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9 蒙古霸主柔然汗國,如何推行兩翼制?其內容與其他各國有何不同?

蒙古霸主柔然汗國,如何推行兩翼制?其內容與其他各國有何不同?

引子

儘管木骨閭之子車鹿會擁有部眾後,自號柔然,但其在當時只不過是役屬於拓跋鮮卑,“歲貢馬畜、貂納皮,冬則徙度漠南,夏則還居漠北”的一個小部帥而已。至地粟袁死後,“ 其部分為二,地粟袁長子匹候跋繼父居東邊,次子組紇提別居西邊。”周偉洲先生認為匹候跋自領的東部遊牧範圍,大致在原柔然的遊牧地區,即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河套東北、陰山以北一帶;組紇提所領的西部遊牧範圍,自河套北向西擴展到今額濟納河流域。”


段連勤先生認為此時的柔然仍以意辛山(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錫拉術倫河與艾不蓋河以北之陶陶山)為中心,西部大概在今艾不蓋河東西,東部大概在今錫拉木倫河東西。不久,拓跋鮮卑的代政權在前秦的打擊下瓦解,前泰“堅遂分(代)國民為二部,自河以西屬之衛辰,自河以東屬之劉庫仁”,柔然的東部是否有所隸屬,情況不明,西部依附鐵弗匈奴劉衛辰。根據引文“地粟袁長子匹候跋繼父居東邊”和“蠕蟎俗以東為貴"的記載,此時的柔然是以匹候跋為最高首領,兄弟二人分部而居,為柔然勢力弱小時兩翼制度的表現。

蒙古霸主柔然汗國,如何推行兩翼制?其內容與其他各國有何不同?

柔然汗國地理位置

01

公元391年(北魏登國六年)冬十月,復國後的拓跋瑋向柔然發動進攻,匹候跋率東部西走,企圖與西部聯合,在大磧南床山(即席勒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狼山西北”)被魏軍擊潰,匹候跋率殘部渡大磧逃往漠北,至涿邪山被長孫肥所率魏軍追及,匹候跋率部投降,緹紇提所率西部遁至上郡跋那山(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西”)亦降,柔然重新淪為北魏的屬部


儘管此時柔然人的兩翼制一東西二部制的形態只存在了不長時間,但運行的機制已經表現出來:二部首領為兄弟,最高首領直轄東部。二部的東西向設置表明,儘管此時柔然附屬於南方的拓跋鮮卑代政權,但還是把之視為防備的主要對象,因此,二部面向南方,東西列置,互為犄角。拓跋珪復國後,首先攻擊東部的計劃,證明此推測是正確的。

蒙古霸主柔然汗國,如何推行兩翼制?其內容與其他各國有何不同?

拓跋珪畫像

柔然汗國時期的兩翼制

公元394年(北魏登國九年)柔然西部首領紐紇提之子曷多汗、社侖等率部眾棄父西走,北魏遣長孫肥輕騎追趕,至上郡跋那山被追及,曷多汗被殺,社侖等僅率數百人投奔伯父匹候跋。匹候跋對之深有疑慮,“處之南鄙,去其庭五百里,令其四子監之。” 後社侖殺四候跋吞併其部眾,匹候跋子啟拔等十五人逃脫投奔北魏。社侖慮北魏出兵報復,遂“遠遁漠北,侵高車,深人其地,遂並諸部",“始立軍法”,後又並匈奴餘部,號為強盛。”大約在公元402年(北魏天興五年)前,社侖自號“丘豆伐可汗",在蒙古草原建立了柔然汗國,所轄地區“ 其西則焉耆之地,東則朝鮮之地,北則渡沙漠,窮翰海,南則臨大磧。”


  • 關於柔然汗國的兩翼制度, 在中原典籍中並無明確的記載,但有蛛絲馬跡可尋。據《魏書》卷一百三《蠕蠕傳》載:“其常所會庭則敦煌、張掖之北。
    大檀者,社侖季父僕渾之子,先統別部,鎮於西租界, 能得眾心, 國人推戴之, 號牟汗紇升蓋可汗, 魏言制勝也。弟匹黎先典東落,將赴大檀,遇翰軍,翰縱騎擊之,殺其大人數百。大檀聞之震怖,將其族黨,焚燒廬舍,絕跡西走,莫知所至。”
  • 同書卷二十六《尉古真傳》載:“長街王食 (尉古 真之弟諾的長子眷,受北魏太宗拓跋嗣之詔,追太宗侍臣受廳)遂至虜庭。又從徵蠕蠕。眷出白、黑兩漠之間,擊其東部,大獲而還。”
蒙古霸主柔然汗國,如何推行兩翼制?其內容與其他各國有何不同?

