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項羽為什麼分封諸侯時把地緣最差的地盤留給自己?

小小嬴政


我們經常說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轉型時期,其中一個轉型便是由封邦建國制度向郡縣制和帝制轉變。這個轉變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宣告完成。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宣佈廢除封邦建國制度,全面實現郡縣制度,秦朝也是中國古代為數不多的沒有王爺的朝代。秦朝的國祚非常短,只有區區十五年,所以秦朝的一些制度並沒有深入人心,當然也包括郡縣制度。在不少人看來分封還是一個非常值得推行的制度,不少人對分封制度還一直充滿期待,不少人致力於恢復封邦建國制度。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之後,山東六國的後裔先後復國,分封制度再一次抬頭。項羽本身為楚國貴族後裔,他本來就是舊貴族的一員,他本身也是支持分封制度的一員。項羽在擊敗秦軍,進入關中之後,成為當時天下的主宰。此時項羽開始按照自己的規劃重新劃分整個國家。項羽一口氣分封了十幾個諸侯王。

項羽第一個要封的人是自己。項羽把自己老家及其周邊九個郡的地方分給了自己。九個郡是什麼概念呢?秦始皇統一中國之時,中國被劃分為36個郡,後來逐漸增加到41個。可以說項羽的封國佔了中國快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人口。當然項羽自己給自己封這麼大的地盤也在情理之中,其他人也不敢反對。項羽把自己的國名命名為西楚。為了體現自己的武力和功績,項羽自稱為西楚霸王。只有霸王才能配得上項羽的赫赫戰功,只有霸王才能配得上項羽的霸氣。

劉邦想當關中王是不可能了。項羽和范增合計好之後,決定把劉邦流放到遙遠的蜀中。為了“應付”懷王之約,項羽辯稱說巴蜀也算是關中之地,這也算是對天下有了一個交代。所謂的巴蜀之地也就是現在四川和重慶一帶。

關中這個地方太重要了,項羽也知道這裡萬萬不能分給一個人。至於如何處理關中,項羽心裡早就有了打算。當時章邯投降的時候,他就封了章邯雍王,統治咸陽以西。現在只不過是進一步落實這一政策而已。除了章邯以外,封司馬欣為塞王統治咸陽以東的地方。董翳封翟王,統治咸陽以北的地方。由於這三個人都是秦朝的降將,而且又都封在原秦地,所以習慣上我們成之為三秦。

魏豹立為西魏王都平陽(今山西臨汾)

申陽原來是趙相張耳部將滅秦之戰中攻下河南地。封為河南王都雒陽(今河南洛陽東)

韓成封為韓王都陽翟(今河南禹縣)

司馬昂平定河內,多次立下軍功封為殷王都朝歌(今河南淇縣)

趙歇封為代王都代縣(今河北蔚縣東北)。趙歇雖然被封為王其實是被降了一級。

張耳本來就有美名遠播,參加了鉅鹿之戰並且隨同項羽一起入關。被封為常山王都襄國(今河北邢臺)

英布是項羽帳下第一猛將,參加項羽的所有軍事行動。為項羽立下汗馬功勞,項羽自然不會虧待這位勇猛的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都六縣(今安徽六安北)

吳芮是英布的老丈人曾經率領一部分士兵和項羽一起入關。被封為衡山王都邾縣(今湖北黃崗北)

共敖原來是楚國的上柱國滅秦之戰中平定南郡,立功頗多。封為臨江王都江陵(今湖北江陵)

韓廣的命運和趙歇一樣,實際上是降了一個級別而且被自己的部將超越。他比趙歇還慘,直接被封到了東北荒涼之地。韓廣封為遼東王都無終(今河北薊縣)

臧荼參加了鉅鹿之戰,且隨同項羽入關。封為燕王都薊縣(今北京西南)

田市等於降了一級封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

田都參加了鉅鹿之戰而且和項羽一起入關。封為齊王都臨淄(今山東臨淄東)

田安封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東南)

許多人都在批評項羽分封,不少人認為項羽分封其實在開歷史倒車,是一種逆勢而行的行為。不可否定的是,當時的社會趨勢確實是郡縣制度。但是一個制度的實行有一定的適應時間,山東六國區域從分封制到郡縣制時間太快,適應期也太短。所以在許多人心中分封制依然有相當地位。中國古代是家國一體的時代,想完全做到像秦朝那樣一人為皇,其餘皆為布衣非常困難。所以皇帝也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分封鞏固皇權,當然分封一定要控制在一定範圍內。所以項羽當時的分封不能僅僅簡單定義為歷史的倒退。無論在什麼時代,採取的任何政策只要適合當時的時代需要就會產生相應的效果。

當時實行分封的不僅是項羽一個人,劉邦在奪取天下前實行過分封,奪取天下之後也實行過分封。但是項羽的分封導致自己四面受敵,劉邦分封卻實現漢家天下一統江山。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兩個人分封的目的不一樣。項羽是為了分封而分封,劉邦則是為了利益而分封。

