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二戰的蘇軍士兵為什麼不佩戴備用子彈袋?

鄒城舞動你我的人生6D


二戰期間,各參戰國的子彈消耗量巨大。據統計,平均每消耗2萬發子彈才能消滅一個敵人,美國在二戰期間消耗了400多億發子彈,佔據首榜,而蘇聯消耗的子彈數量也非常大,達170億發。當時各國為保證士兵在作戰中的彈藥供應,單兵大多裝備了子彈袋等,蘇聯也不例外。

在蘇德戰爭前期,蘇軍損失慘重,蘇聯大片領土淪陷,工業區也遭到破壞。但蘇軍即使在大潰退時,也很少出現彈藥匱乏的情況。不過很多士兵在進攻作戰時為了減輕負重,往往不會隨身攜帶很多子彈,所以一些士兵沒有帶子彈袋也不奇怪。在很多影視劇中,蘇軍直接身個小揹包,手拎武器上一線,這就給外界留下蘇軍士兵沒配子彈袋的印象。

蘇軍在二戰爆發前習慣了和平安逸,開戰後被德軍的閃電戰打得回不過神來。後來蘇聯官兵在戰場上慢慢成長,作戰水平和軍心士氣提升。不過戰爭還是打得很艱難,蘇軍不得不用人命來抵禦德軍進攻,戰役最殘酷時,普通的蘇軍士兵根本活不了多久,甚至沒開一槍就陣亡。

在蘇德戰場,槍械的作用並不是決定性的,除了機槍班組要攜帶大量子彈外,其他兵種攜帶子彈的數量並不是很多。而且蘇聯一開始是在本土作戰、被動防禦,各地有很多物資補給點,幾乎可以隨取隨用,一些蘇軍士兵因而不願意隨時揹負沉重的子彈袋。


兵說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則上,蘇軍士兵很多沒有備用子彈袋,因為沒有必要備用。

這要分情況來看。

早期蘇軍步兵主要使用莫辛納甘步槍。這種手拉步槍射速較慢,並不需要太多的子彈。

正常來說,一場戰鬥,普通士兵開槍最多也就一二十發子彈,一般也就幾發而已。

所以,蘇軍士兵往往也就攜帶幾十發子彈,一個揹包就足夠了,沒有必要還有什麼備用子彈袋。

蘇軍士兵當時普遍有一種皮製的彈夾包,類似於我們今天的手機包一樣,就掛在腰帶上。這種彈夾包使用非常方便,直接打開就可以拿出彈夾,填入步槍即可,比子彈袋方便的多。

最常見的是M1937彈夾包,一個包可以裝4個彈夾(每個彈夾5發子彈)。

所以,我們看電影電視,作戰的蘇軍根本沒有子彈袋,因為他們有了彈夾包就足夠了。

而且說難聽的,普通蘇軍士兵在戰爭初期和中期,存活時間很多,活過半年1年的都不多,在斯大林格勒乾脆就24小時。

這種情況下,能夠有機會打光這20發子彈已經不容易了。

就算給你一二百發子彈的大彈袋,蘇軍士兵也沒有時間射光。


同時,蘇軍也配有一種備用帆布彈藥包,是帆布做的,一般背在背後,放備用子彈的。

所以,我們從正面是看不到的。

只有到了中後期,隨著蘇軍逐步勝利,而且半自動步槍的大量裝備,蘇軍才開始需要大量的備用子彈。

裝這種子彈,除了彈夾包和備用帆布彈藥包以外,還需要我們常見的子彈袋了。

這種帆布子彈袋是斜背在肩膀上的,橫跨在胸前。

但這種子彈袋不多,所以我們認為蘇軍沒有備用子彈袋,其實不是這樣。

他們後背還揹著帆布彈藥包呢


薩沙


蘇軍在二戰時期的主力步槍是莫辛-納甘步槍,該槍支的裝彈量僅為5發子彈,雖然拉栓式步槍射速較慢,但在高強度的對抗中,5發子彈是肯定不夠用的,不攜帶子彈袋簡直就是去送死。

(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以及蘇軍的制式彈匣包)

二戰時蘇軍士兵上前線肯定是要多帶一些子彈的,至於子彈放哪?自然是放在子彈袋中。

二戰時期的子彈袋也可以叫做“彈匣袋”或者是“彈匣包”,各國之間的子彈袋或彈匣袋的樣式都略有不同,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中,子彈袋或彈匣袋應該是斜揹著身上的。

(抗戰時中國軍人身上的子彈袋)

