報並不準確,準噶爾汗國故地並非無人之地,而是被清軍牢牢佔據。

同時,在土爾扈特部尚未到達伊犁河之前,清軍也接到了土爾扈特部即將到來的消息,由於並不清楚土爾扈特人的來意,乾隆為以防萬一,一邊讓伊犁將軍舒赫德加強伊犁河一帶的防務,一邊在喀爾喀、杜爾伯特等地抽調兵力,加強伊犁河的兵力。

土爾扈特部西遷與東歸

東歸接近完成的土爾扈特部面臨的局面變得十分艱難:後又沙俄和哈薩克的追兵,前面又是早有準備,實力強大的清軍。元氣大傷的土爾扈特部,完全不具備擊敗此地清軍的實力。因此,在渥巴錫為首的土爾扈特部首領進行七天的“扎爾固”會議討論之後,他們改變了最初的政策,決定歸順清朝。

最終,到達伊犁地區之後,渥巴錫率部歸順清朝,乾隆皇帝在令伊犁將軍暫時安置土爾扈特部後,又馬上派人將渥巴錫等土爾扈特部貴族領到熱河木蘭圍場,親自接見了渥巴錫等人。而乾隆皇帝大度地接受了土爾扈特部,並將其安置在新疆一帶。土爾扈特部東歸,至此徹底完成。


鳶飛九天2018


看過《東歸英雄》嗎,咆哮教主馬景濤扮演的土爾扈特部大汗渥巴錫讓我印象太深刻了。而那段歷史,更值得歌頌,他們得“回家”之路,堪稱一部史詩,土爾扈特部的東歸,絕對算得上是歷史上民族團結的教科書式事例。



土爾扈特部原本是中國古代的一個蒙古族部落,據說其祖先曾為成吉思汗的衛士。其自古以來便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大草原上,但在明朝中期,其遭逢戰亂,為了生活土爾扈特部於明朝前後舉族西遷,越過哈薩克大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一路向西,抵達了伏爾加河畔。


彼時的伏爾加河還沒有為俄國所控制,尚未崛起的俄羅斯民族起初與剛剛遷到此處的土爾扈特部還是平等往來,土爾扈特人在伏爾加河畔放牧、生活,與世無爭但隨著沙俄的擴張,土爾扈特部逐漸開始被沙皇俄國當做附庸與臣民來對待。沙俄的哥薩克騎兵不斷地騷擾,縮減他們的土地,甚至在宗教上強迫土爾扈特部信仰東正教。這令以佛教為信仰的土爾扈特部人民難以接受。

最過分得,沙俄大肆徵用土爾扈特青壯年參與沙俄對外侵略戰爭。他們讓土爾扈特戰士衝在最前線,把他們當炮灰。大量的土爾扈特部戰士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生命,這是一場與其部落毫不相干的戰爭,土爾扈特部的人口開始減少。在農耕文明,財富意味著你擁有多少土地,但在遊牧文明,人口才是力量的象徵。而由於沙皇的“不恤民力”(當然其也有通過此舉加強對土爾扈特部的控制的意圖),到18世紀60年代,土爾扈特部的人口已經由17半個多世紀前的7萬餘帳銳減到4萬餘帳。



在如此壓迫之下,土爾扈特部的耐心已經消磨殆盡,在這樣下去,他們很可能將會面臨亡族的命運。

土爾扈特部大汗渥巴錫意識到,他們必須擺脫沙皇的統治。“到東方去,到太陽昇起的地方去尋找新的生活。”


於是土爾扈特部在其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決定再一次舉族東遷,回到他們祖先生活的地方。

但這一過程並不順利,當時的葉卡捷琳娜大帝認為,讓土爾扈特部在自己的眼皮地下離開時俄羅斯的恥辱,便下令派遣哥薩克對其進行重重攔截,土爾扈特部的戰士們在渥巴錫的帶領下英勇戰鬥,終於衝破了敵人的重重阻攔,回到了故土。



這裡還必須要吹一吹乾隆皇帝,當時土爾扈特部東歸本為秘密之舉,但當葉卡捷琳娜得知此事後,曾照會中國,要求不得接納土爾扈特部。

乾隆回覆道:“此等厄魯特因在爾處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澤,投奔大清實屬誠心歸附,大皇帝施恩,將其戶口、屬眾分別指地而居,各自獲得安生之所”

而隨著眼看攔截無望,俄國又以戰爭相威脅,對此,乾隆皇帝依舊堅持其立場:“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於俄羅斯境內追索之,我等絕不干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於我界內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

有脾氣,我喜歡!