劉邦曾經也差一點為了分封而分封。當年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找不到北的時候,酈食其曾經建議劉邦分封六國後代為王。酈食其這個建議是典型的為了分封而分封。張良及時阻止了劉邦,並且告訴了劉邦分封的原則。劉邦這時才明白,可以分封,一定要按照功勞分封。誰立的軍功大就可以封為王。按照軍功分封能夠刺激每個人的貪慾,在王位面前沒有人不心動的。劉邦已經把登上王位的條件開給大家了,就是軍功。那麼他手下的那些人自然會拼命打仗。只有打仗會才獲得更多的軍功,才能獲得封王的資格。這和當年商鞅的軍功爵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劉邦通過軍功封王吸引了大批優秀將領為其賣命。劉邦正是依靠這些異姓諸侯王最終幹掉了項羽,這也是劉邦在失敗中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項羽分封的目的則不一樣,項羽分封的主要目的則是為了分封而分封。項羽分封的原則也和劉邦不同。項羽分封的主要有原則有以下幾點。首先你要有足夠的功績,其次要參加了鉅鹿之戰,最後也是最主要的是你要隨著項羽一起入關。當然項羽不能煩你,他要是煩你的話你也不能被封。項羽分封帶有相當程度的感情色彩,同時還有一定程度的隨意性。我覺得項羽的分封可以用“不平”兩個字概括。項羽一口氣封了十八個諸侯,這些諸侯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資格被封為王,未免有封王過濫的感覺。司馬欣、董翳、共敖等等很多人的功勞完全沒有資格被封為王。他由於某些原因被封了王,自然會引起許多人不服氣。有些人有功勞卻沒有封王,比如陳餘和田榮。項羽依靠暴力和軍隊暫時穩定住了局勢,雖然有人對項羽分封不滿。但是迫於項羽的軍事實力也是敢怒不敢言。項羽的這次分封,就像是兩千年後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一樣都是火山口上的體系只能穩定一時。火山裡面積攢了太多的不滿與仇恨。

我們還會發現一個問題,項羽分封的時候把自己封在了楚國故地,西楚九郡成為項羽的封地。從當時的地形來看,西楚九郡的地緣位置並不好。西楚國周邊沒有險要地勢作為依託,當時經濟也並不是太別繁榮,而且西楚處於三面受敵的情況。項羽選擇一塊地緣位置非常差的地方作為自己的封地。所以在楚漢戰爭期間項羽才會腹背受敵,不得不回來奔波。為什麼項羽會選擇西楚九郡做為自己的封國呢?

項羽雖然曾經執天下牛耳,但是項羽其實心中所想的並不是帝業而是霸業。當時項羽只想做諸侯之間的霸主。項羽和劉邦不同,項羽整體上還屬於舊貴族。項羽的思維方式還停留在春秋戰國時代。項羽執掌天下之後不是想辦法統一天下、建立一個帝國,而是大封天下,自己滿足當一個霸王。既然項羽腦子裡面沒有帝業這個概念,那麼就容易理解為什麼項羽不選擇當時地緣條件最好的關中作為封地。在封邦建國時代,楚國依靠這片區域也曾經建立屬於自己的霸業。項羽此舉是想沿著楚國的老路走下去。項羽沒有稱帝的雄心,自然就會缺少相應的遠見,項羽選擇西楚九郡自然也在常理之中。

項羽依靠自己的武力建立了不朽的功勞,也建立了屬於自己的霸業。項羽的武力在整個秦末農民起義得到充分證明。項羽依靠六七萬楚軍就可以打敗章邯軍團和長城軍團兩大精銳部隊,天下還有誰能和自己抗衡。天下人知道項羽的厲害,項羽更覺得自己厲害。項羽不相信那些膝行而前的諸侯敢和自己較量,也不相信鴻門宴上只會尿遁劉邦敢和自己爭奪霸業。項羽出於對自己的自信,他覺得其實自己分封在哪裡都無所謂。項羽打敗秦軍的時候,所處的地方正是這片土地。項羽相信如果其他人膽敢反抗自己,他一樣可以依靠這片土地消滅對方。

項羽性格中有殘暴的地方,也有婦人之仁的地方。項羽是一個鄉土觀念非常濃厚的人。項羽本身是楚國人,他佔據的西楚國原先就是楚國的領土,而且自己的家鄉也在西楚國。所以項羽選擇把自己的封地安置在西楚九郡。項羽認為自己已經功成名就,就應該衣錦還鄉,否則就是錦衣夜行。項羽抱著這種心態,把自己分封地緣條件比較差的西楚國。當時也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甚至大罵項羽的是沐猴而冠,結果引得項羽大怒,並且烹殺了此人。項羽本人是楚國人,項羽手下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大部分也都是楚國人,在項羽的影響之下,他們也都希望自己能夠衣錦還鄉。所以項羽及手下人都希望回到自己的故鄉,而他們的故鄉正好是地緣條件比較差的西楚國。

其實項羽在鉅鹿之戰過後就對天下有了一個初步規劃,他就已經想好了如何分封。項羽接受章邯投降的時候就是任命他為雍王,已經想辦法肢解關中。項羽到了關中之後,先是屠殺了嬴氏後裔,再世將秦宮搶劫一空,最後有一把火將整個咸陽化為一片灰燼。當時關中在項羽看來已經殘破不堪,已經不適合做自己的封國。再說了關中是傳統的秦地,自己世代是楚臣,楚臣怎麼能把自己的封地封在秦地,況且是一個已經被摧毀的關中。

如果和關中這塊寶地相比的話,西楚國的地緣條件確實不好,但是西楚國的地緣條件也不能說最差。西楚國既溝通南北又連接東西,當時主要是平原地帶,這塊地區經過長期發展經濟也算比較發達,人口也算比較密集。項羽和楚國這塊牌子在這一帶有一定號召力,項羽在這裡能夠得到當地老百姓的支持,這裡是項羽立國的最好的選擇。關中則不一樣,項羽自始至終一直都以秦朝的掘墓人自居,而且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近三十萬秦軍,在新安又殺死了秦軍二十萬降卒。項羽進了關中的以後,又在關中為非作歹。關中秦人已經恨透了項羽,他們絕對不會支持項羽。所以關中已經不適合項羽立國。項羽不能把自己封在關中,故鄉楚地則成了最佳的封國。


依稀說史


項羽並不是把最差的地盤分給自己,其他更好的地方,項羽也想要,但是確實是不能要。

首先,項羽是以楚懷王的名義分封眾諸侯的,他自己僅僅是一個楚國上將軍。他統帥的四十萬人,除了五萬是楚人,其他都是各個諸侯的軍隊,他的實力和威望並不能使他隨意的剝奪或分封天下諸侯的地盤。

其次,當時最好的地盤是關中,關中沃野千里,是強秦一統天下的堅實後盾。但是,鉅鹿之戰後,項羽坑殺秦人二十萬人,使關中人人戴孝。項羽怎麼敢把自己放在這種人人敵視的環境中,而且,他的嫡系部隊都是楚人,如果讓他們遠離自己的家鄉,生活中世代敵人的地盤,他們怎麼會願意呢?