但是歐美國家的子彈袋或彈匣袋與我國的樣式略有不同。

(二戰時美軍的子彈袋)

由於各國的子彈袋或彈匣袋長相略有不同,導致許多人不認識蘇軍的子彈袋,誤認為蘇軍士兵上前線不帶子彈袋,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二戰時的蘇軍士兵肯定是隨身攜帶子彈袋的。

(二戰時蘇軍的子彈袋,這裡直接放著彈匣,可以及時補充彈藥)

(這是二戰蘇軍士兵的裝備圖,士兵們都是隨身攜帶子彈袋,而機槍手也額外帶著一個大彈鼓)

所以說蘇軍士兵不帶子彈袋是不可能的,除非是緊急情況下忘記攜帶,否則肯定是要隨身掛著的。而且不僅是蘇軍,所有國家的士兵都要帶著子彈袋。

除了子彈袋這個誤會以外,很多人還認為蘇軍士兵不愛戴頭盔,甚至有老兵勸說新兵扔掉頭盔,這個誤會就更大了。

早在古代人們就已經認識到頭盔的重要性,古代的高級將領和精銳部隊都是配備有頭盔的,這可以大大提高士兵的防禦能力,畢竟只要頭部一受傷,即便是不死也失去戰鬥力了。

而進入火器時代後,冷兵器時代的鎧甲漸漸地被全部淘汰,但頭盔卻得以保留下來,今天更是成為士兵的必備護具,可見頭盔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

蘇聯其實很早就在軍隊中配備頭盔,到蘇德二戰爆發前夕蘇聯的大部分軍隊都已經配備頭盔,蘇軍士兵對於頭盔重要性的認知也很到位,不存在扔掉頭盔往前衝的情況。

(在1939年的諾門罕戰役中,蘇軍士兵都是帶著頭盔的)

產生這個誤會的主要原因是許多老照片上的蘇軍士兵都不戴頭盔,但這並非是蘇軍士兵不愛戴頭盔,而是沒頭盔可戴。

由於在戰爭初期蘇軍一路慘敗,許多軍用物資被德軍繳獲,而西部大片工業區也淪陷於敵手,再加上後來擴軍速度極快,導致蘇聯鋼盔的產能跟不上需求,因此許多新兵被送往前線時壓根沒有頭盔可戴,只能帶著帽子上戰場,使得蘇軍傷亡數量遠超德軍。

不過到了戰爭後期,隨著美國的大力援助和逐漸收復失地,蘇聯的工業生產慢慢得到恢復,鋼盔的產量也上來了,所以到二戰後期蘇軍士兵基本上都有頭盔可戴了。


千佛山車神


在電影《兵臨城下》中,好多衝鋒的蘇軍兩三個人合用一把步槍,每人分發3-5顆子彈,身上不佩戴子彈袋。這一場景是蘇聯在德軍閃電戰造成的影響,蘇軍步兵在戰場上的生存時間太短了,所以才出現這種情況。其實蘇軍的標配中是有子彈袋的。(《兵臨城下》劇照)

德軍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實施。

1941年6月22日凌晨3:45分,德軍閃擊蘇聯。大約320萬的德軍聯合其他國家的93萬部隊進攻蘇聯,前三天蘇聯損失飛機3922架,到年底是蘇軍傷亡超過400萬,大量的軍事物質被繳獲。德軍的兵峰直抵莫斯科。

軍事工業也來不及製造更多的武器彈藥,當時蘇軍一般部隊士兵配發的子彈是5發,精銳部隊步兵是10-20顆子彈臨時招募的部隊一般是兩個人5發子彈兩三個人合用一把步槍,子彈袋這種可有可無的裝配,在衝鋒作戰時基本都捨棄了,尤其是臨時招募的士兵。到了戰爭後期,蘇聯軍隊的步兵每個人配發幾十發子彈,已經大大改善了。

像斯大林格勒這樣殘酷的戰役,衝鋒時三個人一把槍,一個人3-5發子彈。士兵陣亡的時間太短,主要是為了消耗德軍,阻止德軍的攻勢,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能這樣做了。(二戰蘇軍步兵標配復原圖)

美英加三國援助蘇聯。

德軍的閃擊作戰,也震驚了西方的美英加等國,如果任由德軍消滅蘇聯,下一個對付的就是他們了,為了制衡德國的極度擴張,美國、英國、加拿大迅速決定援助蘇聯。

1941年6月22日到1945年戰爭結束,蘇聯共獲得17781735噸援助物資,其中94%是美國提供的援助。我們看一下具體有哪些物資:

