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歷史上的雍正,可以說是深諳“腹黑”之道,這一點在其處置年羹堯的過程中,表現的淋漓盡致。

雍正對於年羹堯居功自傲、目無君主、貪汙腐敗、結黨營私的行為甚是不滿,並且已經是下定決心要懲治年羹堯,可是自始至終,雍正都將自己置於一個非常“被動”的局面。

他首先將包括原四川巡撫蔡珽在內的一批與年羹堯有著“舊仇”的官員予以了提拔,利用雙方矛盾開始蒐羅年羹堯的罪證。之後,他又藉著年羹堯將“朝乾夕惕”寫作“夕惕朝乾”的“筆誤”大做文章,進而將年羹堯調離了西北,讓其遠離其政治影響力的中心。隨後,他又不斷的暗示官員們上疏彈劾年羹堯,特別他藉著年羹堯的舊部急於抽身其中、與年羹堯劃清界限的心態,鼓動其對年羹堯進行揭發檢舉,使得年羹堯陷入到眾叛親離的地步,營造一種“天怒人怨”輿論氛圍。

這樣一來,雍正等於是在迫於無奈,並且為的是平息朝中反對之聲的情況下,賜年羹堯以自盡,就此達成了自己的目的,而他也不會背上“殺功臣”的罵名。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雍正王朝》中,雍正也面臨這同樣的情況。

年羹堯飛揚跋扈,引得了朝中眾臣們的一直不滿,而他擅自殺掉孫嘉誠,更是讓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對其的聲討之聲更是一浪高過了一浪,以至於雍正將年羹堯一擼到底都不能平息朝堂上對其的不滿與痛恨,非要雍正將年羹堯至於死地。

可是,面對這樣的情況,雍正一直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直到張廷玉向他進諫後,他終於下旨將年羹堯處死。

在這其中,有著雍正自己的考量,與此同時,還包含著雍正對於張廷玉的一種“補償”。而直到這個時候才勸諫雍正殺掉年羹堯,也體現著張廷玉處世之道與為官哲學。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雍正下旨處死張廷璐,讓雍正對於張廷玉深感愧疚。

在此前的“科場弊案”中,張廷玉的弟弟張廷璐作為正主考,擅自默許幾位考生夾帶,縱容舞弊,而在面對考題洩露這樣嚴重的考場事故,更是非但沒有及時有效的處理解決,甚至還為了保全自己的聲譽,極力干涉副主考李紱徹查此事。

這件事情的發生,讓雍正非常的憤怒。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一方面,雍正對於這次科舉考試是給予厚望的,他希望籍此為國家、為朝廷選拔優秀的人才,培養一批青年才俊充實國家的官僚隊伍,更重要的是,這些人都是被雍正視為“自己人”,將來要承載推行新政的重任的。可以說,張廷璐的行為險些讓雍正的全盤計劃毀於一旦。

另一方面,雍正剛剛登基,立足未穩,而朝臣們在八阿哥胤禩等人的暗中佈置與串聯下,紛紛上疏請奏要保全張廷璐以及同樣犯了大錯的諾敏,這無疑是公然與雍正進行叫板。如果雍正退讓,就意味著皇權威嚴的掃地,此後類似的事情將會層出不窮。所以為了維繫皇權統治的根基,樹立自己的威信,雍正也必須將這二人處死,以起到警示朝臣的作用。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然而,雍正卻遲遲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是因為他在等著張廷玉的表態。

張廷玉是康熙留給雍正的股肱之臣,也是上書房的首輔大臣,並且他本人對此前的康熙以及現在的雍正都是忠心耿耿,張廷玉的價值、作用以及影響力,雍正是非常的清楚,這個時候的雍正是絕對不能失去張廷玉的輔助和支持的。所以,只有當張廷玉主動上疏,請雍正處死張廷璐的時候,雍正才會做出最後的決定。