此次東遷,土爾扈特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另外,由於出發匆忙,土爾扈特部有近四分之一的子民被留在了俄羅斯的控制之下,而加上惡劣的自然災害與瘟疫的肆虐,在整個東遷過程中人口大量減少,當其最終地方中國境內時,人口只剩出發時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是,土爾扈特總算是部成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並得到了大清皇帝的優待,擺脫了被沙皇奴役的命運。這絕對稱得上是“人類遷移史上的一部史詩”!



所謂東歸是謊言的說法,我是肯定不贊同的。用“逐水草而居”土爾扈特整個部族的回家壯舉,不僅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更是對他們的不尊重。



土爾扈特部本就是由中華文明圈下的蒙古部族遷徙而出,在歷史文化、民族屬性、宗教信仰等等方面都和中華文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因而其東歸本就是迴歸到其原本的民族。

土爾扈特部“棄俄投華”並非偶然,而是根源於文明之間的差異,簡單言之,在寬容的中華皇帝與殘暴的俄國沙皇之間做出選擇,並不是對君主個人的選擇,而是對文明的選擇,顯然,土爾扈特部最終選擇了歸順包容性更強的中華文明。

無論如何,土爾扈特部東歸的英雄事蹟不會被歷史虛無主義所掩蓋。


白話歷史君


  政客的本質就是欺騙、蠱惑和粉飾。

  雖然我們知道,土爾扈特東歸,實際是部落貴族為了保全自己權力的鬥爭。但是,明面上,我們還是要高唱“東歸史詩壯舉”、“偉大的歷史意義”。

  對於遊牧民族說來,他們從來沒把中土當成家園,也從來不會為了保衛中土浴血奮戰——哪裡水草好,哪裡有奶和蜜,就去哪裡,無所謂家國情懷。

  【土爾扈特部為何西遷?】

  蒙古部落在歷史上分為兩部分中央蒙古和漠西蒙古。漠西蒙古還有好幾個名字:元代叫斡亦剌,明代叫瓦剌,清代叫厄魯特,也叫衛拉特。

  衛拉特從來不是安分的主,反噬過元朝,反噬過明朝,內部各部族之間也是燒殺搶掠......到明末,衛拉特有5大主要部族: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準噶爾部、輝特部。

  當時和碩特部是盟主,準噶爾部崛起勢頭強勁。準格爾部想要統一5部衛拉特,土爾扈特部的貴族們不樂意。

  明朝末期,土爾扈特部首領就帶著部族,往地廣人稀、有好牧場的伏爾加河下游遷徙了。當然不忘擄掠或者忽悠了其他部族的人(遷徙的人群裡,有不少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人)。

【土爾扈特部為何東歸?】

  到1770年代,沙俄早已經擴張到中亞,土爾扈特部也早就臣服了沙俄。土爾扈特貴族越來越受不了沙俄的政策——徵收重稅、推行同化政策、削弱貴族對部落的控制力。土爾扈特貴族陷入困境的時候,聽說了一個好消息:死對頭準噶爾汗國被滅國了,這不是有空出來一大片牧場?

  於是,土爾扈特部首領和貴族們一頓合計,決定搶奪準噶爾部的地盤(清代就有人指出:東歸目的是,二號首領策伯克多爾濟,慫恿一號首領渥巴錫奪取伊犁)——他們遷徙過程長達半年,居然沒派出先頭使者知會一聲清朝,就能看出他們的出發點絕對沒存好心。乾隆還是通過沙俄的消息,才知道土爾扈特人到來的消息。

  沒想到到了清朝地界,等待他們的是清軍的嚴陣以待。渥巴錫不得不表達了歸順的意願,並且表達了想安置在準噶爾故地的想法。乾隆當然不能答應他,而是把土爾扈特部切成好幾塊,進行了分地安置,安置同時乾隆就想建立盟旗制度,進一步加強控制,沒想到土爾扈特部很快就出現反彈對抗。

  在迴歸後第三年,乾隆就收到多份上湊,土爾扈特部幾個貴族有叛逃到沙俄的舉報。乾隆不得不內部分化土爾扈特部的幾個首領,直到迴歸5年以後,土爾扈特部才完成盟旗制度。可見土爾扈特部貴族東歸,目的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

  對於地下牧民來說,沙俄不是地獄,清朝也不是天堂,只不過是換地地方放羊放馬而已。對於部落貴族來說,折騰好了就是財富、地位、權力......

