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葉問》:是儒生!是好漢!是葉問?


《葉問》:是儒生!是好漢!是葉問?


導演: 葉偉信


編劇: 黃子桓 / 陳大利


主演: 甄子丹 / 任達華 / 熊黛林 / 池內博之 / 林家棟 / 更多...


類型: 劇情 / 動作 / 傳記 / 歷史


製片國家/地區: 香港 / 中國大陸


語言: 粵語 / 漢語普通話 / 日語


上映日期: 2008-12-12(中國大陸) / 2008-12-19(香港)


片長: 106分鐘


又名: 一代宗師·葉問 / Yip Man / Ip Man


IMDb鏈接: tt1220719


亂世出梟雄,末世盼英雄,不平事方顯好漢。梟雄竊國,以安天下,英雄救世,以慰黎民,好漢持公道,亦可平民憤!清末多少擂臺,以武平了民憤,挽了尊嚴,然好漢雖眾,唯不見梟雄,亦不聞英雄,國衰民危亦然!吾愴然而泣下!

昨天看了《葉問》的首映禮,兩個感覺,黃子佼的主持風格真是很欠扁,電影頻道現場導播的水平真是很次。然後便到中影觀看正片。

自從《殺破狼》開始,《葉問》是甄子丹與葉偉信合作的第四部影片。從前三部《殺破狼》《龍虎門》以及《導火線》來看,甄子丹的打鬥戲幾乎達到了無可挑剔的地步,而電影在劇情方面總是存在著較為薄弱的毛病。而這部《葉問》在劇本上顯然是下足了功夫,但十分可惜,故事雖然不算單薄了,但在線索情節方面還是有明顯失誤之處。

在本片中,甄子丹的打戲依舊精彩,甚至讓人喘不過氣來,而對詠春拳中貼身寸勁的表現也十分突出,拳拳到肉,給人一種痛快淋漓之感。僅以功夫而論,此片絕對上品,在這裡也無須多言,尤其是我這樣對武學一竅不通的人更沒有任何評論的資本了。

影片基本分為兩個部分,卻是由三條線索組成的。兩個部分當然就是抗日戰爭之前與抗日戰爭時,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影片對這兩個時間段的轉場完全是失敗的,電腦製作出來的根本無法亂真的飛機劃過陰霾的天空暫且不說,一段字幕更是消解了電影視聽語言本身的特點。抗日戰爭時,百姓遇難,街頭遍插膏藥旗的影像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無法消除的影響力的,所以時間轉換,大背景的轉換在接下來的鏡頭中便可以完全體顯,而飛機飛過以及那些字幕的存在無疑是畫蛇添足了。

影片中畫蛇添足的地方雖然不多,但卻極度的影響著觀眾的興趣,首先便是片頭製作出來的木人樁,很粗糙,也沒有質感,想必是為了“詠春拳”這個主題特意設計的(當然也為頭一個鏡頭轉場而設計),但筆者認為,既然葉問是詠春拳的宗師,那麼根本沒有必須特別地強調詠春拳這個概念。片頭只須用凝重地字幕和音樂烘托出葉問本人便可。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本人向來認為片頭是一部影片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與影片主旨或風格等嚴格貼合。

其次是字幕有些羅嗦,除了轉場時的那段無用字幕以外,開篇與結尾的字幕目的性都很強,為了突出葉問成長背景,為了突出葉問轉到香港後對中國武術,對詠春拳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但兩段文字並不精要,令觀眾在短時間內看到的只是一份簡歷,而不是一份內含精神的文字,這顯然是失敗的,無論此片是否可以定性為人物傳記影片(其實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字幕一定要簡潔,直切影片的精神實質。

前面說了,影片由三條線索組成,最具有戲劇性的無疑便是葉問與日本人的鬥爭,而另外兩條分別是葉問的生活以及葉問與金山找之間的恩怨。這時候,問題便產生了,即如前所說的,此片是否可以看作是一部人物傳記影片,相信所有的觀眾都不會認同的,那麼我們可以看其是截取了葉問生平的一個片斷進行演繹。

以一個真實人物生平的某個片斷,尤其是對抗日本人這種充滿了民族精神的片斷做劇本,這種方法未嘗不可,而且極有戲份可做。但十分不幸的是,編劇的想法要複雜了許多,將第一部分引入,其目的是渲染葉問這個人物,包括他的性格,他為人處事的態度等等,簡而言之,編劇要在第一部分中說人,而在第二部分中說事。說人當然是一種做傳記的思維,而說事則是對片斷的截取,兩種思維都作用在同一部電影中,便產生了混亂之感,觀眾並不知道三條線索中哪一條線索更主要。

以電影中所佔的篇幅以及人物之間的衝突看,毫無疑問,葉問與日本人的鬥爭是最引人注目的,而且製作豐滿,似乎應該成為影片的主線,但這條線索竟然只貫穿著影片的第二部分,與第一部分沒有任何關係。

那麼我們再看另外兩條貫穿全篇的線索,其中一條是金山找的線索。影片中金山找這個人物十分出彩,令人過目不忘,但他與葉問之間的對抗只有兩場戲,而且在影片中間是完全斷裂的。顯然,這條線索並不能構成影片的主線,而且從兩場戲而言,它也對影片的主線沒有起到任何輔助作用,這是十分可惜的。

在影片的後面,翻譯官的一句話言及金山找將葉問的行蹤告訴了日本人。這裡面似乎存在著一個合理性問題,即金山找這樣的人是否會向日本人告密呢?筆者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在有限的篇幅中,金山找的草莽形象極為突出,他與葉問之間也並不存在深仇大恨,於是將這樣的人物設置成告密者多少有些牽強。更重要的是,作為一條線索,金山找這個人物後來竟然完全消失了,這是令筆者十分納悶的事情。(據說原有的版本中,三浦對金山找的告密十分不屑,於是殺了他。這個結局被電剪局閹掉了。無論是不是如此,金山找作為一個人物是很出彩的,但卻沒有完全融入到影片中,著實可惜。)

另一條貫穿全劇的線索即葉問的家庭生活,葉問為人的處世態度以及葉問與妻子之間的關係。大概由於真實人物的性格問題,影片對這條線索的表現可以說是中規中矩,並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也正是這個原因,對於這部影片來說,它是無法構成主線的,只能以副線的姿態出現,以輔助影片的主要線索。

當三條線索擺在這裡的時候,我們便找出了影片的最大問題,即這是一部沒有真正主線的電影。與日本人的鬥爭雖然衝突強烈,極有戲劇性,可視性也強,但卻並不是貫穿全劇的,如果要將其視為影片的主線,那麼影片的第一部分顯然是過於冗長了,而金山找這條線索也沒有適時地輔助主線。當然,這是一種截取片斷的創作思維。

如果以製作人物傳記的創作思維來看,與日本人鬥爭這條線索雖然似乎解決了一個葉問授徒的心理動機(這是葉問能夠成為宗師的原因所在),但它卻過於強勢了,在明顯的矛盾衝突下,對葉問這個人物內心世界的表現反倒顯得有些蒼白了。

正是由於影片在兩條創作思維的左右下,我們看不到一條真正的主線,從而對葉問這個人物的理解也是淺薄的,雖然承認他的儒雅風度,也能承認他是一條好漢,但卻無法認可他便是一代宗師葉問,恐怕這是影片最失敗之處!

另外,據說本片中的翻譯官李釗殺死了日本軍官後被憤怒的老百姓誤殺,不知是不是這樣的?這是一個很具有悲劇色彩的又完全能夠令人信服的角色,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