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經過九年義務教育,大家應該都懂學習文言文的苦,一篇《出師表》為難過多少求學道路上的芊芊學子。

再看看我國經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們能看到的所有古籍,基本上全部都是文言文。如果不是對文言文足夠了解,哪怕(fan)優(zi)秀(dian)如我讀起來也是磕磕盼盼,很難理解其中的意思。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每每此時都忍不住佩服古人,畢竟日常如此溝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理解能力。

不過,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正常的說話方式嗎?人人見面打招呼出口都是“之乎者也”嗎?非也~非也~如果古代一個正常人沒事就講文言文,是會被人笑話的。

古人平時都怎麼說話的?

還記得魯迅先生筆下的靈魂人物孔乙己嗎?小說《孔乙己》中,最被人們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對人說話,總是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從文言文到白話文的過渡時期,為什麼會讓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

這是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不這麼說話。古人說話,其實也是講白話文。

這一點用歷代皇帝的白話文聖旨舉例子再合適不過了。

朱元璋時期,某群島有倭寇來犯,地方官吏嚇個半死不知所措,這時朱元璋一道聖旨下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百姓每(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傢伙來了,殺了再說。欽此。”

除了熟悉的首位固定格式,中間的內容實在熟悉又親切,跟現代的語言一般無二。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有了朱元璋這個先例,明朝後面的皇帝也都喜歡用白話文宣旨,比如朱元璋的兒子朱棣也有一道聖旨:

“那軍家每年街市開張鋪面,做買賣,官府要些物件,他怎麼不肯買辦?你部裡行文書,著應天府知道:今後若有買辦,但是開鋪面之家,不分軍民人家一體著他買辦。敢有違了的,拿來不饒。欽此。

如果說明朝皇帝的聖旨已經足夠通俗,那大西政權的建立者張獻忠的聖旨,則是十足的接地氣: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漢中去,你強要往漢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許多兵馬。驢球子,入你媽媽的毛!欽哉。”(《明季南略》)

另一位明確喜歡用白話文的還有咱們的網紅皇帝雍正,他在大臣的奏摺中批註:

朕就是這樣漢子,就是這樣秉性,就是這樣皇帝。爾等大臣若不負朕,朕再不負爾等也,勉之。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年羹堯出征西北,上摺子講到西寧戰事緊張,他已經有十一天腦袋沒挨著枕頭了。雍正在奏摺中批覆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

這還不夠,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堯率部平定青海叛亂後,雍正又在奏摺中批覆:

朕實在不知怎麼疼你,才能夠上對天地神明。——《雍正朝漢文諭旨彙編》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除了朝代較近的明清皇帝,就連北宋著名詩人蘇軾也在他的作品中,暴露了他的白話文習慣: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連皇帝和知名才子都說大白話,老百姓們就更不用說了。那麼問題來了,既然大家都說的是白話,可為什麼古籍中的語言都是文言文呢?

這是因為,古代其實有兩套語言,說話用白話,寫文章都用文言文。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個現象叫做“言文分離”。

為什麼使用文言文邪寫作?

說話和寫作還要分兩套語言?這樣不是太麻煩了嗎?為何不直接統一用白話,或者統一用文言文?其實這也是有考究的。

首先,古時候為什麼會出現文言文?

其實文言文就是白話文的一種精簡用語,為的就是節約書寫成本。你想想看,先秦時期還沒有紙,記錄文字的工具是用竹簡,更早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是用刀刻竹簡,往上追溯還有用紡織物、石碑和青銅器來記錄文字... 這樣一來,記錄成本太高了。為了用最精簡的文字表達最多的意思,於是就出現了文言文。(這有點類似於早前的電報。)

劉知幾在史書編纂之法《史通》裡說:又敘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據說,先秦時期,還是言文合一的,那時人們說的也是文言文。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 方便交流,人們在交流中逐漸將言語簡化,到了漢代,普通人讀文言文一般都要經過註疏才能看懂。而此時僅距離秦代才僅僅百年。

那這個時候為什麼不直接將文言文的書寫方式改成白話文呢?這就體現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之所以持續沿用文言文的書寫方式,是因為古人發現,白話的口語變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區的口語差別太大了!可謂“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如果當時用白話寫下文章,可能過個幾十年後人就看不懂了,甚至換個地方就讀不懂了。

有什麼辦法能夠規避地域和文化代溝,實現人類的跨時空交流呢?

當然是定下一套固定不變,貫通古今的語言,專門用來寫作!這樣一來,後世子孫只需要加以學習,就能夠暢讀祖先的文章,通曉其意,實現跨越千年的溝通!

這套語言,便是文言文。

所以,即便2000年過去了,我們依舊能讀懂《史記》,能有幸領略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


古人平時怎麼說話?都是用文言文嗎?其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這樣


試想一下,如果司馬遷用當時的方言撰寫《史記》,如果古人都用如今看不懂的白話記錄珍貴的文學古籍和名著,將是中國歷史文明一筆不可估量的損失。

總結

其實看到這裡很多人也會發現,古代“言文分離”的做法,在現代也是普遍存在的。

我們在書寫的時候用的是標準的漢語語言,但到了日常交流,還是會保留各地方言。雖然時間和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方言。但無論何時何地何膚色國籍,只要使用漢字,只要切換標準普通話,就能實現零障礙交流,這便是古今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越瞭解歷史,越為我們祖先的智慧而驕傲,也越愛我的祖國!

-完-

上文所有圖片除水印說明,全部來自網絡,若侵權請聯繫刪除。

謝謝你看完!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多多關注【巴巴歷史】,支持下作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