  乾隆收留土爾扈特也不是恩澤雨露、善心大發,大清也不缺那幾萬人口,不過是顯示天朝上國威服四方、皇恩浩蕩的氣度罷了。

  沙俄、哥薩克、哈薩克圍追堵截土爾扈特人,而土爾扈特則是屠殺洗劫沿途居民、以戰養戰。都是你死我後的殺戮,誰也別提什麼偉大、高尚......土爾扈特部十七萬人的血淚遷徙,大半死在了路上,換來的不過是幾個貴族的加官進爵,僅此而已。


爾朱少帥


影視劇《東歸英雄》咆哮教主馬景濤扮演的清初土爾扈特部大汗渥巴錫給了觀眾很深的影響。土爾扈特東遷的回家之旅,在歷史上也堪稱是“人類遷移史上一部史詩”,涉及到數萬人的大遷移。我們就此分析土爾扈特東歸在歷史上立下的壯舉,以及是否是一場騙局?

遷移人口之多,規模龐大,歷經艱辛,堪稱是史詩。

土爾扈特原本是我國古代的一個蒙古族部落。據說祖先為成吉思汗的衛士,古代一直生活在北方的蒙古大草原上。在明朝中期,由於戰亂的影響,土爾扈特部落只能舉族向著西邊遷移,一直越過哈薩克大草原,渡過烏拉爾河,一路朝著西邊走,抵達了今天的伏爾加河的河畔。

當時,伏爾加河還沒有被俄國所控制。俄羅斯民族尚末崛起,與剛遷移在此地的土爾扈特民族都是一種平等往來關係。土爾扈特人一直在伏爾加河畔一直放牧,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但是,伴隨著沙俄的擴張,俄國開始把土爾扈特部落當做自己的附庸臣民來對待。如禁止土爾扈特部落放牧,限制他們生活在一個狹窄的範圍內。最可惡的是,沙俄的哥薩克騎兵不斷騷擾土爾扈特部落,使他們土地面積不斷縮小。在宗教上強迫土爾扈特人信仰俄羅斯的東正教,這使得一直信仰佛教的土爾扈特人也是非常難接受。

最讓人忍受不了,就是沙俄強迫土爾扈特的青壯年去參加侵略擴張領土戰爭,把土爾扈特寶貴的青壯年勞動力當炮灰,這使得土爾扈特人口在沙俄對外戰爭中大幅度減少。要知道,在古代遊牧文明中,人口一直都是力量的典型象徵。由於沙皇實施的“不恤民力”的政策(這也是對土爾扈特部落的控制),使土爾扈特部落人口大量銳減。在高壓政策壓迫下,土爾扈特部落也看到如此下去,可能會面臨著亡族的命運。

當時,土爾扈特部落的大汗渥巴錫也意識到,必需擺脫沙皇的統治,民族才能生存。這時候,一支從遙遠中國過來的衛拉特蒙古準噶爾汗國部落帶來了好消息,使土爾扈特人都萌發了東歸,回到老祖宗生存之地的想法。

話說到,清朝乾隆年間,持續七十年之久的清朝與準噶爾汗國戰爭的結束,以清朝全面勝利告終。 由於準噶爾部落的屢次叛變,給清朝帶來了慘重的損失。最後,乾隆皇帝就下令對準噶爾部落實施滅絕的政策,大量準噶爾人就被屠殺。當時,準噶爾部落為了避免被殺戮,就四處逃亡,其中舍楞和輝特部德濟特率領的一支部族,就投奔到了今天伏爾加河流域一帶的土爾扈特部落之中。