當然,除此之外,雍正也希望藉由張廷玉與張廷璐的特殊身份,以及張廷玉如此“大義滅親”的行為,穩定住朝堂輿論,堅定自己擅殺張廷璐和諾敏的決心,更要表明自己整飭吏治、推行新政的決心。而這不僅僅是做給那些保奏二人的官員們的看的,實際上更是做給八阿哥胤禩等自己的反對者們的看的。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可雍正心裡非常的清楚,張廷玉就算是在“大公無私”,他也是要揹負著“罵名”,以及還要承擔著失去親人的苦痛。所以對於這件事情,雍正也是一直記在心裡,除了對張廷玉在刑場上所進行的安慰外,還對其是信任有加,不斷進行提拔和封賞,為的就是用自己的方式來對張廷玉這份“大義滅親”的犧牲,來表示感謝與補償。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直諫雍正處死年羹堯,對於張廷玉來說,單憑擅殺孫嘉誠這一件事情,他都會這麼做。

對於張廷玉來說,年羹堯的過錯不僅僅是他的驕縱狂傲以及目無君主、目無法紀,擅殺孫嘉誠這件事,才是最讓張廷玉倍感心痛與惋惜。

張廷玉之於孫嘉誠,可謂是亦師亦友,而張廷玉對於孫嘉誠清正廉潔、敢於直諫的為官作風,也是頗為欣賞。儘管兩人在身份、地位、官階與職級上有著不小的差距,但是在交情上來說,絕對可以是堪稱“知己”般的存在。

在此之前,正是張廷玉夜訪孫嘉誠,帶來了雍正對其予以重用的消息,讓兩人正式建立了交集;後來,又是孫嘉誠代表著所有的御史大夫,請求張廷玉“大義滅親”,讓張廷玉在一定程度上放下了輿論包袱,找到了一個“臺階”。

而孫嘉誠跟隨年羹堯前往西北地區推行“火耗歸公”的新政,更是張廷玉接受了雍正的旨意和安排,親自進行了勸說。可如今,孫嘉誠客死西北、命喪年羹堯之手,張廷玉在痛心疾首的同時,也感到了自己身上的罪責,對於孫嘉誠充滿了愧疚與歉意。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與此同時,張廷玉的極度難過,不僅僅是因為他痛失了摯友,置於朝廷而言,則失去的是一位忠臣、能臣和諍臣。

孫嘉誠儘管在一些場合下,會不顧官場體統,以下犯上、口無遮攔,可雍正以及張廷玉都是非常清楚,孫嘉誠如此行事並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確實是為了國家的發展與天下黎民百姓的安定,為的是整個王朝的社稷。因此雍正雖然是嘴上對他是屢次加以斥責,心中還是非常的欽佩與感激的。

特別是這次,孫嘉誠不顧個人的安危,放下他與年羹堯之間的矛盾,隻身前往西北推行“火耗歸公”,也正是他不畏強權、一心為公的精神品質的最好展現。

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年羹堯只為一己私怨以及個人的利益,就全然不顧國家大局,也不考慮孫嘉誠之於雍正的價值與意義,不經請示就將其擅殺掉,這無疑是雍正的重大損失,也是整個朝廷的重要損失。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於私,張廷玉是感念自己與孫嘉誠的私交,於公,是為了幫助雍正平民憤、正朝綱,張廷玉直諫雍正處死年羹堯是一種必然。

然而,可即便如此,張廷玉卻在此之前一直沒有對此發表任何的看法,而這便是張廷玉“精明”的為官之道的體現。

一來,張廷玉這樣做事為了維繫雍正的顏面。

在此之前,雍正因為沒有進行調研,就輕率的褒獎諾敏為“天下第一巡撫”,已經弄得是非常的尷尬。而這一次,年羹堯的表現也同樣的辜負了雍正對其的栽培與封賞,雍正再一次被狠狠“打臉”。

在這樣一個雍正感到極度為難與臉上無光的時刻,張廷玉不好再在雍正的“傷口”上撒鹽,甚至連孫嘉誠的去世後,在沒有得到雍正首肯的情況下,都不去拜祭孫嘉誠的靈堂,這些無疑都是在為雍正進行著考量。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二來,以他的身份和地位,他的表態將會有著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

張廷玉是上書房的首輔大臣,還是軍機大臣,如果說馬齊是滿洲官員的代表的話,那麼張廷玉毫無疑問就是漢族官員們的領袖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張廷玉的表態將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甚至會讓已經一片倒的朝堂輿論,變得愈發的不可收拾,而這也必然為雍正所反感。其原因在於不僅僅是這份輿論上的傾斜將會給雍正帶來巨大的壓力,更是讓張廷玉成為了“出頭鳥”,也會為雍正所記恨。