這使得蘇聯軍事工業,軍事運輸業、軍火生產等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供應源源不斷,改變了戰爭初期的頹勢。

二戰時期蘇軍步兵大量配置波波沙衝鋒槍

PPSh41衝鋒槍,又稱波波沙衝鋒槍。顧名思義,這種槍是1941年設計完成,並且裝配到蘇聯一線部隊,到1942年才開始大量生產,到四十年代末期,一共生產了600多萬支。

波波沙衝鋒槍使用71發彈鼓,減少了士兵換彈夾的頻率。它使用的子彈是仿造的毛瑟手槍彈,兩者相差僅僅0.01毫米,兩者可以通用,並且短距離子彈的殺傷力大於當時德國的衝鋒槍。

據統計,二戰時期蘇聯軍隊共消耗約170億發子彈,德國軍隊共消耗210億發子彈,美軍消耗80億發子彈,生產了414億發子彈,大部分給了同盟國軍隊。

我們中國抗戰時期,國民黨軍隊消耗了17.1億發子彈,共產黨軍隊消耗了2000萬發子彈。


穿越再現彼岸


蘇軍不佩戴子彈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打仗不配子彈袋,那子彈放哪?放口袋裡不成?還是塞在靴子裡?其實關於二戰蘇軍的梗不少,有什麼“蘇軍老兵勸新兵別戴鋼盔”的梗,這其實就是扯淡,蘇軍把繳獲德軍的鋼盔都戴上了,別說自己的了。子彈袋這個,也是一樣的,都是以訛傳訛,憑藉個別幾張照片假想出來的梗。

蘇軍一個步兵的裝備裡面,就包含子彈袋的,就在腰間。戰爭時期的蘇軍單兵裝備裡面就有兩個雙聯的M37子彈包,皮革製成的。蘇聯就算再窮,這東西也能拿得出來。至於網上一些文章裡說的,蘇軍子彈不夠,兩個人一支槍,一個人拿槍,一個人拿一個彈夾的子彈,這幾乎就是不可能,或者是極少數情況下才有的一種情況。蘇聯缺子彈麼?

另外,波波沙衝鋒槍那個大彈鼓,也是有袋子裝的,波波沙衝鋒槍的衝鋒槍手,一般有一個到兩個備用彈鼓放在身上,有個專門的大布袋子就在旁邊。其實兩個彈鼓就差不多夠用了,150發左右的子彈,能打光還能活下來的都是大神。

蘇軍再窮,也不至於缺槍缺彈,更不至於每個士兵拿五發子彈就上戰場了。五發子彈,交火的時候很快就打沒了,剩下的子彈你去哪弄?下面回答裡有個作者講的,蘇軍士兵子彈和敵軍通用,我不知道莫辛納甘的7.62*54mm子彈和德軍KAR.98K的7.92*57mm子彈是怎麼通用的。

只有那極個別的幾張照片裡,你看蘇軍士兵身上沒子彈袋,要麼是情況特殊,新來的動員兵還沒來得及配發,要麼是情況緊急,抄槍就上了,再不就是你沒看見,沒子彈袋的情況,根本不可能。


軍武文齋


根據公開數據,蘇聯在二戰期間使用子彈數量約為170億發,而德國為213億發,美國為400億發。相比其他巨頭而言,蘇聯使用的子彈數量是相對較少的,在總數少的情況下,蘇聯士兵能分發到的子彈自然就少了。

蘇聯工業區遭到德軍破壞

蘇聯士兵有時並不是不想攜帶備用子彈袋,而是沒有多餘的子彈可以攜帶。蘇軍在蘇德戰爭中死亡681.7萬,被俘或者失蹤445.6萬人。希特勒突襲蘇聯後,在前期戰果頗豐,僅在1941年蘇軍戰死80萬人,俘虜或失蹤234萬人。很多武器裝備因此被德軍繳獲,蘇軍甚至在最艱難的時候3個士兵共用一把武器,更不要說有備用子彈了。

蘇軍在與德軍發生衝突最慘烈的地方是在蘇聯境內,蘇聯的工業設備雖然在爆發戰爭前後陸續地搬遷,但是因為工業地帶比較集中,很容易就被德軍炸燬。列寧格勒工業區和莫斯科工業區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蘇軍在面臨如此大失血時,軍需供給不能很快恢復,而且產能也不可能擴大。
如果沒有英國和美國的雪中送炭,蘇聯很可能撐不住德軍的猛烈攻勢。