當時土爾扈特部落和大汗渥巴錫通過這一支準噶爾部落的信息中,得知準噶爾汗國的最新消息。土爾扈特人的故地,就是準噶爾汗國的遊牧草原伊犁地區,已是杳無人煙,非常空虛。舍楞和德濟特也建議渥巴錫把握這個千載難逢的良好機會,佔據伊犁自立。如果成功,土爾扈特部落可以擺脫沙俄的欺壓,獨立自主發展。

於是,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以“到東方,太陽昇起的地方”目標,做了一次舉族東遷,回到老祖宗生活的地方。這一次東遷過程並不順利,當時俄羅斯伏爾加河岸還沒有結冰,自然也沒有辦法聯繫族人,只能在情急之下拋棄了河流對面的族人,自己選擇了離開,部落中有四分之一的子民都還在俄羅斯國土之內。土爾扈特部落迴歸的隊伍很龐大,一共由是十七萬人組成。他們殺死了沙皇派來監視的官員,收拾了蒙古包、財物、畜群,扶老攜幼,一共分成三路,開始了悲壯的東歸遷徙之路。

當時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卻認為,土爾扈特部落在俄國境內的東遷,對俄羅斯民族一種恥辱。於是,下令哥薩克人對他們做重重的阻攔。土爾扈特部落的人們,在渥巴錫的領導下開展英勇戰鬥,衝破了種種阻攔。這一支土爾扈特部落人員翻過了雪山,越過了千年凍土,反擊沙俄軍隊的阻擾。當時,面對在後面緊緊追擊的哥薩克騎兵,土爾扈特首領渥巴錫就親自率領一萬騎兵在後面,保障前面遷移部落人群的前進。

在不斷逃亡過程中,土爾扈特部落人群付出了很多代價和犧牲。經歷了長達半年的長途流亡生活,最終來到了清王朝統治的伊犁將軍區域內。這一路的東遷,戰爭的死亡、瘟疫和自然災害,17萬人也只剩下了四萬餘人,死亡率高達70%。僥倖活著的人,都是衣衫襤褸,面無人色。剩下不多的青壯年幾乎都是帶著傷。小孩子更為憔悴,均赤條條一絲不掛,羸弱萬分,賴以為生的許多牛、羊、駱駝、馬匹,都喪失殆盡。

當時元氣大傷的土爾扈特部落,也不具有擊敗此地清軍的實力,渥巴錫為首的部落首領在進行七天的“扎爾固”會議之後,也改變了最初在這一塊土地自立的計劃,決定歸順於清朝。

當時,清朝的乾隆皇帝看到土爾扈特部落不遠萬里回到自己的國土內,自然非常高興。於是,置俄羅斯人的外交干涉不管,頂住戰爭威脅,接納了土爾扈特部落。在這裡,還是要表揚乾隆皇帝的高明。當時,土爾扈特東歸都是秘密的行動。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娜沙皇也照會過中國,要求乾隆皇帝不得接納他們。

乾隆也回覆道:

“此等厄魯特因在爾處不得安居,欲蒙大皇帝恩澤,投奔大清實屬誠心歸附,大皇帝施恩,將其戶口、屬眾分別指地而居,各自獲得安生之所”。

面對俄國的戰爭威脅,乾隆皇帝依舊堅持立場:

“爾等若要追索伊等,可於俄羅斯境內追索之,我等絕不干預,然其已入我界,則爾等不得任意於我界內追逐,若爾等不從我言,決然不成,必與爾等交戰。”

從回覆的話語來看,乾隆皇帝是有脾氣的,代表中國不是軟弱可欺。看來,乾隆皇帝這一種不怕沙俄威脅,敢於面對沙俄的戰爭挑戰,維護民族尊嚴的做法,值得讚美。

這樣,土爾扈特部落總算是回到了祖國懷抱之中,得到大清乾隆皇帝的優厚待遇,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由於遷移人口之多,歷經困難之艱鉅,堪稱是“人類遷移史上一部史詩”。

從清朝朝廷對土爾扈特的態度來看,土爾扈特的東歸是真心歸順,不是騙局

其實,清朝朝廷對土爾扈特東歸,也是做了一番考察和分析,才得知土爾扈特的東歸是真心歸順,不是騙局。

當時,乾隆皇帝對於土爾扈特東歸也不是很有底,也做了一番防範。如先讓伊犁將軍舒赫德對伊犁河一帶加強防務,另一邊也在喀爾喀、杜爾伯特等地都抽調一些兵力,對伊犁河一帶加強兵力防守。乾隆皇帝也知道,土爾扈特部落之前與清朝的頭號大敵準噶爾部落都是同宗同源,朝廷上下也擔心數年後也會成為第二個準噶爾部落,反叛清朝。