第三,項羽並不是楚國的最高統帥,他之上還有楚懷王。如果項羽王關中,那他的基本盤楚地恐怕就全部歸楚懷王所有了。到時候,楚懷王再令天下諸侯討伐項羽,項羽怎麼辦?他手下的士兵說不定就都投降楚懷王了。

最後,項羽其實看到了關中的潛力,他分封了三個被秦人痛恨的降將為王,而且把劉邦分封到巴蜀,正是讓他們四個人互相牽制,阻止或者延緩原秦國地盤的再現。

項羽正是正確認識到了自己的實力,分封諸侯後,立刻回楚國打垮了楚懷王和支持楚懷王的勢力,自己全取梁楚九郡。只是他沒有料到,劉邦比他更快的打敗了秦地三王,一統了秦國故地,出關與他爭奪天下。


風雨的學習號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

項羽的時代,還沒有形成關中本位制度,而且項羽在關中也站不住腳。因此,與其說項羽分封給自己最差的土地,毋寧說,在項羽的認知裡,把最忠誠的、最富庶的地方留給了自己。



一、一戰之威的霸王

如果從現在的視角去看項羽的話,當然項羽能夠封給自己最多最好的土地,甚至於佔領所有地方最好了。但事實上,真的可以嗎?

歷史證明,不是自己打下的地盤,就算勉強佔有也是不長久的。

而在分封前的項羽就面臨著這個問題,雖然麾下的兵馬看起來有40萬,取得了天下的矚目,但各諸侯都有自己的地盤、軍隊和影響力,而項羽所能憑藉的,最根本的不過是鉅鹿之戰的威望,地盤不過是江東根據地和一路西走所佔領的狹長的走廊。

所以,項羽並不是想封在哪裡就可以把自己封在哪裡,六國貴族實際上只是名義上受他的威懾,奉他做聯盟的老大,並沒有服從他,整個天下,都在看他接下來怎麼做。

因此,項羽只能選擇分封。那麼,是不是項羽想把自己封在哪裡就可以呢?

並不是,首先剛剛說了六國殘餘貴族勢力並沒被消滅,因此他們的地盤是不能夠直接一紙分封命令就可以奪過來的。



河南、山東、河北等膏腴之地,在六國貴族的手上,現在剩下的就只有,關中、巴蜀、漢中、江東、還有楚國故地。而項羽手上還剩下一批不得不封的諸侯,因為這些人留在身邊也不可能成為嫡系。

因此,怎麼封就很關鍵了。項羽是不是真的那麼傻,像他的謀士所說“沐猴而冠”呢?我們來看看項羽可以有哪些選擇。

二、三秦之地

三秦關中之地項羽吃不下。為什麼呢?

首先,項羽仇秦心理很嚴重。他是楚人,他爺爺抗秦而死,他的叔叔們從小就給他灌輸仇秦的思想。也正是因為仇秦心理才支撐他們起兵並最終獲得勝利。

等到項羽掌兵,他並沒有改變這種心理,鉅鹿之戰後,坑殺20萬秦軍;進入關中後,殺秦王子嬰;這些都還罷了,他進入秦始皇陵,大肆破壞,一把火將驪宮付之一炬,大火蔓延46天方滅,可以說,他把仇秦的心理表現在他的言語、行為等方方面面。



因此,秦人也不可能看不見。

從後來秦人對待他封的三王來看,秦人對他和對他封的王,都沒什麼好感。

那麼,沒有百姓基礎,秦人又怎麼會擁戴他作為秦地的王呢?真的靠他手上的幾十萬軍隊嗎?顯然不行。

而且,從他仇秦的心理來講,就算住在秦地,怕是也不開心吧?

三、江東根本

那項羽的選擇就剩下江東之地和楚國故地了。

項羽是楚人,但項氏家族的老巢應該在靠近壽春的安徽一帶,是楚國江漢平原丟失後,才倚重項氏。

而江東及淮北之地卻是他們叔侄經營了多年的根據地。當年項梁殺人,躲避於會稽,在會稽一帶經營多年。起兵之後,又快速奪取了淮北之地,從此這一帶長期成為他們叔侄的根據地,有著良好的群眾基礎,在當時,長江以北也是屬於比較富庶的地方。

因此,在楚國故地和江東淮北之間進行選擇,他無疑會選擇江東淮北之地。



四、最佳方案

因此,項羽的最佳方案就出爐了。

將楚國故地封給功臣宿將,將巴蜀漢中封給功高的劉邦,將三秦之地封給三個秦朝降將,而剩下的關東之地和江東故地,全是自己的老巢。

這樣做有這幾個考量,關中故地險要富庶,但是秦的三位降將已經失去了原有的力量,現在在自己手上卑躬屈膝,並不敢翹尾巴,加上三分秦地,相互制約,也不敢鬧出亂子。同時都是秦的降將,應該能夠贏得秦人的好感,順利的統治該地區。

最為忌憚的劉邦,封在最為封閉的巴蜀之地。後來的歷史證明,這地方,雖然易守難攻,但是一般出不來。

所以,對於項羽來說,他已經選擇了他認為最好的分封方案了。



悅讀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關注!