所以,作為官場的“老江湖”,即便是從明哲保身的角度出發,張廷玉也是不會犯這種原則性的錯誤的。

因此,一直到年羹堯被雍正貶謫為杭州守城門這樣的的從九門末吏之前,都一直沒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只是因為他表態的“時機”還沒有到。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實際上,給予年羹堯最後一擊的機會,也是雍正留給張廷玉的。

此時的張廷玉和雍正,在對待年羹堯的問題上,可以說是達成了一種“默契”。

年羹堯自掘墳墓的行為已然讓其是無可救藥,如果說此前雍正尚且念及其功勳想著網開一面,可如今不僅是朝堂上的殺掉年羹堯輿論依然鋪天蓋地,就連年羹堯本人的行為,也很難讓雍正在想要將他留存於世。

所以,這個時候張廷玉直諫雍正,應該殺掉年羹堯了。

“皇上,各省的督撫都上摺子說話了,這件事是該做個了斷了。。。。。。雖然朝廷有議功一說,但功過相抵,他仍然死有餘辜。”
“年羹堯至今猶穿著黃馬褂昭示與城門之下,招搖於鬧市之中,是誠何心?無非炫耀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鳥盡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聖名就一日受到沾汙。”

可以說,這是張廷玉給了雍正最後的一個“臺階”,讓雍正不承擔“鳥盡弓藏”的罵名基礎上,進而能夠在輿論的壓力下以及在朝臣們的勸諫聲中,殺掉年羹堯,其中,也包括了他這位上書房首輔大臣兼軍機大臣的意見。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而對於雍正來說,他實際上也是在等著張廷玉的這份直諫。

首先,雍正為的是保全自己的顏面。

在此之前,在殺諾敏和張廷璐的時候,雍正就與百官們有過一次正面的較量,那一次是雍正頂住了朝臣的力保之聲,堅持己見,殺掉了這二人。這一次也是同樣的,朝臣們紛紛上疏彈劾,請求殺掉年羹堯,如果雍正真的聽取了朝臣們的意見,那麼雍正的皇權威嚴將受到損害。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來會給世人留下的印象是雍正是被朝臣們“牽著鼻子走”的,這是雍正所斷然不能接受的,況且處於年羹堯的功勳以及他與年羹堯特殊的關係,最開始的雍正真的沒有想殺掉年羹堯。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其次,雍正這就是要給足了張廷玉面子,樹立張廷玉的威信。

朝臣們百般勸諫,雍正一直都是不予批准,唯獨張廷玉張廷玉的勸諫予以了同意,這無疑昭示了張廷玉在雍正心中的地位。

而這實際上也是做給朝臣們的看的,為的就是進一步拔高張廷玉的威信與影響力,畢竟張廷玉是雍正認定的忠臣良相,官員們以張廷玉“馬首是瞻”,跟隨其步伐,往後可以節省雍正很多的力氣,形成統一的意見和聲音,進而讓新政更加有效的推進實施。

再次,就是雍正表達對於張廷玉的器重與感念。

可以說,雍正對於張廷玉的這份重視與信任,也是在做給張廷玉來看的,表達的是自己對於張廷玉的認可,讓張廷玉能夠認識到他之於雍正的價值與意義,更好的輔佐和協助自己。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當然,這些也都是雍正對於張廷玉的一種“補償”。

在此之前張廷玉“大義滅親”,以大局為重,請奏處死了自己的親弟弟張廷璐,雍正也希望用這樣的方式,在寬慰張廷玉的同時,給予其足夠的重視,從而以表明自己的態度。

對於張廷玉來說,他在整個過程中也表現出了自己的“老謀深算”的一面。一方面能夠繼續為雍正進行的全面的考量,在恰當的時候說恰當的話、做恰當的事,算是將他的那種“精明”發揮到了極致;另一方面,他又能恪守“君臣之道”,識大體、顧大局,既能自己“背鍋”,又能為雍正“找臺階”,算是成功的幫助雍正度過這次關乎朝堂威名與身後榮辱的輿論“危機”,可謂大功一件。

而在這一系列細節中所蘊含著的道理,也值得我們好好回顧和品味。

雍正王朝:從直諫處死年羹堯,看雍正為君之道與張廷玉的處世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