當時,朝廷大臣對準噶爾部落的東歸,也發表不同的意見。有一些大臣認為應該接納和安撫。有一些大臣卻認為是一種藉機搶佔土地的遷徙,部落很多民眾也不願意順從,不應該接納。有一些大臣還認為,土爾扈特私自離開祖國,應該嚴懲。而且遇到困難時候才返回,更不應該安撫。

在《癸巳存稿》中也記載:

“自棄王化,按之國法,皆千嚴譴,事屬可傷,實則孽由自作”。

當時,乾隆皇帝就派了參贊大臣舒赫德到伊犁,幫助伊犁將軍瞭解這事情的本來面目。同時,根據舒赫德、哈薩克的阿布賁汗、格桑喇嘛等對土爾扈特部落情況的報告,綜合分析情況,認為土爾扈特的東歸都還是忍受不了沙俄的壓迫和宗教的干涉,才做出東歸的舉動。乾隆皇帝總結,土爾扈特部落與俄國已經是決裂的狀態,是真心歸順清朝的,不再與清朝為敵人。對土爾扈特部落應該接納,不應該害怕事端拒絕他們,應該對他們做安撫。

因此,從乾隆皇帝和清朝朝廷觀點來看,土爾扈特的迴歸不是一場騙局,乃是真心歸順清朝。當時乾隆皇帝派官員到伊犁為土爾扈特部落的人發放救濟品,安置他們在水草豐盛的巴音布魯克、烏蘇、以及科布多一帶遊牧,使他們能夠安居樂業。同時,籌集20餘萬頭牛羊、5萬件羊皮襖、數萬石麥、6萬匹棉布,以及大批氈房,運送到伊犁,贈送土爾扈特人。乃是真心歡迎土爾扈特部落迴歸大清國土的環抱。

土爾扈特東歸,不是騙局,堪稱史詩

土爾扈特部落的東歸,說是騙局,可能是初衷是為了佔領原以為空虛的準噶爾土地,並不是主動投入到祖國懷抱。原本的意圖就是想在準噶爾土地上自立為王,可是東遷回原地的時候,才發覺舍楞等人的情報不是非常準確。準噶爾汗國的故地不是無人居住的荒蕪之地,是被清軍牢牢佔據了,所以才放棄了原來的念頭,歸屬於大清。

對於愛慕虛榮的乾隆皇帝來說,土爾扈特部落的東歸,也是彰顯大清國力強盛,顯示天朝大國、萬國來朝的最好證明。所以,乾隆皇帝對土爾扈特部落做了大嘉獎勵。

在務實角度來說,大清讓土爾扈特部落在新疆居住,就是一種湖廣填四川的做法。簡單來說,就是清朝用種族清洗的政策,把準噶爾部落的人屠殺與洗劫一空,造成原居住地—新疆的人口空虛,不利於國土防守。正好,土爾扈特部落的東歸解決了人口空虛的難題。

實質上,土爾扈特迴歸故土精神,是非常令人肯定的。但是,如果把這個行為視為愛國英雄,也是無比拔高。在十六世紀的遊牧部落,沒有現代民族理念,談不上對中華民族和國家有深刻地認識。中華民族觀念,也是近代才形成的。土爾扈特部落原本也是中華文明圈的蒙古部落遷移出去的,在民族屬性、歷史文化和宗教信仰與中華文明有著密切的關係,東歸本質上也是迴歸原來民族之中。

土爾扈特部落東歸實質上都是為了生存需要,想擺脫沙俄的控制,乘虛而入進入準噶爾部舊地的新疆。它是在寬容的中華皇帝和殘暴的俄國沙皇之間做出的選擇,是對文明的選擇不是對君主個人的選擇。土爾扈特歸順清朝,是選擇自己故鄉和包容性更強的文明。從這些方面來看,談不上是一場騙局。