一品鏟史官


項羽與各路諸侯滅秦以後,分封領地!要說項羽分的差,這就要看是從那個角度來辨別了!可以說項羽分封諸侯的這件事情,對中國古代乃至現代都有深遠的影響!為什麼是這樣說呢?小編娓娓道來!



一,從項羽角度來分析

從表面來看,項羽也是極為聰明!分封諸侯的領地,可以說是得天獨厚,佔盡先機!首先從地盤大小來說,項羽勢力當時可謂是如日中天!他的表面只有楚地一塊,但是實際掌控面積,佔據當時全國的國土面積一半以上!這個不細講,有空可以查閱一下資料!其次,就是項羽所能控制的領地都是沃野千里,經濟價值是最好最高的!其次立足點是消弱各諸侯國的實力!方便其掌握各個諸侯國!這裡可能才是項羽失敗的原因!題外話,項羽,史書評價說項羽這是為以後當皇帝做準備!或者就是高尚情操,大家已經滅秦,各自回家好生生活,誰不聽話我修理誰!這無從考證!但絕對是他一大敗筆!這為後代歷代兵家打下了經驗基礎!



二,從劉邦角度來看

從表面來看,劉邦分得三秦之地,經濟,人口,戰將,兵力,各個方面都不如項羽!在當時可謂是一頭都不站!按照時局分析,也就坐吃山空,養老等死了!可是就在這種情況下,劉邦還敢和項羽爭天下!也可謂是壓了身家性命,不成功則成仁的地步!題外話,韓信背水一戰勝了!劉邦才是大的背水一戰,最後也勝了!依靠的不是別的,正好就是地理和人和!地理是先機,而人和是後天形成!



1人和至關重要!

劉邦得三秦之地以後,我們都知道他約法三章等一系列政治主張!與民無爭,建立了與社會大眾的人和基礎,其次就是韓信的橫空出世!可以說韓信奠定了最後劉邦的勝利基礎!但是這盤大棋是劉邦蕭何張良等人所下!這個是劉邦過人之處!後天培養人和!並且成功了!如果說從概率學來講,這幾乎不可能!因為當時對劉邦可以說是極為不利的!當時各個比他強勁有實力!本來實力就弱,能這麼打出來確實是非常不易!



2,天賜重中之重的地理優勢

前文小編提出過,說項羽分封,影響後世歷代兵家!給他們打了基礎,就在這裡!對我國地理有所瞭解的人知道!中國東西走向的地理環境,北至燕山,往下到太行山,再往下走就是大別山!這幾個地方以東可以說基本都是平原地區,而以西這可就基本都是山區!



我們這時來看看劉邦所在之地,那就是三秦之地!也是以前更早秦國的發祥地狀況!三秦之地的關中平原,正好被六盤山,陝北黃土高原,秦嶺所包圍!這裡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易守難攻之地!三面都是險地,想攻進來就絕非易事!因為你的大部隊要是從三秦之地的除了東邊的三個方向打過來!那麼補給線很容易被切斷不說,另外就是大軍跋山涉水成本實在太大,不划算,風險太大!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吧!



諸葛亮的關中夢

我們知道三國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出祁山!目的就是直取長安,其實就是為了得到三秦之地的地理優勢!為什麼,諸葛亮不東進滅吳以後再進兵中原,道理就在這裡!因為東邊都是平原地區比較多!雖然經濟富庶,但是難守!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主力部隊有限!我不跟你主力部隊碰頭!你守西邊我打東邊,聲東擊西,蠶食你!讓你首尾不能兼顧!好吧!那你發動主力來攻三秦之地,那好我正好盼望你來,完後派一直偏師騷擾你後方大本營!打你的補給或者總部!這樣的地理優勢不言而喻!諸葛亮深知這一點,所以老是要攻取長安!



毛主席的英明與偉大

毛主席當時也是採用了這個原則!主要就是以圍繞三秦來做!從二萬五千里長徵就可以看出,從瑞金這個地方開始,當時國民黨對井岡山,瑞金等革命根據地可謂是圍追堵截,就是因為沒有戰略縱深,而且飛機大炮都好運輸,整天騷擾打擊紅軍!但是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到了陝北黃土高坡,情況就沒那麼嚴重了!就是因為都是崇山峻嶺的,輜重難以搬運,游擊隊打的國民黨也是聞風而逃!這裡也可以稍微講一下,為啥說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建立根據地,就是插在敵人後背上的一把尖刀!因為,後來革命根據地多都是在靠山而建!包括太行山,沂蒙山等,就是做到以逸待勞!我打你就打了,打不過我就進山化整為零和你打游擊!雖然你兵多將廣,錢多糧足!但是你就經不起折騰!平原地區,跟你會戰時,就切你補給,口袋戰,圍為打援,打得國民黨最後也是兵敗如山倒!因為部隊老打敗仗,那就太喪失戰鬥力與士氣了!



舉了這兩個例子,就是說明,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當然有人會說,三國鄧艾奇襲江油滅蜀成功!或者說蔣介石也曾在西安安營紮寨!但是這個就要看決策者的能力和出發點了!這裡不做過多的闡述!但要說他們明不明白,那就不好講了!從古代兵家來看,凡是佔據三秦之地從而出發的,不論成功與否,都佔有一定程度的優勢!這個大家可以查閱一下史料證據!



