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什麼是“好”的信息架構?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一、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

某天,筆者在pmcaff上看到了一個問題:

公司有個後臺產品,產品主要是滿足內部員工的使用,但是產品主要是以堆砌功能為主,加上公司並沒有交互,導致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雖然是能用,但有點難用。第二個問題是由於功能的堆砌,給人很雜亂的感覺。 目前想先從產品的信息架構入手,進行產品的梳理,推動它的優化。但是問題來了,信息架構梳理的方法是很成熟的,但是好像評判“好”和“不好”的標準都很理論。想請教下大家,你們怎麼看待什麼是“好”的信息架構?

在產品生涯中,我們應該不可避免都遇到需要優化甚至重構的後臺系統。

原因一般有:


  • 前期項目太趕,導致沒有好好的先規劃再落地。

  • 上一個負責該項目的產品經理經驗不足。

  • 因業務突然轉變,原有的產品和信息架構無法很好的 支撐新業務轉變落地。


當我們接受到優化、重構等任務,深知這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幹好了,收益不是特別大,因為本來業務也一直在用這個系統,只不過難用一點而已。沒幹好,老闆和項目組對你信心下降,對日後的工作開展和晉升都會有阻塞。

二、關鍵是能設計出好的信息架構

有時候我們不能直接拿任務梳理出解決方案,而是要把任務轉化為完成該任務所需要的技能,再讓技能的輸出轉化為解決方案。

優化或重構系統需要很多技能,其中涉及到設計落地相關最重要技能則是“能設計出好的信息架構”。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信息架構是什麼:產品經理的工作需要設計業務架構、產品架構和信息架構。一個企業的業務架構決定了產品架構,產品架構決定了信息架構,是一個遞進的關係。

什麼是“好”的信息架構?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從產品體驗要素五層理解去信息架構,則它存在於結構層、框架層、表現層,並且也是由該三層分別不同的元素:交互設計、信息框架、界面設計、導航設計、視覺設計等組成。

什麼是“好”的信息架構?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後臺,是直面用戶前端的信息系統,該系統的架構是否合理則決定了用戶對該系統的直接感知。產品經理需要為後臺設計出一個合適的信息架構,讓用戶覺得好用。

而一個好的信息架構,應該可以能低成本與其他系統建立連接。

你應該對信息架構還有許多疑問,我們接著往下看。

三、信息架構和其悖論

信息架構本身的含義是:是一種連接信息供需方,讓其按設計好的流程進行操作,形成任務閉環的工具。

假如我需要在圖書館找一本書籍,那麼我需要找到圖書館的書籍目錄總綱,在此基礎上根據書籍名稱或分類等篩選查找,直到找到書籍的對應位置。在這個場景下,書籍目錄總綱則是充當信息連接的工具,並且我需要藉助該工具,完成查找書籍的任務。

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量也不斷的增加,人們查找信息的速度趨向緩慢甚至0效率,故而針對不同的場景,設計出合理的信息架構,幫助人們完成任務,提高人們依靠信息輸入進而解決問題的效率,是信息架構這個工具最重要的使命。

但是,信息架構本身存在悖論:很難(幾乎為零)設計出完美的信息架構,因為所有的定義和優化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能是最完美最合適的。

1、對於運營人員來說,希望做完活動後,能馬上看到營銷效果數據,那我們是基於在營銷系統上實現“營銷效果數據查看功能”,還是把這些數據當做是企業的核心數據資產,統一放在數據中心處查看呢?還是兩邊都做?

2、對於資料管理人員來說,採購人員負責供應商資料和商品資料的新建維護,那這個資料是放在採購系統裡面還是系統資料中心統一管理處?

3、假設一張單據需要重做功能,該功能的按鈕文案通常叫“重做”。但產品經理考慮到單據的邏輯後,將文案定義為了“作廢並新增”,也許是一個更好的方案。

你認為的“信息”和我認為的“信息”真的是在同一層面上嗎?

即便面對同一事物,不同人基於各自所處的環境和思維層面不一致,總會導致存在認知和理解上的差異。

所以,用戶抱怨“系統不好用”、“功能太繁雜了”等原因,本質是因為不同的人對信息的理解都不一樣,我們沒辦法從根本上上解決這個問題,世界本來就是複雜的。

不過不要太悲觀,基於對信息架構悖論的認識,我們依舊可以給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找到該場景最合適的信息架構框架,並且能隨時迭代這個架構對人、對信息、對任何內外部要素的連接能力。

信息架構一直髮揮著連接信息、連接人的作用,只要能把信息架構的這個能力不斷提高,那麼這就是一個好的信息架構。

注重信息架構的連接能力,這樣在不同的階段,我們都可以設計出“好”的信息架構,為不同的用戶去提供一個好用的後臺系統(或者是任何系統)。

如果一個後臺十分龐大,但用戶依然很清晰後臺架構,並且覺得很合理,專業人士感到高效,小白不會迷失方向而能快速上手,這就是一個好的信息架構設計,因為這個信息架構很低成本就和不同的人群系統連接起來了。

希望到這裡可以解開你對信息架構是什麼,怎麼才算一個好的信息架構的疑問。

直到這裡依然是概念階段,我們來看看如何設計。

四、怎麼設計連接能力強的信息架構

要設計連接能力突出的信息架構,需要從情景、內容、用戶三方面去考慮完整。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是直接按照自己的設計美感輸出優化方案,最終效果總是不盡人意。