所以,我們可以總結土爾扈特的東歸祖國,是歷史上發生的真實事件,在中、俄兩國曆史文獻中都清晰地記載,怎麼說是騙局呢?渥巴錫率領族人冒著滅族的風險,與沙皇軍隊做殊死搏鬥,歷經了千辛萬苦的磨難迴歸祖國,堪稱是史詩性宏偉的遷徙活動。它的悲壯和義無反顧,頑強的精神和不屈的意志力,非常值得可歌可泣的,難以用文字來描述,值得稱做“人類遷徙史上的一部偉大史詩”。


七彩飛揚


“土爾扈特東歸”絕對可以稱得上是人類遷徙史上的一部史詩,對於這一說法的定論,那是絕不用抱之任何懷疑態度的,至於“騙局”的說法在我看來,那更是無稽之談、空穴來風了。

雖然由於時代的原因,“土爾扈特東歸”的現實並未真正呈現於今人眼前,但憑藉眾多正史記載和歷代先人的眾口相傳,便可足夠印證這一“史詩遷移”的真實性。

公元1771年,即乾隆三十六年,渥巴錫(土爾扈特部首領)為了擺脫沙俄奴役統治,召開部落首領大會,商討對策,然後便毅然決然率領族人開始了長達數千萬裡、橫跨歐亞大陸的長途跋涉。歷史上的土爾扈特東歸告訴我們:他們的遷移是一次重新迴歸祖國的懷抱的遷移,土爾扈特部族的順利迴歸對於維護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1.為何會有“騙局”一說?

①根據後世翻譯過來的託忒文史典籍《卡爾梅克諸汗簡史》記載:“渥巴錫汗與喇嘛、諾顏們商議七晝夜,若不為滿洲汗的屬民,只有與中國戰鬥才能奪取準噶爾的故地,別無他法,遂稟報要當滿洲汗的屬民而來。”

由此可知,土爾扈特部的東歸祖國其實還另有隱情,首領渥巴錫當時除了想要摒棄沙俄統治的決心之外,還有就是他想要率部將準葛爾汗國的地域給奪取過來,進而據為己有,建立一個全新的汗國。

其內層涵義書中已經記載的十分清楚,土爾扈特部其實更想要的直接擺脫沙俄的控制,然後將原來準噶爾汗國的土地佔為己有。但是,清朝連當時強大的準噶爾都能打敗,又豈會懼怕一個小小的土爾扈特部落。

換句話說,土爾扈特部在不甘願臣服於清朝的話,那麼乾隆帝也決然不會接受這支“遠方而來的異族部隊”。憑土爾扈特部的實力,強行進攻是不可能的,所以土爾扈特在迴歸之時就最好了依附清朝的準備。

當然,渥巴錫心中那一閃而過想要搶奪原準噶爾佔據之地的想法,必然會給後人所謂的“騙局”說法留下把柄。

②另外,極少數人認為:土爾扈特部落是蒙古族的分支,他們的先人曾經擔任過成吉思汗的近身侍衛。明朝建立後,北元殘存勢力仍然盤踞在如今的蒙古地區,明朝對此束手無策。後金實力強大起來後,便將北元政權消滅殆盡,並且滿清建國後,還強迫蒙古族對其俯首稱臣。所以有些人認為土爾扈特部族的迴歸也有一定圖謀不軌的因素。

2.據其本質,絕不失為一次人類壯舉!

根據史書記載,土爾扈特東歸伊始共有16萬人參與其中,但"其至伊犁者,僅以半計"。由此可見,土爾扈特部族的這次東歸確實是付諸了極大代價的,且這種代價我們根本難以想象。16萬土爾扈特人東歸的決心是十分巨大的,他們臨走離開生活了半個世紀的伏爾加河流域之前,親手燒燬了所有的宮殿建築,為的就是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成功東歸。

公元1771年下半年,歷經了長達半年的長途跋涉,土爾扈特人終於安全抵達中國伊犁。乾隆帝面對遠方而來的兄弟部落在綜合利弊條件之下最終選擇了友好接待。同年10月,《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應時而生,這也是土爾扈特部成功歸來的現實依據。


小鎮月明


稱不上,土爾扈特東遷,不應該稱東歸。其東遷的目的很明白,為了生存,和其他歷史時期遊牧民族遷徙沒有本質區別,和所謂的愛國情懷更沾不上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