德軍的閃電戰所致

古德里安曾經說過:“我沒時間俘虜你們,請你們放下武器,離開道路,免得擋道。”

雖然德軍的軍事部署千變萬化,但是其戰術還是萬變不離其宗,都有閃電戰的影子。閃電戰是用時間換取空間,不斷推進對方的後方切割合圍,根本無暇打掃戰場。很多蘇軍在德軍的裝甲部隊的火力下,還沒打完子彈就已經陣亡。其餘的蘇軍戰友在子彈快要用完的時候,可以在陣地上就地取材,把沒耗盡子彈的槍械直接拿過來使用更快。

別的途徑補充子彈

二戰期間,各國的士兵除了機槍手,隨身攜帶的子彈本來就很少。德國一個士兵只帶60發子彈,美國80發,日本200發。這和我們的刻板印象可能會有顛覆,因為士兵在上戰場時儘量減少負重更能發揮作戰能力。

而蘇聯步兵在二戰期間的主要武器是波波沙衝鋒槍,據統計蘇聯的兵工廠在二戰期間為蘇聯紅軍總共生產了600多萬支該武器。波波沙衝鋒槍採用的是彈鼓設計,容彈量71發,比普通的槍械裝彈量更高。子彈都放到彈鼓了,因重量問題,蘇軍可攜帶的備用子彈袋肯定會因此而減少。

各國在二戰期間會設置類似古代驛站的補給站,後勤補給人員把子彈裝在箱子裡,給前線的戰士運送。士兵一般不會隨身攜帶沉重的子彈上戰場,而是等待後勤補給員補血,這也是各司其職的表現。


梓蕤


二戰時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單兵作戰體系,備用子彈袋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蘇聯士兵按道理來說也應該配備子彈袋。不過,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的工業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還未完全動員,因此,每個士兵能到手的子彈少之又少,能把彈夾裝滿就不錯了。

二戰後期,隨著越來越多的裝備生產出來,蘇聯士兵的裝備也逐漸齊全。但備用子彈袋仍然沒有多少蘇聯士兵配備。一個是沒有必要,當時蘇聯士兵採用的衝鋒槍比他國的容彈量要多許多,蘇德戰爭的殘酷性大家都知道,往往一個人還沒打多少槍就死了,即使沒有了子彈,也可以從就近的屍體上尋找。另一個就是當時前線都有補給站,而且揹著備用子彈袋也不利於戰鬥的發揮。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可能就是個人因素了。有些蘇聯士兵並不喜歡揹著沉重的子彈袋上前線。


后羿不要


小雪微鑑:各國軍隊,都給士兵配備了單兵作戰的備用子彈袋,只是蘇軍士兵因為覺得過於累贅,很少佩戴備用子彈袋,這才給人留下了蘇軍士兵在戰爭中並不佩戴備用子彈袋的印象。

一戰開始,沙俄軍隊就已經給自己的國家士兵佩戴了備用子彈袋,大大提高了單兵作戰能力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皇俄國,是比較早的給士兵配備子彈袋的國家,每個人除了擁有自己的武器,還要揹著自己的備用子彈袋,以防不測。

子彈袋,各個國家配備標準不同,但是都是標配,和現代軍隊士兵不同的是,各種武器可以滿足不同單兵作戰的需要,那個時候,子彈就是生命,多多益善,才可以讓自己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二戰期間,由於軍隊的補給線略長,這就考驗著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因此,備用子彈袋是必須有的

1941年,蘇聯遭受到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德國閃電戰的突襲,蘇軍士兵奮起抵抗。

但是在戰鬥的前期,因為沒有充足的準備,造成一邊倒的局面,蘇聯南線、中線、北線三線受到德軍的突襲。

蘇聯紅軍每個戰士的身上都帶著自己的備用子彈袋,別看子彈袋小,關鍵時刻可以起很重要的作用。

很多步槍兵都會攜帶著自己的備用子彈袋,2橋夾裝的彈藥袋,基本上可以滿足一個單兵作戰的供給能力。

後來,由於個人的喜好程度、戰略補給線的短缺等等因素,很多士兵都沒有裝配自己的備用子彈袋,包括德軍士兵在內,很多國家士兵都由於各種原因,才有了士兵不佩戴子彈袋的錯覺。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子彈袋這個裝備是二戰時期士兵所佩戴的一個重裝子彈的一個工具,不過隨著後續軍裝的進步還有槍械的進步,子彈袋現在已經被淘汰換成子彈包或者說直接卡在腰上的那種子彈夾。

在有關於抗日系列的電視劇中,日本兵還有我國軍隊的胸前都會快的有一個類似於小布包的東西,我國軍隊習慣將其稱之為彈帶或者子彈包。

不過現存的蘇二戰蘇聯軍隊的照片中好像並沒有配備子彈袋這樣一個裝備。

那麼是蘇聯士兵不配備子彈袋嗎?