後記

項羽分封諸侯表面看佔盡優勢!但是給劉邦留得了一線生機!劉邦利用手中僅有的一點資本!先站地理,後養人和,最後憑藉兩點優勢,等到韓信為他創造了天時,從而問鼎中原,登基稱帝!不可不說是一連串的因果所致!而項羽這一分封諸侯的舉措,卻又為後世兵家提供了借鑑和參考!歷史沒有如果!到是飛雨輕煙吹若塵,一壺小酒道古今!一起論道分享各抒己見,也是一種快樂!



謝謝觀賞,請看下集!


九哥脫口秀


其實說項羽“分封諸侯”,這個說法並不盡準確,準確的說,應該是:項羽承認了各地諸侯的合法性。

項羽滅秦之後,的確分封了十八家諸侯,分別是: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可是這些諸侯裡,除了劉邦的巴蜀地盤和三秦關中的地盤等少數幾塊地是項羽封給這幾個王的,大部分的地盤都是人家諸侯王自己本來就佔有的地盤,你項羽只不過做個順水人情而已。

那麼項羽為什麼要搞分封制呢?

分封制在當時是大勢所趨

我們今天的人們,都認為全國統一是大勢所趨,天下必須政出一門,這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可是在項羽那個時代,大家完全不是這麼想的,大家的看法恰恰相反。當時的天下人都認為——秦朝滅亡,就滅在了統一上!

試想,如果現在出現某個超級強力的政權,把中美俄英法全部統一了,搞一個地球聯邦,大家會怎麼看?

如果這個政權十幾年就完蛋了,大家會不會覺得這個政權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地球根本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

秦末漢初的人就是這麼想的。

有道是:“赫赫強秦,兩代而亡”,秦始皇以亙古未有的功業和強權,統一了天下,居然不到二十年的時間就亡國了,捎帶手還連秦國自己的地盤都沒保住。大家的看法都是——叫你胡搞亂搞,非要搞統一,看看,把自己搞死了吧?

秦末大亂之後,六國故地的舊貴族們紛紛起兵,得到了各地百姓的支持。大家都認為,分封制諸侯制是天下大勢,天下已經分裂了三千年,秦始皇的十幾年只不過是一個小插曲而已。

不僅項羽陣營,連劉邦陣營也是這麼想的。韓信之所以在楚漢戰爭中一直要求劉邦給他封“假王”,後來又封“齊王”,就是想要劉邦在打贏之後給自己分一塊大地盤,好留給子孫世世代代當諸侯王。

劉邦建國之後,也不得不分封了不少異姓王,後來廢了好大的力氣才把異姓王一個個剿滅掉。中國歷史上真正完全的廢除分封制,還是唐朝開始的。

項羽也根本無法統一天下

項羽跟後世的開國之君不同,項羽不是“首領”,而是“盟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東漢末年,酸棗聯盟滅了董卓,進了洛陽。袁紹說既然我們已經滅了董卓,那麼以後皇帝由我袁某人來做,十八路諸侯會答應嗎?

各路諸侯的聯盟,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的感覺是差不多的。袁紹和項羽,都是聯盟中最能打的一個,所以大家叫你一聲大哥。但是如果說你要當皇帝成為我們的主人,那你可真是心裡沒了點B數。

項羽的威名,是從鉅鹿之戰大破秦軍以後確立起來的。

鉅鹿之戰,秦將章邯圍攻趙國,各路諸侯的援軍作壁上觀,只有項羽敢跟章邯玩命,諸侯們看著秦軍和項羽廝殺,嚇的兩腿打顫(股慄)。項羽擊敗章邯,再次召見諸侯,各路諸侯嚇的直接跪了:

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鉅鹿之戰確定了項羽的霸權,大家從此之後認為,項羽的確是最能打的(事實也如此),於是讓他當了帶頭大哥,一起反秦。

可是項羽和他們始終只有同盟關係,沒有主從關係。和討董聯盟一樣,各路諸侯名義上是臣服於義帝的,就像酸棗聯軍也臣服於漢獻帝。大家只不過是讓項羽當個盟主,指揮權並不在項羽手裡。



這也是項羽沒有在鴻門宴上殺劉邦的根本原因。司馬遷寫的是“沛公軍十萬,在霸上,項羽軍四十萬,在新豐鴻門”,但其實劉邦的軍隊的確是劉邦的軍隊,而項羽的軍隊則大部分不是項羽的軍隊。項羽是帶著四十萬聯軍來找劉邦問罪,其實直屬於他的不過六七萬人而已。如果項羽真的找劉邦拼命,拼死了劉邦,自己能不能繼續當這個盟主,也很難說了。

所以,項羽對於各路諸侯,不能吞併,只能承認,分封給了他們合法的名義。他們拿什麼來交換呢?承認項羽的霸王地位——

【項羽怒曰:“懷王者,吾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專主約!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懷王雖無功,固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資治通鑑》

項羽說,懷王就是個搭車的,基本屬於躺贏,憑什麼他當咱們的老大?滅秦是我和各位一起努力(這點很重要)才滅掉的。現在秦朝滅了,咱們也該各回各家了,至於懷王,給他塊地(湖南郴州,鳥不拉屎的地方)讓他當個王,咱們各自回家過日子吧!大家都說:吼!

於是項羽就確立了分封人的地位,大家也樂意混個合法身份。而項羽的地位,類似於現在的美國,是世界警察的地位,負責當時各種“國際事務”的調停於仲裁。事實上各路諸侯撤軍以後,項羽馬上就投入到轟轟烈烈的國際事務仲裁事業中去了。

為什麼選擇定都在彭城?

項羽給自己留的地方,真的很差嗎?

