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一年四季,有十二個月,如果把這些月平均分配的話,每個季節也就只有三個月了。春天也是如此,正月往往被稱為初春,二月被稱為早春,三月被稱作陽春,而到了四月就不是春天了。正所謂“人間四月芳菲盡”,春天也就躲到山裡面去了。初春往往給人以希望,因為經歷了太多冬的忍隱。陽春三月自不必去說,到了那個時候已經是桃李爭春了。唯獨這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不說,急切的心更是顯得難捱。因為殘冬還不願意走,冰雪不僅依然留在大地,也留在人的內心。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現在是農曆二月,正是早春的季節,忽然想看一部電影,片名就叫做《早春二月》。這部電影改編自柔石的小說,小說原名只叫做《二月》,並沒有“早春”這兩個字。在我看來恰恰是“早春”這兩個字加得最成功。早春給人以壓抑,也給人以希望,早春是希望和絕望搏鬥最激烈的時候。而柔石還有一部短篇小說,名字叫做《為奴隸的母親》,還有一部長篇小說,叫《舊時代之死》。單單這些篇名,就有一種沉重。當時代的洪流走過半個世紀甚至更長之後,當一個人在世上的路走的太多之後,也許才能對感知的模糊世界看得更理性和清晰,就如同對於這部電影,也就有更多的感悟吧。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其實,小說原著和改編後的電影,故事情節都特別簡單。主人公肖澗秋,在早春二月的時候來到了芙蓉鎮。於是他遇到了文嫂,也遇到了陶嵐。按魯迅序言的說法,衝鋒的戰士,天真的孤兒,年青的寡婦,熱情的女人,各有主義的新式公子們,死氣沉沉而交頭接耳的舊社會……如果把這些素材給了現在的某些文化人,一定會寫成另類。眼下的文藝作品竟然按言情、玄幻、古裝、仙俠、職場、靈異等等分類,歷史沒了,現實沒了,傳統也丟了。如果現在的導演去拍這部電影,我敢保證,絕對拍不出那麼有中國風的畫面:拱橋,雨巷,學堂,以及小鎮的早晨、黃昏與暗夜。更不必說再也找不到孫道臨、謝芳和上官雲珠了。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對於一個沒有結果的故事,人們更關心主人公的未來。小說中的肖澗秋依然有些徘徊,他在離開芙蓉鎮後寄給陶慕侃的信上是這樣寫的:我仍是兩月前一個故我,孤零地徘徊在人間之中的人……人說光明是在南方,我亦願一瞻光明之地。又想哲理還在北方,願赴北方去墾種著美麗之花。時勢可以支配我,像我如此孑然一身的青年。而電影則保持著自己的節奏,信是肖澗秋離開之前就寫好的,他在信上寫道:……我一踏進芙蓉鎮,就像掉進了是非的漩渦,幾乎將我溺死。文嫂的自殺,王福生的退學,像兩根鐵棒猛擊了我的頭腦,使我暈眩,亦使我清醒,從此中止了我的徘徊,找到了一條該走的道路,我將投身到時代的洪流中去。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因為電影拍攝於小說出版後四十餘年的一九六三年,人們自然會覺得改編的結尾有太多的時代烙印,而我卻不這樣認為。我總覺得,肖澗秋的身上有作者柔石的影子,而那一代年輕的知識分子固然經歷過很多徘徊,但柔石最終卻走上了一條與現實抗爭到底的路,三十歲就把自己的生命獻給了自己選擇的事業。魯迅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紀念他,我至今仍然記得魯迅文章裡的那首詩: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早春二月,依然是長夜,而在漫漫長夜裡心無旁騖地看一部電影,也不失為一種自我消遣。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到現在,也是半個世紀的時光過去了,於是,在我以為,權當一部紀錄片去看《早春二月》也會有所收穫,認真的看下去,你會自然而然地喜歡上那裡山水,喜歡上那裡的油紙傘,喜歡上那裡的小橋,喜歡上那裡的風景。其實,喜歡這些景物是因為愛屋及烏,看罷《早春二月》,閉目沉思,腦子裡最永恆的還是肖澗秋的身影,尤其是他穿的著長衫的形象,特別有氣質,特別有中國味道。那一件長衫遮掩不住的還是春的氣息,那件長衫成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符號。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半個世紀前的電影,穿長衫的二月

四季有輪迴,年年有二月。二月是早春的代名詞,二月是希望和絕望搏鬥最激烈的時候,在徘徊面前,積極和消極都是一種選擇,但二月過後,大地一定會迎來真正的桃李芬芳春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