之前有網友表示,蘇聯之所以不配備子彈袋,是因為蘇聯所用的槍支為莫辛納甘步槍。

這是一種傳統的拉栓式步槍,拉栓步槍的一個特點就是裝填子彈比較慢,射速比較慢,所以單位時間內使用的子彈的量就少一點。

一場戰役中一個士兵可能打不了多少子彈,所以將子彈裝兜裡就行了,其實這樣的一個觀點是不對的。

因為蘇聯在對抗日軍還有德軍的時候,每一場戰役中射彈量還是比較高的,只是靠兜裡裝一點肯定不方便,也不符合標準,其實蘇聯士兵也是有裝子彈的裝備的。

與其他國家士兵不同的是蘇聯確實沒有子彈袋,他們重裝子彈用的是子彈包,子彈包是有皮革製成的。

而子彈包的規格大小剛好適合放當時他們所用步槍的子彈,而且這個子彈包也能夠裝上數十發的子彈,結合著射速比較慢的拉栓式的莫辛納甘步槍,若是常規的規模戰役中已經足夠用了。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有時候蘇軍在戰場上的存活時間並不是很長。比如在莫斯科保衛戰的時候,蘇軍完全是通過人肉堆積的方式攔住德軍的進攻。

當時蘇軍上前線的時候可能打不完三四十發子彈就會犧牲,所以子彈袋裝的太多隻會是一種資源消耗,因此一個子彈包所裝的子彈量已經夠一場普通戰役使用。

倘若是大規模的持久對抗戰,那麼他們其實也是會有子彈袋的,子彈包只是用於平時常規的戰爭之中。

蘇軍的子彈袋和其他國家有所不同,其他的國家都是斜挎到胸前,看起來像一條帶子一樣,蘇軍則是一個小揹包或類似於一個小挎包。

而且蘇軍所使用的這個挎包是多用性的,除了可以多裝一些常規的步槍子彈之外,還可以裝蘇聯所研製出來的波波沙衝鋒槍的彈夾,波波沙衝鋒槍的彈夾與其他的彈夾不通,是圓盤式的,也有一些老兵稱之為大盤子機槍。

因此來說,蘇聯人確實沒有向日軍還有中國軍隊所背的那種子彈袋,不過他們確實有成子彈的裝備,並非像網上一些謠傳說將子彈裝在褲兜裡,這也不太現實。

只不過蘇聯軍隊的制服裝裝子彈的方式與其他國家不一樣罷了。

或許在蘇聯軍隊的眼中,他們還好奇為什麼其他的國家不用皮夾裝子彈,為啥要用子彈袋呢?


夏目歷史君


其實蘇軍也是有自己的單兵裝具體系的,其中就包括彈藥袋等這些極為重要的裝具。

早在線列步兵時代,各國都為其裝備火槍、燧發槍等熱兵器的士兵研發了一系列裝具,用以攜帶子彈、發射藥、通條等各種所需的裝備。而在後來的也是如此,只是單兵裝具體系的包具等物品的具體外形有所改變,像在一戰中,各國軍隊為其士兵就配備了大量的制式化單兵裝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彈藥包。到了二戰中各國基本也採取了各種制式裝具系統來保障士兵的作戰。

二戰中的蘇軍其同樣裝備有很多彈藥包等裝具,不同軍兵種的裝具都有較大的不同,但是攜帶彈藥等物品的基礎功能是一樣的,比如蘇軍的步槍兵裝備的同樣是2橋夾裝的彈藥包,往往是在揹負系統上裝上數個這樣的彈藥包。而像衝鋒槍手,很多時候直接是一個較大的彈藥包,用於放置衝鋒槍彈鼓、彈匣等供彈具。

當然,受制於後勤補給能力、士兵個人喜好等一系列問題,在很多時候,不少蘇軍士兵並沒有穿上這些裝具作戰,往往就是僅僅攜帶一支衝鋒槍,背上一個雜物包就去作戰了,所以也就給人留下了蘇軍沒有彈藥包的印象。而其實德軍也有類似的做法,一些士兵也是不穿裝具,僅僅勒上腰帶就拿起武器作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