項羽給自己留的地盤,包括楚國東部的江東故地,吳越故地,以及魏國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他還把當時居於天下腹心的南陽留給了自己。

至於把自己分封在這裡的原因,項羽說的也很明白: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後世的人總是用這句話笑話項羽,說他心胸不行。可是項羽這句話,其實也是很無奈的。

項羽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暴君的形象,坑殺二十萬秦兵,殺秦王子嬰,焚燒阿房宮,項羽基本把秦國故地的仇恨值拉滿了,關中地區的百姓對於項羽恨不得食肉寢皮,把自己分封在關中是肯定不行的。

燕趙之地,都有六國舊貴族各自統一。而且當時如張耳等的燕趙軍閥,實力也很強勁,項羽想要把自己封到那裡,免不得又是一通火拼。

長江以南,在當年基本屬於荒蠻之地,項羽都封給了自己的舊將,基本屬於納入了勢力範圍。

算來算去,只有自己的楚國故地,百姓支持,人口富庶,再佔據一塊中原的交通要道,很適合自己啊!

後來的人說項羽分封的不好,主要覺得是彭城(在今天徐州一帶)太過暴露,四面八方的敵人都能來打他。應該把自己分封在長安、南京一樣有屏障的地方。

可是大家要注意,那不是別人,那是項羽啊!

在項羽的一生中,除了最後的垓下之戰以外,基本是隻有他打人,沒有人打他。他手下的騎兵橫掃了大半個中國,誰敢打他?

劉邦趁著項羽去鎮壓齊國的時候,五十六萬大軍突襲彭城,被項羽回軍的三萬人打的落花流水,老婆孩子都不要了。這種戰鬥力,分封在彭城有什麼不可以的嗎?

要說失誤,最大的失誤就是把劉邦分封在巴蜀之地。其實當時的巴蜀之地已經被秦朝治理的十分富庶了。可是在項羽眼裡,四川還是獸走鳥飛的樣子。如果把劉邦也像義帝一樣分封在湖南郴州,估計也就沒有後來的事兒了。

所以說,學習啊!學好地理多重要啊!


小約翰


公元前206年1月,項羽率領諸侯軍進入咸陽,殺人放火,將嬴秦苦心經營的數百年的咸陽城毀於一旦,種種行為,除了報仇之外,很顯然,項羽壓根就不想將他的新王國定都在關中。

他對這個地方以及這個地方的百姓沒有絲毫感情,同樣,這個地方以及這個地方的百姓對他也沒有任何感情,他們之間,有的只是無窮無盡的刻骨仇恨。

項羽心心念念,就是誅滅暴秦後,回到彭城,刀槍入庫,與虞姬馬放南山,幸福終老。

正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項羽才將關中荼毒一清,這樣秦人日後即便要報仇,也有心無力了。

然而,項羽不可能殺盡秦人,只要秦人還未死絕,他們終是要報仇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雖三戶,難道就不能亡楚?以暴制暴,終究不是解決問題的佳策,可惜,項羽幾乎至死都沒能想通這個貌似淺顯之極的道理。

然而,項羽手下有一個叫韓生的謀士,偏要自作聰明,來勸項羽定都關中,他說:“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

項羽當然不會接受這個意見,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

這句話的意思大概是說:將士們好不容易發達了,得給人看到,特別是老家人看到,否則發達了也沒啥意思。

注意,這句話的主語應是楚軍將士,而不是項羽自己。項羽早已名震天下,他何必擔心家鄉無人知曉。

然而,項羽此言雖順從了眾意,但在政治上是極其短視的,要按這思路我們今天的首都就不在北京而在瑞金了。

韓生見自己的奇謀妙策項羽偏不採納,心中非常失望,於是私下跟人嘲笑項羽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看來這個韓生應當不是楚國人,而且很有些地域歧視的觀念。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這句話很快傳到了項羽耳中。

項羽暴怒。竟敢說我是猴子,你見過這麼帥的猴子嗎?我看你才是猴子,你全家都是沒進化好的猴子,還敢侮辱我偉大的大楚民族,其心不軌,其言當誅,罪不容恕,寡人要代表全體楚人懲罰你。

於是,項羽派人把那韓生抓起來,以宣揚反動言論為由,扔進鼎鑊之中,烹了。

面對項羽這種人,說話要小心,他們吃軟不吃硬。劉邦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笑到了最後;韓生不明白,所以他被煮成了一鍋肉湯。

歷史說:沒有一個偉大的人物能創造我,而是我創造了他們,任何妄圖移動我錶針的人都是無益的,因為他既不能將時間加速,也不能使時間倒退。

項羽說:我——不——相——信!

所以,他非要分封諸侯,回老家當王。這是屬於他的時代,他想咋地就咋地。


千古名將英雄夢


公元前207年,項羽進入咸陽,將秦王宮的寶物搶奪一空,最後焚燒了阿方宮,同時密令部下殺死楚懷王,自立為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以霸主的身份將全國分成十八個王國,分封給諸侯、部將和降將為王。

這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對於自己的底盤,項羽選擇了現在的江蘇、安徽加上河南、山東一部,號稱西楚,而項羽送控制的區域中,江蘇為吳越等地,當時都是屬於落後的地區,中原比較發達的河南和山東又只控制了一部分,從軍事戰略上將,項羽自己的地方也是很容易四面樹敵,為何項羽會選擇這樣的地方分封自己呢?