周偉洲教授

02

根據上引史料,周偉洲先生認為柔然實行的是兩部制,“柔然將其統治的漠北草原分為東、西兩部,由可汗及其兄弟分掌之。”關於其原因,他引用了馬長壽先生的觀點:“可能是‘由於蒙古草原的地勢遼闊,部族複雜,故統治階級常分為東西二部,設官駐兵,以統之’。”


日本護雅夫先生也持類似觀點,認為柔然汗國是“把領域分成東、西兩部分,分別派遣可汗家族成員統治遊牧於那些地區的高車及其他諸族。”段連勤先生認為“自匈奴國家以來,凡統治蒙古草原者,其行政區劃一般是最高統治者居中,統兵子弟居東西。柔然汗國當亦如此”

陳連 開教授主編的《中國民族史綱要》一書中也持同種觀點,指出“柔然與匈奴一樣,除可汗自統部落外,又分其國為東、西兩大部,各以族人統領。社侖以堂弟大檀率部鎮西界,大檀則以弟匹黎典東落。”

看來關於柔然汗國把領地是分成二部,還是三部來進行統治,分歧很大。那麼,到底是分成幾部呢?

蒙古霸主柔然汗國,如何推行兩翼制?其內容與其他各國有何不同?

匈奴部落

依據上引史料,可以明確以下幾點:

  • 第一,柔然汗國的貴族也像匈奴的貴人樣,每年有舉行聚會即貴族大會的慣例,地點是在敦煌、張掖之北。日本內田吟風推定在今天內蒙古自治區西部阿拉善盟的嘎順淖爾”,有些過於靠南。因為既然是經常聚會之庭,自然就是柔然的汗庭,為汗國的政治中心,如此靠近與之敵對的北魏,於理不合。段連勤、周偉洲等諸先生認為柔然的汗庭應在原匈奴單于庭的舊址附近,即在今鄂爾渾河東側和碩柴達木湖附近,較為合理。因為不論從地理位置方面,還是從安全和便於統治的角度看,此地位於蒙古草原的腹地,最為合適。另外,從北魏軍隊屢次深人漠北直接攻擊柔然汗庭的行動來看,汗庭也肯定不在漠南的嘎順淖爾。
蒙古霸主柔然汗國,如何推行兩翼制?其內容與其他各國有何不同?

柔然士兵

  • 第二,在斛律和步鹿真為可汗時,社侖季父之子大檀統別部,鎮西界。所謂別部是指非柔然本部的部落。鎮西界,就是大檀統領非柔然本部的部落,鎮守西部邊界,大檀就是柔然汗國西部的最高軍政長官。此西界的稱謂當然是以汗庭為中心地處西方而言的。
  • 第三,在大檀為可汗時,弟匹黎典東落。典東落,是指統領東方的部落,匹黎自然就是柔然汗國統治東方的最高軍政長官,其所統領的也並不全是柔然本部。此東落的稱謂與西界一樣,是以汗庭為中心地處東方而言的。

總結

既然大檀曾鎮守西方,統領西方別部,弟匹黎後來又典東方部落(東部),而西界和東落(東部)又是相對汗庭而言的,那麼,柔然汗國在行政區劃上肯定存在東、中、西三部。其中,中部以汗庭為中心,由可汗直轄,東、西二部由可汗兄弟分領。由此可以看出柔然汗國在統治方式上同匈奴政權、檀石槐鮮卑大聯盟一樣也實行兩翼制度。

《中國民族史綱要》

《魏書》

《蠕蠕傳》

《尉古真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