4.1 考慮情景

一個項目是由戰略、文化、市場、技術、資源、政治和經濟環境各種組成。

理解公司的戰略目標,商業目標,目標的變化可能會影響:我們從一個進銷存系統變成一個ERP系統,客戶管理頁面迭代成一個CRM子系統。

理解所處行業、市場、商家的信息:如果是新興或科技行業,可以比較大膽超前的去設計架構,但如果是傳統行業,信息化程度本來不高,需要有漫長的發展週期,那麼架構需要保守,可用。

理解能提供的資源和技術上限:公司給予這個項目的資源和技術支持到什麼程度,如果是戰略級別項目,可能會配備頂級開發,最後迭代為一箇中臺項目。

理解其他如政治、經濟環境等因素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如果項目是十分受經濟波動和政治因素影響的,那麼也需要提前考慮會影響信息架構,避免犯重大錯誤,例如製藥的流程違規導致違法。

仔細看這些都是產品負責人所需要的技能,所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比較好的信息架構只有產品負責人能設計出來,其他人沒有辦法去做,一是沒有足夠的信息,二是自身技能還沒點滿。

4.2 考慮內容

內容是該信息架構相關的行業的所有信息。

內容所有權:不同信息的所有權所屬不同。例如優惠券的信息則屬於運營部門所有,但是活動效果卻是所有部門公有的,這裡面涉及到數據權限的設計、數據效果的展示工作。

內容屬性:內容屬於開放性還是非開放性的,屬於哪些維度,可維護還是不可維護等。很多後臺的操作都需要考慮到權限問題、操作閉環。

技術:關於數據庫、大數據、數據格式等體系知識。特別是對於後端產品經理來說,需要對數據庫知識、UML知識有一個瞭解。

數量:內容的數量有多少?需要放在哪裡才能存儲?客戶上傳的短視頻,企業到底要存儲多久呢,以後是否有法律風險需要調回查看?一個企業的備案信息,國家通常會保留很多年。

動態性:內容是如何變動的 ?變動的速度趨勢是怎麼樣?增長率有多少,不同的內容的生命週期是怎麼樣的。用戶的畫像是否會隨著數據和技術的發展,更加完善?用戶的畫像什麼時候需要更新,什麼時候需要重新評估 ,什麼時候需要丟棄?

4.3 考慮用戶

用戶即使業務的目標群體,不過多贅述。

受眾:用戶群體,一個龐大的系統,有一個主群體,然後有很多分散的小群體(部門)。C端的產品一開始可能只有一種目標群體,但隨著業務的拓展自然會瞄準更多的用戶群體。B端的系統是分別給一個企業不同的部門用的,不用的部門又有崗位的區分,每個群體絕對有很大差異。

任務:每個大群體、大部門、小組織、個體需要完成的任務流程。多考慮功能的閉環和異常流程,考慮這個工作完對個體有什麼影響,是否會讓他舒暢的完成每一次工作?考慮業務流程實現後對該企業有什麼影響,是否能帶來可量化的業務價值?

需求:要考慮真正的需求本質,搜索和查找不是目的,完成任務/工作閉環結果才是。用戶不在意對接的人工智能客服還是人工客服,能快速解決他的問題就可以了。

搜索和查找:大量的搜索和查找,怎麼樣才能優化效率,是否有完善的設計方法論?不同場景的搜索查找都有一定的設計方案,用戶也一定有自己的搜索習慣,系統是去迎合還是打破?

整體體驗:B端產品也有不同於C端產品需要的用戶體驗。產品體驗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我很懂你,你可以隨便進行怎麼做,整體過程感覺很好,但結果不一定保證(2C)。第二種是你只能按照我的要求做,但是我可以給一個很好的結果你(2B)。

不屬於你的用戶:考慮不屬於我們的用戶,即要考慮他們為什麼覺得不好用 ,覺得其他競爭對手的產品好用。

設計者應該明確上述三點的定義,並且把這三點連接起來,由此才能設計一個連接性強的系統。這需要大量技能組成和實踐經驗,所以設計信息架構這個技能並沒有那麼簡單。

不過對於大部分同學,先完善對信息架構的認知,再把認知轉化為思考,慢慢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已經可以產生比較大的幫助。

五、總結

1、在產品生涯中,我們總會遇到優化或重構系統的問題。這類型問題通常吃力不討好,特別是在大公司。

2、遇到棘手的任務時,需要把任務拆解成完成該任務所需的產品技能,快速習得該技能,輸出解決方案。

3、好的信息架構,應該可以能低成本與其他系統建立連接。但是信息架構存在悖論,本質是因為人與人之間認知差異造成的。即便沒辦法設計完美的信息架構,但是它能階段式的解決問題,這就足夠了。

4、在優化或者重構系統之前,先思考情景、內容、用戶,並且把三者連接起來,隨時記著信息架構最重要的是它的連接能力。

5、最重要的是:問題依舊存在,解決問題的工具也會存在,我們要接受不完美,但只要有效。

你當初是怎麼去優化那個“看著都煩”的後臺系統的呢?歡迎留言分享。

文章部分知識點由筆者閱讀《信息架構:超越 Web 設計》總結而成。


本文由作者@德拉克馬 在PMCAFF社區發佈,轉載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PMCAFF社區主頁:https://s.pmcaff.com/p7dUA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