第一、項羽有富貴歸故鄉的心裡,項羽是楚人,所以當事業有成之後,就像回到楚國風光一陣,這是項羽本身幼稚想心態作怪。

第二、項羽在秦地不得人心,項羽坑殺秦兵20萬,部隊進入咸陽後又搶奪寶物,燒了阿方宮,對秦國軍民造成了不少的心裡仇視,所以關中之地項羽不可留。

第三、項羽的根據地在楚,以8000子弟兵起兵,到現在成為西楚霸王,項羽的人氣在楚地很多,有很多人擁護,群眾基礎牢固,所以項羽回到楚地。

第四、項羽對自己分封的是一個四戰之地,但是同時也是可以掃平各方諸國的地方,無論是對那一個諸侯國出兵會非常方便,這樣項羽就可以維持自己的霸業。

項羽沒有想到劉邦最後回依靠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奪取關中,最後楚漢相爭,一直持續4年,以項羽自己自刎烏江結束。


帝國烽火


問題問的就不太對。

第一是項羽分封給劉邦的那塊巴蜀之地,放到現在來說確實是個好地方,川蜀大地上有美食有美景,還有能把劉邦看花了眼睛的四川美女,能被分配到這種地方來上班劉邦還求之不得呢。但事實上,楚漢戰爭時期的巴蜀之地並算不上是塊富饒之地,當年秦朝把主要財力物力投資在了關中平原,並沒有大力開發巴蜀,加上巴蜀之地崇山峻嶺地勢險要,道路交通也不太便利,曾經這裡多是秦朝流放罪犯的地方,所以在當時來看,去巴蜀地區上任稱不上撿了個大便宜。


其實項羽這一招是比較損的,不只是把劉邦趕到了個荒涼之地,還間接的瓦解了劉家軍的軍心。眾所周知,項羽和劉邦同為楚國人(確切地說是蘇北人)讓劉邦背井離鄉去支援西部,就算劉邦不介意,但是他的將士們會作何感想呢?劉邦的部隊經常被別人說是雜牌軍,首先不考慮軍隊戰鬥力,光劉家軍的人馬就十分雜亂,有豐沛嫡系的老革命軍,也有南陽歸降的幾萬人馬,還有項羽贈送的幾萬老弱病殘。讓這十幾萬人到巴蜀荒涼之地去搞建設,想必這裡面肯定有不少人會思鄉會動搖,甚至是當逃兵,使得劉家軍的軍心凝聚力下降。

再說一下項羽為什麼會選擇彭城作為西楚都城。

項羽對秦王朝的恨是國與國之間的仇恨,國仇家恨泯滅了他大一統的格局,只想報仇雪恨,然後榮歸故里耍威風。所以楚軍在進入秦地之後,根本也就沒有打算長期駐紮在此,只是為了報復秦國,不斷的殺人放火打家劫舍,能拿走的金銀珠寶拿走,富麗堂皇的宮殿拿不走就破壞掉,反正就是不留給秦人,秦都咸陽被燒殺搶掠大肆破壞後,也沒有當做都城的潛質了,而且這裡的秦人也對楚人十分記恨,留下還有什麼意思呢,乾脆就回老家吧。


接下來看第二個問題,四戰之地的彭城怎麼樣?

巧了,我就是彭城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江蘇省徐州市,這裡從地形上來看確實是個四戰之地的平原地帶,位於中國南北過渡的地帶,為自古兵家必爭之地。項羽立彭城為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據先秦典籍《世本》的記載:“涿鹿在彭城,黃帝都之。”可見這塊地方在四五千年之前就是帝王之都,此後一直作為區域的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當時楚國的重要大城市和軍事重鎮,這裡人口稠密,糧產豐沛,商業發達,更為重要的是,這片楚地才是項羽真正的家。

傲視群雄的項羽難道不知道定都彭城的戰略風險嗎?很顯然知道,換個角度說,一旦有警他也沒想過防守。自負的西楚霸王只會勇往直前,這也為後來的垓下悲哀埋下了伏筆。


納蘭談史


在地緣這一塊沒有絕對的好壞,除了和地理位置有關係,還和國家所面臨的戰略態勢以及戰略方向有關。

對於項羽來說,自他在新安坑殺二十萬秦軍開始,他和秦人的仇恨就更深了一層,雖然各路諸侯在起義過程中手裡都沾滿秦人鮮血,但是一次性阬殺二十萬秦軍降卒還是過於駭人聽聞了。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軍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

從歷史對項羽的記載來看,項羽並不是我們好多人腦海裡的耿直傻漢子,他應該知道關中的重要性,但是讓人費解的是,項羽的表現顯示,他壓根就沒有據關中為己有的打算,進入咸陽後,項羽帶領諸侯聯軍進行了瘋狂的大屠殺,處死了秦王子嬰,火燒咸陽城,帶著寶物,美女東去了。

只能說,項羽是被楚人對秦人的仇恨矇蔽了雙眼,同時他的祖父項燕包括很多項式族人也在秦國的統一戰爭中,死於秦人之手,可以說是國仇家恨不共戴天。他太想報仇了,以至於他忘了,或者他自負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即使沒有關中他一樣可以宰割天下。

有人勸說他要立足關中,他說:“富貴不回老家,就像晚上穿著漂亮衣服,過年回家坐火車不開自己的瑪莎拉蒂一樣,還有啥意思。”成就了衣錦還鄉的典故。其實對於項羽的回答,小編感覺由於項羽當時意氣風發,他的話開玩笑,調侃的成分比較大,楚霸王不至於如此無腦。只是當時項羽二十萬秦國降卒殺了,咸陽城燒殺搶掠完了,仇恨太深了,即使他想定都關中,秦國人肯定也不幹了。

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

除了關中,還有一塊地地利最好,就是齊地,但是齊地當時在一堆姓田的手裡,當時大家都是盟友,即使喜歡也不能明搶,但是在分封中,項羽也擔心關中和齊地不穩,因此他肢解了這兩個板塊,把秦地一分為三,封給三個降將,這三個人出賣了二十萬秦人兄弟,早就為秦人所恨,在秦地折騰不出什麼么蛾子,還可以抵擋封在漢中的漢王,把齊地一分為三,並且諸田中此時名聲最大,能力最強的田榮不封。



項羽則自封西楚霸王,都彭城,首先說,當時項羽所佔的梁楚九郡都是肥沃的土地,彭城也是天下名城,只是彭城作為國都,四周過於平坦,容易遭到攻擊,但是作為剛剛滅亡秦國,號稱天下霸主的項羽怎麼會想到有人敢主動攻擊他,同時彭城作為前出基地征討天下是很方便的,剛建立的西楚國,在霸王的帶領下,以天下霸主的姿態,隨時準備討伐天下敢於造反的諸侯。

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小編認為項羽第一個要打擊,要吞併的就是齊國,聰明如項羽他不會看不出田榮不會屈居人下,只要田榮造反他就有吞併齊地的理由。

果然田榮造反了,為了吞併齊地,他甚至暫時默許了劉邦對關中的侵略,但是作為天下霸主的項羽,也許先前是瞧不起齊國人的,他想以武力和殺戮恫嚇齊人屈服,結果齊國人展現了他們頑強的戰鬥力,本想速戰速決的楚霸王,陷在齊地的戰鬥裡久久不能脫身,對於齊地,他是吞不下,吐不出,更要命的是,劉邦在這段時間成功佔領了關中,此時,天下形勢完全逆轉,擁有巴蜀,漢中,關中的劉邦,成了第二個秦昭襄王(秦始皇的太爺,就是有名的羋月的兒子),假以時日,宰割天下的必定是劉邦,而不是項羽。

田榮不勝,走至平原,平原民殺之。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齊人相聚而叛之。於是田榮弟田橫收齊亡卒,得數萬人,反城陽。項王因留,連戰未能下。



因此,小編認為太史公在項羽本紀結尾,對項羽的評價頗為中肯:

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寐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說簡單點就是,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到最後輸了,還在說:“不是我用兵不行,是天不助我。”可知道,沒有耕壞的田只有累死的牛。


醉美木瀆


鉅鹿之戰後,項羽作為打敗秦軍的最大功臣,被大家推選為反秦聯軍的統帥。對於項羽來說,如果可以的話,他肯定不願意把天下分封出去,但問題是,此時的項羽,本質就是一個盟主。因為,其他諸侯的軍隊和地盤,都是自成體系的,與項羽並沒有任何隸屬關係。

在項羽分封天下之前,趙國故地就已經被張耳和陳餘聯手佔據,魏王豹一直佔據魏國故地,齊國故地自始至終都是田氏的地盤,臧荼本就是燕國故地的傭兵大佬,至於吳芮、英布、彭越等人,在楚國故地都擁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所謂的分封,根本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分封,他只是把大家的地盤給正式合法化,當然,最重要的是把他自己的地盤合法化。



對於項羽來說,他只是因為鉅鹿之戰的出色表現,被大家推舉出來主持分封,如果他能利用好這個機會,自然可以讓自己佔據最有利的政治、軍事地位,進而最大限度的削弱和瓦解對手的勢力。

但是,如果他上來就想吃獨食,或者侵犯大家的利益,結果自然是,大家就會把楚懷王推出來主持分封,更會不約而同的為劉邦鳴不平。這樣一來,項羽就相當於白白浪費了這次機會,更會讓自己處於非常被動的局面。

雖然,對於項羽來說,最有利的分配方案,自然是一個人獨吃。總而言之,項羽直接稱帝當皇帝,然後讓那些擁兵大佬都把兵權交出來;至於想一人分一塊地盤,那些擁兵大佬,自然不用想。但問題是,這種方案明顯就是痴人說夢,不要說項羽真這樣卻做,就是稍微流露出這樣的想法,恐怕當即就會遭到大家的群毆。

退而求其次的分配方案,自然是項羽一個人獨佔秦國故地,再讓大家分配六國故地。如果是這樣,項羽相當於佔據了從前的秦國故地,相當於從前的秦國。而其它18個人共同佔據六國故地。這樣一來,項羽自然處於最有利的位置。但是,這個分配方案,除了項羽一系會同意,其它大佬絕不會同意的。



在這種背景下,項羽就只能把秦國故地分割成四大塊。於是,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四個人都在秦國故地封王。當然,因為項羽擁有軍事上的優勢,又是主持分封的負責人,加上他又主動讓出關中,其他諸侯必然要對他做出相關補償。

所以,項羽除了佔據他原先的地盤外,與他相接壤的趙、魏、韓三國故地,都被他割了一塊地盤出來,同時在楚國故地,項羽也趁機分割出1個郡出來給自己。對於齊國故地,由於齊系大佬田榮太牛逼,所以項羽還真不敢一下把手伸進齊國故地,但他卻趁機分封出另外三個齊系大佬,將齊國一分為四。

最後分封結束時,項羽一個人就獨佔9個郡,這是什麼概念?要知道,當時七國故地加起來,總共就36個郡,簡單的去看,項羽一個人所佔的地盤,足足是七國故地的四分之一。

而剩餘的的27個郡,一共分了多少個王呢?秦國故地分了4個王、齊國故地分了4個王、燕國故地封了2個王,趙、魏、韓故地一共6個王,楚國故地還封了3個王,合計18個王。相當於每個人平均都沒有佔到2個郡。

從這最後的分封結果去看,項羽其實是佔據非常有利的位置。因為,從當時的情形去看,項羽擁有的實力,顯然遠遠高於任何一個諸侯王。在此基礎上,如果項羽發揮良好,尋找機會兼併其它諸侯,估計沒有什麼難度。更何況,就算項羽強行佔據關中,他也未必能有比現在更好的形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